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五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五 (8)

1. 粟米

味鹹,微寒,無毒。主養腎氣,去胃脾中熱,益氣。陳者味苦,主胃熱,消渴,利小便。

陶隱居云:江東所種及西間皆是,其粒細於粱米,熟舂令白,亦以當白粱呼為白粱粟。陳者謂經三、五年者,或呼為粢(音咨)米,以作粉尤解煩悶,服食家亦將食之。唐本注云:粟類多種,而並細於諸粱,北土常食,與粱有別。陶云當白粱,又云或呼為粢,粢則是稷,稷乃穄(音祭)之異名也。

其米泔汁,主霍亂,卒熱,心煩渴,飲數升立瘥。臭泔,止消渴尤良。米麥麨,味甘、苦,寒,無毒。主寒中,除熱渴,解煩,硝石氣。蒸米麥熬磨作之,一名糗也。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粟米,陳者止痢,甚壓丹石熱。顆粒小者是。今人間多不識耳。粱米粒粗大,隨色別之。

南方:多畬田,種之極易。舂粒細,香美,少虛怯,只為灰中種之,又不鋤治故也。得北田種之,若不鋤之,即草翳死;若鋤之,即難舂。都由土地使然耳。但取好地,肥瘦得所由,熟犁。又細鋤,即得滑實。陳藏器云:粉解諸毒,主卒得鬼打,水攪服之。亦主熱腹痛,鼻衄,並水煮服之。

粳粟總堪為粉,粟強浸米至敗者損人。又云泔,主霍亂,新研米清水和濾取汁服,亦主轉筋入腹。胃冷者不宜多食。酸泔,洗皮膚瘡疥,服主五野病及消渴。下澱酸者,殺蟲及惡瘡,和臭樗皮煎服,主疳痢。樗皮一名武目樹。又云糗,一名𥓌(昌少切),味酸,寒。和水服之,解煩熱,止泄,實大腸,壓石熱,止渴。

河東人以麥為之,粗者為干糗糧,東人以粳米為之,炒乾磨成也。陳士良云:粳粟米,五穀中最硬,得漿水即易化解。小麥虛熱。

圖經文具青粱米條下。

千金方:治反胃,食即吐。搗粟米作粉,和水丸如梧桐子大。七枚爛煮納醋中,細吞之,得下便已。面亦得用之。良醫心鏡:主脾胃氣弱,食不消化,嘔逆反胃,湯飲不下。粟米半升杵如粉,水和丸如梧子,煮令熟,點少鹽,空心和汁吞下。又方:主消渴口乾,粟米炊飯食之,良。

又方:主胃中熱,消渴,利小便,以陳粟米炊飯食。兵部手集:治孩子赤丹不止,研粟米敷之。姚和眾:小孩初生七日,助穀神以導達腸胃。研粟米煮粥飲,厚薄如乳,每日研與半粟谷。子母秘錄:治小兒重舌,用粟哺之。產寶方:粢米粉熬令黑。以雞子白和如泥,以塗帛上貼之,帛作穴,以泄癰毒氣,易之,效。

博物志云:雁食,足重不能飛。丹房鏡源云:禾草灰抽錫暈。

衍義曰:粟米,利小便,故益脾胃。

白話文:

粟米,味道鹹,性微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滋養腎氣,去除胃脾中的熱氣,並能增強氣力。陳放的粟米味道帶苦,主要功效是治療胃熱、口渴和促進小便。

陶弘景說:江東和西邊地區都有種植粟米,它的顆粒比粱米細小,成熟後舂磨成白色,也用來替代白粱米,稱為白粱粟。陳放的粟米是指經過三、五年的,有人稱之為粢米,用它磨成粉可以特別地解除煩悶,修行的人也用它來食用。唐朝的註解說:粟米的種類很多,都比各種粱米細小,北方地區經常食用,與粱米有所不同。陶弘景說它可替代白粱米,又說有人稱它為粢米,但粢米其實是稷米,稷米又是穄米的別名。

