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六 (2)
卷第二十六 (2)
1. 醋
北夢瑣言云:有少年眼中常見一鏡子。趙卿診之曰:來晨以魚膾奉候。及期延於闑內,從容久飢,候客退方:得攀接,俄而臺上施一甌芥醋,更無他味,少年飢甚,聞芥醋香,輕啜之,逡巡再啜,遂覺胸中豁然,眼花不見。卿雲:君吃魚膾,膾太多,芥醋不快,故權誑而愈其疾也。
又云孫光憲家婢抱小兒,不覺落炭火上,便以醋泥敷之,無痕。子母秘錄:治妊娠月未足,胎死不出。醋煮大豆,服三升,死兒立便分解。如未下再服。又云:醋二升,格口灌之。丹房鏡源:米醋煮四黃,化諸藥丹砂、膽礬味。蜀本:酢、酒有數種,此米酢也。
衍義曰:醋,酒糟為之,乞鄰者是此物。然有米醋、麥醋、棗醋。米醋最釅,入藥多用。穀氣全也,故勝糟醋。產婦房中常得醋氣則為佳,酸益血也。磨雄黃塗蜂蠆,亦取其收而不散也。今人食酸則齒軟,謂其水生木,水氣弱,木氣盛,故如是。造靴皮須得此而紋皺,故如其性收斂,不負酸收之說。
白話文:
《北夢瑣言》記載:有個少年眼睛裡常常看到一面鏡子。趙卿診斷後說:「明天早上用生魚片招待他。」到了約定時間,把少年請到門內,讓他餓了很久,等到其他客人都離開後,少年才得以靠近餐桌。桌上只有一小碗芥末醋,沒有其他食物。少年非常飢餓,聞到芥末醋的香味,便輕輕地啜了一口,過了一會又再啜一口,隨即感到胸中舒暢,眼前的鏡子也消失不見了。趙卿說:「你之前吃生魚片,吃太多了,芥末醋沒有及時吃,所以暫時用這種方法騙你,才治好你的病。」
又說孫光憲家的婢女抱著小孩,不小心讓小孩掉到炭火上,就用醋泥敷在燙傷處,沒有留下疤痕。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治療懷孕月數不足,胎兒死在腹中無法產出的情況,用醋煮大豆,服用三升,死胎立刻就能分解排出。如果還沒排出,再服用一次。又說:用二升醋,硬灌入嘴裡。《丹房鏡源》記載:用米醋煮四黃,可以改變丹砂、膽礬等藥物的味道。《蜀本草》說:醋和酒有很多種類,這裡指的是米醋。
《藥性衍義》說:醋是用酒糟製成的,向鄰居要的往往是這種東西。但醋有米醋、麥醋、棗醋等種類。其中米醋的濃度最高,入藥多用。因為它含有完整的穀物之氣,所以比用酒糟做的醋更好。產婦的房間裡經常有醋的氣味是很好的,因為酸味有益於血液。用醋磨雄黃塗抹被蜂或蠍子蜇傷的地方,也是取其收斂而不發散的特性。現在人們吃酸的食物會覺得牙齒軟,是因為水生木,水氣弱,木氣盛,所以才會這樣。製作靴子皮必須用醋,才能產生皺褶,這也是因為它有收斂的特性,符合酸味收斂的說法。
2. 稻米
味苦。主溫中,令人多熱,大便堅。
陶隱居云:道家方:藥有俱用稻米、粳米,此則是兩物矣。云稻米白如霜。又,江東無此,皆通呼粳為稻爾。不知其色類,復云何也。唐本注云:稻者,穬谷通名。《爾雅》云:稌(音渡),稻也。粳者不糯之稱,一曰秈。汜勝之云:粳稻、秫稻,三月種粳稻,四月種秫稻,即並稻也。
今陶為二事,深不可解也。今按:李含光《音義》云:按字書解粳字云:稻也。解秔字云:稻屬也,不黏。解粢(音慈)字云:稻餅也。明稻米作粢,蓋糯米爾。其細糠白如霜,粒大小似秔米,但體性黏殢為異。然今通呼秔、糯谷為稻,所以惑之。新舊注殆是臆說,今此稻米即糯米也。
又按秔、粳二字同音,蓋古人常分別二米為殊爾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稌,稻。釋曰:別二名也。郭云:今沛國呼稌。《詩·周頌》云:豐年多黍多稌。《禮記·內則》云:牛宜稌。《豳風·七月》云:十月獲稻。是一物也。《說文》云:沛國為稻為糯。粳,稌屬也。《字林》云:糯,黏稻也。
粳,稻不黏者。然粳、糯甚相類,黏不黏為異耳。依《說文》稻即糯也。江東呼糯(及亂切)。顏師古刊謬正俗云:本草所謂稻米者,今之糯米耳。陶以糯為秫,不識稻是糯,故說之不曉。許氏《說文解字》曰:秫,稷之黏者。稻,稌也。沛國謂稻為稌。又《急就篇》云:稻、黍、秫、稷。
左太衝《蜀都賦》云:粳稻漠漠。益知稻即糯,共粳並出矣。然後以稻是有芒之谷,故於後或通呼粳糯,總謂之稻。孔子曰:食夫稻。周官有稻人之職,漢置稻田使者。此並指屬稻、糯之一色,所以後人混糯,不知稻本是糯耳。陳藏器云:糯米,性微寒,妊身與雜肉食之不利子,作糜食一斗,主消渴。
久食之,令人身軟。黍米及糯,飼小貓、犬,令腳屈不能行,緩人筋故也。又云稻穰,主黃病,身作金色,煮汁浸之。又稻穀芒,炒令黃,細研作末,酒服之。孟詵云:糯米,寒。使人多睡。發風,動氣,不可多食。又,霍亂後吐逆不止,清水研一碗,飲之即止。陳士良云:糯米,能行營衛中血,積久食,發心悸及癰疽瘡癤中痛。
