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11)
卷第六 (11)
1. 麥門冬(為君)
味甘,平、微寒,無毒。主心腹結氣,傷中傷飽,胃絡脈絕,羸瘦短氣,身重目黃,心下支滿,虛勞客熱,口乾燥渴,止嘔吐,愈痿蹶,強陰益精,消穀調中,保神,定肺氣,安五臟,令人肥健,美顏色,有子。久服輕身,不老不飢。秦名羊韭,齊名愛韭,楚名馬韭,越名羊蓍,一名禹葭,一名禹餘糧。
葉如韭,冬夏長生。生函谷川谷及堤阪肥土石間久廢處。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十月採,陰乾。(地黃、車前為之使,惡款冬、苦瓠,畏苦參、青蘘。)
陶隱居云:函谷即秦關。而麥門冬異於羊韭之名矣。處處有,以四月採,冬月作實如青珠,根似穬麥,故謂麥門冬,以肥大者為好。用之湯澤抽去心,不爾,令人煩,斷谷家為要。二門冬潤時並重,既燥即輕,一斤減四、五兩爾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麥門冬,《本經》不言生者。
按生者本功外。去心煮飲,止煩熱消渴,身重目黃,寒熱體勞,止嘔開胃,下痰飲。乾者入丸散及湯用之,功如《本經》方家自有分別。出江寧小潤,出新安大白,其大者苗如鹿蔥。小者如韭葉。大小有三、四種,功用相似,其子圓碧。久服輕身明目。和車前子、乾地黃為丸,食後服之,去溫瘴,亦白,明目,夜中見光。
臣禹錫等謹按吳氏云:一名馬韭,一名虋(音門)火冬,一名忍冬,一名忍陵,一名不死藥,一名僕壘,一名隨脂。神農、岐伯:甘,平。黃帝、桐君、雷公:甘,無毒。季氏:甘,小溫。扁鵲:無毒。生山谷肥地,葉如韭,肥澤,叢生,採無時,實青黃。藥性論云:麥門冬,使,惡苦芺,畏木耳。
能治熱毒,止煩渴,主大水,面、目、肢即浮腫,下水,治肺痿吐膿,主泄精,療心腹結氣,身黑目黃,心下苦支滿,虛勞客熱。日華子云:治五勞七傷,安魂定魄,止渴,肥人,時疾熱狂,頭痛,止嗽。
圖經曰:麥門冬,生函谷川谷及堤阪肥土石間久廢處,今所在有之。葉青似莎草,長及尺余,四季不凋。根黃白色,有鬚根作連珠,形似穬麥顆,故名麥門冬。四月開淡紅花,如紅蓼花。實碧而而圓如珠。江南出者,葉大者苗如鹿蔥,小者如韭,大小有三、四種,功用相似,或云吳地者尤勝。
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十月採,陰乾。亦堪單作煎餌之。取新根去心,搗熟絞取汁,和白蜜,銀器中重湯煮,攪不停手,候如飴乃成。酒化溫服之,治中益心,悅顏色,安神,益氣,令人肥健,其力甚快。又主金石藥發。麥門冬去心六兩,人參四兩,甘草二兩炙,三物下篩,蜜丸如梧子,日再飲下。
又崔元亮《海上方》治消渴丸云:偶於野人處得,神驗不可言,用上元板蕎麥門冬鮮肥者二大兩,宣州黃連九節者二大兩,去兩頭尖三、五節。小刀子條理去皮毛了淨,吹去塵,更以生布摩拭,秤之,搗末,以肥大苦瓠汁浸麥門冬經宿,然後去心,即於臼中搗爛,即納黃連末臼中和搗,候丸得,即並手丸大如梧子,食後飲下五十丸,日再,但服兩日,其渴必定。
苦重者,即初服藥,每一服一百五十丸,第二日服一百二十九,第三日一百丸,第四日八十丸,第五日依本服丸。若欲合藥,先看天氣晴明,其夜方浸藥。切須淨處,禁婦人、雞、犬見知。如似可,每日只服二十五丸,服訖覺虛,即取白羊頭一枚,淨去毛洗了,以水三大斗,煮令爛,去頭,取汁可一斗以來,細細服之,亦不著鹽,不過三劑平復。
衍義曰:麥門冬,根上子也。治心肺虛熱,並虛勞客熱,亦可取苗作熟水飲。
白話文:
麥門冬味甘,性平微寒,無毒。主要功效為治療心腹脹痛、飲食傷損、胃氣虛弱、消瘦氣短、身體沉重、眼睛發黃、心下痞滿、虛勞發熱、口乾舌燥、嘔吐、痿痺、壯陽益精、促進消化、養神、安定肺氣、滋養五臟,使人肥壯、容光煥發,並能結果實。長期服用可輕身延年,不老不飢。古時秦地稱之為羊韭,齊地稱之為愛韭,楚地稱之為馬韭,越地稱之為羊蓍,另有禹葭、禹餘糧等名稱。
