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三 (19)
卷第三 (19)
1. 朴硝
又注礬石云:生者名馬齒礬,青白色,已煉成絕白,蜀人以當硝石,是硝石當時已為難得其真矣。故方書罕用,通以相代,若然今所用者,雖非真識,而其功效既相近,亦可通用無疑矣。其《本經》所以各載所出州土者,乃方俗治煉之法有精粗,故須分別耳。至如芎藭之與蘼蕪,大戟之與澤漆,俱是一物,《本經》亦各著州土者,蓋根與苗,土地各有所宜,非別是一物。則朴硝、硝石,別著所出,亦其義也。
他同此比,又有英硝者,亦出於朴硝,其狀若白石英,作四、五稜,白色瑩澈可愛,功用與芒硝頗同,但不能下利,力差小耳,亦謂之馬牙硝,蓋以類得名,近世用之最多。又金石凌法,用馬牙硝、芒硝、朴硝、硝石四種相參次第下之。詳此法出於唐世,不知當時如何分別也。
又下有生硝條云:生茂州西山岩石間,其形塊大小不常,色青白,鮮見用者。而今醫家又用一種甜消,彌更精好,或疑是此,乃云出於英硝。煉治之法未聞。又南方醫人論消或小異。有著說云:本草有朴硝、硝石、芒硝,而無馬牙硝,諸家所注本草三種,竟無堅決,或言芒硝、硝石本是一物,不合重出。又言煎煉朴硝,投於盆中經宿乃有細芒,既如是,自當為馬牙硝。
又云馬牙硝亦名英硝,自是一物,既以芒硝為朴硝,所出不應更有英硝。今諸硝之體各異,理亦易明,而至若此之惑也。朴硝味苦而微咸,《本經》言苦,《名醫別錄》以為辛,蓋誤謂硝石也。出蜀部者,瑩白如冰雪,內地者小黑,皆蘇脆易碎,風吹之則結霜,泯泯如粉,熬之烊沸,亦可熔鑄。
以水合甘草、豬膽煮之減半,投大盆中,又下凝水石屑同漬一宿,則凝結如白石英者,芒硝也。掃地霜煎煉而成如解鹽,而味辛苦,燒之成焰都盡,則硝石也。能化金石,又性畏火而能制諸石使拒火,亦天地之神物也。牙消則芒硝是也。又有生硝不因煮煉而成,亦出蜀道,類朴硝而小堅也。
其論雖辯,然與古人所說殊別,亦未可全信也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療膀胱急,小腹滿,身盡黃,額上黑及足下熱,因作黑癉,大便必黑,腹臚脹滿如水狀,大便溏者,女勞得之,非水也。腹滿者難療,硝石礬石散主之。硝石熬黃,礬石燒令汁盡,二物等之,合夾絹篩,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,日三,重衣覆取微汗,病隨大小便去,小便正黃,大便正黑也。大麥用無皮者。
《千金方》硝石用二分,礬石用一分。劉禹錫《傳信方》,著石旻山人甘露飯:療熱壅、涼膈上,嘔積滯。蜀朴硝成末,每一大斤用蜜,冬用十三兩,春、夏、秋用十二兩,先搗篩朴硝成末後,以白蜜和令勻,便入新青竹筒,隨小大者一節,著藥得半筒以上即止,不得令滿。
白話文:
關於朴硝(芒硝)的解說:
古籍中提到,礬石(明礬)未經煉製的稱為「馬齒礬」,呈青白色;煉製後則純白。四川人會用煉製後的礬石來代替硝石,可見當時真正的硝石已經很難取得。所以,醫書上很少直接使用硝石,多用礬石來替代。現在我們用的,雖然不是真正的硝石,但因為功效相近,所以可以通用。
《本經》記載各地出產的硝石,是因為各地提煉方法有精粗之分,所以要加以區別。就像芎藭和蘼蕪、大戟和澤漆,實際上都是同一種植物,只是因為根和苗、生長環境不同,所以才區分開來。同樣的道理,朴硝和硝石也因為產地不同而有區別。
另外,還有一種叫「英硝」的,也是從朴硝中提煉出來的,外觀像白色石英,有四五個稜角,晶瑩剔透。它的功效和芒硝很像,但瀉下的力量較弱,也被稱為「馬牙硝」,因為外形相似而得名。近代醫學用得最多。煉製金石藥物時,會依序使用馬牙硝、芒硝、朴硝和硝石這四種。這種方法在唐代就有了,但當時如何區分這四種硝,就不得而知了。
還有一種「生硝」,產於茂州西山岩石間,形狀大小不一,呈青白色,很少被使用。現在醫家使用一種更精純的「甜硝」,有人認為它就是英硝,但它的煉製方法就不得而知了。南方醫家對硝的看法有些不同,有人說《本草》只有朴硝、硝石和芒硝,沒有馬牙硝,而且各家對這三種硝的說法也不一致,有的認為芒硝和硝石本來就是同一種東西,不應該重複出現。還有人說,煎煉朴硝後,放入盆中靜置一夜,會出現細小的芒刺,這就應該是馬牙硝。
還有人說,馬牙硝又名英硝,其實是同一種東西,既然芒硝可以代替朴硝,那就不應該再有英硝。現在各種硝的形態各不相同,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,但卻因此產生了疑惑。朴硝味道苦中帶微鹹,《本經》說它味苦,《名醫別錄》卻說它味辛,這可能是誤把朴硝當成硝石了。蜀地出產的朴硝,晶瑩潔白如冰雪;內地出產的則稍黑。它們都鬆脆易碎,風吹會結霜,磨成粉末。加熱會融化沸騰,也可以熔鑄。
將朴硝用水和甘草、豬膽一起煮至減半,然後倒入大盆中,再加入凝水石屑浸泡一夜,就會凝結成白色石英狀的芒硝。掃地霜煎煉而成,像解鹽(粗鹽)一樣,味道辛苦,燃燒會完全燒盡,這就是硝石。硝石能熔化金石,而且本身很怕火,但又能使其他石頭抵抗火,是非常神奇的東西。馬牙硝就是芒硝。還有一種生硝,不需要煎煉就可以取得,也產於四川,和朴硝相似,但比較堅硬。
雖然這些論述很精闢,但和古人的說法差別很大,所以不能完全相信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治療膀胱急迫、小腹脹滿、全身發黃、額頭發黑、腳底發熱等由「黑癉」引起的症狀,病人的大便必定發黑,腹部脹滿如水腫,大便稀溏,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勞累的婦女身上,並不是真的水腫。腹脹很難治療,可以用硝石礬石散來治療。將硝石熬黃,礬石燒至汁盡,等比例混合後過篩,用大麥粥湯調服一小匙,一天三次。穿上厚衣服取微汗,病會隨大小便排出,小便會變回正常的黃色,大便則會變回正常的黑色。這裡用的是無皮的大麥。
《千金方》記載,硝石用二分,礬石用一分。劉禹錫《傳信方》中,記錄了石旻山人的「甘露飯」:治療熱壅、使胸膈涼爽,消除嘔吐積食。將蜀地朴硝磨成粉末,每一斤朴硝用蜂蜜,冬天用十三兩,春、夏、秋季用十二兩。先將朴硝搗成粉末,再用白蜜調勻,放入新青竹筒,筒子的大小不限,只要藥物超過半筒即可,不能裝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