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六 (9)

1. 茺蔚子

味辛,甘,微溫、微寒,無毒。主明目益精,除水氣,療血逆大熱,頭痛心煩。久服輕身。

,主癮疹(上音癮,下音診)癢,可用浴湯。一名益母,一名益明,一名大札,一名貞蔚。

生海濱池澤。五月採。

陶隱居云:今處處有。葉如荏,方莖,子形細長、三稜。方用亦稀。唐本注云:搗茺蔚莖敷疔腫,服汁使疔腫毒內消。又下子死腹中,主產後血脹悶,諸雜毒腫、丹油等腫。取汁如豆滴耳中,主聤耳。中虺蛇毒敷之良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此草,田野間人呼為郁臭草,本功外,苗、子入面藥,令人光澤。

白話文:

茺蔚味辛甘,性微溫微寒,無毒。它能明目益精,去除水氣,治療血逆、高熱、頭痛心煩等症狀。長期服用可以輕身。

茺蔚的莖可用於治療癮疹瘙癢,可加入浴湯中使用。茺蔚還有許多別名,分別是益母、益明、大札、貞蔚。

茺蔚生長在海濱池澤,五月採收。

陶隱居說,現在各地都有茺蔚。它的葉子像荏,莖方,種子細長呈三棱形。現在使用茺蔚的人比較少。唐本注釋中提到,將茺蔚的莖搗碎敷在疔腫上,服用其汁可以使疔腫毒素內消。茺蔚還可以治療產後血脹悶、諸雜毒腫、丹油腫等症狀。將茺蔚的汁滴入耳中,可以治療聤耳。茺蔚汁液可以治療虺蛇毒。陳藏器《本草》記載,茺蔚是田野間人們所說的臭草,除了上述功效外,茺蔚的苗和子可以用於面藥,可以使人容光煥發。

亦搗苗敷乳癰惡腫痛者。又搗苗絞汁服,主浮腫,下水,兼惡毒腫。又按別本注云:其子狀如菥蓂子而稍粗大,微有陳氣,作煎及搗絞取汁服之,下死胎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釋草注云:萑。今茺蔚也。葉似荏,方莖,白華,華生節間。又名益母。疏引劉歆曰:萑,臭穢。臭穢即茺蔚也。

日華子云:治產後血脹,苗、葉同功。乃益母草子也。節節生花如雞冠,子黑色,九月採。

圖經曰:茺蔚子,生海濱池澤,今處處有之。謹按《毛詩》云:中谷有蓷(他回切)。《爾雅》云:萑(音隹),蓷。郭璞云:今茺蔚也。葉似荏,方莖白華,華生節間。陸機云:《韓詩》及《三蒼》皆云,益母也。故曾子見之感恩。劉歆亦謂:蓷,臭穢。臭穢即茺蔚也。

白話文:

茺蔚,又稱益母草,是一種常見的草藥,其葉子類似荏,莖方,花白色,花開於節間。古代文獻記載,茺蔚可搗敷乳癰惡腫痛,亦可絞汁服用,治療浮腫、下水及惡毒腫。茺蔚的種子狀如菥蓂子,但稍粗大,有陳氣,煎服或搗絞取汁服可以下死胎。茺蔚性涼,具有活血化瘀、清熱解毒的功效,可治產後血脹,苗、葉均有功效。九月採收其黑色種子。茺蔚生於海濱池澤,今處處可見。古籍記載,茺蔚因其臭穢而得名,也因其藥效而被尊稱為益母草,相傳曾子曾感恩於茺蔚的療效。

今園圃及田野見者極多,形色皆如郭說,而苗葉上節節生花,實似雞冠子,黑色,莖作四方稜,五月採。又云九月採實,醫方中稀見用實者。唐天后煉益母草澤面法:五月五日採根苗具者,勿令著土,曝乾搗羅,以水和之,令極熟,團之如雞子大,再曝,仍作一爐,四旁開竅,上下置火,安藥中央,大火燒一炊久,即去大火,留小火養之,勿令絕。經一復時出之,瓷器中研治篩,再研三日,收之,使如澡豆法。

