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五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五 (11)

1. 丹黍米

味苦,微溫,無毒。主咳逆,霍亂,止泄,除熱,止煩渴。

陶隱居云:此即赤黍米也,亦出北間,江東時有種,而非土所宜,多入神藥用。又,黑黍名秬,供釀酒祭祀用之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秬,黑黍。秠,一稃二米。釋曰:按《詩·生民》云:誕降嘉種,維秬維秠。李巡云:黑黍一名秬黍。秬,即墨黍之大名也。秬,是黑黍中一稃有二米者,別名為秬。

若然秬,秠皆黑黍矣。而《春官·鬯人》注云:釀秬為酒,秬如黑黍,一秠二米。言如者,以黑黍一米者多,秬為正二米。則秬中之異,故言如以明秬有二等,則一米者亦可為汁。又云:藘即皮,其稃亦皮也。秠、稃,古今語之異耳。漢和帝時,任城縣生黑黍、或三、四實,實二米,得黍三斛八斗是也。

日華子云:赤黍米,溫。下氣,止咳嗽,除煩,止渴,退熱。不可合蜜並葵同食。

圖經曰:丹黍米,舊不載所出州土。陶隱居云:出北間,江東亦時有種,而非土所宜,今京東西、河、陝間皆種之。然有二種種米:黏者為秫,可以釀酒;不黏者為黍,可食。如稻之有粳、糯耳。謹按《爾雅》云:虋,赤苗。秬,黑黍。秠,一稃二米。釋者引《生民詩》云:誕降嘉種,維秬維秠,維糜(與虋同)維芑,虋即嘉穀赤苗者。

李巡云:秬即黑黍之大者名也。秠是黑黍中一稃有二米者,別名為秠。若然秬、秠皆黑黍矣。《周禮·鬯人》注:亦以一秠二米者為秬,一米者為黑黍。後漢和帝時,任城縣生黑黍,或三、四實,實二米,得三斛八斗是也。古之定律,以上黨黑牡黍之中者累之,以生律度量衡。

後之人取此黍定之,終不能說協律。一說:秬,黍之中者,乃一稃二米之黍也。此黍得天地中和之氣乃生,蓋不常有。有則一穗皆同二米,米粒皆勻無大小,得此,然後可以定鐘律。古今所以不能協聲律者,以無此黍也。他黍則不然,地有腴瘠,歲有凶穰,則米之大小不常,何由知其中者,此說為信然矣。

今上黨民間或值豐歲,往往得二米者,皆如此說,但稀闊而得之,故不以充貢耳。北人謂秫為黃米,亦謂之黃糯,釀酒比糯稻差劣也。

食醫心鏡:主除煩熱,止泄痢並渴,丹黍米飯食之。傷寒類要:傷寒後,男子陰易。米三兩煮薄飲,酒和飲之。發汗出愈,隨人加減。子母秘錄:小兒鵝口不乳,丹黍米汁敷上。

衍義曰:丹黍米,黍皮赤,其米黃,唯可為糜,不堪為飯。黏著難解,然亦動風。

白話文:

丹黍米,味道苦,性質微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咳嗽、嘔吐、霍亂,能止瀉、消除熱氣、止煩躁口渴。

陶弘景說:這就是紅色的黍米,也產於北方,江東偶爾有人種植,但那裡不適合生長,多用在珍貴的藥物中。另外,黑色的黍米叫做秬,用來釀酒和祭祀。臣子禹錫等人仔細研究《爾雅》,記載說:秬就是黑色的黍米。秠是指一個稃裡有兩粒米的黍。解釋說:根據《詩經·生民》記載:「天降下美好的穀物,有秬有秠。」李巡注釋說:黑黍又名秬黍。秬,是墨黍(黑色黍米)的總稱。秬,是黑黍中一個稃裡有兩粒米的一種,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秬。

如果這樣說,秬和秠都是黑黍了。《周禮·春官·鬯人》的注釋說:用秬釀酒,秬類似黑黍,一個稃有兩粒米。說“類似”,是因為黑黍一個稃只有一粒米的比較多,秬是指一個稃裡有兩粒米的。秬是黑黍中的特殊品種,所以說“類似”來表明秬有兩種,那麼一個稃裡只有一粒米的也可以榨汁。又說:藘就是皮,黍的稃也是皮。秠和稃,是古今說法不同而已。漢和帝的時候,任城縣產出黑黍,有的穗有三、四粒,每粒都有兩粒米,總共收穫了三斛八斗。

日華子說:紅色的黍米,性質溫和。能使氣往下走,止咳嗽,消除煩躁,止渴,退熱。不能和蜂蜜、葵菜一起食用。

《圖經》記載:丹黍米,以前沒有記載產自哪個地方。陶弘景說:產於北方,江東偶爾也有人種植,但那裡不適合生長。現在京東西、河南、陝西一帶都有種植。黍米有兩種:黏的叫做秫,可以釀酒;不黏的叫做黍,可以食用。就像稻米有粳米和糯米一樣。《爾雅》記載說:虋,是紅色的禾苗。秬,是黑色的黍米。秠,是一個稃裡有兩粒米的黍。注釋者引用《生民詩》說:天降下美好的穀物,有秬有秠,有糜(和虋一樣)有芑。虋就是指美好的穀物中紅色的禾苗。

李巡注釋說:秬就是黑黍中比較大的種類的名稱。秠是黑黍中一個稃裡有兩粒米的,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秠。如果這樣說,秬和秠都是黑黍了。《周禮·鬯人》的注釋說:也把一個稃裡有兩粒米的叫做秬,一個稃裡只有一粒米的叫做黑黍。後漢和帝的時候,任城縣產出黑黍,有的穗有三、四粒,每粒都有兩粒米,總共收穫了三斛八斗。古代制定音律,用上黨的黑色的雄性黍中等大小的來累加,以此來產生音律、度量衡。

後人取這種黍來測定音律,始終不能協調。有一種說法是:秬,是黍中一種特殊的,指一個稃裡有兩粒米的黍。這種黍得到天地中和之氣而生長,不是經常有的。有的話,一穗的黍米都是雙粒米,米粒大小均勻沒有差異,得到這種黍,才能確定音律。古今所以不能協調音律,是因為沒有這種黍。其他的黍米就不是這樣,土地有肥沃和貧瘠之分,年成有豐收和歉收,那麼米粒的大小就不固定,又怎麼能知道哪個是中等大小的呢?這種說法是可信的。

現在上黨民間,偶爾在豐收的年份,也會有雙粒米的黍出現,都和這種說法一樣,只是數量稀少,所以不把它們拿來進貢。北方人把秫叫做黃米,也叫做黃糯,用來釀酒比糯米稍微差一些。

《食醫心鏡》說:主要功效是消除煩熱,止瀉痢,止渴,用丹黍米煮飯食用。在《傷寒類要》中記載:傷寒病癒後,男性容易出現陰部癢痛。用三兩丹黍米煮成稀粥飲用,可以用酒調和飲用,喝下會發汗治癒,用量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增減。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小兒鵝口瘡,不吃奶,用丹黍米汁塗抹。

《衍義》說:丹黍米,黍皮是紅色的,米是黃色的,只能煮成粥,不適合煮飯。因為煮熟後黏稠難以散開,而且吃了容易引起風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