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七 (5)
卷第二十七 (5)
1. 同蒿
平。主安心氣,養脾胃,消水飲。又動風氣,燻人心,令人氣滿,不可多食。
白話文:
性味平和。主要能安定心神,調養脾胃,消除體內積聚的水分。但它也容易使人體內風氣躁動,燻擾心神,使人感到胸悶氣脹,所以不宜多食。
2. 羅勒
味辛,溫,微毒。調中消食,去惡氣,消水氣,宜生食。又療齒根爛瘡,為灰用甚良。不可過多食,壅關節,澀營衛,令血脈不行。又動風,髮腳氣,患啘,取汁服半合定。冬月用乾者煮之。子,主目翳及物入目,三、五顆致目中,少頃當濕脹,與物俱出。又療風赤眵淚。根,主小兒黃爛瘡,燒灰敷之,佳。北人呼為蘭香,為石勒諱也。
此有三種:一種堪作生菜;一種葉大;二十步內聞香;一種似紫蘇葉。
陶隱居:術家取羊角、馬蹄燒作灰;撒於濕地,遍踏之,即生羅勒。俗呼為西王母菜,食之益人。外臺秘要:治面上滅瘢方:木蘭香一斤,以三歲米醋浸令沒,百日出曝乾,為末,以敷之。用醋漿漬,百日出,曬乾,末服方寸匕。
白話文:
羅勒的味道辛辣,性溫,帶有微毒。它能調理腸胃、幫助消化、去除穢氣、消除體內濕氣,適合生食。羅勒的灰燼對於治療牙齦潰爛非常有效。但不可過量食用,否則會使關節阻塞、阻礙氣血運行,導致血脈不暢。它還會引發風邪,加重腳氣。如果患有呃逆,可以服用半合羅勒汁來止呃。冬天則可用乾燥的羅勒煮水服用。羅勒的種子,能治療眼睛長翳膜或有異物跑入眼睛,將三到五顆種子放入眼睛,過一會兒就會濕脹,把異物一起帶出。也能治療風邪引起的眼睛紅腫、多眼屎和流淚。羅勒的根,能治療小兒黃爛瘡,燒成灰敷在患處,效果很好。北方人稱它為蘭香,這是因為避諱石勒的名字。
羅勒有三種:一種適合當生菜吃;一種葉子很大,在二十步內就能聞到香味;還有一種葉子像紫蘇。
陶弘景說:術士會將羊角、馬蹄燒成灰,撒在潮濕的地上,然後在上面踩踏,就會長出羅勒。民間俗稱它為西王母菜,認為食用對身體有益。《外臺秘要》中記載:治療臉上疤痕的方法是,用一斤木蘭香浸泡在三年的米醋中,浸泡一百天後取出曬乾,磨成粉末,敷在疤痕處。另一種方法是用醋漿浸泡一百天,取出曬乾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小匙。
3. 石胡荽
寒,無毒。通鼻氣,利九竅,吐風痰。不任食,亦去翳,熟挪納鼻中,翳自落。俗名鵝不食草。以上五種(新補)見孟詵、陳藏器、蕭炳、陳士良、日華子。
白話文:
石胡荽,性寒,沒有毒性。可以疏通鼻子的氣息,使九竅暢通,並能幫助吐出風痰。不適合食用,但也能去除眼翳。將石胡荽煮熟後塞入鼻中,眼翳就會自然脫落。俗名又叫鵝不食草。以上五種(指本段文字中提及的藥材功效)的相關記載,可在孟詵、陳藏器、蕭炳、陳士良、日華子等人的著作中找到。
4. 蕪菁及蘆菔
味苦,溫,無毒。主利五臟,輕身益氣,可長食之。蕪菁子,主明目。
陶隱居云:蘆菔是今溫菘,其根可食,葉不中啖。蕪菁根乃細於溫菘,而葉似菘,好食。西川唯種此,而其子與溫菘甚相似,小細爾。俗方:無用,服食家亦煉餌之,而不云蘆菔子,恐不用也。俗人蒸其根及作菹,皆好,但小熏臭爾。又有䔟根,細而過辛,不宜服之。唐本注云:蕪菁,北人名蔓荊,根、葉及子,乃是菘類,與蘆菔全別,至於體用亦殊。