《廣濟方》:療小兒疳痢困垂死者,取益母草煮食之,取足,瘥止,甚佳。韋丹治女子因熱病胎死腹中,搗此草並苗令熟,以少許暖水和,絞取汁,頓服,良。又主難產,搗取汁七大合煎半,頓服,立下。無新者,以乾者一大握,水七合煎服。又名郁臭草,又名苦低草。亦主馬齧,細切此草和醋炒,敷之良。

白話文:

現在園子裡和田野裡到處都能看到益母草,形狀顏色都跟古書上所說的一樣,它在莖節上長出花朵,果實像雞冠子一樣,呈黑色,莖有四個稜角,五月可以採收。也有人說九月可以採收果實,但在醫學典籍中很少看到用果實的記載。唐朝天后時期,有種用益母草美容的方法,就是在五月初五採收帶根的益母草,注意不要沾到泥土,曬乾後搗碎過篩,用水和成糊狀,煮到非常熟,再搓成雞蛋大小的藥丸,繼續曬乾,用一個四面有孔的爐子,把藥丸放在中間,上下用火燒,先用大火燒一段時間,然後換成小火慢慢煨,火不能斷。經過一段時間後取出,用瓷器研磨過篩,再研磨三天,就可以收起來,就像製作澡豆一樣。

《廣濟方》記載,益母草可以治療小兒疳痢,甚至可以用來救治垂死的孩子。只要把益母草煮熟給孩子吃,就能治好,效果很好。韋丹醫書裡記載,益母草可以用來治療婦女因熱病導致胎死腹中的情況,把益母草連根帶葉搗碎煮熟,用少許溫水和勻,擠出汁液,一次喝下,效果很好。益母草還可以用來治療難產,把益母草搗碎取汁,加水煎煮,喝下後就能順利生產。如果沒有新鮮的益母草,可以用乾燥的益母草一大把,加水煎服。益母草又叫郁臭草、苦低草,還能治療馬咬傷,把益母草切碎和醋一起炒熱,敷在傷口上就能治癒。

聖惠方:治婦人勒乳痛成癰。益母為末,木調塗乳上一宿,自瘥。生搗爛用之亦得。又方:治產後血不下。益母搗絞汁,每服一小盞,入酒一合,溫攪勻服。外臺秘要:治折傷內損有瘀血,每天陰則痛,兼治產婦諸疾神方:三月採益母草,一名負擔,一名夏枯草,洗擇令淨,於箔上攤曝令水乾,則用拔斷,可長五寸以來,勿用刀,即置鍋中,以水二碩以來,令草上水深二、三寸,煎煮,候益母爛,水三分減二,漉出草,取五、六斗汁,瀉入盆中,澄之半日以來,以綿濾取清汁,盆中滓澱盡棄之。其清汁於小釜中,慢火煎取一斗以來如稀餳。

白話文:

《聖惠方》記載,治療婦女乳房疼痛化膿,可用益母草研成粉末,用木棒調和後塗在乳房上,一整夜後即可痊癒。也可以直接將新鮮的益母草搗爛後敷用。另一種方子是治療產後惡露不下的,用益母草搗碎取汁,每次服用一小杯,加入一小杯酒,溫熱攪勻後服用。《外臺秘要》則記載,治療骨折內傷有瘀血,每天陰天疼痛,以及治療產婦各種疾病的特效藥方:在三月採集益母草,又名負擔草,又名夏枯草,洗淨晾乾,用手折斷,留長五寸,不要用刀切。將益母草放入鍋中,加入兩石的水,使水沒過草面二、三寸,煎煮,待益母草煮爛,水量減少三分之二時,撈出草,取五、六斗汁液,倒入盆中靜置半日,用棉布過濾取清汁,盆中沉澱的雜質全部丟棄。將清汁倒入小鍋中,用小火煎煮至一斗,濃稠如稀粥即可。

