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七 (7)

1. 蕪菁及蘆菔

以井花水服方寸匕,加至三匕,日三,無所忌。肘後方:治豌豆瘡。蔓荊根搗汁,挑瘡破,敷在上,三食頃,根出。又方:犬咬人重發。治之,服蔓荊汁佳。葛氏方:卒腫毒起,急痛。蕪菁根大者,削去上皮熟搗,苦酒和如泥,煮三沸,急攪之,出敷腫,帛裹上,日再三易。

經驗後方:治虛勞眼暗。採三月蔓荊花,陰乾為末。以井花水每空心調下二錢匕。久服長生,可夜讀書。孫真人食忌治黃疸,皮膚、眼睛如金色,小便赤。生蔓荊子末,熟水調下方寸匕,日三。又方:主一切熱腫毒。取生蔓荊根一握,鹽花入少訖和搗,敷腫上,日三易。集療:男子陰腫如斗大,核痛,人所不能治者,蕪菁根搗敷之。

兵部手集:治奶癰,疼痛,寒熱,敷救十餘人方:蔓荊根、葉,淨擇去土,不用洗,以鹽搗敷乳上。熱即換,不過三、五度。冬無葉即用根,切須避風。傷寒類要:神仙教子法:立春後有庚子日,溫蕪菁汁,合家大小並服,不限多少,可理時疾。又方:急黃。服蔓荊子油一盞,頓服之。

臨時無油,則蔓荊子杵汁,水和之服亦得。候顏色黃,或精神急,用之有效。子母秘錄:治妊娠小便不利。蕪菁子末,水服方寸匕,日二。《楊氏產乳》同。抱朴子:大醋煮蕪菁子令熟,曬乾為末,井花水服方寸匕,日三,盡一斗,能夜視有所見。荊楚歲時記:採經霜者干之。

《詩》云:我有旨蓄,可以御冬。

衍義曰:蕪菁、蘆菔,二菜也。蘆菔,即蘿蔔也。蕪菁,今世俗謂之蔓荊。夏則枯,當此之時,蔬圃中複種之,謂之雞毛菜。食心,正在春時。諸菜之中,有益無損,於世有功。採擷之餘,收子為油。根過食動氣。河東、太原所出極大,他處不及也,又出吐谷渾。後於萊菔條中,《爾雅》釋:但名蘆菔,今謂之蘿蔔是也。

則蕪菁條中,不合更言及蘆菔二字,顯見重複。從《爾雅》為正。

白話文:

蕪菁及蘆菔

用井水送服蕪菁或蘆菔的藥粉,從一小匙開始,逐漸增加到三小匙,每天服用三次,沒有什麼飲食禁忌。

《肘後方》記載:治療豌豆瘡,將蔓荊根搗爛取汁,挑破瘡口後敷在上面,約莫三頓飯的時間,根部會自然脫落。還有一個方子:治療被狗咬後傷口復發,服用蔓荊汁效果很好。

《葛氏方》提到:突然腫毒發作,又急又痛,將大的蕪菁根削去外皮,煮熟搗爛,用苦酒調和成泥狀,煮沸三次,快速攪拌均勻後取出敷在腫脹處,用布包好,每天更換兩三次。

《經驗後方》記載:治療虛勞導致的視力模糊,採集三月的蔓荊花,陰乾後磨成粉末,每次空腹用井水沖服二小匙,長期服用可以長壽,晚上也能看書。孫真人《食忌》提到:治療黃疸病,皮膚、眼睛都呈黃色,小便赤紅,用生蔓荊子磨成粉末,用熟水沖服一小匙,每天三次。另一個方子:主要治療各種熱性腫毒,取新鮮蔓荊根一把,加入少量鹽花一起搗爛,敷在腫脹處,每天更換三次。《集療》提到:男子陰部腫大如斗,疼痛難忍,一般人無法醫治,將蕪菁根搗爛敷在上面即可。

《兵部手集》記載:治療乳癰,疼痛、發冷發熱,這個方子曾救治十餘人:將蔓荊根、葉,仔細挑揀去除泥土,不用清洗,用鹽搗爛後敷在乳房上,感覺熱了就更換,大約三五次即可。冬天沒有葉子就用根,切記要避風。

《傷寒類要》記載的「神仙教子法」:立春後的庚子日,將蕪菁汁加熱,全家大小都服用,不限量,可以預防時令疾病。還有一個方子:治療急性黃疸,直接服用一盞蔓荊子油,一次性喝下。如果臨時沒有油,就將蔓荊子搗爛取汁,用水調和服用也可以,如果臉色發黃、精神不佳,使用這個方子有效。

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治療孕婦小便不利,用蕪菁子磨成粉末,用水送服一小匙,每天兩次。《楊氏產乳》也是這樣記載的。《抱朴子》提到:用大量醋煮熟蕪菁子,曬乾磨成粉末,用井水送服一小匙,每天三次,服用一斗後,夜晚也能看清東西。《荊楚歲時記》提到:採集經霜的蔓荊,曬乾儲存。

《詩經》說:「我有美味的儲藏,可以用來度過冬天。」

衍義說:蕪菁、蘆菔是兩種蔬菜。蘆菔就是現在的蘿蔔,蕪菁是現在俗稱的蔓荊。夏天會枯萎,這時菜園中會重新種植,稱為雞毛菜,吃它的嫩葉,正好在春天。各種蔬菜中,它有益無損,對世人有功。採摘之後,收集種子榨油。根部過量食用會使氣不順。河東、太原出產的蕪菁最大,其他地方都比不上,吐谷渾也出產。在萊菔條中,《爾雅》解釋說:只稱呼它為蘆菔,現在稱作蘿蔔。

因此在蕪菁條中,不應該再提到蘆菔二字,明顯是重複了。應該以《爾雅》的記載為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