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三 (17)
卷第二十三 (17)
1. 海松子
味甘,小溫,無毒。主骨節風,頭眩,去死肌,變白,散水氣,潤五臟,不飢。生新羅。如小慄,三角,其中仁香美,東夷食之當果,與中土松子不同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松子,逐風痹寒氣,虛蠃少氣,補不足,潤皮膚,肥五臟,東人以代麻腐食用。
海藥云:去皮食之,甚香美,與雲南松子不同,雲南松子似巴豆,其味不厚,多食發熱毒。松子,味甘美,大溫,無毒。主諸風,溫腸胃。久服輕身,延年不老。味與卑占國偏桃仁相似,其偏桃仁,用與北桃仁無異是也。
白話文:
海松子,味道甘甜,屬性微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可以治療關節的風濕病,頭暈目眩,去除壞死的肌肉組織,使皮膚變得白皙,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,滋潤五臟,並能減少飢餓感。產於新羅(古代朝鮮),外形像小栗子,呈三角形,裡面的果仁香甜可口,東夷人(古代東方民族)把它當水果食用,與中原的松子不同。(現在補充說明)
臣禹錫等人謹慎地參閱《日華子》所說:松子,可以驅逐風濕和寒氣,治療虛弱消瘦、氣短,能補充身體的不足,滋潤皮膚,使五臟強健。東方人把它當作麻腐(一種豆製品)的替代品食用。
《海藥》說:去掉外皮食用,非常香甜美味,與雲南的松子不同,雲南松子像巴豆,味道不醇厚,多吃容易引起發熱的毒性。松子,味道甘美,屬性大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能治療各種風病,溫養腸胃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味道與卑占國的偏桃仁相似,而這種偏桃仁,使用方式和北方的桃仁沒有差異。
2. 柰
味苦,寒。多食令人臚(音閭)脹,病人尤甚。
陶隱居云:江南乃有,而北國最豐,皆作脯,不宜人。有林檎相似而小,亦恐非益人也。今注有小毒,主耐飢,益心氣。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柰,主補中焦諸不足氣,和脾。卒患食後氣不通,生搗汁服之。日華子云:柰,冷,無毒。治飽食多肺壅氣脹。
圖經文具林檎條下。
食醫心鏡:柰子,味苦,寒澀,無毒。主忍飢,益心氣,多食虛脹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性寒涼。吃多了會讓人肚子脹氣,病人尤其會更嚴重。
陶弘景說:這種水果江南一帶有,但北方最多,都做成果脯,對人身體不好。有一種像林檎但比較小的,也可能對人無益。現在的注釋說它有點小毒,主要能耐飢餓,對心臟的氣有幫助。臣禹錫等人仔細研究過孟詵的說法,認為柰主要能補養中焦虛弱的氣,調和脾胃。突然出現吃東西後氣不順暢,可以把生柰搗汁服用。日華子說:柰,性冷,沒有毒。能治療吃太飽導致肺部氣壅脹。
關於柰的圖文說明在林檎那一條有詳細記載。
《食醫心鏡》記載:柰子,味道苦澀,性寒涼,沒有毒。主要能忍飢餓,對心臟的氣有幫助,但吃多了會導致虛脹。
3. 庵羅果
味甘,溫。食之止渴,動風氣。天行病後及飽食後,俱不可食之。又,不同大蒜辛物食,令人患黃病。樹生狀若林檎而極大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云:微寒,無毒。主婦人經脈不通,丈夫營衛中血脈不行,久食令人不飢。葉似茶葉,可以作湯,療渴疾。
衍義曰:庵羅果,西洛甚多,亦梨之類也。其狀亦梨,先諸梨熟,七夕前後已堪啖,色黃如鵝梨,才熟便鬆軟,入藥,絕希用。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性質溫和。食用後可以止渴,但會引動體內風氣。在流行病痊癒後和飽食後,都不應該食用。另外,不能和辛辣的大蒜等食物一起吃,會導致人患上黃疸病。庵羅果樹的生長形態像林檎,但果實非常大。
(臣子禹錫等人謹慎地考證陳士良的說法:)庵羅果性質稍微偏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可以治療婦女經脈不通,以及男子營衛中的血脈不暢通。長期食用可以使人不感到飢餓。它的葉子像茶葉,可以煮湯,治療口渴的疾病。
