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三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16)

1. 硝石

每服二錢,諸淋各依湯使如後。勞淋,勞倦虛損,小便不出,小腹急痛,葵子末煎湯下,通後,便須服補虛丸散。血淋,小便不出時,下血、疼痛、滿急;熱淋,小便熱,赤色,淋瀝不快,臍下急痛,並用冷水調下。氣淋,小腹滿急,尿後常有餘瀝,木通煎湯下。石淋,莖內痛,尿不能出,內引小腹膨脹急痛,尿下砂石,令人悶絕,將藥末先入銚子內,隔紙炒至紙焦為度,再研令細,用溫水調下。小便不通,小麥湯下。

卒患諸淋,並只以冷水調下。並空心,先調使藥消散如水,即服之,更以湯送下。服諸藥未效者,服此立愈。陳藏器拾遺序:頭疼欲死,鼻內吹消末愈。兵部手集服丹石人有熱瘡,疼不可忍方;用紙環圍腫處,中心填硝石令滿,匙抄水淋之。覺甚不熱疼,即止。寶藏論:硝石,若草伏而斤兩不折,軟切金、銀、銅、鐵硬物,立軟。

《史記·淳于意》:甾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,來召意,意往。飲以莨菪藥一撮,以酒飲之,旋乳。意復診其脈而脈躁,躁者有餘病,即飲以硝石一劑,出血如豆,比五、六枚。

衍義曰:硝石,是再煎煉時已取訖芒硝,凝結在下如石者。精英既去,但余滓而已。故功力亦緩,唯能發煙火。《唐本》注:蓋以能消化諸石,故曰硝石。煎柳枝湯煮三周時即伏火,湯耗,即又添柳枝湯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二錢,各種淋症依照以下方式搭配湯藥服用。

勞淋:因勞累疲憊、虛弱損傷導致的小便不出來、小腹急痛,用葵子末煎湯送服,排尿通暢後,必須服用補虛的丸散藥。

血淋:小便不出來,同時有出血、疼痛、腹部脹滿急迫等症狀,用冷水調服。

熱淋:小便發熱、顏色赤紅、淋漓不暢、臍下急痛,用冷水調服。

氣淋:小腹脹滿急迫、排尿後常有餘尿滴瀝,用木通煎湯送服。

石淋:陰莖內疼痛、尿液無法排出,牽引小腹膨脹急痛,排出如砂石般的尿液,令人悶絕,將藥末先放入鍋中,隔著紙炒到紙焦的程度,再研磨成細末,用溫水調服。小便不通暢,用小麥湯送服。

突然患上各種淋症,都用冷水調服。都在空腹時,先將藥末調開使其像水一樣溶解,立即服下,再用湯藥送服。服用其他藥物沒有效果的,服用此藥立刻見效。

陳藏器《拾遺》序:頭痛欲裂,將藥末吹入鼻中即可治癒。

兵部手集記載,服用丹石的人長了熱瘡,疼痛難忍的治療方法:用紙環圍住腫脹處,中心填滿硝石,用勺子舀水淋上去。感覺不太熱痛就停止。

《寶藏論》說:硝石,如果能使草類伏倒,用斤兩計算也不會折損,能讓堅硬的金、銀、銅、鐵等軟化。

《史記·淳于意》記載:甾川王的美人懷孕後沒有奶水,召請淳于意來看診。淳于意給她喝了一撮莨菪藥,用酒送服,隨後就有了乳汁。淳于意又診她的脈象,發現脈象躁動,躁動代表有餘病,於是給她服用一劑硝石,排出像豆子大小的血塊,大概有五六塊。

衍義說:硝石,是在煎煉芒硝時,已經取走了芒硝,剩下的凝結在下面的像石頭的東西。精華已經被取走,只剩下殘渣。因此藥力也比較緩和,只能用來點燃煙火。《唐本草》註解:大概因為它能消化各種結石,所以稱為硝石。用柳枝湯煮三次,就能降伏火性,湯汁耗盡,就再加入柳枝湯。

2. 芒硝

味辛、苦,大寒。主五臟積聚,久熱、胃閉,除邪氣,破留血,腹中痰實結搏,通經脈,利大小便及月水,破五淋,推陳致新。生於朴硝。(石韋為之使,惡麥句姜。)