粟米的米泔水(洗米水)主要功效是治療霍亂、突然發熱、心煩口渴,喝幾升就能立刻痊癒。發臭的米泔水,止渴的效果更好。米麥炒過後磨成的粉,味道甘、苦,性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寒氣侵入引起的疾病,解除熱渴,解除煩悶,以及消除硝石的氣味。用蒸熟的米麥炒乾磨成粉,也叫糗。我(臣禹錫)等人謹慎查閱孟詵的記載說:陳放的粟米可以止痢,並能抑制丹石的熱性。顆粒細小的粟米才有這個功效。現在很多人都不認識它。粱米的顆粒粗大,可以從顏色來區分。

南方地區:大多是開墾的田地,種植粟米非常容易。舂磨後的粟米顆粒細小,味道香甜美好,較少有虛弱的情況,這是因為它們種在灰土中,又沒有耕耘的緣故。如果把粟米種在北方田地,如果不鋤草,就會被雜草掩蓋而死;如果鋤草,又難以舂磨。這都是因為土地的關係。只要選擇好的土地,肥沃程度適中,熟練耕犁,再仔細鋤地,就能得到光滑飽滿的粟米。陳藏器說:粟米粉能解各種毒,主要功效是治療突然被鬼打傷,用水調服即可。也治療腹部發熱疼痛、流鼻血,用水煮服。

粳粟都可以磨成粉,把粟米浸泡到腐敗就會損害健康。又說:米泔水主要功效是治療霍亂,用剛磨好的米和清水調和後過濾取汁服用,也治療轉筋入腹(腿抽筋)。胃部虛寒的人不宜多吃。酸敗的米泔水,可以清洗皮膚的瘡疥,服用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和消渴。下層沉澱酸敗的米泔水,可以殺蟲和治療惡瘡,與臭樗皮一起煎服,可以治療疳痢。樗皮又名武目樹皮。又說:糗,又名𥓌,味道酸,性寒。用水調服,可以解除煩熱,止瀉,健實大腸,抑制丹石的熱性,止渴。

河東地區的人用麥子製作糗,粗糙的糗當做乾糧,東邊地區的人用粳米製作糗,炒乾後磨成粉。陳士良說:粳粟米是五穀中最堅硬的,遇到米漿水就容易軟化。小麥會使人虛熱。

圖經的內容記載在青粱米條下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:治療反胃,吃下去就吐的情況,把粟米搗成粉,用水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煮七個爛熟後放入醋中,慢慢吞服,如果能夠排便,病症就會痊癒。麵粉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。 《良醫心鏡》記載:主要功效是治療脾胃氣虛,食物難以消化,嘔吐反胃,連湯水都難以下嚥。用半升粟米搗成粉,用水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煮熟後,加入少許鹽,空腹連汁吞下。 又有一個方子:主要功效是治療口渴,用粟米煮飯食用,效果很好。 另一個方子:主要功效是治療胃熱、口渴、小便不利,用陳放的粟米煮飯食用。 《兵部手集》記載:治療小孩的紅丹症(一種皮膚病)不止,把粟米磨成粉敷在患處。 姚和眾說:小孩出生七天,為了幫助穀物消化,引導腸胃功能,把粟米磨成粥來飲用,稀稠度像乳汁一樣,每天磨半個粟米的量來餵食。 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治療小孩重舌(舌下腫脹),用粟米餵食。 《產寶方》記載:把粢米粉熬成黑色,用雞蛋清調和成泥狀,塗在布上,在布上開個孔,貼在患處,可以洩出癰瘡的毒氣,更換敷料,效果很好。

