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五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五 (4)

1. 赤小豆

味甘、酸,平,無毒。主下水,排癰腫膿血,寒熱,熱中,消渴,止泄,利小便,吐逆,卒疝,下脹滿。

陶隱居云:大、小豆共條,猶如蔥、薤義也。以大豆為櫱芽,生便乾之,名為黃卷。用之亦熬,服食所須。煮大豆,主溫毒水腫殊效。復有白大豆,不入藥。小豆性逐津液,久服令人枯燥矣。唐本注云:《別錄》云,葉名藿,止小便數,去煩熱。今按:陳藏器本草云: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之,主濕氣痹腫。

小豆和通草煮食之,當下氣無限,名脫氣丸。驢食腳輕,人食體重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病酒熱飲汁即愈。藥性論云:赤小豆,使,味甘。能消熱毒癰腫,散惡血不盡,煩滿,治水腫,皮肌脹滿。搗薄塗癰腫上,主小兒急黃爛瘡。取汁令洗之,不過三度瘥。能令人美食。

末與雞子白調,塗熱毒癰腫瘥。通氣,健脾胃。陳士良云:赤小豆,微寒。縮氣行風,抽肌肉。久食瘦人,堅筋骨,療水氣。解小麥熱毒。日華子云:赤豆粉,治煩解熱毒,排膿,補血脈,解油衣黏綴甚妙。葉食之明目。

圖經曰:赤小豆,舊與大豆同條,蘇恭分之。今江淮間尤多種蒔。主水氣,腳氣方:最急用。其法用此豆五合,葫一頭,生薑一分,並碎破,商陸根一條,切,同水煮豆爛,湯成,適寒溫,去葫等。細嚼豆,空腹食之,旋旋啜汁令盡,腫立消便止。韋宙《獨行方》療水腫,從腳起入腹則殺人。

亦用赤小豆一斗,煮令極爛,取汁四、五升,溫漬膝以下。若已入腹,但服小豆,勿雜食,亦愈。李絳《兵部手集方》亦著此法,云曾得效。昔有人患腳氣,用此豆作袋置足下,朝夕展轉踐踏之,其疾遂愈。亦主丹毒。《小品方》以赤小豆末和雞子白,如泥塗之,塗之不已,逐手即消也。

其遍體者,亦遍塗如上法。又諸腫毒欲作癰疽者,以水和塗,便可消散毒氣。今人往往用之有效。

食療云:和鯉魚爛煮食之,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。別有諸治,具在魚條中。散氣,去關節煩熱。令人心孔開,止小便數。綠、赤者並可食。暴痢後,氣滿不能食,煮一頓服之即愈。千金方:主產後不能食。煩滿方:小豆三七枚,燒作屑,篩,冷水頓服之佳。肘後方:闢溫病。

取小豆,新布囊盛之,置井中,三日出。舉家服,男十枚,女二十枚。又方:治腸痔,大便常血。小豆一升,苦酒五升,煮豆熟,出干,復納法酒中,候酒盡止,末,酒服方寸匕,日三度。又方:舌上忽出血如簪孔。小豆一升,杵碎,水三升和,攪取汁飲。又方:產後心悶目不開。

生赤小豆杵末,東流水服方寸匕。不瘥更服。梅師方:治熱毒下血,或因食熱物發動。以赤小豆杵末,水調下方寸匕。又方:治婦人乳腫不得消。小豆、莽草等分,為末,苦酒和敷之,佳。孫真人云赤、白豆合魚鮓食之成消渴,小豆醬合魚鮓食之成口瘡。食醫心鏡:理腳腫滿轉上入腹殺人。

白話文:

赤小豆味道甘甜、帶點酸味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幫助身體排除水分、消除癰腫膿瘡、排出膿血,並能緩解發冷發熱的症狀、改善身體發熱的狀況、止渴、止瀉、利小便、止吐逆、治療突然發生的疝氣、以及消除腹部脹滿。

陶弘景說,大豆和小豆就像蔥和薤一樣,同屬一類。將大豆發芽後曬乾,稱為「黃卷」,使用時也需要炒過。大豆煮熟後,對於溫毒引起的水腫有特別好的效果。另外還有一種白大豆,不作為藥用。小豆的特性是會耗損身體的津液,長期服用會使人身體乾枯。唐代的注釋說,《別錄》中提到,小豆的葉子稱為藿,能止住小便次數過多,並能去除煩躁發熱。現在考證陳藏器的本草記載,赤小豆和桑樹根白皮一起煮食,可以治療濕氣引起的痹症和腫脹。

小豆和通草一起煮食,能使氣往下走,效果很強,可以稱為「脫氣丸」。驢吃了腳步會變輕快,人吃了身體會變得沉重。臣子禹錫等謹慎地考證蜀本的注釋,提到如果因飲酒過多而感到發熱,喝赤小豆的汁液就會好轉。《藥性論》說,赤小豆,味甘,能消除熱毒引起的癰腫,散去未排乾淨的惡血,緩解煩悶脹滿,治療水腫、皮膚肌肉的腫脹。搗爛後薄塗在癰腫上,可以治療小兒急性黃疸引起的潰爛瘡。取汁清洗,洗不超過三次就會痊癒。它還能使人食慾大增。

