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三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18)

1. 朴硝

味苦、辛,寒、大寒,無毒。主百病,除寒熱邪氣,逐六府積聚,結固留癖,胃中食飲熱結,破留血、閉絕,停痰痞滿,推陳致新,能化七十二種石。煉餌服之,輕身、神仙。煉之白如銀,能寒能熱,能滑能澀,能辛能苦,能咸能酸,入地千歲不變。色青白者佳,黃者傷人,赤者殺人。一名硝石樸。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。採無時。(畏麥句姜。)

陶隱居云:今出益州北部故汶山郡、西川、蠶陵二縣界。生山崖上,色多青白,亦雜黑斑。俗人擇取白軟者,以當硝石用之,當燒令汁沸出,狀如礬石也。《仙經》唯云:硝石能化他石。今此亦云能化石,疑必相似,可試之。唐本注云:此物有二種,有縱理、縵理,用之無別。

白軟者,朴硝苗也,虛軟少力,煉為硝石,所得不多,以當硝石,功力大劣也。今注:今出益州,彼人採之,以水淋取汁,煎煉而成朴硝也。一名硝石樸者。硝即是本體之名;石者,乃堅白之號;樸者,即未化之義也。以其芒硝、英硝皆從此出,故為硝石樸也。其英硝,即今俗間謂之馬牙硝者,是也。
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朴硝,君,味苦,咸,有小毒。能治腹脹,大小便不通,女子月候不通。日華子云:主通泄五臟百病及癥結,治天行熱疾,消腫毒及頭痛,排膿,潤毛髮。凡入飲藥,先安於盞內,攪熱藥澆服。

圖經曰:朴硝,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。硝石,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。芒硝,生於朴硝,今南北皆有之,而以西川者為佳。舊說三物同種,初採得其苗,以水淋取汁,煎煉而成,乃朴硝也,一名硝石樸。以硝石出於其中。又煉朴硝或地霜而成,堅白如石者,乃硝石也,一名芒硝。

又取朴硝,以暖水淋汁,煉之減半,投於盆中,經宿而有細芒生,乃芒硝也。雖一體異名,而修煉之法既殊,則主治之功別矣。然《本經》各載所出,疑是二種。而今醫方家所用,亦不復能究其所來,但以未煉成塊,微青色者,為朴硝。煉成盆中上有芒者,為芒硝,亦謂之盆硝,其芒硝底澄凝者,為硝石。

朴硝力緊,芒硝次之,硝石更緩,未知孰為真者。又按:蘇恭謂晉宋古方,多用硝石,少用芒硝。近代諸醫但用芒硝,鮮言硝石,是不然也。張仲景《傷寒方》:承氣湯、陷胸丸之類,皆用芒硝。葛洪《肘後方》傷寒、時氣、溫病亦多用芒硝,唯治食膾胸膈中不化,方用朴硝。

云無朴硝者,以芒硝代皆可用也。是晉宋以前,通用朴硝、芒硝矣。又《胡洽方》十棗湯用芒硝,大五飲丸用硝石。亦云無硝石用芒硝。是梁、隋間通用芒硝、硝石矣。以此言之,朴硝、硝石為精,芒硝為粗。故陶隱居引皇甫士安煉硝石法云:乃是取芒硝與石脾合煮,成為真硝石,然石脾無復識者。

白話文:

朴硝的味道苦、辛,性質寒涼,甚至非常寒冷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各種疾病,能夠驅除寒熱等邪氣,排除體內六腑的積聚、結塊、頑固的痞塊,也能處理胃中因飲食引起的熱結,破除體內瘀血、閉塞不通的狀況,化解停滯的痰液和腹部痞滿,促進新陳代謝,據說還能化解七十二種結石。將其煉製成丹藥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,甚至成仙。煉製後呈現銀白色,既能產生寒性,又能產生熱性,既能滑利又能澀滯,既能辛辣又能苦澀,既能鹹味又能酸味,埋藏地下千年也不會變質。顏色呈青白色的品質最好,黃色的會對人造成傷害,紅色的則會致命。它又名硝石樸。生長在益州山谷有鹹水的地方,採集沒有特定的時間。 (忌與麥句姜同用。)