每取梨許大,暖酒和服之,日再服。以和羹粥並可。如遠行,不能稀煎去,即更煉可丸得。每服之,七日內則疼痛漸瘳,七日平復。或有產婦惡露不盡及血暈,一、二服瘥。其藥治風,益心力,無忌。肘後方:治一切產後血病,並一切傷損。益母草不限多少,竹刀切,洗淨,銀器內煉成膏,瓷器內封之,並以酒服,內損亦服。

孫真人治馬咬方:益母草細切,和醋炒,封之。食醫心鏡:治小兒疳痢,痔疾。以益母草葉煮粥食之,取汁飲之亦妙。簡要濟眾:新生小兒浴法:益母草五兩銼,水一斗,煎十沸,溫浴而不生瘡疥。斗門方:治癤子已破,用益母搗敷瘡,妙。丹房鏡源燒益母灰,用麵湯溲,燒之遍,治面上風刺,亦制硫黃。

白話文:

梨子切成適當大小,用溫酒浸泡服用,每天服用一次。也可以加入羹湯或粥中食用。如果要遠行,無法製作稀糊狀,可以將梨子熬製成膏狀,每次服用一小塊。服用七天內,疼痛就會逐漸減輕,七天後完全康復。產婦如果惡露不盡或血暈,服用一到兩次就能痊癒。這種藥物能治療風寒,增強心力,沒有忌諱。

《肘後方》記載,益母草可以治療各種產後出血疾病,以及各種外傷。不論多少量的益母草,都可用竹刀切碎,清洗乾淨,用銀器熬製成膏狀,密封在瓷器中,用酒服用,也可以治療內傷。

孫真人治療馬咬傷的方子:益母草切碎,用醋炒,密封保存。

《食醫心鏡》記載,益母草可以治療小兒疳痢和痔疾。用益母草葉煮粥食用,或取汁飲用,效果都很好。

《簡要濟眾》記載,新生兒的沐浴方法:取益母草五兩切碎,用水一斗煎煮十沸,溫水沐浴,可以防止瘡疥的產生。

《斗門方》記載,癤子破裂後,可以用搗碎的益母草敷在傷口上,效果很好。

《丹房鏡源》記載,將益母草燒成灰,用麵湯調和,塗抹在患處,可以治療面部風刺,也可以用來制硫磺。

集驗方:治婦人帶下赤白色,益母草花開時,採搗為末。每服二錢,食前溫湯調下。子母秘錄:治產後血暈,心氣絕。益母草研絞汁,服一盞,妙。又方:治小兒疳。益母草絞汁,稍稍服。

衍義曰:茺蔚子,葉至初春,亦可煮作菜食,凌冬不凋悴。唐武后九燒此灰,入緊面藥。九燒之義,已具冬灰條下。

白話文:

古人將益母草用於治療婦女白帶、產後血暈和兒童疳積等病症。婦女白帶時,可在益母草開花時採摘,搗碎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飯前溫水送服。產後血暈,心氣絕時,可將益母草研磨成汁,服用一盞。兒童疳積時,亦可用益母草絞汁,少量服用。

益母草的葉子在初春時也可以煮來當菜吃,而且冬天也不會枯萎。唐朝武則天曾用益母草的灰燼加入面藥中,九燒是指將益母草燒成灰燼,詳細說明已在冬灰條中記載。

2. 女萎

(萎蕤)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中風暴熱,不能動搖,跌筋結肉,諸不足,心腹結氣,虛熱濕毒,腰痛,莖中寒及目痛眥爛淚出。久服去面黑䵟,好顏色,潤澤,輕身不老。一名熒,一名地節,一名王竹,一名馬薰。生泰山山谷及丘陵。立春後採,陰乾。(畏滷咸。)

