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六 (11)

1. 麥門冬(為君)

味甘,平、微寒,無毒。主心腹結氣,傷中傷飽,胃絡脈絕,羸瘦短氣,身重目黃,心下支滿,虛勞客熱,口乾燥渴,止嘔吐,愈痿蹶,強陰益精,消穀調中,保神,定肺氣,安五臟,令人肥健,美顏色,有子。久服輕身,不老不飢。秦名羊韭,齊名愛韭,楚名馬韭,越名羊蓍,一名禹葭,一名禹餘糧。

葉如韭,冬夏長生。生函谷川谷及堤阪肥土石間久廢處。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十月採,陰乾。(地黃、車前為之使,惡款冬、苦瓠,畏苦參、青蘘。)

陶隱居云:函谷即秦關。而麥門冬異於羊韭之名矣。處處有,以四月採,冬月作實如青珠,根似穬麥,故謂麥門冬,以肥大者為好。用之湯澤抽去心,不爾,令人煩,斷谷家為要。二門冬潤時並重,既燥即輕,一斤減四、五兩爾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麥門冬,《本經》不言生者。

白話文:

麥門冬味甘,性平微寒,無毒。主要用於治療心腹積聚、飲食不消、胃氣虛弱、形體消瘦、呼吸短促、身體沉重、眼睛發黃、腹部脹滿、虛勞發熱、口乾舌燥、嘔吐、痿痺、陽虛精虧、消化不良、心神不寧、肺氣不調、五臟虛損等症狀。長期服用可輕身健體,延年益壽。麥門冬又稱羊韭、愛韭、馬韭、羊蓍、禹葭、禹餘糧,葉子形狀像韭菜,四季常青,生長在函谷關、山谷、堤岸、肥沃的土壤和廢棄的土地上。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十月採收,陰乾。麥門冬宜配地黃、車前,忌配款冬、苦瓠,畏苦參、青蘘。

陶隱居認為函谷關指的是秦嶺關。而麥門冬與羊韭雖然名稱不同,但其實是同一种植物。麥門冬各地都有,以四月採收為佳,冬季結果,果實如青色珠子,根莖像麥穗,因此叫做麥門冬。肥大的麥門冬品質較好。使用時要將其湯煮後去掉心,否則會令人煩躁,影響食慾,尤其對於斷谷的人来说更是重要。麥門冬的潤燥功效相當重要,若過於乾燥,重量就會減輕。一斤的麥門冬若過於乾燥,重量會減輕四五兩。陳藏器《本草》记载,《本经》中没有记载麦门冬的生长情况。

按生者本功外。去心煮飲,止煩熱消渴,身重目黃,寒熱體勞,止嘔開胃,下痰飲。乾者入丸散及湯用之,功如《本經》方家自有分別。出江寧小潤,出新安大白,其大者苗如鹿蔥。小者如韭葉。大小有三、四種,功用相似,其子圓碧。久服輕身明目。和車前子、乾地黃為丸,食後服之,去溫瘴,亦白,明目,夜中見光。

臣禹錫等謹按吳氏云:一名馬韭,一名虋(音門)火冬,一名忍冬,一名忍陵,一名不死藥,一名僕壘,一名隨脂。神農、岐伯:甘,平。黃帝、桐君、雷公:甘,無毒。季氏:甘,小溫。扁鵲:無毒。生山谷肥地,葉如韭,肥澤,叢生,採無時,實青黃。藥性論云:麥門冬,使,惡苦芺,畏木耳。

白話文:

麥門冬原本就具備藥效,去掉心部煮水飲用,可以止煩熱、消渴,改善身體沉重、眼睛發黃、寒熱交替、體力勞累等症狀,還能止嘔開胃、化痰飲。乾燥的麥門冬可製成丸散或用於湯劑,功效如同《本經》中所記載,但具体用法劑量需由醫師根據情況判斷。江寧產的麥門冬品質較好,稱作“小潤”,新安產的麥門冬較大,稱作“大白”,大的麥門冬葉子像鹿蔥,小的則像韭菜葉,大小不一,約有三四種,但功效相近。麥門冬的種子圓形且呈碧綠色,長期服用可輕身明目。將麥門冬與車前子、乾地黃製成丸劑,飯後服用,可治療溫瘴,使面色白皙,明目,並能在夜晚看見光亮。

根據吳氏記載,麥門冬又名馬韭、虋火冬、忍冬、忍陵、不死藥、僕壘、隨脂。神農、岐伯認為麥門冬味甘性平,黃帝、桐君、雷公認為味甘無毒,季氏認為味甘性微溫,扁鵲認為無毒。麥門冬生長在山谷肥沃之地,葉子像韭菜,肥厚而叢生,四季皆可採集,果實呈青黃色。藥性論中記載,麥門冬性使,忌諱苦芺,畏懼木耳。

