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六 (9)

1. 茺蔚子

味辛,甘,微溫、微寒,無毒。主明目益精,除水氣,療血逆大熱,頭痛心煩。久服輕身。

,主癮疹(上音癮,下音診)癢,可用浴湯。一名益母,一名益明,一名大札,一名貞蔚。

生海濱池澤。五月採。

陶隱居云:今處處有。葉如荏,方莖,子形細長、三稜。方用亦稀。唐本注云:搗茺蔚莖敷疔腫,服汁使疔腫毒內消。又下子死腹中,主產後血脹悶,諸雜毒腫、丹油等腫。取汁如豆滴耳中,主聤耳。中虺蛇毒敷之良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此草,田野間人呼為郁臭草,本功外,苗、子入面藥,令人光澤。

亦搗苗敷乳癰惡腫痛者。又搗苗絞汁服,主浮腫,下水,兼惡毒腫。又按別本注云:其子狀如菥蓂子而稍粗大,微有陳氣,作煎及搗絞取汁服之,下死胎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釋草注云:萑。今茺蔚也。葉似荏,方莖,白華,華生節間。又名益母。疏引劉歆曰:萑,臭穢。臭穢即茺蔚也。

日華子云:治產後血脹,苗、葉同功。乃益母草子也。節節生花如雞冠,子黑色,九月採。

圖經曰:茺蔚子,生海濱池澤,今處處有之。謹按《毛詩》云:中谷有蓷(他回切)。《爾雅》云:萑(音隹),蓷。郭璞云:今茺蔚也。葉似荏,方莖白華,華生節間。陸機云:《韓詩》及《三蒼》皆云,益母也。故曾子見之感恩。劉歆亦謂:蓷,臭穢。臭穢即茺蔚也。

今園圃及田野見者極多,形色皆如郭說,而苗葉上節節生花,實似雞冠子,黑色,莖作四方稜,五月採。又云九月採實,醫方中稀見用實者。唐天后煉益母草澤面法:五月五日採根苗具者,勿令著土,曝乾搗羅,以水和之,令極熟,團之如雞子大,再曝,仍作一爐,四旁開竅,上下置火,安藥中央,大火燒一炊久,即去大火,留小火養之,勿令絕。經一復時出之,瓷器中研治篩,再研三日,收之,使如澡豆法。

《廣濟方》:療小兒疳痢困垂死者,取益母草煮食之,取足,瘥止,甚佳。韋丹治女子因熱病胎死腹中,搗此草並苗令熟,以少許暖水和,絞取汁,頓服,良。又主難產,搗取汁七大合煎半,頓服,立下。無新者,以乾者一大握,水七合煎服。又名郁臭草,又名苦低草。亦主馬齧,細切此草和醋炒,敷之良。

聖惠方:治婦人勒乳痛成癰。益母為末,木調塗乳上一宿,自瘥。生搗爛用之亦得。又方:治產後血不下。益母搗絞汁,每服一小盞,入酒一合,溫攪勻服。外臺秘要:治折傷內損有瘀血,每天陰則痛,兼治產婦諸疾神方:三月採益母草,一名負擔,一名夏枯草,洗擇令淨,於箔上攤曝令水乾,則用拔斷,可長五寸以來,勿用刀,即置鍋中,以水二碩以來,令草上水深二、三寸,煎煮,候益母爛,水三分減二,漉出草,取五、六斗汁,瀉入盆中,澄之半日以來,以綿濾取清汁,盆中滓澱盡棄之。其清汁於小釜中,慢火煎取一斗以來如稀餳。

每取梨許大,暖酒和服之,日再服。以和羹粥並可。如遠行,不能稀煎去,即更煉可丸得。每服之,七日內則疼痛漸瘳,七日平復。或有產婦惡露不盡及血暈,一、二服瘥。其藥治風,益心力,無忌。肘後方:治一切產後血病,並一切傷損。益母草不限多少,竹刀切,洗淨,銀器內煉成膏,瓷器內封之,並以酒服,內損亦服。

孫真人治馬咬方:益母草細切,和醋炒,封之。食醫心鏡:治小兒疳痢,痔疾。以益母草葉煮粥食之,取汁飲之亦妙。簡要濟眾:新生小兒浴法:益母草五兩銼,水一斗,煎十沸,溫浴而不生瘡疥。斗門方:治癤子已破,用益母搗敷瘡,妙。丹房鏡源燒益母灰,用麵湯溲,燒之遍,治面上風刺,亦制硫黃。

集驗方:治婦人帶下赤白色,益母草花開時,採搗為末。每服二錢,食前溫湯調下。子母秘錄:治產後血暈,心氣絕。益母草研絞汁,服一盞,妙。又方:治小兒疳。益母草絞汁,稍稍服。

