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五 (3)

1. 生大豆

如未定,可更服半升,即定。又方:治蛇咬方:取黑豆葉,銼杵敷之,日三易,良。傷寒類要:闢溫病。以新布盛大豆一斗,納井中一宿出,服七粒佳。子母秘錄:主產後中風困篤,或背強口噤,或但煩熱苦渴,或身頭皆重,或身癢極,嘔逆,直視,此皆虛熱中風。大豆三升,熬令極熟,候無聲,器盛,以酒五升沃之,熱投可得二升,盡服之,溫覆令少汗出,身潤即愈。產後得依常稍服之,以防風氣,又消結血。

又方:治小兒斑瘡,豌豆瘡。熟煮大豆,取汁服之佳。又方:治小兒湯火瘡。水煮大豆汁塗上,易瘥,無斑。又方:治小兒尿灰瘡,黑豆皮熟嚼敷之。楊氏產乳:療有孕月數未足,子死腹中不出,母欲悶絕。取大豆三升,以醋煮濃汁三升。頓服,立出。產書治產後猶覺有餘血水氣者,宜服豆淋酒。

黑豆五升熬之,令煙絕出,於瓷器中,以酒一升淬之。又方:治胞衣不下。以大豆大半升,醇酒三升,煮取折半,分三服。博物志:云左元亮荒年法:擇大豆粗細調勻,必生熟挪之令有光,暖氣徹豆則納先下食一日,以冷水頓服訖。其魚肉菜果,不得復經口。渴即飲水,慎不可暖飲。

初小困,十數月後,體力壯健,不復思食。抱朴內篇云:相國張公文蔚,莊在東都柏坡,莊內有鼠狼穴,養四子為蛇所吞。鼠狼雄雌情切,乃於穴外坋土,恰容蛇頭俟其出穴。果入所坋處出頭,度其迴轉不及,當腰咬斷而劈蛇腹,銜出四子,尚有氣。置於穴外,銜豆葉嚼而敷之,皆活。

衍義曰:生大豆,有綠、褐、黑三種,亦有大、小兩等。其大者出江、浙、湖南、北,黑小者生他處。今用小者,力更佳。炒熟,以棗肉同搗之,為麨,代糧。又治產後百病、血熱,並中風、疾痱、止痛、背強、口噤,但煩熱、瘛瘲、若渴、身背腫、劇嘔逆,大豆五升,急水淘淨,無灰酒一斗,熬豆令微煙出,傾入酒瓶中沃之。經一日以上,服酒一升,取瘥為度。

如素不飲酒,即量多少服。若口噤,即加獨活半斤,微微捶破同沃,仍增酒至壹鬥貳升。暑月旋作,恐酸壞,又可磑為腐食之。

白話文:

生大豆

如果病情還不確定,可以再服用半升大豆,病情就會穩定。

另一個方子:治療蛇咬傷,取黑豆葉,搗碎敷在傷口上,一天換三次,效果很好。

《傷寒類要》提到:大豆可以預防溫病。用新的布袋裝一斗大豆,放入井中過一夜再取出,服用七粒,效果很好。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主要治療產後中風導致的重病,可能出現背部僵硬、口不能張開、或只是煩躁發熱口渴、或全身或頭部感覺沉重、或全身奇癢、嘔吐、眼睛直視等症狀,這些都是虛熱中風的表現。用大豆三升,炒到極熟,聽不到聲音後,用容器裝好,倒入五升酒浸泡,趁熱取出二升飲用,喝完後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,身體滋潤就會痊癒。產後可以像平常一樣稍微服用,用來預防風邪,還可以消除體內瘀血。

另一個方子:治療小兒斑疹和豌豆瘡,煮熟大豆,取汁服用,效果很好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小兒燙傷,用水煮大豆汁塗在傷口上,很快就好,不會留下疤痕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小兒尿布疹,把黑豆皮嚼爛敷在患處。

《楊氏產乳》記載:治療懷孕月份不足,胎兒死在腹中無法產出,導致母親快要昏厥的情況。用大豆三升,用醋煮成濃汁三升,一次服下,胎兒就能順利產出。《產書》提到,治療產後仍感覺有餘血和水氣的,適合服用豆淋酒。

將黑豆五升炒到沒有煙冒出,放入瓷器中,倒入一升酒浸泡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胎盤不下,用大豆大半升,加入三升醇酒煮到剩下一半,分三次服用。《博物志》記載:左元亮在荒年時使用的方法:選擇大小均勻的大豆,必須先炒熟再放冷,使其有光澤,讓暖氣滲透到豆子裡,然後先吃下一些,一日吃完,然後用冷水一次喝完。之後不可以再吃魚肉菜水果等食物,口渴就喝水,但絕對不可以喝溫熱的水。

剛開始會感到有些困乏,十幾個月後,體力就會變得強壯,不再想吃東西。《抱朴內篇》記載:相國張公文蔚,他的莊園在東都柏坡,莊園內有鼠狼洞穴,裡面養了四隻幼崽,被蛇吞食。雄雌鼠狼非常悲痛,在洞穴外用土堆了一個剛好能讓蛇頭伸出的土坑,等蛇出洞時,蛇頭剛好伸入土坑,鼠狼判斷蛇無法轉身,便從蛇腰部咬斷並剖開蛇腹,把四隻幼崽叼出來,當時幼崽還有一口氣。鼠狼把幼崽放在洞穴外,銜來豆葉嚼爛敷在傷口上,幼崽都活了下來。

衍義說:生大豆有綠、褐、黑三種,也有大、小兩種。大的大豆產於江、浙、湖南、湖北一帶,黑色的較小的產於其他地方。現在一般用小的大豆,效果更好。炒熟後,和棗肉一起搗成粉,可以代替糧食。還可以治療產後各種疾病、血熱、中風、肢體麻痹、止痛、背部僵硬、口噤、煩躁發熱、抽搐、口渴、身體腫脹、劇烈嘔吐等症狀。用大豆五升,快速用水淘洗乾淨,用不含灰的酒一斗,煮大豆直到稍微冒煙,倒入酒瓶中浸泡。一天後,服用一升酒,直到病情好轉。

如果平時不喝酒,就根據自己的酒量服用。如果出現口噤,就加入半斤獨活,稍微搗破後一起浸泡,並增加酒到一斗二升。夏天製作時,要盡快用完,以免變質。也可以磨成腐食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