《博物志》記載:大雁吃了粟米,腳變得沉重無法飛行。 《丹房鏡源》記載:禾草的灰可以提取出錫的暈彩。

《衍義》說:粟米可以利小便,所以能增強脾胃功能。

2. 秫米

味甘,微寒。止寒熱,利大腸,療漆瘡。

陶隱居云:此人以作酒及煮糖者,肥軟易消。方:藥不正用,唯嚼以塗漆瘡及釀諸藥醪。唐本注云:此米功用是稻秫也。今大都呼粟糯為秫稻,秫為糯矣。北土亦多以粟秫釀酒,而汁少於黍米。粟秫應用別功,但本草不載。凡黍稷、粟秫、粳糯,此三谷之秈(音仙)秫也。臣禹錫等謹按顏師古刊謬正俗云:今之所謂秫米者,似黍米而粒小者耳,亦堪作酒。

孟詵云:秫米,其性平。能殺瘡疥毒熱,擁五臟氣,動風,不可常食。北人往往有種者,代米作酒耳。又,生搗和雞子白,敷毒腫良。根,煮作湯,洗風。又,米一石,曲三斗,和地黃一斤,茵陳蒿一斤,炙令黃,一依釀酒法。服之治筋骨攣急。日華子云:無毒,犬咬,凍瘡並嚼敷。

圖經文具黍米條下。

聖惠方:治食鴨肉成病,胸滿面赤,不下食。用秫米汁服一中盞。肘後方:卒得浸淫瘡有汁,多發於心,不早治,周身則殺人。熬秫米令黃黑,杵以敷之。梅師方:治妊娠忽下黃水如膠,或如小豆汁。秫米、黃耆各一兩,細銼,以水七升,煎取三升,分服。食醫心鏡:主寒熱,利大腸,治漆瘡。秫米飯食之良。

衍義曰:秫米,初搗出淡黃白色,經久色如糯,用作酒者是。此米亦不堪為飯,最黏,故宜酒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稍微寒涼。可以止住寒熱,使大腸通暢,治療漆瘡。

陶隱居說:這種米一般用來釀酒或煮糖,因為它肥軟容易消化。有個藥方是:藥材不能直接使用,只能嚼爛後塗抹在漆瘡上,或是用來釀造各種藥酒。唐朝的注解說,這種米的功用跟稻秫一樣。現在大部分地方都把粟糯叫做秫稻,把秫叫做糯米了。北方也常常用粟秫來釀酒,但是出汁量比黍米少。粟秫應該有其他用途,只是本草書裡沒有記載。凡是黍、稷、粟、秫、粳米、糯米,這三種穀物都屬於秈(音仙)秫。我們(臣子)禹錫等人仔細考證了顏師古的《刊謬正俗》,上面說:現在說的秫米,像黍米但顆粒較小,也能用來釀酒。

孟詵說:秫米的性質平和,能殺滅瘡疥的毒熱,調和五臟的氣,但容易生風,不宜常吃。北方人常常有人種植,用來代替米釀酒而已。另外,生搗後和雞蛋清混合,敷在毒腫的地方效果很好。根部煮湯可以洗風。還有一種方法,用一石米、三斗酒麴,和一斤地黃、一斤茵陳蒿(都要烤黃),按照釀酒的方法釀製,服用可以治療筋骨攣縮。日華子說:秫米無毒,被狗咬傷或有凍瘡,都可以嚼爛敷在傷口上。

詳細說明都在黍米條下。

《聖惠方》:治療吃鴨肉引起的疾病,症狀是胸悶、面色發紅、吃不下東西,可以用秫米汁服用一小杯。《肘後方》:突然得了浸淫瘡,有汁液流出,多發在心臟附近,不早治療會危及生命。將秫米熬成黃黑色,搗成粉末敷在患處。《梅師方》:治療孕婦突然流出像膠狀或像小豆汁一樣的黃色液體。用秫米和黃耆各一兩,切細,加七升水煮至三升,分次服用。《食醫心鏡》:主要治療寒熱,使大腸通暢,治療漆瘡。吃秫米飯效果很好。

衍義說:剛搗出來的秫米是淡黃白色,放久了顏色像糯米,這種米就是用來釀酒的。這種米也不適合煮飯,因為非常黏,所以適合用來釀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