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六 (14)

1. 薏(音薏)苡(音以)仁

味甘,微寒,無毒。主筋急拘攣,不可屈伸,風濕痹,下氣,除筋骨邪氣不仁,利腸胃,消水種,令人能食。久服輕身益氣。其根,下三蟲。一名解蠡,一名屋菼(音毯),一名起實,一名𧆐(音感)。生真定平澤及田野。八月採實,採根無時。

陶隱居云:真定縣屬常山郡,近道處處有,多生人家。交阯者子最大,彼土呼為稈(音干)珠。馬援大取將還,人讒以為真珠也。實重累者為良。用之取中仁。今小兒病蛔蟲,取根煮汁糜食之。甚香,而去蛔蟲大效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薏苡收子,蒸令氣餾,曝乾,磨取仁,炊作飯及作面。

主不飢,溫氣,輕身。煮汁飲之,主消渴。又按別本注云:今多用梁漢者,氣力劣於真定,取青水色者良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能治熱風,筋脈攣急,能令人食。主肺痿肺氣,吐膿血,咳嗽涕唾,上氣,昔馬援煎服之,破五溪毒腫。種於彼取仁甑中蒸,使氣餾,曝於日中,使干,挪之得仁矣。

孟詵云:性平,去幹濕腳氣,大驗。

圖經曰:薏苡仁,生真定平澤及田野,今所在有之。春生苗,莖高三、四尺。葉如黍。開紅白花作穗子。五月、六月結實,青白色,形如珠子而稍長,故呼意珠子。小兒多以線穿如貫珠為戲。八月採實,採根無時。今人通以九月、十月採,用其實中仁。古方大抵心肺藥多用之。

韋丹治肺癰,心胸甲錯者,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濃,微溫頓服之。肺有血當吐愈。《廣濟方》:治冷氣,薏苡仁飯粥法:細舂其仁,飲為飯,氣味欲習如麥飯乃佳。或煮粥亦好,自任無忌。根之入藥者,葛洪治卒心腹煩滿,又胸脅痛者,銼根濃煮汁,服三升乃定。今人多取葉為飲,香益中空膈,甚勝其雜他藥用者。

張仲景治風濕身煩疼日晡劇者,與麻黃杏仁薏苡仁湯:麻黃三兩,杏仁三十枚,甘草、薏苡仁各一兩,四物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分溫再服。又治胸痹偏緩急者,薏苡仁附子散方:薏苡仁十五兩,大附子十枚炮,二物杵末,每服方寸匕,日三。

陳藏器余主消渴,煞蛔蟲。根煮服,墮胎。雷公云:凡使,勿用𥽇米,顆大無味,其𥽇米,時人呼為粳𥽇是也。若薏苡仁,顆小色青,味甘,咬著黏人齒。夫用一兩,以糯米二兩同熬,令糯米熟,去糯米取使,若更以鹽湯煮過,別是一般修制亦得。外臺秘要:治牙齒風痛。薏苡根四兩,水四升,煮取二升,含冷易之,齦便生。

又方:咽喉卒癰腫,吞薏苡仁二枚。又方:蛔蟲攻心腹痛。薏苡根二斤切,水七升,煮取三升。先食盡服之,蟲死盡出。梅師方:肺疾唾膿血。取薏仁十兩杵碎,以水三升,煎取一升,入酒少許服之。食醫心鏡:治筋脈拘攣,久風濕痹,下氣,除骨中邪氣,利腸胃,消水腫,久服輕身,益氣力。薏苡仁一升,搗為散。

每服以水二升煮兩匙末作粥,空腹食之。後漢《馬援傳》:馬援在交阯,常餌薏苡實,用能輕身省欲,以勝瘴氣。南方薏苡實,援欲以為種,軍還載之一車。

衍義曰:薏苡,此李商隱《太倉銘》中所謂薏苡似珠,不可不虞者也。取仁用。《本經》云:微寒,主筋急拘攣。拘攣有兩等,《素問》注中,大筋受熱,則縮而短,縮短故攣急不伸。此是因熱而拘攣也。故可用薏苡仁。若《素問》言因寒即筋急者,不可更用此也。凡用之,須倍於他藥,此物力勢和緩,須倍加用即見效。