衍義曰:茺蔚子,葉至初春,亦可煮作菜食,凌冬不凋悴。唐武后九燒此灰,入緊面藥。九燒之義,已具冬灰條下。

2. 女萎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鉤吻並黃精,其二物相似。萎蕤只是不同,有誤疾人,萎蕤節上有毛,莖斑,葉尖處有小黃點,採得先用竹刀刮上節皮了,洗淨,卻以蜜水浸一宿,蒸了焙乾用。外臺秘要:主發熱口乾,小便澀,萎蕤五兩,煮汁飲之。楊氏產乳:療久痢脫肛不止。取女萎切一升,燒熏之。 (萎蕤)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中風暴熱,不能動搖,跌筋結肉,諸不足,心腹結氣,虛熱濕毒,腰痛,莖中寒及目痛眥爛淚出。久服去面黑䵟,好顏色,潤澤,輕身不老。一名熒,一名地節,一名王竹,一名馬薰。生泰山山谷及丘陵。立春後採,陰乾。(畏滷咸。)

陶隱居云:按《本經》有女萎,無萎蕤。《別錄》無女萎,有萎蕤,而為用正同,疑女萎即萎蕤也,唯名異爾。今處處有,其根似黃精而小異,服食家亦用之。今市人別用一種物,根形狀如續斷莖,味至苦,乃言是女青根,出荊州。今療下痢方多用女萎,而此都無止泄之說,疑必非也。

萎蕤又主理諸石,人服石不調和者,煮汁飲之。唐本注云:女萎功用及苗、蔓與萎蕤全別,列在中品。今《本經》朱書是女萎能效,墨字乃萎蕤之效。今以朱書為白字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熒,委萎。釋曰:藥草也。一名熒,一名委萎。葉似竹,大者如箭竿,有節,葉狹長而表白里青,根大如指,長一、二尺可啖。

藥性論云:萎蕤,君。主時疾寒熱,內補不足,去虛勞客熱,頭痛不安,加而用之良。陳藏器云:女萎、葳蕤,二物同傳,陶云同是一物,但名異耳。下痢方多用女萎,而此都無止泄之說,疑必非也。按:女萎,蘇又於中品之中出之。云主霍亂,泄痢,腸鳴,正與陶註上品女萎相會。

如此即二萎功用同矣,更非二物,蘇乃剩出一條。蘇又云:女萎與萎蕤不同,其萎蕤一名玉竹,為其似竹;一名地節,為其有節。《魏志·樊阿傳》青黏,一名黃芝,一名地節,此即萎蕤,極似偏精。本功外,主聰明,調血氣,令人強壯。和漆葉為散,主五臟,益精,去三蟲,輕身不老,變白,潤肌膚,暖腰腳。

唯有熱不可服。晉·嵇紹有胸中寒痰,每酒後苦唾,服之得愈。草似竹,取根、花、葉陰乾。昔華佗入山,見仙人所服,以告樊阿,服之壽百歲也。蕭炳云:萎蕤,補中益氣,出均州。日華子云:除煩悶,止渴,潤心肺,補五勞七傷虛損,腰腳疼痛,天行熱狂,服食無忌。

圖經曰:萎蕤,生泰山山谷丘陵,今滁州、舒州及漢中皆有之。葉狹而長,表白里青,亦類黃精。莖稈強直,似竹箭稈有節。根黃多須,大如指,長一、二尺。或云可啖。三月開青花,結圓實。立春後採根陰乾用之。《本經》與女萎同條,云是一物二名。又云自是二物,苗、蔓與功用全別。

《爾雅》謂熒,委萎(上於為切,下人垂切)。郭璞注云:藥草也。亦無女萎之別名,疑別是一物,且《本經》中品,又別有女萎條。蘇恭云:即此女萎,今《本經》朱書是女萎能效,黑字是萎蕤之功,觀古方書所用,則似差別。胡洽治時氣洞下䘌下有女萎丸,治傷寒冷下結腸丸中用女萎,治虛勞小黃耆酒云:下痢者加女萎。詳此數方所用,乃似中品女萎,緣其性溫,主霍亂泄痢故也。

又主賊風,手足枯痹,四肢拘攣,茵芋酒中用女萎。及《古今錄驗》治身體癧瘍斑剝女萎膏,乃似朱字女萎,緣其主中風不能動搖及去皯好色故也。又治傷寒七、八日不解續命鱉甲湯,治腳弱鱉甲湯,並用萎蕤。及延年方:主風熱項急痛,四肢骨肉煩熱,萎蕤飲;又主虛風熱,發即頭熱萎蕤丸。

乃似此黑字萎蕤,緣其主虛熱濕毒,腰痛故也。三者主治既別,則非一物明矣。然陳藏器以為更非二物,是不然矣。此女萎性平,味甘;中品女萎味辛,性溫。性味既殊,安得為一物。又云萎蕤一名地節,極似偏精,疑即青黏,華佗所服漆葉青黏散是此也。然世無復能辨者,非敢以為信然耳。