今言蕪菁子似蘆菔,或謂蘆菔葉不堪食,兼言小薰體,是江表不產二物,斟酌注銘,理喪其真爾。其蔓荊子,療黃疸,利小便。水煮三升,取濃汁服,主癥瘕積聚;少飲汁,主霍亂,心腹脹;末服,主目暗。其蘆菔別顯後條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蕪菁,主急黃,黃疸及內黃,腹結不通。
搗為末,水絞汁服,當得嚏,鼻中出黃水及下痢。《仙經》云:長服可斷谷,長生。和油敷蜘蛛咬,恐毒入肉,亦搗為末酒服。蔓荊園中無蜘蛛,是其相畏也。為油入面膏,令人去黑䵟。今並、汾、河朔間,燒食其根,呼為蕪根,猶是蕪菁之號,蕪菁,南北之通稱也。塞北種者,名九英蔓荊,根大,並將為軍糧。
菘菜,南土所種多是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須,薞蕪。釋曰:《詩·穀風》云:採葑採菲。毛云:葑,須也。先儒即以須葑蓯當之。孫炎云:須,一名葑蓯。郭注云:薞蕪似羊蹄,葉細,味酢,可食。《禮·坊記》注云:薞,蔓荊也。陳、宋之間謂之䒠。陸機云:葑、蕪菁,幽州人謂之芥。
《方:言》云:䒠、蕘,蕪菁也。陳、楚謂之䒠,齊、魯謂之蕘,關西謂之蕪菁,趙、魏之部謂之大芥。䒠、葑音同,然則葑也,須也,蕪菁也,蔓荊也,薞蕪也,蕘也,芥也,七者一物也。孟詵云:蔓荊,消食下氣。其子,九蒸九曝,搗為粉,服之長生。壓油塗頭,能變蒜髮。
又,研子入面脂,極去皺。又,搗子,水和服,治熱黃,結實不通。少頃當瀉,一切惡物、沙石、草、發並出。又利小便。又,女子妒乳腫,取其根生搗後,和鹽、醋、漿水煮,取汁洗之,五、六度瘥。又搗和雞子白封之,亦妙。蕭炳云:蔓荊子,別入丸藥用,令人肥健,尤宜婦人。
劉禹錫嘉話錄云:諸葛亮所止,令兵士獨種蔓荊者,取其才出甲,可生啖,一也;葉舒可煮食,二也;久居則隨以滋長,三也;棄不令惜,四也;回則易而採,五也;冬有根可斫而食,六也。比諸蔬屬,其利不亦敷矣。三蜀之人,今呼蔓荊為諸葛菜,江陵亦然。日華子云:蔓荊,梗短葉大,連地上生,闊葉紅色者,是蔓荊。
圖經曰:蕪菁及蘆菔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南北皆通有之。蕪菁即蔓荊也,蘆菔即下萊菔(音卜),今俗呼蘿葍是也。此二菜,北土種之尤多。蕪菁,四時仍有,春食苗,夏食心,亦謂之苔子,秋食莖,冬食根,河朔尤多種,亦可以備飢歲。菜中之最有益者唯此耳。常食之,通中益氣,令人肥健。
白話文:
蕪菁和蘆菔,味道苦,性質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能是調理五臟,使身體輕盈,增強體力,可以長期食用。蕪菁的種子,主要功效是使眼睛明亮。
陶隱居說:「蘆菔就是現在的溫菘,它的根可以食用,但葉子不能吃。蕪菁的根比溫菘細,葉子像菘菜,很好吃。西川地區只種植蕪菁,它的種子和溫菘很相似,只是比較小而細。一般民間的藥方裡沒有用到蕪菁子,煉丹修道的人也會將它煉製成藥丸服用,但不稱它為蘆菔子,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用蘆菔子。一般人喜歡蒸蕪菁的根或是醃漬成泡菜,都覺得好吃,只是味道有點淡淡的熏臭味。還有一種叫䔟根的植物,根細且過於辛辣,不適合服用。唐朝的本草註解說:蕪菁,北方人稱之為蔓荊,它的根、葉和種子都屬於菘菜類,與蘆菔完全不同,功效和用途也不同。