陶隱居云:按《本經》有女萎,無萎蕤。《別錄》無女萎,有萎蕤,而為用正同,疑女萎即萎蕤也,唯名異爾。今處處有,其根似黃精而小異,服食家亦用之。今市人別用一種物,根形狀如續斷莖,味至苦,乃言是女青根,出荊州。今療下痢方多用女萎,而此都無止泄之說,疑必非也。

白話文:

萎蕤

萎蕤味甘性平,無毒。主治中風發熱、身體不能動彈、跌打損傷筋骨結聚、身體虛弱、心腹積聚、虛熱濕毒、腰痛、陰莖寒冷以及眼睛疼痛、眼角潰爛流淚等症狀。長期服用能去除面部黑斑,使容顏紅潤光澤,滋養肌膚,輕身不老。萎蕤又名熒、地節、王竹、馬薰。生長於泰山山谷及丘陵地帶。立春後採收,陰乾。忌與滷鹽同服。

陶隱居說:根據《本經》記載,有「女萎」這種藥材,而沒有「萎蕤」。《別錄》則沒有「女萎」,卻有「萎蕤」,而且兩者用途相同。我懷疑「女萎」就是「萎蕤」,只是名稱不同。現在各地都有萎蕤,其根莖形狀類似黃精,但略有不同,食療方面也常用它。現在市面上有些人用另外一種藥材,其根莖形狀像續斷,味道極苦,說它是「女青根」,產自荊州。目前治療下痢的藥方多用「女萎」,而這種「女青根」沒有止瀉的作用,我懷疑它不是真正的「女萎」。

萎蕤又主理諸石,人服石不調和者,煮汁飲之。唐本注云:女萎功用及苗、蔓與萎蕤全別,列在中品。今《本經》朱書是女萎能效,墨字乃萎蕤之效。今以朱書為白字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熒,委萎。釋曰:藥草也。一名熒,一名委萎。葉似竹,大者如箭竿,有節,葉狹長而表白里青,根大如指,長一、二尺可啖。

藥性論云:萎蕤,君。主時疾寒熱,內補不足,去虛勞客熱,頭痛不安,加而用之良。陳藏器云:女萎、葳蕤,二物同傳,陶云同是一物,但名異耳。下痢方多用女萎,而此都無止泄之說,疑必非也。按:女萎,蘇又於中品之中出之。云主霍亂,泄痢,腸鳴,正與陶註上品女萎相會。

白話文:

萎蕤除了能治療各種石頭引起的疾病外,如果有人吃石頭導致身體不適,可以將萎蕤煮成汁飲用。唐代的注釋說,女萎的功效與苗、蔓和萎蕤完全不同,屬於中品藥材。現在《本經》中用朱筆寫的內容是女萎的功效,用墨筆寫的內容是萎蕤的功效。現在我們以朱筆寫的內容為準。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《爾雅》記載:熒,委萎。解釋說:是一種藥草,又名熒,又名委萎。葉子像竹子,大的像箭竿一樣,有節,葉子狹長,表面白色,內側青綠,根部粗如手指,長一、二尺可以食用。

《藥性論》記載:萎蕤屬於君藥,主要用於治療時疾寒熱、內補不足、去除虛勞客熱、頭痛不安等症狀,加入其他藥材一起使用效果更佳。陳藏器說:女萎和葳蕤,兩種藥材在傳說中是一樣的,陶弘景也說它們是同一種藥材,只是名稱不同而已。很多治療痢疾的藥方都使用女萎,而萎蕤並沒有止瀉的功效,這讓人懷疑是否正確。根據記載,女萎是蘇恭在中品藥材中提到的,主治霍亂、泄痢、腸鳴等症狀,這與陶弘景所記載的上品女萎的功效相一致。

如此即二萎功用同矣,更非二物,蘇乃剩出一條。蘇又云:女萎與萎蕤不同,其萎蕤一名玉竹,為其似竹;一名地節,為其有節。《魏志·樊阿傳》青黏,一名黃芝,一名地節,此即萎蕤,極似偏精。本功外,主聰明,調血氣,令人強壯。和漆葉為散,主五臟,益精,去三蟲,輕身不老,變白,潤肌膚,暖腰腳。