能治熱毒,止煩渴,主大水,面、目、肢即浮腫,下水,治肺痿吐膿,主泄精,療心腹結氣,身黑目黃,心下苦支滿,虛勞客熱。日華子云:治五勞七傷,安魂定魄,止渴,肥人,時疾熱狂,頭痛,止嗽。

圖經曰:麥門冬,生函谷川谷及堤阪肥土石間久廢處,今所在有之。葉青似莎草,長及尺余,四季不凋。根黃白色,有鬚根作連珠,形似穬麥顆,故名麥門冬。四月開淡紅花,如紅蓼花。實碧而而圓如珠。江南出者,葉大者苗如鹿蔥,小者如韭,大小有三、四種,功用相似,或云吳地者尤勝。

白話文:

麥門冬具有清熱解毒、止渴生津的功效,能治疗水肿,以及肺痨咳吐脓痰、遗精、心腹胀闷、虚劳发热等症。它还能治疗五劳七伤、安神定魄、止渴消暑、肥胖、热病狂躁、头痛、咳嗽等症状。麦门冬生长在山谷、河边、堤岸肥沃的土地上,四季常青,根部呈黄白色,形似麦粒,故名麦门冬。四月开淡红色小花,结碧绿色圆形果实。江南产的麦门冬,叶片较大者似鹿葱,较小者似韭菜,大小有三种四种,功效类似,据说吴地所产的麦门冬效果更佳。

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十月採,陰乾。亦堪單作煎餌之。取新根去心,搗熟絞取汁,和白蜜,銀器中重湯煮,攪不停手,候如飴乃成。酒化溫服之,治中益心,悅顏色,安神,益氣,令人肥健,其力甚快。又主金石藥發。麥門冬去心六兩,人參四兩,甘草二兩炙,三物下篩,蜜丸如梧子,日再飲下。

又崔元亮《海上方》治消渴丸云:偶於野人處得,神驗不可言,用上元板蕎麥門冬鮮肥者二大兩,宣州黃連九節者二大兩,去兩頭尖三、五節。小刀子條理去皮毛了淨,吹去塵,更以生布摩拭,秤之,搗末,以肥大苦瓠汁浸麥門冬經宿,然後去心,即於臼中搗爛,即納黃連末臼中和搗,候丸得,即並手丸大如梧子,食後飲下五十丸,日再,但服兩日,其渴必定。

白話文:

麥門冬在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十月採收,陰乾後可以單獨煎煮成藥食。將新鮮麥門冬去除中心,搗碎後榨汁,加入白蜜,用銀器隔水加熱,不斷攪拌至濃稠如飴,再用酒化開溫服。此藥可滋養心脾、改善面色、安神、補氣,使人肥壯,效果非常迅速。還能解金石藥毒。取去心的麥門冬六兩、人參四兩、炙甘草二兩,研磨成粉,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日服用兩次。

崔元亮《海上方》中記載了一種治療消渴症的丸藥,叫做「治消渴丸」,配方如下:取上元地區產的鮮肥麥門冬二兩,宣州產的九節黃連二兩,去除頭尾尖的三五節,用小刀修整乾淨,去皮毛、吹去塵土,再用生布擦拭,稱重後搗碎。將麥門冬浸泡在肥大的苦瓠汁中一夜,去除中心,搗成泥狀,再加入黃連末一起搗勻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飯後服用五十丸,每日兩次,連續服用兩天,即可解渴。

苦重者,即初服藥,每一服一百五十丸,第二日服一百二十九,第三日一百丸,第四日八十丸,第五日依本服丸。若欲合藥,先看天氣晴明,其夜方浸藥。切須淨處,禁婦人、雞、犬見知。如似可,每日只服二十五丸,服訖覺虛,即取白羊頭一枚,淨去毛洗了,以水三大斗,煮令爛,去頭,取汁可一斗以來,細細服之,亦不著鹽,不過三劑平復。

衍義曰:麥門冬,根上子也。治心肺虛熱,並虛勞客熱,亦可取苗作熟水飲。

白話文:

服用苦藥時,第一天要吃一百五十丸,第二天一百二十九丸,第三天一百丸,第四天八十丸,第五天就按第四天的量吃。如果要混合藥材,必須挑選天氣晴朗的日子,晚上才浸泡藥材。浸泡藥材的地方一定要乾淨,而且要避開婦女、雞、犬。如果藥效不錯,每天只要吃二十五丸,吃完感覺虛弱,就取一隻白羊頭,去除毛髮洗淨,用三大斗水煮爛,去除羊頭,取一斗羊湯慢慢喝下,不要加鹽,喝完三劑就能恢復。