陶隱居云:按《神農本經》無芒硝,只有硝石,名芒硝爾。後名醫別載此說,其療與硝石正同,疑此即是硝石。舊出寧州,黃白粒大,味極辛、苦,頃來寧州道斷都絕。今醫家多用煮煉作者,色全白,粒細,而味不甚烈。此云生於朴硝,則作者亦好。又皇甫士安解散硝石大凡說云:無朴硝可用硝石,生山之陰,鹽之膽也。

取石脾與硝石,以水煮之,一斛得三斗,正白如雪,以水投中即消,故名硝石。其味苦,無毒。主消渴熱中,止煩悶。三月採於赤山。朴硝者,亦生山之陰,有鹽鹹苦水,則朴硝生於其陽。其味苦無毒,其色黃白,主療熱,腹中飽脹,養胃消穀,去邪氣,亦得水而消,其療與硝石小異。

按如此說,是取芒硝合煮,更成為真硝石,但不知石脾復是何物?本草乃有石脾、石肺,人無識者,皇甫既是安定人,又明醫藥,或當詳。煉之以朴硝作芒硝者,但以暖湯淋朴硝,取汁清澄煮之減半,出著木盆中,經宿即成,狀如白石英,皆六道也。作之忌雜人臨視。今益州人復煉礬石作硝石,絕柔白而味猶是礬石爾。

孔氏解散方又云:熬煉硝石令沸定汁盡。如此,硝石猶是有汁也。今仙家須之,能化他石,乃用於理第一。唐本注云:晉宋古方,多用硝石,少用芒硝,近代諸醫但用芒硝,鮮言硝石,豈古人昧於芒硝也。《本經》云:生於朴硝,朴硝一名硝石樸,硝石一名芒硝,理既明白,不合重出之。

今注:此即出於朴硝,以暖水淋朴硝,取汁煉之,令減半,投於盆中,經宿乃有細芒生,故謂之芒硝也。又有英硝者,其狀若白石英,作四、五稜,白色,瑩澈可愛。主療與芒硝頗同,亦出於朴硝,其煎煉自別有法,亦呼為馬牙硝。唐注以此為硝石同類,深為謬矣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又一說:人若常煉石而服者,至歿塚中生懸石,名芒硝。

冷如雪,能殺火毒,與此不同。舊注說朴硝、硝石、芒硝等,互有得失,乃云不合重有芒硝條也。夫朴硝,一名硝石樸,即煉朴硝成硝石,明矣,故有硝石條焉。又硝石,一名芒硝,即明芒硝,亦是煉朴硝而成也。凡藥雖為一體,蓋同出而異名,修煉之法既殊。主治之功遂別矣。

藥性論云:芒硝,使。味鹹,有小毒。能通女子月閉,癥瘕,下瘰癧,黃疸病。主墮胎,患漆瘡,汁敷之。主時疾壅熱,能散惡血。陳藏器云:石脾、芒硝、硝石並出於西戎鹵地,鹹水結成,所主亦以類相次。

圖經云文具朴硝條下。

雷公云:凡使,先以水飛過,用五重紙滴過去腳,於鐺中干之,方入乳缽研如粉任用。芒硝是朴硝中煉出形似麥芒者,號曰芒硝。聖惠方治伐指,用芒硝煎湯淋漬之。千金方:療漆瘡方:用湯漬芒硝令濃,塗之,干即易之。梅師方:治火丹毒,水調芒硝塗之。又方:治一切疹,以水煮芒硝塗之。

白話文:

芒硝味辛、苦,性極寒。主要治療五臟積聚、久病發熱、胃部阻塞等症狀,能去除邪氣、排出淤血,緩解腹部痰濕阻塞,疏通經脈,促進大小便及月經排出,治療各種尿路感染,促進新陳代謝,由朴硝提煉而成。石韋是芒硝的輔藥,忌與麥句姜同用。

古籍記載,《神農本草經》中並無芒硝,只有硝石,芒硝是後人另起的藥名。後世醫家認為芒硝與硝石療效相同,可能就是硝石。芒硝過去產於寧州,呈黃白色顆粒狀,味道極辛、苦,但近年來寧州的芒硝已斷絕。現在醫家多用人工熬煉的芒硝,色澤純白,顆粒細小,味道不那麼辛烈。由於芒硝源於朴硝,人工煉製的芒硝也療效良好。皇甫士安記載,若無朴硝,可用硝石代替,硝石產於山陰,是鹽的結晶。