蓋受寒,即能使人筋急。受熱,故使人筋攣。若但熱而不曾受寒,亦能使人筋緩。受濕則又引長無力。

白話文:

薏苡仁味甘微寒,無毒。能治療筋脈拘攣、無法屈伸、風濕痹痛等症狀,還能降氣、去除筋骨邪氣、通利腸胃、消除水腫,並增進食慾。長期服用能輕身益氣。其根部可驅除體內寄生蟲。薏苡仁別名解蠡、屋菼、起實、感。主要生長在真定、平澤等地的田野,八月採收果實,根部則隨時可採。

據陶弘景記載,真定縣(屬常山郡)及其附近地區廣泛種植薏苡仁,多生長於人家附近。交趾地區出產的薏苡仁顆粒最大,當地人稱之為「稈珠」。據說馬援曾大量採集薏苡仁帶回,有人誤認為是珍珠。顆粒飽滿沉重的薏苡仁品質較佳,使用時取其內仁。現在小兒患蛔蟲病,常用薏苡仁根煮汁服用,氣味芳香,驅蟲效果顯著。陳藏器記載,應採收薏苡仁後蒸煮使其氣味揮發,曬乾後磨取內仁,可煮粥或製成麵食,食用後能消除飢餓感、溫補氣血、輕身健體。煮汁飲用可治療消渴症。許多人使用梁漢地區出產的薏苡仁,但其藥效不如真定地區所產,青綠色的薏苡仁品質較佳。據《藥性論》記載,薏苡仁可治療熱風、筋脈攣急,增進食慾,主治肺痿、肺氣虛弱、咳吐膿血、咳嗽痰多、上氣等症狀。馬援曾煎服薏苡仁以治療五溪地區的毒腫。將薏苡仁放在甑中蒸煮,使其氣味揮發,曬乾後取出內仁。

孟詵記載,薏苡仁性平,治療濕腳氣效果顯著。

圖經記載,薏苡仁生長在真定、平澤等地的田野,現今各地都有種植。春天發芽,莖高三、四尺,葉片像黍,開紅白花,結成穗狀果實。五月、六月果實成熟,青白色,形似珠子但稍長,因此也被稱為意珠子。孩童常將其穿成串珠玩耍。八月採收果實,根部則隨時可採。現今多在九月、十月採收,使用果實內仁。古方中,許多心肺藥物都使用薏苡仁。

韋丹用薏苡仁治療肺癰、心胸疼痛等症狀,將薏苡仁用淳苦酒煮至濃稠,溫服。對於肺部積血需要吐出的患者,效果甚佳。《廣濟方》記載,薏苡仁飯粥可治療虛寒。將薏苡仁研磨成細末,煮成飯或粥食用,口感應類似麥飯,或直接煮粥,皆可自行選擇。薏苡仁根部亦可入藥,葛洪用其治療心腹脹滿、胸脅疼痛等症狀,將根部切碎煮汁服用。現今許多人將薏苡仁葉製成飲品,芳香可口,能調理脾胃,效果比其他藥物更好。

張仲景用薏苡仁治療風濕所致的身體酸痛,以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薏苡仁等藥材組成麻黃杏仁薏苡仁湯。也用薏苡仁和附子配伍,組成薏苡仁附子散治療胸痹。

陳藏器記載,薏苡仁可治療消渴,殺滅蛔蟲,其根部則有墮胎之效。雷公指出,使用薏苡仁時,不可使用顆粒大且無味的劣質薏苡仁(粳薏)。好的薏苡仁顆粒小、顏色青綠,味甘,咬起來會黏牙。使用薏苡仁時,可與糯米同煮,待糯米煮熟後,再將糯米去除,只取薏苡仁使用。也可先用鹽水煮過再使用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薏苡仁根可治療牙齒風痛,也可治療咽喉腫痛。薏苡仁根也可治療蛔蟲病。梅師方記載,薏苡仁可治療肺病咳吐膿血。

《食醫心鏡》記載,薏苡仁可治療筋脈拘攣、久年風濕痹痛、降氣、去除骨中邪氣、通利腸胃、消除水腫,長期服用能輕身益氣。後漢《馬援傳》記載,馬援在交趾期間常食用薏苡仁,因此身體輕盈,慾望減退,能抵抗瘴氣。他還將薏苡仁帶回作為種子。