唯有熱不可服。晉·嵇紹有胸中寒痰,每酒後苦唾,服之得愈。草似竹,取根、花、葉陰乾。昔華佗入山,見仙人所服,以告樊阿,服之壽百歲也。蕭炳云:萎蕤,補中益氣,出均州。日華子云:除煩悶,止渴,潤心肺,補五勞七傷虛損,腰腳疼痛,天行熱狂,服食無忌。

白話文:

萎蕤與女萎作用相同,但不是同一種植物,蘇頌認為女萎僅剩一條,而萎蕤則有玉竹、地節等別名,因其外形像竹子,且有節。萎蕤與青黏、黃芝皆是同一種植物,性味偏寒,除了主治功效外,還有益智、調血、強壯等功效。可與漆葉搭配,治療五臟疾病,益精、驅蟲,延年益壽,美白潤膚,溫暖腰腳,但熱性體質不可服用。晉代嵇紹因胸中寒痰,每次飲酒後苦唾,服用萎蕤後痊癒。萎蕤外形像竹子,根、花、葉皆可陰乾入藥。相傳華佗曾在山中見仙人服用萎蕤,並將此方傳授給樊阿,樊阿因此活到百歲。萎蕤可補中益氣,產自均州,能除煩解渴,潤心肺,補五勞七傷虛損,緩解腰腳疼痛,治療熱狂病,無禁忌。

圖經曰:萎蕤,生泰山山谷丘陵,今滁州、舒州及漢中皆有之。葉狹而長,表白里青,亦類黃精。莖稈強直,似竹箭稈有節。根黃多須,大如指,長一、二尺。或云可啖。三月開青花,結圓實。立春後採根陰乾用之。《本經》與女萎同條,云是一物二名。又云自是二物,苗、蔓與功用全別。

《爾雅》謂熒,委萎(上於為切,下人垂切)。郭璞注云:藥草也。亦無女萎之別名,疑別是一物,且《本經》中品,又別有女萎條。蘇恭云:即此女萎,今《本經》朱書是女萎能效,黑字是萎蕤之功,觀古方書所用,則似差別。胡洽治時氣洞下䘌下有女萎丸,治傷寒冷下結腸丸中用女萎,治虛勞小黃耆酒云:下痢者加女萎。詳此數方所用,乃似中品女萎,緣其性溫,主霍亂泄痢故也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書記載,萎蕤這種植物生長在泰山山谷丘陵地帶,現在的滁州、舒州以及漢中都有。它的葉子細長,表面呈白色,內裡青綠,外觀類似黃精。莖稈堅硬直立,像竹箭稈一樣有節。根部呈黃色,有很多鬚根,粗如手指,長度在一到兩尺之間,據說可以食用。三月開花,花色青白,結出圓形的果實。立春之後可以採挖根部,陰乾後入藥使用。《本經》中將萎蕤和女萎放在同一個條目下,說它們是同一樣東西,只是名字不同。但也有人認為是兩種不同的植物,它們的莖葉和功效都有差別。

《爾雅》中提到「熒」,說它就是「委萎」。郭璞注釋說,這是指藥草,沒有提到女萎這個別名,讓人懷疑這是不是另外一種植物。而且《本經》的中品中,還單獨列出了女萎的條目。蘇恭說,萎蕤就是女萎,現在的《本經》中,朱色的字體寫的是女萎的功效,黑色的字體寫的是萎蕤的功效,觀察古方書中使用的藥材,似乎有差別。胡洽治時氣洞下䘌下有女萎丸,治傷寒冷下結腸丸中用女萎,治虛勞小黃耆酒云:下痢者加女萎。仔細觀察這些藥方,似乎用的都是中品的女萎,因為它的性溫,主治霍亂泄痢。