陶弘景說:現在的朴硝產於益州北部的故汶山郡、西川和蠶陵二縣的交界處。生長在山崖上,顏色多為青白色,也夾雜著黑色斑點。一般人會挑選白色且質地軟的,當作硝石使用,要燒煮讓汁液沸騰出來,看起來像礬石一樣。《仙經》中只說:硝石能夠化解其他石頭。而這裡也說它能化解石頭,應該很相似,可以試驗看看。唐代的註解說:這種東西有兩種,一種是縱向紋理,一種是橫向紋理,使用上沒有差別。

白色且質地軟的,是朴硝的幼苗,質地虛軟無力,煉製成硝石後,得到的量不多,如果當作硝石使用,功效會差很多。現在的註解說:現在產於益州,當地人採集後,用水淋洗取汁,煎煮煉製就成了朴硝。又名硝石樸。「硝」是它本體的名稱,「石」是形容其堅硬如石的特徵,「樸」則是指它還未煉化的狀態。因為芒硝、英硝都從它而來,所以稱之為硝石樸。英硝,就是現在俗稱的馬牙硝。

臣禹錫等人謹慎地考證《藥性論》的記載說:朴硝,屬於君藥,味道苦、鹹,有小毒。能治療腹脹,大小便不通,以及女性月經不調。日華子說:朴硝主要能疏通、泄導五臟的各種疾病和癥結,治療流行性熱病,消除腫毒和頭痛,排出膿液,潤澤頭髮。凡是加入藥湯中,要先放在碗內,用熱藥湯澆淋後服用。

《圖經》記載:朴硝,生長在益州山谷有鹹水的地方。硝石,生長在益州山谷以及武都、隴西、西羌等地。芒硝,產生於朴硝,現在南北各地都有,但以西川產的品質最好。舊的說法認為這三種是同一種東西,最初採集到它的幼苗,用水淋洗取汁,煎煮煉製而成,就是朴硝,又名硝石樸。因為硝石從其中產生。再煉製朴硝,或取地霜煉製而成,堅硬潔白如石,就是硝石,又名芒硝。

另外,取朴硝,用溫水淋洗取汁,煉製到剩下一半的量,倒入盆中,過一夜就會長出細小的芒狀結晶,就是芒硝。雖然它們本質上是一體,但名稱不同,而且煉製方法也不同,因此主要治療的功效也不同。《本經》分別記載了它們的產地,懷疑是兩種不同的東西。而現在的醫生使用時,也不再追究它們的來源,只是把未煉製成塊,顏色微青的,當作朴硝。把煉製後在盆中上面有芒狀結晶的,當作芒硝,也稱之為盆硝,而芒硝底部沉澱凝結的,則當作硝石。

朴硝的藥力強勁,芒硝次之,硝石的藥力更為緩和,不知哪一種才是真正的。另外,根據蘇恭的說法,晉宋時期的古方,多使用硝石,較少使用芒硝。而近代醫生則只使用芒硝,很少提到硝石,這是錯誤的。張仲景的《傷寒方》中,像承氣湯、陷胸丸等方劑,都使用芒硝。葛洪的《肘後方》中,治療傷寒、時氣病、溫病也多用芒硝,只有在治療吃生魚片導致胸膈中消化不良時,才使用朴硝。

如果沒有朴硝,用芒硝代替也可以。這說明晉宋以前,朴硝和芒硝都是通用的。《胡洽方》中的十棗湯使用芒硝,大五飲丸則使用硝石。也說如果沒有硝石就用芒硝代替。這說明梁隋時期,芒硝和硝石也是通用的。從這裡來看,朴硝和硝石是精純的,芒硝則相對粗糙。所以陶弘景引用皇甫士安煉製硝石的方法說:是用芒硝和石脾一起煎煮,才能得到真正的硝石,但石脾現在已經沒人認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