衍義記載,薏苡仁如李商隱《太倉銘》中所述,如同珍珠般珍貴。使用時取其內仁。《本經》記載,薏苡仁微寒,主治筋脈拘攣。拘攣分兩種情況,《素問》註釋中提到,大筋受熱則收縮變短,導致拘攣,這是因熱而引起的拘攣,可以使用薏苡仁治療。但如果因寒而引起的筋急,則不宜使用薏苡仁。使用薏苡仁時,劑量應比其他藥物多,因為其藥力平和緩慢,需加大劑量才能見效。受寒會導致筋急,受熱會導致筋攣,單純受熱而未受寒則會使筋脈鬆弛,受濕則會使筋脈無力。

2. 澤瀉

味甘、咸,寒,無毒。主風寒濕痹,乳難,消水,養五臟,益氣力,肥健,補虛損五勞,除五臟痞滿,起陰氣,止泄精、消渴、淋瀝,逐膀胱三焦停水。久服耳目聰明,不飢,延年,輕身,面生光,能行水上。扁鵲云:多服病人眼。一名水瀉,一名及瀉,一名芒芋,一名鵠瀉。生汝南池澤。五月、六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(畏海蛤、文蛤。)

,味鹹,無毒。主大風,乳汁不出,產難,強陰氣。久服輕身。五月採。

,味甘,無毒。主風痹、消渴,益腎氣,強陰,補不足,除邪濕。久服面生光,令人無子。九月採。

陶隱居云:汝南郡屬豫州。今近道亦有,不堪用,唯用漢中、南鄭、青弋,形大而長,尾間必有兩歧為好。此物易朽蠹,常須密藏之。葉狹長,叢生諸淺水中。《仙經》服食斷谷皆用之。亦云身輕,能步行水上。唐本注云:今汝南不復採用,唯以涇州、華州者為善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蕍,蕮。

疏云:蕍,一名蕮,即藥草澤瀉也。藥性論云:澤瀉,君,味苦。能主腎虛精自出,治五淋,利膀胱熱,宣通水道。日華子云:治五勞七傷,主頭旋,耳虛鳴,筋骨攣縮,通小腸,止遺瀝,尿血,催生,難產,補女人血海,令人有子。葉壯水臟,下乳,通血脈。

圖經曰:澤瀉,生汝南池澤,今山東、河、陝、江、淮亦有之,以漢中者為佳。春生苗,多在淺水中,葉似牛舌草,獨莖而長。秋時開白花,作叢似穀精草。五月、六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今人秋末採,曝乾用。此物極易朽蠹,常須密藏之。漢中出者,形大而長,尾間有兩歧最佳。

《爾雅》謂之蕍(羊朱切),一名蕮(與舄同,私夕切)。《素問》身熱解墮,汗出如浴惡風少氣,名曰酒風。治之以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合以二指撮,為後飯。後飯者,飯後藥先,謂之後飯。張仲景治雜病,心下有支飲,苦冒,澤瀉湯主之。澤瀉五兩,術二兩,水二升,煎取半升,分溫再服。

治傷寒有大、小澤瀉湯,五苓散輩。皆用澤瀉,行利停水為最要。深師治支飲,亦同用澤瀉、術,但煮法小別。先以水二升煮二物,取一升,又以水一升煮澤瀉,取五合,合此二汁,為再服。病甚欲眩者,服之必瘥。仙方亦單服澤瀉一物,搗篩,取末,水調,日分服六兩,百日體輕,久而健行。

雷公曰:不計多少,細銼酒浸一宿,漉出,曝乾,任用也。經驗方:常服澤瀉,皂莢水煮爛,焙乾為末,煉蜜為丸如桐子大。空盡以溫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,甚妙。治腎臟風,生瘡尤良。

衍義曰:澤瀉,其功尤長於行水。張仲景曰:水搐渴煩,小便不利,或吐或瀉,五苓散主之。方用澤瀉,故知其用長於行水。《本經》又引扁鵲云,多服病人眼,誠為行去其水。張仲景八味丸用之者,亦不過引接桂、附等歸就腎經,別無他意。凡服澤瀉散人,未有不小便多者,小便既多,腎氣焉得復實?今人止泄精,多不敢用。