麥門冬是長在根上的子,可以治療心肺虛熱、虛勞客熱,也可以用麥門冬的苗煮水喝。

2. 獨活

味苦、甘,平、微溫,無毒。主風寒所擊,金瘡止痛,賁豚,癇痓(音熾),女子疝瘕。療諸賊風,百節痛風無久新者。久服輕身耐老。一名羌活,一名羌青,一名護羌使者,一名胡王使者,一名獨搖草。此草得風不搖,無風自動。生雍州川穀,或隴西南安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(豚實為之使。)

陶隱居云:藥名無豚實,恐是蠡實。此州郡縣並是羌活,羌活形細而多節軟潤,氣息極猛烈。出益州北部、西川為獨活,色微白,形虛大,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。其一莖直上,不為風搖,故名獨活。至易蛀,宜密器藏之。唐本注云:療風宜用獨活,兼水宜用羌活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獨活,君,味苦、辛。

白話文:

羌活

藥性: 味道苦甘,性平微溫,無毒。

主治:

  • 風寒侵襲
  • 金瘡止痛
  • 賁豚(一種腫痛)
  • 癇痓(抽搐痙攣)
  • 女子疝瘕(婦科病症)
  • 各種賊風(風邪侵襲)
  • 百節痛風(關節疼痛)
  • 久服可輕身耐老。

別名: 羌活、羌青、護羌使者、胡王使者、獨搖草。

特點: 此草遇風不搖,無風自動。

產地: 雍州川穀,或隴西南安。

採收時節: 二月、八月採根,曬乾。

配伍: 豚實(疑為蠡實)。

陶隱居註釋: 此藥名無豚實,可能是指蠡實。各州郡縣都有生長羌活,羌活形狀細長多節,質地柔軟潤滑,氣味強烈。

益州北部、西川地區生長的獨活: 顏色偏白,形狀虛大,藥效與羌活相似,但療效略遜。獨活的莖直立向上,不受風搖,因此得名。獨活易被蟲蛀,應存放於密封容器中。

唐本註釋: 治療風症宜用獨活,兼治水症宜用羌活。

臣禹錫等註釋: 獨活,性苦辛。

能治中諸風濕冷,奔喘逆氣,皮肌苦癢,手足攣痛,勞損,主風毒齒痛。又云羌活,君,味苦、辛,無毒。能治賊風,失音不語,多癢,血癩,手足不遂,口面喎邪,遍身𤸷痹。日華子云:羌活,治一切風並氣,筋骨拳攣,四肢羸劣,頭旋,明目,赤疼及伏梁水氣,五勞七傷,虛損冷氣,骨節痠疼,通利五臟。獨活即是羌活母類也。

圖經曰:獨活、羌活,出雍州川穀,或隴西南安,今蜀漢出者佳。春生苗,葉如青麻。六月開花作叢,或黃或紫。結實時葉黃者是夾石上生,葉青者是土脈中生。此草得風不搖,無風自動,故一名獨搖草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用。《本經》云:二物同一類,今人以紫色而節密者為羌活,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。

白話文:

羌活和獨活都是中藥材,具有驅散風寒濕氣、舒筋活絡、止痛止癢等功效。它們可以治療風濕、痺痛、咳嗽喘息、皮膚瘙癢、手足麻木、勞損、牙痛等症狀。羌活性味苦辛,無毒,還能治療中風、失聲、血癩、肢體麻痺、口眼歪斜等病症。獨活則是羌活的母種,其藥性與羌活相近,主要產於雍州川穀、隴西南安等地,以蜀漢產的品質最佳。兩種藥材外觀相似,但羌活多呈紫色,節密;獨活則呈黃色,塊狀。古人根據它們的形態和生長環境來區分,並認為獨活生於夾石之上,葉黃;羌活生於土脈之中,葉青。

一說:按陶隱居云:獨活生西川益州北部。色微白,形虛大,用與羌活相似。今蜀中乃有大獨活,類桔梗而大,氣味了不與羌活相類,用之微寒而少效。今又有獨活亦自蜀中來,形類羌活,微黃而極大,收時寸解干之,氣味亦芳烈,小類羌活,又有槐葉氣者,今京下多用之,極效驗,意此為真者,而市人或擇羌活之大者為獨活,殊未為當。大抵此物有兩種:西川者,黃色,香如蜜;隴西者,紫色,秦隴人呼為山前獨活。