葉片像韭菜,四季常青。生長在函谷關附近的山谷、河邊以及肥沃的田埂、土坡和長期廢棄的土地上。 二、三、八、十月採收,陰乾。地黃、車前子是它的輔藥,忌與款冬花、苦瓠搭配使用,畏忌苦參、青蘘。
陶弘景說:函谷關就是秦關。麥門冬與羊韭名稱不同。各地都有,以四月採收為佳,冬天結果實,像青色的珠子,根部像穬麥,所以稱為麥門冬,以肥大的為上品。煎湯服用時應去除根心,否則會令人煩躁,影響食慾,這點對於家裡缺糧的人來說非常重要。曬乾的麥門冬,重量會因乾燥程度而減輕,一斤大約會減輕四五兩。陳藏器《本草》記載:麥門冬,《本經》未記載鮮品。
鮮麥門冬的功效在於:去除根心後煮水飲用,可治療煩熱口渴、身體沉重、眼睛發黃、寒熱交加、體力勞損、嘔吐、開胃,以及痰飲。乾麥門冬則可入丸散或湯劑,其功效如同《本經》所述,藥方家自有其分別。江寧府出產的小潤麥門冬,新安郡出產的大白麥門冬,品質較佳。大的麥門冬葉片像鹿蔥,小的像韭菜葉,大小約有三、四種,功效相似,果實為圓形青綠色。長期服用可輕身明目。與車前子、乾地黃製成丸劑,飯後服用,可治療溫瘴,使皮膚白皙,明目,夜間也能視物。
臣禹錫等謹按吳普所說:麥門冬別名馬韭、虋火冬、忍冬、忍陵、不死藥、僕壘、隨脂。神農、岐伯認為其味甘,性平。黃帝、桐君、雷公認為其味甘,無毒。季主認為其味甘,性微溫。扁鵲認為其無毒。生長在山谷肥沃的土地上,葉片像韭菜,肥厚叢生,隨時可採收,果實青黃色。藥性論說:麥門冬是使藥,惡苦芺,畏木耳。
麥門冬能治療熱毒,止煩渴,主治水腫(面、目、肢體浮腫),利水,治療肺痿咳膿,主治遺精,治療心腹脹痛,身體發黑、眼睛發黃、心下痞滿、虛勞發熱。日華子說:麥門冬治療五勞七傷,安神定魄,止渴,使人肥壯,治療時疫熱狂、頭痛、咳嗽。
圖經記載:麥門冬生長在函谷關附近的山谷、河邊以及肥沃的田埂、土坡和長期廢棄的土地上,現在各地都有。葉片青綠,像莎草,長約一尺,四季常青。根部黃白色,鬚根連珠,形似穬麥的顆粒,故名麥門冬。四月開花,淡紅色,像紅蓼花。果實碧綠,圓如珠子。江南地區出產的麥門冬,葉片大的像鹿蔥,小的像韭菜,大小約有三、四種,功效相似,據說吳地出產的品質最好。
二、三、八、十月採收,陰乾。也可單獨製成煎餅服用。取新鮮麥門冬根部,去除根心,搗爛絞汁,與蜂蜜混合,用銀器隔水加熱熬煮,不斷攪拌,至像飴糖般黏稠即可。酒送溫服,可滋補心臟,使面色紅潤,安神益氣,令人肥壯,療效迅速。還可治療金石藥物中毒。麥門冬去心六兩,人參四兩,炙甘草二兩,三味藥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劑,每日服用兩次。
崔元亮《海上方》記載的治療消渴的藥丸:偶然從山野之人處得到,療效神奇,不可思議。用上元板蕎麥門冬鮮嫩肥大的二大兩,宣州產的九節黃連二大兩(去掉兩頭尖的三五節),用小刀刮去皮毛,吹淨塵土,再用生布擦拭乾淨,稱量後搗碎成末,用肥大的苦瓠汁浸泡麥門冬一夜,然後去除根心,在臼中搗爛,加入黃連末一起搗勻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,飯後服用五十丸,每日兩次,連服兩日,口渴症狀必能減輕。
症狀嚴重者,第一天服用一百五十丸,第二天一百二十九丸,第三天一百丸,第四天八十丸,第五天再恢復到最初的劑量。如果要配藥,必須選擇晴朗的天氣,晚上浸泡藥材。需保持環境乾淨,禁止婦女、雞、犬靠近。如果病情較輕,每日只需服用二十五丸,服用後感到虛弱,可取一隻白羊頭,洗淨毛髮,加水三大斗煮爛,去掉羊頭,取約一斗的湯汁細細服用,不用加鹽,服用三劑即可痊癒。
衍義說:麥門冬,根部長出的果實。可治療心肺虛熱,以及虛勞發熱,也可取其嫩苗煮水飲用。
2. 獨活