不可合酒共食,醉難醒,解芫菁毒。蕭炳云:糯米,擁諸經絡氣,使四肢不收,發風昏昏。主痔疾,駱駝脂作煎餅服之。空腹與服,勿令病人知。日華子云:糯米,涼,無毒。補中益氣,止霍亂。取一合,以水研服,煮粥。稻穩,治蠱毒,濃煎汁服。稻稈,治黃病通身,煮汁服。
圖經曰:稻米,有秔(與粳同)稻,有糯稻。舊不載所出州土,今有水田處皆能種之。秔、糯既通為稻,而《本經》以秔為粳米,糯為稻米者。謹按《爾雅》云:稌(音渡),稻。釋曰:別二名也。郭璞云:沛國呼稌。《詩·頌》云:多黍多稌。《禮記·內則》云:牛宜稌。
白話文:
稻米,味道苦澀。主要作用是溫暖脾胃,但會使人容易發熱,並且導致大便乾燥。
陶弘景說:道家的藥方中,有同時使用稻米和粳米的情況,這表示這兩者是不同的東西。他還說稻米白得像霜。又說,江東一帶沒有真正的稻米,都把粳米叫做稻米。不知道它們的顏色和種類,又怎麼能分清楚呢?唐朝本草註解說:稻,是穬穀的通稱。《爾雅》記載:「稌(音同渡),就是稻。」粳,是不黏的稱呼,也稱為秈。汜勝之說:「粳稻和秫稻,三月種粳稻,四月種秫稻」,這裡都是指稻。
現在陶弘景把稻米和粳米當作兩種不同的東西,實在讓人費解。根據李含光《音義》記載:「查看字書,解釋粳字說:也是稻。解釋秔字說:是稻的種類,不黏。解釋粢(音同慈)字說:是稻米做的餅。」這說明稻米可以做成粢,也就是糯米。它的細糠白得像霜,顆粒大小像粳米,但黏性是最大的區別。然而現在大家都把粳米和糯米都叫做稻,所以才讓人感到迷惑。新舊版本的註解大多是主觀臆測,現在這裡說的稻米其實就是糯米。
另外,「秔」和「粳」兩個字發音相同,大概是古人常常把這兩種米區分開來。我們仔細研究《爾雅》記載:「稌,就是稻。」註解說:「這是兩個不同的名稱。」郭璞說:「現在沛國把稌叫做稻。」《詩經·周頌》說:「豐收的年頭,有很多黍和稌。」《禮記·內則》說:「牛適合吃稌。」《豳風·七月》說:「十月收穫稻。」這些都指的是同一種東西。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沛國把稻叫做糯。」粳,是稌的種類。《字林》說:「糯,是黏性的稻。」
粳,是稻中不黏的品種。然而粳和糯非常相似,區別只在於是否黏性。根據《說文解字》的說法,稻其實就是糯。江東一帶把糯米叫做稻(音及亂)。顏師古校正錯誤時說:「本草綱目所說的稻米,其實是現在的糯米。」陶弘景把糯米當作秫米,不認識稻其實是糯米,所以才說不清楚。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秫,是黏性的稷。稻,就是稌。沛國把稻叫做稌。」《急就篇》說:「稻、黍、秫、稷。」
左思的《蜀都賦》說:「粳稻茂盛。」更可以知道稻其實就是糯米,和粳米一起生長。後來因為稻是有芒的穀物,所以後來才把粳米和糯米都統稱為稻。孔子說:「吃稻。」周朝官員有稻人的職位,漢朝設置稻田使者。這些都指的是屬於稻和糯的同一類,所以後人才把糯米混淆,不知道稻原本就是糯米。陳藏器說:「糯米,性微寒,孕婦和肉一起吃對孩子不利,煮粥吃一斗,可以止消渴。
長期食用,會讓人身體軟弱。用黍米和糯米餵小貓和小狗,會使牠們腳彎曲無法行走,是因為糯米會使人的筋鬆弛。他又說稻穰,可以治療黃疸病,使皮膚變成金色,煮汁浸泡。還有稻穀的芒,炒黃後磨成粉,用酒送服。孟詵說:「糯米,性寒。會讓人嗜睡,容易引起風邪,使氣血不順暢,不宜多食。還有,霍亂後嘔吐不止,用清水研磨一碗,喝下去就止住了。」陳士良說:「糯米,能使營衛中的血運行,累積久了吃,會引起心悸和癰疽瘡癤的疼痛。
不能和酒一起食用,容易醉而且難醒,可以解芫菁的毒。蕭炳說:「糯米,會阻塞經絡氣血,使四肢無力,容易引起昏厥。可以治療痔瘡,用駱駝油做成煎餅服用。空腹服用,不要讓病人知道。日華子說:「糯米,性涼,無毒。可以補中益氣,止霍亂。取一合,用水研磨後服用,也可以煮粥。稻穗,可以治療蠱毒,濃煎汁服用。稻桿,可以治療全身黃疸病,煮汁服用。」
圖經說:稻米,有秔稻,也有糯稻。以前沒有記載產地,現在有水田的地方都能種植。秔和糯既然都統稱為稻,而《本草經》卻把秔當作粳米,糯當作稻米。仔細研究《爾雅》記載:「稌(音同渡),就是稻。」註解說:「這是兩個不同的名稱。」郭璞說:「沛國把稌叫做稻。」《詩經·頌》說:「有很多黍和稌。」《禮記·內則》說:「牛適合吃稌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