磨成粉末與雞蛋清調和塗抹,能使熱毒引起的癰腫痊癒。它能使氣通暢,健壯脾胃。陳士良說,赤小豆性微寒,能收縮氣、疏通行風、抽動肌肉。長期食用能使瘦弱的人增強筋骨,治療水腫,並能解除小麥引起的熱毒。日華子說,赤豆粉能解除煩躁發熱的毒素,排出膿液,補益血脈,解油膩污垢黏著的效果很好。吃赤豆葉能使眼睛明亮。

圖經說,赤小豆以前和大豆被歸為一類,蘇恭將它們分開了。現在長江淮河流域一帶種植很多。赤小豆對於治療水腫和腳氣有特效,尤其在緊急情況下使用。使用方法是:取赤小豆五合、獨頭蒜一頭、生薑一分,都搗碎,加上商陸根一條(切片),一同加水煮到豆爛,湯煮好後,稍微放涼,去掉蒜等材料,仔細咀嚼豆子,空腹吃下,慢慢啜飲湯汁,直到喝完,腫脹立刻消退,小便也會恢復正常。韋宙《獨行方》記載,治療水腫,如果從腳部開始腫脹,蔓延到腹部,則會致命。

也可以用赤小豆一斗,煮到極爛,取汁四、五升,溫熱浸泡膝蓋以下部位。如果腫脹已經入腹,則只需服用小豆,不要吃其他食物,也能痊癒。李絳《兵部手集方》也記載了這個方法,說曾經有效。以前有人患腳氣,用赤小豆裝在袋子裡,放在腳下,早晚來回踩踏,腳氣就好了。赤小豆也能治療丹毒。《小品方》記載,用赤小豆末和雞蛋清調成泥狀塗抹患處,塗抹不止,腫脹就會隨之消散。

如果全身都長了丹毒,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塗抹。對於各種即將化膿的腫毒,用水調和赤小豆末塗抹,可以消散毒氣。現在人們經常使用這個方法,效果很好。

《食療》記載,和鯉魚一起煮爛食用,能很好地治療腳氣和大腹水腫。其他治療方法在魚的條目中記載。它能散氣,去除關節的煩熱,使人心胸開闊,止住小便次數過多。綠色和紅色的赤小豆都可以食用。腹瀉後,如果腹部脹滿不能進食,煮一碗赤小豆服用就能痊癒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赤小豆能治療產後不能進食。《煩滿方》記載,用七顆赤小豆,燒成灰,過篩後,用冷水一次服下,效果很好。《肘後方》記載,赤小豆能預防溫病。

用新布袋裝上赤小豆,放在井中三天後取出。全家服用,男子十顆,女子二十顆。另一個方子記載,治療腸痔,大便常常出血。用赤小豆一升,苦酒五升,煮到豆子熟透,撈出曬乾,再放入法酒中,等酒吸乾,磨成粉末,用酒服一小匙,每天三次。另一個方子記載,舌頭上突然出血,像針孔一樣。用赤小豆一升,搗碎,用水三升調和,攪拌取汁飲用。另一個方子記載,產後心悶睜不開眼。

用生的赤小豆搗成粉末,用向東流的水送服一小匙,沒有好轉再繼續服用。《梅師方》記載,治療熱毒引起的下血,或因食用熱性食物引發。用赤小豆搗成粉末,用水調和服用一小匙。另一個方子記載,治療婦女乳房腫脹無法消退。用赤小豆和莽草等分,磨成粉末,用苦酒調和敷在患處,效果很好。孫真人說,赤小豆和白豆一起與魚鮓同食會導致消渴症,小豆醬與魚鮓同食會導致口瘡。《食醫心鏡》記載,治療腳部腫脹,蔓延到腹部會導致死亡。

用赤小豆一升,水五升,煮到極熟,去掉豆子,用溫水泡腳,冷了再加熱水。另一個方子記載,治療小便次數過多。用赤小豆葉一斤,在豆豉汁中煮,調成羹食用,煮粥也可以。《廣利方》記載,治療小兒火丹,發熱像火燒一樣,繞腰一圈就會損害身體,需要急救。將赤小豆磨成粉末,和雞蛋清調和敷在患處,乾了就換,必定有效。《必效方》記載,治療水穀痢(拉肚子,拉出未消化食物)。用赤小豆一合,和白蠟三兩一起服用,一次就好。

另一個方子記載,治療突然下血。用赤小豆一升,搗碎,用水三升,絞汁飲用。《小品方》記載,治療剛開始發生的癰疽。用赤小豆粉和醋敷在患處,也能消退。《產寶》記載治療難產的方子:生吞赤小豆七顆就能順利生產,如果是女性,吞十四顆效果更好。《產書》記載:下乳汁。煮赤小豆取汁飲用,乳汁就會下來。《修真秘旨》記載:治療淋症(小便不利,淋漓不盡)。將赤小豆三合,用小火炒熟磨成粉末,用煨過的蔥一根切碎,用溫酒調服二錢,男女都可以治療熱淋和血淋。

衍義說:赤小豆,吃了能促進小便,但是久服會使人身體虛弱,變得又黑又瘦、乾枯。關西、河北、京東一帶的人大多食用它。赤小豆的花能治療宿醉和口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