味苦、甘,平、微溫,無毒。主風寒所擊,金瘡止痛,賁豚,癇痓(音熾),女子疝瘕。療諸賊風,百節痛風無久新者。久服輕身耐老。一名羌活,一名羌青,一名護羌使者,一名胡王使者,一名獨搖草。此草得風不搖,無風自動。生雍州川穀,或隴西南安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(豚實為之使。)
陶隱居云:藥名無豚實,恐是蠡實。此州郡縣並是羌活,羌活形細而多節軟潤,氣息極猛烈。出益州北部、西川為獨活,色微白,形虛大,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。其一莖直上,不為風搖,故名獨活。至易蛀,宜密器藏之。唐本注云:療風宜用獨活,兼水宜用羌活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獨活,君,味苦、辛。
能治中諸風濕冷,奔喘逆氣,皮肌苦癢,手足攣痛,勞損,主風毒齒痛。又云羌活,君,味苦、辛,無毒。能治賊風,失音不語,多癢,血癩,手足不遂,口面喎邪,遍身𤸷痹。日華子云:羌活,治一切風並氣,筋骨拳攣,四肢羸劣,頭旋,明目,赤疼及伏梁水氣,五勞七傷,虛損冷氣,骨節痠疼,通利五臟。獨活即是羌活母類也。
圖經曰:獨活、羌活,出雍州川穀,或隴西南安,今蜀漢出者佳。春生苗,葉如青麻。六月開花作叢,或黃或紫。結實時葉黃者是夾石上生,葉青者是土脈中生。此草得風不搖,無風自動,故一名獨搖草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用。《本經》云:二物同一類,今人以紫色而節密者為羌活,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。
一說:按陶隱居云:獨活生西川益州北部。色微白,形虛大,用與羌活相似。今蜀中乃有大獨活,類桔梗而大,氣味了不與羌活相類,用之微寒而少效。今又有獨活亦自蜀中來,形類羌活,微黃而極大,收時寸解干之,氣味亦芳烈,小類羌活,又有槐葉氣者,今京下多用之,極效驗,意此為真者,而市人或擇羌活之大者為獨活,殊未為當。大抵此物有兩種:西川者,黃色,香如蜜;隴西者,紫色,秦隴人呼為山前獨活。
古方但用獨活。今方既用獨活而又用羌活,茲為謬矣。《篋中方》療中風才覺,不問輕重,便須吐涎,然後次第治之。吐法:用羌活五大兩,以水一大斗,煎取五升,去滓,更入好酒半升和之,以牛蒡子半升炒,下篩,令極細,以前湯酒斟酌調服,取吐,如已昏眩,即灌之,更不可用下藥及繆針灸,但用補治湯餌,自瘥。
雷公云:採得後細銼,拌淫羊藿,裛二日後曝乾,去淫羊藿用,免煩人心,千金方:治中風通身冷,口噤不知人。獨活四兩,好酒一升,煎取半升,分溫再服。肘後方:治風齒疼,頰腫。獨活酒煮,熱含之。經驗後方:治中風不語。獨活一兩銼,酒二升,煎一升,大豆五合炒有聲,將藥酒熱投,蓋良久,溫服三合,未瘥再服。必效方:治產後腹中絞刺疼痛。
羌活二兩,酒二升,煎取一升去滓,為二服。子母秘錄:治中風腹痛,或子腸脫出。酒煎羌活取汁服。小品方:治產後風虛,獨活湯主之。又,白蘚皮湯主之,亦可與獨活合白蘚皮各三兩,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分三服。耐酒者,可以酒水中煮之佳。用白蘚亦同法。又方:治產後中風語澀,四肢拘急。
羌活三兩,為末。每服五錢,水、酒各半盞煎,去滓溫服。《經驗方》同。文潞公治牙齒,風上攻腫痛。獨活、地黃各三兩,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前,和滓溫服。臥時再用。
白話文:
獨活,味甘苦,性平微溫,無毒。主治風寒襲擊,金瘡止痛,賁豚(一種疾病)、癲癇、婦女疝氣。能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,以及久治不愈的關節疼痛。長期服用能輕身延年益壽。又名羌活、羌青、護羌使者、胡王使者、獨搖草。此草遇風不動,無風自搖。生長在雍州的川穀地區,或隴西的南安。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(豚實為其使藥,但陶弘景認為可能是蠡實)。
