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五 (13)
卷第二十五 (13)
1. 小麥
味甘,微寒,無毒。主除熱,止躁渴咽乾,利小便,養肝氣,止漏血、唾血。以作曲,溫,消穀,止痢。以作面,溫,不能消熱止煩。
陶隱居云:小麥合湯皆完用之,熱家療也。作面則溫,明穬麥亦當如此。今服食家啖面,不及大穬麥,猶勝於米爾。唐本注云:小麥湯用,不許皮坼,云坼則溫,明面不能消熱止煩也。小麥曲止痢,平胃,主小兒癇,消食痔。又有女曲、黃蒸。女曲,完小麥為之,一名䴷(音桓)子;黃蒸,磨小麥為之,一名黃衣。
並消食,止泄痢,下胎,破冷血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小麥,秋種夏熟,受四時氣足,自然兼有寒溫,面熱麩冷,宜其然也。河、渭以西,白麥面涼,以其春種闕二時氣,使之然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以作麨,微寒。主消渴,止煩;以作曲,止痢,平胃,主小兒癇,消食痔。
蕭炳云:麥醬和鯉魚食之,令人口瘡。藥性論云:小麥,臣,有小毒。能殺腸中蛔蟲,熬末服。陳藏器云:麩,味甘,寒,無毒。和麵作餅,止泄利,調中,去熱,健人,蒸熱袋盛,熨人。馬冷失腰腳,和醋蒸,抱所傷折處,止痛散血。人作面,第三磨者涼,為近麩也。小麥,皮寒肉熱。
又云:麥苗,味辛,寒,無毒。主酒疸目黃,消酒毒暴熱。麥苗上黑黴名麥奴,主熱煩,解丹石,天行熱毒。又云面,味甘,溫。補虛,實人膚體,厚腸胃,強氣力,性擁熱,小動風氣。又云:女曲,一名䴷子。按䴷子與黃蒸不殊。黃蒸,溫補,消諸生物。北人以小麥,南人以粳米,皆六、七月作之。
蘇又云磨破之,謂當完作之,亦呼為黃衣,塵綠者佳。孟詵云:小麥,平,服之止渴。又,作面有熱毒,多是陳裛之色。作粉補中益氣,和五臟,調脈。又,炒粉一合,和服斷下痢。又,性主傷折,和醋蒸之,裹所傷處便定。重者,再蒸裹之,甚良。日華子云:面,養氣,補不足,助五臟,久食實人。
又云麥黃,暖。溫中下氣,消食除煩。麩,涼。治時疾,熱瘡,湯火瘡爛,撲損傷折瘀血,醋炒貼罯。麥苗,涼。除煩悶,解時疾狂熱,消酒毒,退胸膈熱。患黃疸人絞汁服,並利小腸,作齏吃,甚益顏色。
圖經曰:麥有大麥、小麥、秬麥、蕎麥,舊不著所出州土。蘇云大麥出關中,今南北之人皆能種蒔。屑之作面,平胃,止渴,消食。水漬之生芽為糵,化宿食,破冷氣,止心腹脹滿。今醫方:用之最多。穬麥有二種:一種類小麥,一種類大麥,皆比大、小麥差大。凡麥秋種冬長,春秀夏實,具四時中和之氣,故為五穀之貴。
大、小麥,地暖處亦可春種之,至夏便收。然比秋種者,四氣不足,故有毒。小麥性寒,作面則溫而有毒,作曲則平胃止利。其皮為麩,性復寒,調中去熱,亦猶大豆作醬、豉,性便不同也。蕎麥實腸胃,益氣力,然不宜多食,亦能動風氣,令人昏眩也。藥品不甚用之。
白話文:
小麥味道甘甜,性質稍微偏涼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清除體內熱氣,止住煩躁口渴和咽喉乾燥,促進小便排出,滋養肝氣,止住各種出血,如流血、吐血。用小麥製成的麴,性質溫和,可以幫助消化,止住腹瀉。用小麥磨成麵粉做成麵食,性質溫和,但不能清除熱氣、止住煩躁。
陶弘景說:「小麥連同外殼一起煮湯使用,是治療熱症的方法。如果磨成麵粉,性質就會變得溫和,穬麥也應該是這樣。現在人們吃麵食,雖然比不上大穬麥,但還是比吃米飯好。」唐代的註解說:「小麥煮湯用,不能把外皮弄破,弄破了性質就會變溫,這說明麵粉不能清除熱氣和止住煩躁。」用小麥做的麴可以止住痢疾,調和脾胃,治療小孩的癲癇,幫助消化,治療痔瘡。還有女曲、黃蒸這兩種東西。女曲是用完整的小麥做的,又叫做䴷子;黃蒸是用磨碎的小麥做的,又叫做黃衣。
