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五 (12)
卷第二十五 (12)
1. 白粱米
味甘,微寒,無毒。主除熱,益氣。
陶隱居云:今處處有,襄陽竹根者最佳。所以夏月作粟餐,亦以除熱。唐本注云:白粱穗大,多毛且長。諸粱都相似,而白粱谷粗扁長,不似粟圓也。米亦白而大,食之香美,為黃粱之亞矣。陶云竹根,竹根乃黃粱,非白粱也。然粱雖粟類,細論則別,謂作粟餐,殊乖的稱也。
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白粱米,患胃虛並嘔吐食及水者,用米汁二合,生薑汁一合,服之。性微寒,除胸膈中客熱,移五臟氣,續筋骨。此北人長食者是,亦堪作粉。
圖經文具青粱米條下。
千金方:主霍亂不吐。白粱米五合,水一升,和之頓服如粥食。肘後方:手足忽發疣。取粱粉,鐵鐺熬令赤以塗之,以眾人唾和塗上,厚一寸,即消。食醫心鏡:治虛熱,益氣和中,止煩滿。以白粱米炊飯食之。
衍義文已具青粱米條下。
白話文:
白粱米,味道甘甜,稍微偏寒性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清除體內熱氣,補充元氣。
陶弘景說:現在到處都有白粱米,其中襄陽竹根產的品質最好。所以夏天將白粱米煮成粥食用,也可以達到清除熱氣的效果。唐本草注說:白粱的穗很大,有很多毛且很長。各種粱米都長得相似,但白粱的穀粒比較粗且扁長,不像小米那樣圓。白粱米顏色也白且顆粒大,吃起來香甜美味,品質僅次於黃粱米。陶弘景說的竹根,其實是黃粱米,不是白粱米。雖然粱米和小米是同一類,但仔細來說還是有差別的,說白粱米煮成小米粥來吃,其實是不夠精確的說法。
臣禹錫等人根據孟詵的說法:白粱米,對於胃虛、嘔吐以及食滯水停的人,可以用白粱米汁二合,加上生薑汁一合,一起服用。白粱米性微寒,可以清除胸膈中的客熱,調和五臟的氣,促進筋骨的修復。北方人常常食用白粱米,也可以磨成粉食用。
關於白粱米的圖經說明,可以參考青粱米條下的記載。
《千金方》記載:白粱米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。用白粱米五合,加水一升,煮成粥一次性喝完。《肘後方》記載:如果手腳突然長疣,可以用白粱米粉在鐵鍋中炒紅後塗抹,然後用眾人的唾液混合塗在患處,厚度約一寸,就能消除疣。食醫心鏡記載:白粱米可以治療虛熱,補充元氣,調和脾胃,緩解煩躁飽脹感。可以將白粱米煮成飯食用。
關於白粱米的詳細內容,可以參考青粱米條下的記載。
2. 黃粱米
味甘,平,無毒。主益氣和中,止泄。
陶隱居云:黃粱,出青、冀州,此間不見有爾。唐本注云:黃粱,出蜀、漢,商、浙間亦種之。穗大毛長,穀米俱粗於白粱,而收子少,不耐水旱。食之香美,逾於諸粱,人號為竹根黃。而陶注白粱云:襄陽竹根者是。此乃黃粱,非白粱也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去客風,治頑痹。
圖經文具青粱米條下。
外臺秘要:小兒面身生瘡如火燒。以一升末,蜜水和敷之,瘥為度。又方:治霍亂煩燥。以黃粱米粉半升,水一升半,和絞如白飲,頓服。糯米亦得。肘後方:治霍亂吐下後,大渴多飲則殺人。黃粱米五升,水一斗,煮取三升清澄,稍稍飲之。食醫心鏡:主益氣和中,止泄痢,去當風臥濕,遇冷所中等病。
以作飲食之。兵部手集:治孩子赤丹不止。土番黃米粉、雞子白和敷之。
衍義文已具青粱米條下。
白話文:
黃粱米,味道甘甜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補益氣力,調和脾胃,止瀉。
陶弘景說:「黃粱米出產於青州、冀州,這裡(指陶弘景所在的地方)沒有見過。」唐朝的註釋說:「黃粱米出產於四川、漢中一帶,商人、浙江一帶也有種植。它的穗子大而毛長,穀粒和米都比白粱粗糙,但產量較少,不耐旱澇。吃起來香甜美味,勝過其他各種粱米,人們稱它為竹根黃。而陶弘景在註釋白粱時說:襄陽竹根指的是白粱。這說的其實是黃粱,而不是白粱。」臣子禹錫等人仔細查閱《日華子本草》說:「黃粱米可以去除外來的風邪,治療頑固的麻痺症。」