現在有人說蕪菁的種子像蘆菔,還說蘆菔的葉子不能吃,又說蕪菁有淡淡的熏臭味,這是因為江表地區不產這兩種植物,所以注釋時有所偏差,失去了真實性。蔓荊的種子,可以治療黃疸,促進小便。用水煮三升,取濃汁服用,可以治療腹部腫塊和積聚;少量飲用汁液,可以治療霍亂和心腹脹痛;磨成粉末服用,可以治療眼睛昏暗。蘆菔會在後面另外詳細說明。現在根據陳藏器的本草記載:蕪菁主要治療急性黃疸、黃疸和內黃,以及腹部阻塞不通。
將蕪菁搗成粉末,用水擠汁服用,會打噴嚏,鼻子會流出黃水,並且會腹瀉。《仙經》記載:長期服用蕪菁可以斷絕穀物,達到長生的效果。將蕪菁搗碎和油敷在被蜘蛛咬傷的地方,可以防止毒素侵入肉中,也可以搗成粉末用酒送服。蔓荊的園子裡沒有蜘蛛,是因為它們互相畏懼。用蕪菁和油製成面膏,可以去除臉上的黑斑。現在並州、汾州和河朔地區,人們燒烤蕪菁的根食用,稱之為蕪根,這就是蕪菁的別稱。蕪菁是南北地區的通用名稱。塞北地區種植的蕪菁,稱之為九英蔓荊,根很大,通常被用作軍糧。
菘菜,南方地區種植的比較多。我劉禹錫等人仔細研究《爾雅》的記載,《爾雅》說「須,薞蕪」。註釋說:「《詩經·穀風》提到『採葑採菲』,毛詩注說『葑,須也』」。前代的儒家學者就將須、葑、蓯當作同一種植物。孫炎說:「須,又名葑蓯。」郭璞註解說:「薞蕪,像羊蹄,葉子細小,味道酸,可以食用。」《禮記·坊記》的註解說:「薞,就是蔓荊。」陳國和宋國之間稱之為䒠。陸機說:「葑和蕪菁,幽州人稱之為芥。」
《方言》說:「䒠、蕘,就是蕪菁。」陳國和楚國稱之為䒠,齊國和魯國稱之為蕘,關西地區稱之為蕪菁,趙國和魏國一帶稱之為大芥。䒠和葑讀音相同,因此葑、須、蕪菁、蔓荊、薞蕪、蕘、芥,這七個名稱指的是同一種植物。孟詵說:「蔓荊可以消食下氣。它的種子,經過九蒸九曬,搗成粉末服用可以長生。用油壓榨蔓荊子塗在頭上,可以使頭髮變黑。」
另外,將蔓荊子研磨加入面脂,可以有效去除皺紋。將蔓荊子搗碎,用水調和服用,可以治療熱性黃疸,導致大便阻塞不通,不久就會腹瀉,一切不好的東西、沙石、草、頭髮都會排出。還可以利尿。另外,女性因妒忌引起的乳房腫脹,取蔓荊的根搗碎後,用鹽、醋、米漿水煮過,取汁液清洗,洗五六次就會痊癒。也可以搗碎和雞蛋清混合塗抹,效果也很好。蕭炳說:「蔓荊子,可以另外用於製成藥丸,讓人身體強壯,尤其適合婦女服用。」
劉禹錫在《嘉話錄》中說:「諸葛亮駐紮時,命令士兵只種植蔓荊,是因為它剛長出嫩芽時,可以生吃,這是第一個好處;葉子舒展開後可以煮食,這是第二個好處;可以長期生長,這是第三個好處;丟棄也不覺得可惜,這是第四個好處;回來時很容易採摘,這是第五個好處;冬天有根可以砍下來食用,這是第六個好處。相比其他蔬菜,它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。」現在四川地區的人們稱蔓荊為諸葛菜,江陵也是這樣稱呼的。日華子說:「蔓荊,莖短葉大,貼地生長,葉子寬大呈紅色的,就是蔓荊。」
《圖經》說:「蕪菁和蘆菔,以前沒有記載產地,現在南北各地都有。蕪菁就是蔓荊,蘆菔就是下萊菔(音卜),現在俗稱蘿蔔。這兩種菜,北方地區種植的尤其多。蕪菁,一年四季都有,春天吃它的苗,夏天吃它的中心部分,也叫做苔子,秋天吃它的莖,冬天吃它的根。河朔地區種植的很多,也可以用來應付饑荒。蔬菜中最有益處的莫過於蕪菁了。經常食用它,可以通暢腸胃,增強體力,使人身體強壯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