衍義說:庵羅果在西洛一帶很多,也屬於梨子之類。它的外形也像梨子,比其他梨子早熟,在七夕前後就可以食用,顏色黃色像鵝梨,剛成熟時就鬆軟。用於藥物中,很少使用到。
4. 橄(音敢)欖(音覽)
味酸、甘,溫,無毒。主消酒,療鯸(音侯)鮐(音怡)毒。人誤食此魚肝迷悶者,可煮汁服之,必解。其木作楫撥,著魚皆浮出,故知物有相畏如此也。
核中仁,研敷唇吻燥痛。其樹似木槵子樹而高,端直,其形似生訶子,無稜瓣。生嶺南。八月、九月採。又有一種,名波斯橄欖,色類亦相似。其形、核作二瓣,可以蜜漬食之。生邕州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橄棪,主䲅魚毒,汁服之。中此魚肝、子毒,人立死,唯此木能解。生嶺南山谷。樹大數圍,實長寸許。其子先生者向下,後生者漸高。八月熟,蜜藏極甜。日華子云:橄欖,開胃,下氣,止渴。
圖經曰:橄欖,生嶺南,今閩、廣諸郡皆有之。木似木槵而高,且端直可愛,秋晚實成,南人尤重之。咀嚼之,滿口香久不歇,生啖及煮飲並解諸毒,人誤食鯸鮐肝,至迷悶者,飲其汁立瘥。山野中生者,子繁而木峻,不可梯緣,但刻其根下方寸許,納鹽於中一夕,子皆落,木亦無損。
其枝節間,有脂膏如桃膠,南人採得,並其皮、葉煎之如黑餳,謂之欖糖,用膠船,著水益干,牢於膠漆。邕州又有一種波斯橄欖,與此無異,但其核作三瓣,可蜜漬食之。
陳藏器云:樹大,圓實長寸許,南方:人以為果,生實味酸,《南州異物志》曰:橄欖子,緣海浦嶼間生,實大如軸頭,皆反垂向下,實先生者向下後生者漸高。《南方:草木狀》曰:橄欖子,大如棗,八月熟,生交趾。海藥:謹按《異物志》云:生南海浦嶼間。樹高丈餘。
其實如棗,二月有花,生至八月乃熟,甚香,橄欖木高大難採,以鹽擦木身,則其實自落。
衍義曰:橄欖,味澀,食久則甘,嚼汁咽,治魚鯁。
白話文:
橄欖的味道酸、甘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可以解酒,治療河豚的毒。如果有人誤食河豚肝而感到昏迷不適,可以煮橄欖汁服用,必定能解毒。橄欖樹的木材如果做成船槳或撥水工具,碰到魚,魚都會浮出水面,由此可知世間萬物有相生相剋的道理。
橄欖核中的果仁,磨碎後塗抹在乾燥疼痛的嘴唇上。橄欖樹長得像木槵子樹,但更高,樹幹挺直,果實形狀像剛長出來的訶子,沒有稜角和花瓣。橄欖生長在嶺南地區,在八月、九月採收。還有一種橄欖,叫做波斯橄欖,顏色也類似。它的果實和核呈兩瓣,可以醃製在蜂蜜中食用。這種橄欖生長在邕州。(以下為補充資料)
臣子禹錫等人謹慎地按孟詵的說法,橄欖可以解河豚魚毒,服用橄欖汁即可。如果中毒,吃了魚肝或魚卵,會立即死亡,只有這種樹木才能解毒。橄欖樹生長在嶺南山谷,樹木高大,樹幹粗壯,果實長約一寸。果實先長出來的會向下垂,後長出來的會逐漸向上。八月份成熟,用蜂蜜醃製後非常甜。日華子說,橄欖可以開胃,降氣,止渴。
《圖經》說,橄欖生長在嶺南地區,現在福建、廣東一帶都有。樹木像木槵子樹,但是更高更挺直,很討人喜歡。秋天晚些時候果實成熟,南方人非常重視它。咀嚼橄欖,滿口香氣,久久不散,生吃或煮水喝都可以解各種毒。有人誤食河豚肝而感到昏迷不適,喝橄欖汁可以立即痊癒。山野中生長的橄欖樹,果實繁多,但樹幹高峻,難以攀爬,可以把樹根下方刻開一寸左右的缺口,在裡面放鹽,一個晚上,果實就會全部落下,而且樹木也沒有損傷。
橄欖樹的枝節間,有像桃膠一樣的樹脂,南方人採集後,連同樹皮和葉子一起煎煮,像黑色的麥芽糖一樣,叫做欖糖,可以用來粘合船隻,沾水後會更加牢固,比膠漆還要堅固。邕州還有一種波斯橄欖,和這種橄欖沒有什麼不同,只是它的果核呈三瓣,可以用蜜醃製食用。
陳藏器說,橄欖樹高大,果實是圓形的,長約一寸,南方人把它當作水果,剛長出來的果實味道是酸的。《南州異物志》說,橄欖果實生長在海邊的沙灘島嶼,果實像車軸的頭那麼大,都向下垂,先長出來的向下,後長出來的逐漸升高。《南方草木狀》說,橄欖果實像棗子那麼大,八月份成熟,生長在交趾地區。《海藥》謹慎地考證《異物志》的說法,說橄欖生長在南海的沙灘島嶼,樹高一丈多。
橄欖果實像棗子一樣,二月份開花,到八月份成熟,非常香。橄欖樹高大難以採摘,可以用鹽擦拭樹身,果實就會自己落下。
《衍義》說,橄欖的味道澀,但吃久了會變甘甜,咀嚼汁液吞下,可以治療魚刺卡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