以石脾和硝石加水熬煮,一斛可得三斗,色澤潔白如雪,遇水即溶,故名硝石。硝石味苦,無毒,主治消渴、心熱,能緩解煩悶。三月採收於赤山。朴硝也生長於山陰,鹹苦的水流經過的地方,朴硝則生長於其陽面。朴硝味苦無毒,色澤黃白,主治發熱、腹脹,能養胃助消化,去除邪氣,遇水也能溶解,其療效與硝石略有不同。

古籍記載,芒硝是經由朴硝熬煮而成真正的硝石,但石脾為何物則不得而知。本草書中記載有石脾、石肺,但鮮有人知其為何物。皇甫士安是安定人,又精通醫藥,或許他知道石脾為何物。煉製芒硝的方法是,用溫水沖泡朴硝,取其澄清的汁液熬煮至減半,倒入木盆中,靜置一夜即成,狀如白石英,呈現六棱狀。煉製時忌諱旁人觀看。現在益州人又用礬石煉製硝石,顏色潔白柔軟,但味道仍是礬石味。

孔氏解散方中記載,熬煉硝石至沸騰,待汁液收盡。由此可見,硝石仍然含有水分。道家常用硝石,它能使其他礦石熔解,在煉丹中佔據重要地位。唐代注釋中記載,晉宋古方多用硝石,少用芒硝;近代醫家則多用芒硝,鮮少提及硝石,難道古人對芒硝一無所知?《本經》記載芒硝生於朴硝,朴硝又名硝石樸,硝石又名芒硝,其理應清晰明白,不應重複記載。

現代註釋:芒硝是從朴硝中提取的,方法是用溫水沖泡朴硝,取其汁液熬煉至減半,倒入盆中,靜置一夜,就會長出細小的芒狀結晶,故名芒硝。還有英硝,形狀像白石英,有四五個棱角,顏色潔白,晶瑩剔透,療效與芒硝相似,也源於朴硝,但其煉製方法不同,也稱馬牙硝。唐代注釋將其與硝石歸為同類,這是錯誤的。蜀地古籍中另有記載:經常煉製並服用這種礦石的人,死後墓中會生出像芒硝一樣的礦石。

芒硝性寒如雪,能解熱毒,與上述礦石不同。舊注中對朴硝、硝石、芒硝的描述各有出入,故認為不應重複記載芒硝。朴硝又名硝石樸,即煉製朴硝而成硝石,故有硝石條目。硝石又名芒硝,說明芒硝也是由朴硝煉製而成。雖然這些藥物本質相同,但名稱不同,煉製方法也不同,療效也因此有所區別。

《藥性論》記載:芒硝,味鹹,微毒。能治療女子月經閉止、癥瘕、瘰癧、黃疸等疾病,可引產,治療漆瘡,可用其汁液外敷。主治時疫發熱,能散瘀血。陳藏器記載:石脾、芒硝、硝石都產於西戎的鹽鹼地,由鹹水凝結而成,其主治功效也大致相同。

《圖經》在朴硝條目下有相關記載。

雷公記載:使用芒硝前,應先用水飛煉,再用五層紙過濾,放在鍋中烘乾,再研磨成粉末使用。芒硝是從朴硝中提煉出來,形似麥芒的結晶,故名芒硝。《聖惠方》中記載用芒硝煎湯治療手指外傷;《千金方》中記載用芒硝湯治療漆瘡;《梅師方》中記載用芒硝治療丹毒和各種疹子;另有方劑用芒硝治療傷寒引起的豌豆瘡,未成膿者,將芒硝研磨後與豬膽汁混合外敷,療效迅速;《子母秘錄》記載用芒硝湯治療小兒丹毒;《百一方》記載用芒硝治療關膈阻塞,大小便不通,腹脹欲死等症狀;《孫真人食忌》記載用芒硝治療眼翳;《丹房鏡源》記載芒硝能抑制雌黃。

《衍義》記載:芒硝,《經》書中記載其生於朴硝。它是將朴硝用溫水浸泡,取其澄清的汁液,熬煉至減半,倒入木盆中,靜置一夜,就會結晶出有棱角的芒狀結晶,故其性平和,古今多用於治療傷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