這兩種東西都能幫助消化,止住腹瀉,促進胎兒娩出,消除體內瘀血。現在根據陳藏器的本草記載,小麥秋天種植夏天成熟,吸收了四季的充足氣息,自然兼具寒性和溫性。麵粉性質偏熱,麩皮性質偏涼,這是很自然的道理。黃河、渭水以西地區,白麥磨成的麵粉偏涼,因為它們是春天種植的,缺少兩個季節的氣息,所以會這樣。我(禹錫)等人根據蜀本記載,小麥磨成炒麵,性質稍微偏涼,主要功效是止住口渴和煩躁;用小麥做成麴,可以止住痢疾,調和脾胃,治療小孩的癲癇,幫助消化,治療痔瘡。
蕭炳說:「用麥醬和鯉魚一起吃,會讓人長口瘡。」《藥性論》說:「小麥,輔助藥,有輕微毒性。能殺死腸道內的蛔蟲,將其炒熟磨成粉末服用。」陳藏器說:「麩皮,味道甘甜,性質偏涼,沒有毒性。和麵做成餅,可以止住腹瀉,調和脾胃,清除熱氣,使人健康。將麩皮蒸熱裝在袋子裡,可以用來熱敷。馬匹腰腿受寒麻木,可以和醋一起蒸,敷在受傷的地方,能止痛散瘀。人們磨麵粉時,第三次磨出來的麵粉比較涼,因為比較接近麩皮。小麥,皮性寒,肉性熱。」
又說:「麥苗,味道辛辣,性質偏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黃疸病,消除酒毒和急性熱病。麥苗上長的黑色黴菌叫做麥奴,主要治療熱病和煩躁,解丹石之毒和流行性熱毒。」又說:「麵粉,味道甘甜,性質溫和。可以補虛,使皮膚飽滿,增強腸胃功能,增強力氣,但性質比較燥熱,會輕微引起體內氣的運行。」又說:「女曲,又叫做䴷子。」據說䴷子和黃蒸沒什麼區別。黃蒸,溫補,可以消化各種食物。北方人通常在六、七月份用小麥製作,南方人則用粳米製作。
蘇頌又說,把小麥磨破,應該連同外皮一起製作,也叫做黃衣,表面呈現塵綠色的最好。孟詵說:「小麥,性質平和,服用後可以止渴。另外,用小麥做成的麵粉會有熱毒,大多是因為存放時間過長變質了。將小麥磨成粉末可以補中益氣,調和五臟,調養脈搏。另外,將小麥粉炒熟一合,和水服用可以止住腹瀉。另外,小麥的性質主要可以治療跌打損傷,和醋一起蒸熟,敷在受傷的地方就可以止痛。嚴重的話,可以再蒸一次敷上,效果很好。」日華子說:「麵粉,可以滋養氣血,補充不足,幫助五臟,長期食用可以使人身體強壯。」
又說:「麥黃,性質溫熱。可以溫暖脾胃,疏導氣機向下走,幫助消化,消除煩躁。」麩皮,性質偏涼。可以治療時行疾病,熱瘡,燙傷腐爛,跌打損傷瘀血,用醋炒熱後敷在患處。麥苗,性質偏涼。可以清除煩悶,解除時行疾病引起的發熱和狂躁,消除酒毒,退胸膈的熱氣。患有黃疸的人可以將麥苗絞汁服用,並且可以疏通小腸,將麥苗切碎做成菜吃,對容顏很有益處。
《圖經》說:「麥有大麥、小麥、秬麥、蕎麥,以前沒有記載它們產自哪些州縣。」蘇頌說大麥產自關中地區,現在南北方的人都可以種植。將大麥磨成麵粉,可以調和脾胃,止渴,幫助消化。用水浸泡使其生芽叫做麥芽,可以消化積存的食物,消除寒氣,止住心腹脹滿。現在醫方中,使用麥芽的非常多。穬麥有兩種:一種像小麥,一種像大麥,都比大、小麥大一些。凡是麥子都是秋天種植冬天生長,春天開花夏天結果,具有四季中和的氣息,所以被稱為五穀之首。
大、小麥,在天氣溫暖的地方也可以在春天種植,到夏天就能收穫。但是比秋天種植的,少了四季的氣息,所以會有毒。小麥性質偏寒,磨成麵粉後性質變得溫和但有毒,做成麥麴則能調和脾胃止住腹瀉。小麥的外皮是麩皮,性質又偏寒,可以調和脾胃清除熱氣,就像大豆做成醬、豉,性質也會變得不同一樣。蕎麥能使腸胃充實,增強力氣,但不宜多吃,也會引起體內氣的運行,讓人感到頭暈。藥品中不常用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