古方但用獨活。今方既用獨活而又用羌活,茲為謬矣。《篋中方》療中風才覺,不問輕重,便須吐涎,然後次第治之。吐法:用羌活五大兩,以水一大斗,煎取五升,去滓,更入好酒半升和之,以牛蒡子半升炒,下篩,令極細,以前湯酒斟酌調服,取吐,如已昏眩,即灌之,更不可用下藥及繆針灸,但用補治湯餌,自瘥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,根據陶隱居的記載,獨活生長在西川益州北部,顏色微微泛白,形狀空虛且大,用途和羌活類似。現在蜀中出現一種大型獨活,外觀像桔梗但尺寸更大,氣味卻與羌活完全不同,性寒且功效微弱。現在還有一種獨活也來自蜀中,外形類似羌活,顏色微黃且尺寸很大,採收時一寸就能解開一斤,氣味芳香濃烈,與羌活略有相似之處,還帶有槐葉的味道,現在京城很多醫生都使用這種獨活,效果極佳,應該就是真正的獨活。但市場上有些人會將體型大的羌活當作獨活,這是不對的。總之,獨活有兩種:西川產的獨活,顏色黃色,香味像蜂蜜;隴西產的獨活,顏色紫色,秦隴人稱之為山前獨活。

古代方劑只使用獨活。而現在的方劑既用獨活又用羌活,這是錯誤的。《篋中方》治療中風剛有感覺,不論輕重,都需要先吐出唾液,然後再依次進行治療。吐的方法是:用羌活五兩,水一大斗,煎煮至五升,去渣,再加入好酒半升混合,用牛蒡子半升炒熟,過篩,使其非常細,用之前煮好的湯藥和酒按比例調服,引吐。如果已經昏迷頭暈,就用湯藥灌下去,絕對不能再服用瀉藥或用針灸,只能用補益的湯藥治療,自然會痊癒。

雷公云:採得後細銼,拌淫羊藿,裛二日後曝乾,去淫羊藿用,免煩人心,千金方:治中風通身冷,口噤不知人。獨活四兩,好酒一升,煎取半升,分溫再服。肘後方:治風齒疼,頰腫。獨活酒煮,熱含之。經驗後方:治中風不語。獨活一兩銼,酒二升,煎一升,大豆五合炒有聲,將藥酒熱投,蓋良久,溫服三合,未瘥再服。必效方:治產後腹中絞刺疼痛。

羌活二兩,酒二升,煎取一升去滓,為二服。子母秘錄:治中風腹痛,或子腸脫出。酒煎羌活取汁服。小品方:治產後風虛,獨活湯主之。又,白蘚皮湯主之,亦可與獨活合白蘚皮各三兩,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分三服。耐酒者,可以酒水中煮之佳。用白蘚亦同法。又方:治產後中風語澀,四肢拘急。

白話文:

雷公說:採集獨活後將它切成細末,與淫羊藿混合,放置兩天後曬乾,去掉淫羊藿即可使用,這樣就不會讓人心煩意亂。千金方記載:治療中風導致全身冰冷、口不能言、不認識人的病症,可以將四兩獨活與一升好酒一起煎煮,直到剩下一半,分兩次溫熱服用。肘後方記載:治療風邪引起的牙痛、臉頰腫脹,可以用獨活酒煮熱後含在嘴裡。經驗後方記載:治療中風不語,可以用一兩切碎的獨活和二升酒一起煎煮,直到剩下一升,再將五合炒至發出聲響的大豆放入藥酒中,蓋好一段時間後,溫熱服用三合,如果沒有痊癒,可以再次服用。必效方記載:治療產後腹部絞痛,可以用二兩羌活與二升酒一起煎煮,直到剩下一升,去渣後分兩次服用。子母秘錄記載:治療中風導致腹部疼痛,或者腸子脫出,可以用酒煎煮羌活,取汁服用。小品方記載:治療產後風虛,可以用獨活湯治療。也可以用白蘚皮湯治療,也可以將獨活和白蘚皮各三兩,用水三升煎煮,直到剩下一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如果能喝酒,可以用酒水煎煮效果更好。使用白蘚皮也採用同樣方法。另一個方子記載:治療產後中風導致聲音沙啞,四肢僵硬,可以用獨活治療。

羌活三兩,為末。每服五錢,水、酒各半盞煎,去滓溫服。《經驗方》同。文潞公治牙齒,風上攻腫痛。獨活、地黃各三兩,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前,和滓溫服。臥時再用。

白話文:

羌活三兩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和酒各半杯煎煮後,去除渣滓,溫熱服用。這是根據《經驗方》的記載。

文潞公用此方法治療牙齒風熱上攻引起的腫痛。獨活、地黃各三兩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杯水煎煮後,加入粉末和渣滓,溫熱服用。在睡前再服用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