白話文:

澤瀉味甘鹹,性寒,無毒。主治風寒濕痺、乳汁不通、消腫利水、滋養五臟、增強體力、使人肥壯、補益虛損和勞累過度、消除五臟痞滿、提升陰氣、止瀉精、治消渴症、淋病、排除膀胱和三焦積聚的水分。長期服用能使耳目聰明、不感到飢餓、延年益壽、身體輕盈、容光煥發,甚至能行走水上。扁鵲說:長期服用會使病人眼睛不舒服。澤瀉又名水瀉、及瀉、芒芋、鵠瀉,生長在汝南的池澤中。五月、六月、八月採收根部,陰乾保存。(忌與海蛤、文蛤同用)

澤瀉葉味鹹,無毒。主治大風病、乳汁不下、難產,增強陰氣。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。五月採收。

澤瀉的果實味甘,無毒。主治風痺、消渴症、益腎氣、增強陰氣、補益不足、去除邪濕。長期服用能使容光煥發,但可能導致不孕。九月採收。

陶弘景說:汝南郡屬豫州。現在附近地區也有澤瀉,但品質不好,只有漢中、南鄭、青弋產的澤瀉才能入藥,其形狀大而長,根尾部必須有兩個分叉才是上品。澤瀉容易腐爛生蟲,必須妥善保存。澤瀉葉狹長,叢生於淺水中。《仙經》記載服用澤瀉可以斷谷,也能使身體輕盈,行走水上。唐代注釋說:現在汝南地區已不再採收澤瀉,只有涇州、華州所產的品質較好。臣禹錫等謹按《爾雅》記載:蕍,蕮。

疏解說:蕍,又名蕮,就是藥材澤瀉。《藥性論》記載:澤瀉,君藥,味苦,能治療腎虛精液自遺、五種淋症、膀胱熱症,以及疏通水道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澤瀉能治療五勞七傷、頭暈、耳鳴、筋骨攣縮、通利小腸、止遺精、尿血,催生、治難產,補益婦女血虛,使人受孕。澤瀉葉能壯水臟、催乳、通血脈。

圖經記載:澤瀉生長在汝南池澤,現在山東、河、陝、江、淮地區也有,但漢中所產的最好。春天發芽,多生長在淺水中,葉子像牛舌草,單莖而長。秋天開花,白色,叢生狀,像穀精草。五月、六月、八月採收根部,陰乾。現在人們多在秋末採收,曬乾使用。澤瀉極易腐爛生蟲,必須妥善保存。漢中產的澤瀉,形狀大而長,尾部有兩個分叉的最佳。

《爾雅》稱澤瀉為蕍,又名蕮。《素問》記載:身熱、出汗像洗澡一樣、怕風、氣短,稱為酒風病,可用澤瀉、山藥各十分,麋茸五分,混合在一起,飯後服用。《傷寒雜病論》記載張仲景治療心下有支飲、胸悶的澤瀉湯,用澤瀉五兩,山藥二兩,水二升,煎至半升,分溫服。治療傷寒有大小澤瀉湯、五苓散等方劑,都用澤瀉利水消腫。《仙方》記載單獨服用澤瀉,搗碎過篩取末,用水調服,每日六兩,服用百日,身體輕盈,久服能健步如飛。

雷公說:澤瀉用量不限,切碎後用酒浸泡一夜,瀝乾,曬乾後再用。經驗方:常服澤瀉,將皂莢水煮爛,焙乾研末,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,空腹時用溫酒送服十五至二十丸,效果甚好,治療腎臟風、生瘡尤其有效。

衍義說:澤瀉的功效尤長於利水。張仲景說:水腫、口渴、煩躁、小便不利、嘔吐或腹瀉,用五苓散治療。此方用澤瀉,可見其利水之功。《本經》又引用扁鵲的話說,長期服用會使病人眼睛不舒服,正是因為它能利水消腫。張仲景八味丸中用澤瀉,也只是引導桂枝、附子等藥歸於腎經,並無其他用意。服用澤瀉的人,無不小便增多的,小便多了,腎氣又怎能充實呢?現在人用澤瀉治療遺精,多不敢大量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