又主賊風,手足枯痹,四肢拘攣,茵芋酒中用女萎。及《古今錄驗》治身體癧瘍斑剝女萎膏,乃似朱字女萎,緣其主中風不能動搖及去皯好色故也。又治傷寒七、八日不解續命鱉甲湯,治腳弱鱉甲湯,並用萎蕤。及延年方:主風熱項急痛,四肢骨肉煩熱,萎蕤飲;又主虛風熱,發即頭熱萎蕤丸。

乃似此黑字萎蕤,緣其主虛熱濕毒,腰痛故也。三者主治既別,則非一物明矣。然陳藏器以為更非二物,是不然矣。此女萎性平,味甘;中品女萎味辛,性溫。性味既殊,安得為一物。又云萎蕤一名地節,極似偏精,疑即青黏,華佗所服漆葉青黏散是此也。然世無復能辨者,非敢以為信然耳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兩種中藥:女萎和萎蕤。

關於女萎:

  • 它被用於治療賊風、手足枯痺、四肢拘攣,以及身體癧瘍斑剝。
  • 《茵芋酒》方劑中使用女萎,而《古今錄驗》中則記載了女萎膏的功效,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不能動彈,以及去皯好色等症狀。
  • 由於女萎具有治療中風和皯好色的功效,因此與現代所指的「女萎」相類似。

關於萎蕤:

  • 它被用於治療傷寒、腳弱,以及風熱項急痛、四肢骨肉煩熱等症狀。
  • 比如,在治療傷寒七、八日不解的續命鱉甲湯方劑中,以及治療腳弱的鱉甲湯方劑中,都使用萎蕤。
  • 延年方中也記載了萎蕤飲的功效,可以治療風熱項急痛、四肢骨肉煩熱;萎蕤丸則可以治療虛風熱引起的头热。
  • 由于萎蕤具有治疗虚热湿毒、腰痛等功效,因此与现代所指的「萎蕤」相类似。

關於女萎和萎蕤的辨別:

  • 雖然女萎和萎蕤的功效不同,但陳藏器認為它們是同一种藥物,這是不正確的。
  • 女萎性平,味甘;而萎蕤味辛,性溫。兩種藥物的性味不同,所以不可能是同一种藥物。
  • 有人說萎蕤又名地節,極似偏精,疑即青黏,華佗所服的漆葉青黏散就是用這種藥物。
  • 但是,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能夠辨别这两种药物了,所以無法確定其真實性。

总结:

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女萎和萎蕤两种中药的功效和辨别,并对一些观点进行了反驳。它指出两种药效不同,性味也不同,因此并非同一种药。虽然对萎蕤的别名进行了猜测,但由于现在已经很难辨别,所以无法确定真实性。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鉤吻並黃精,其二物相似。萎蕤只是不同,有誤疾人,萎蕤節上有毛,莖斑,葉尖處有小黃點,採得先用竹刀刮上節皮了,洗淨,卻以蜜水浸一宿,蒸了焙乾用。外臺秘要:主發熱口乾,小便澀,萎蕤五兩,煮汁飲之。楊氏產乳:療久痢脫肛不止。取女萎切一升,燒熏之。

白話文:

雷公說:使用藥物時,不要混用鉤吻和黃精,這兩種藥物外觀很相似。萎蕤雖然看起來與他們不同,但若誤用會對人體有害。萎蕤的節上長有毛髮,莖部有斑點,葉片尖端有小黃色點。採收後,應先用竹刀颳去節上的皮,再清洗乾淨,接著浸泡在蜜水中過夜,蒸煮後晾乾備用。《外臺祕要》中提到,萎蕤可以治療發熱、口乾、小便不順暢的症狀,用量為五兩,煮汁飲用。楊氏的產後養生法則指出,萎蕤可以治療長期痢疾導致的脫肛不癒合問題。使用方法是取萎蕤一升切碎後,燒燻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