(關於黃粱米的其他相關記載,可以參考《圖經》裡青粱米的那條。)
《外臺秘要》裡說:治療小孩子面部和身上生瘡,像火燒一樣。用黃粱米粉一升,用蜂蜜水調和後敷在瘡上,痊癒為止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霍亂引起的煩躁。用黃粱米粉半升,用水一升半調和後絞汁,像白水一樣一次喝完。糯米也可以。
《肘後方》說:治療霍亂吐瀉後,如果大量喝水會導致死亡。用黃粱米五升,加水一斗煮,取清澄的汁三升,慢慢飲用。《食醫心鏡》記載:黃粱米主要功效是補益氣力、調和脾胃,止瀉痢,去除因受風、潮濕、寒冷等引起的疾病。可以把它做成飲食來食用。
《兵部手集》:治療小孩子紅色丹毒不止。用吐蕃的黃米粉和雞蛋清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(關於黃粱米的其他相關記載,可以參考《衍義》裡青粱米的那條。)
3. 糵米
味苦,無毒。主寒中,下氣,除熱。
陶隱居云:此是以米為糵爾,非別米名也。末其米脂和敷面,亦使皮膚悅澤,為熱不及麥糵也。唐本注云:糵者,生不以理之名也。皆當以可生之物為之。陶稱以米為糵,其米豈更能生乎?只當取糵中之米爾。按《食經》稱用稻糵,稻即穬谷之名,明非米作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糵米,溫。能除煩,消宿食,開胃。又名黃子。可作米醋。
唐本余取半生者作之。
衍義曰:糵米,此則粟糵也,今穀神散中用之,性又溫於大麥糵。
白話文:
糵米,味道苦,沒有毒性。主要能治療寒氣停留在體內,使氣往下走,也能夠去除體內的熱。
陶弘景說:「這是用米做成的糵,不是另外一種米的名稱。」將糵米磨成粉,用米脂調和塗在臉上,也能使皮膚光滑潤澤,效果比麥糵溫和。唐本的註解說:「糵,是指沒有按照常理生長的東西的名稱。」都應該用可以發芽的東西來製作。陶弘景說用米做糵,米怎麼可能還能發芽呢?應該只是取糵裡面的米而已。根據《食經》記載,是用稻糵,稻就是穬谷的別名,可見不是用米做的。臣禹錫等人仔細考證《日華子》的記載說:「糵米,性溫,能夠消除煩躁,消化積食,開胃。」又名黃子,可以製作米醋。
唐本的註解說,選取半生不熟的穀物來製作。
陳承的《衍義》說:「糵米,其實就是粟糵,現在穀神散中會使用它,藥性又比大麥糵溫和。」
4. 舂杵頭細糠
主卒噎。
陶隱居云:食卒噎不下,刮取含之即去,亦是舂搗義爾。天下事理,多有相影響如此也。今移自草部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平,治噎煎湯呷。
聖惠方:治膈氣,咽喉噎塞,飲食不下。用碓觜上細糠,蜜丸如彈子大,非時含一丸咽津。子母秘錄:令易產。以糠燒末,服方寸匕。丹房鏡源糠火力倍常。莊子云:瞽者愛其子,不免以糠枕枕之,以損其目。
衍義文已附陳廩米條下。
白話文:
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噎住。
陶弘景說:如果因為食物噎住而吞嚥不下去,刮取舂米用的杵頭上的細糠含在口中,就能消除噎住的情況,這也是利用舂搗的原理。天下的事理,很多都是這樣互相影響的。現在把它從草部移到這裡。臣禹錫等人謹慎查閱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細糠性平,可以治療噎住,煎湯服用。
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膈氣、咽喉噎塞、飲食難以下嚥的症狀,使用舂米用的杵頭上的細糠,用蜂蜜調和成彈珠大小的丸子,在不固定的時間含服一丸,慢慢吞嚥口水。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可以幫助生產順利。將細糠燒成灰末,服用一小匙。《丹房鏡源》記載,細糠的火性比一般物品更強。莊子說:盲人愛自己的孩子,也難免會用糠來做枕頭,這樣反而會損傷孩子的眼睛。
以上所說的細糠相關內容,已經在之前提到米糧的篇章中敘述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