陶弘景說:藥方中沒有豚實,可能是蠡實。各州郡縣所產的羌活,形狀細小,多節,質地柔軟潤澤,氣味非常濃烈。益州北部、西川產的獨活,顏色微白,形狀空大,療效與羌活相似,但略遜一籌。其莖直立向上,不受風吹動,故名獨活。它很容易生蟲蛀,應妥善儲存。唐代本草注說:治療風證宜用獨活,兼治水腫宜用羌活。臣禹錫等據《藥性論》記載:獨活,味苦辛,能治療各種風濕寒邪,奔喘、逆氣、皮膚瘙癢、手足拘攣疼痛、勞損,以及風邪引起的牙痛。又說羌活,味苦辛,無毒,能治療賊風(一種風邪)、失音、瘙癢、血癩(一種皮膚病)、手足不遂、口眼歪斜、全身麻痹。
日華子說:羌活能治療一切風邪和氣虛引起的疾病,包括筋骨拘攣、四肢瘦弱、頭暈、目赤疼痛、伏梁水氣(一種水腫)、五勞七傷、虛損冷氣、骨節酸痛,並能通利五臟。獨活是羌活的母種。
圖經上說:獨活、羌活產於雍州川穀地區,或隴西的南安,現今蜀漢所產的品質最佳。春天發芽,葉子像青麻。六月開花,成叢狀,花色或黃或紫。果實成熟時,葉子發黃的是生長在石縫裡的,葉子發青的是生長在土裡面的。此草遇風不動,無風自搖,故名獨搖草。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使用。《本經》記載:兩種藥物同屬一類,現在人們把紫色、節密者稱為羌活,黃色、塊狀者稱為獨活。
還有一種說法:按陶弘景所說:獨活生長在西川益州北部,顏色微白,形狀空大,藥用功效與羌活相似。現在蜀地有大獨活,形狀像桔梗但更大,氣味與羌活完全不同,藥性微寒且療效較差。現在還有一種獨活也是來自蜀地,形狀像羌活,微黃且很大,收穫時切成寸段曬乾,氣味芳香濃烈,略似羌活,還帶有槐葉的氣味,現在京城多用這種,療效極佳,認為這是真正的獨活,而市面上有些人把大的羌活當作獨活,是不對的。總之,這種藥物有兩種:西川產的,顏色黃,香味像蜂蜜;隴西產的,顏色紫,隴西人稱之為山前獨活。
古代藥方只用獨活,現在藥方既用獨活又用羌活,這是錯誤的。《篋中方》記載治療中風初發,不論輕重,都應該先催吐涎液,然後再進行治療。催吐方法:用羌活五大兩,加水一大斗,煎成五升,去渣,再加入好酒半升,拌勻,再加入炒香過篩的牛蒡子半升,用煎好的藥酒酌量服用,催吐。如果病人已經昏迷,就灌服,不能再用瀉藥或針灸,只用補益的湯藥治療,自然會痊癒。
雷公說:採挖後切碎,拌上淫羊藿,悶上兩天後曬乾,去除淫羊藿即可使用,免去煩惱。千金方:治療中風,全身發冷,口噤不語。用獨活四兩,好酒一升,煎成半升,分溫服。肘後方:治療風邪引起的牙痛,頰腫。用獨活酒煮,熱敷。經驗後方:治療中風不語。用獨活一兩切碎,加酒二升,煎成一升,再加入炒至發聲的大豆五合,加入藥酒,蓋好,悶久,溫服三合,如果沒有痊癒,再服。必效方:治療產後腹中絞痛。用羌活二兩,酒二升,煎成一升,去渣,分兩次服用。子母秘錄:治療中風腹痛,或腸子脫出。用酒煎羌活,取汁服用。小品方:治療產後風虛,用獨活湯。還可以用白蘚皮湯,也可以將獨活和白蘚皮各三兩,加水三升,煮成一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耐酒者,可以用酒水一起煮效果更好。用白蘚皮也同法。又方:治療產後中風,言語不清,四肢拘急。用羌活三兩,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等量的水和酒煎服,去渣溫服。《經驗方》相同。文潞公治療牙齒風邪上攻腫痛。用獨活、地黃各三兩,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一盞水煎服,和渣一起溫服。睡前再服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