白話文:

萎蕤,味甘性平,無毒。主治中風引起的燥熱、行動不便、跌打損傷、身體虛弱、心腹脹痛、虛熱濕毒、腰痛、陰部寒冷及眼痛、眼角潰爛流淚等症。長期服用可使面色紅潤光澤,容顏美麗,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萎蕤又名熒、地節、王竹、馬薰,生長在泰山山谷和丘陵地帶。立春後採收,陰乾保存。(忌與鹽同用)

古籍記載中,對女萎和萎蕤的記載有所混淆。《本經》記載有女萎,而無萎蕤;《別錄》則相反。陶隱居推測女萎即萎蕤,只是名稱不同。市面上還有一種被稱為女青根的藥物,根莖形狀似續斷,味道極苦,與萎蕤不同,多用於治療痢疾,但萎蕤並無此功效,因此二者應非同物。

萎蕤還能治療各種石症,服用礦物藥物後身體不適者,可用其煎汁飲用。唐代注釋中認為,女萎和萎蕤的功效、莖葉都完全不同,女萎列為中品。現存《本經》中,朱字注釋記載的是女萎的功效,墨字注釋記載的是萎蕤的功效,今人多以朱字注釋為誤。萎蕤葉似竹,莖粗如箭桿,有節,葉狹長,正面白色,背面青綠,根粗如手指,長一到二尺,可食用。

《藥性論》記載,萎蕤是君藥,主治時疫引起的寒熱、身體虛弱、虛勞發熱、頭痛等症。陳藏器認為女萎和萎蕤是同一種藥物,只是名稱不同。但許多治療痢疾的方劑中都使用女萎,而萎蕤並無此功效,因此二者可能并非同物。蘇頌認為女萎和萎蕤不同,萎蕤又名玉竹(因形似竹)、地節(因有節)。《魏書·樊阿傳》中記載的青黏,又名黃芝、地節,即為萎蕤,與偏精(一種藥材)極為相似。其功效除上述外,還有增強智力、調節氣血、強身健體等作用。與漆葉一起研磨成散劑,可治療五臟疾病,益精,驅除三種蟲病,輕身不老,使人面色白皙,皮膚潤澤,溫暖腰腳,但熱性體質者不宜服用。晉朝嵇紹曾用其治療胸中寒痰,酒後咳嗽吐痰的症狀,效果顯著。萎蕤草似竹,可採其根、花、葉陰乾入藥。相傳華佗曾見仙人服用此藥,並將其傳授給樊阿,使他活到一百歲。蕭炳認為萎蕤能補益中氣,產於均州。日華子則認為其能除煩悶,止渴,潤肺,治療五勞七傷、腰腳疼痛、熱病神昏等症,服用沒有禁忌。

圖經記載,萎蕤生長在泰山山谷和丘陵,如今滁州、舒州和漢中也有分佈。葉狹長,正面白色,背面青綠,類似黃精。莖直立,像竹箭一樣有節。根呈黃色,多鬚根,粗如手指,長一到二尺,據說可以食用。三月開花,花呈青色,結圓形果實。立春後採收根部,陰乾入藥。《本經》將女萎和萎蕤列為同條,說明是同一種藥物,但也有記載認為二者為不同藥物,其莖葉和功效完全不同。

《爾雅》將熒、委萎解釋為同義詞,為藥草。但沒有女萎的別名,因此懷疑女萎是另一種藥物。《本經》中品中,另有女萎的條目。蘇頌認為女萎即萎蕤,《本經》中朱字注釋是女萎的功效,黑字注釋是萎蕤的功效,但從古方中看,似乎有所區別。胡洽用女萎治療時疫引起的腹瀉,以及治療傷寒引起的腸道阻塞,虛勞等,這些方劑中使用的是中品女萎,因其性溫,主治霍亂和痢疾。

女萎還用於治療中風、手足麻痺、四肢拘攣等症,這與《本經》中朱字記載的女萎的功效相符。而用於治療傷寒、腳弱等症的方劑則使用的是萎蕤,與《本經》中黑字記載的萎蕤的功效相符。由此可見,女萎和萎蕤的功效不同,因此不是同一種藥物。但陳藏器認為它們是同一種藥物,這是錯誤的。女萎性平味甘,而中品女萎味辛性溫。性味不同,怎能是同一種藥物呢?萎蕤又名地節,極似偏精,可能就是華佗所使用的青黏,但現今已難以辨別。

雷公提醒,使用萎蕤時,不要與鉤吻和黃精混淆,三者外形相似。萎蕤的莖節上有毛,莖上有斑點,葉尖有小黃點,採摘後要用竹刀刮去莖節上的皮,洗淨後用蜜水浸泡一夜,再蒸後烘乾使用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,萎蕤可治療發熱口乾、小便不利等症。《楊氏產乳方》中記載,萎蕤可治療久痢脫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