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三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15)

1. 硝石

味苦、辛,寒、大寒,無毒。主五臟積熱,胃脹閉,滌去蓄結飲食,推陳致新,除邪氣,療五臟十二經脈中百二十疾,暴傷寒、腹中大熱,止煩懣、消渴,利小便及瘻蝕瘡。煉之如膏。久服輕身。天地至神之物,能化成十二種石。一名芒硝。生益州山谷及武都、隴西、西羌。採無時。(火為之使,惡苦參、苦菜,畏女苑。)

陶隱居云:療病亦與朴硝相似,《仙經》多用此消化諸石,今無正識別此者。頃來尋訪,猶云與朴硝同山,所以朴硝名硝石樸也,如此則非一種物。先時有人得一種物,其色理與朴硝在大同小異,胐胐如握鹽雪不冰,強燒之,紫青煙起,仍成灰,不停沸如朴硝,云是真硝石也。此又云一名芒硝,今芒硝乃是煉朴硝作之。

與后皇甫說同,並未得核研其驗,須試效,當更證記爾。化硝石法,在三十六水方中。隴西蜀秦州,在長安西羌中。今宕昌以北諸山有鹹土處皆有之。唐本注云:此即芒硝是也。朴硝一名硝石樸,今煉粗惡朴硝,淋取汁煎,煉作芒硝,即是硝石。《本經》一名芒硝,後人更出芒硝條,謬矣。

今注此即地霜也。所在山澤,冬月地上有霜,掃取以水淋汁後,乃煎煉而成,蓋以能消化諸石,故名硝石。非與朴硝、芒硝同類,而有硝名也。一名芒硝者。以其初煎煉時有細芒,而狀若硝,故有芒硝之號,與後條芒硝全別。舊經陶注引證多端,蓋不的識之故也。今不取焉。
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大黃為使。按:今硝石是煉朴硝,或地霜為之,狀如釵腳,好者長五分以來,能化七十二種石為水,故名硝石。吳氏云:硝石,神農:苦。扁鵲:甘。藥性論云:硝石,君,惡曾青,畏粥。味鹹,有小毒。主項下瘰癧,瀉,得根出破血。一名芒硝。燒之即成硝石矣。

主破積,散堅結。一作苦硝。甚治腹脹。其硝石、芒硝,多川原人制作,問之詳其理。日華子云:硝石畏杏仁、竹葉。含之治喉閉,真者火上伏法,用柳枝湯煎三周時,如湯減少即入熱者,伏火即止也。

圖經文具朴硝條下。

雷公云:凡使,先研如粉,以磁瓶子於五斤火中,煅令通赤,用雞腸菜、柏子仁和作一處,分丸如小帝珠子許,待瓶子赤時投硝石於瓶子內,其硝石自然伏火,每四兩硝石,用雞腸菜、柏子仁共十五個帝珠子,盡為度。聖惠方:治眼赤痛。用硝石研令極細,每夜臨臥,以銅箸取如黍米大,點目眥頭,至明旦,以鹽漿水洗之。

外臺秘要:療惡寒嗇嗇,似欲發背,或已生瘡腫。癮疹起方:硝石三兩,以暖水一升和令硝,待冷,取故青布揲三重,可似赤處方圓,濕布拓之,熱即換,頻易,立瘥。靈苑方:治五種淋疾,勞淋、血淋、熱淋、氣淋、石淋、及小便不通至甚者。透格散:用硝石一兩,不夾泥土雪白者,生研為細末。

白話文:

硝石,味道苦澀辛辣,藥性寒涼,甚至是大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清除五臟內的積熱,消除胃脹和閉塞感,可以清除體內積滯的食物,促進新陳代謝,驅除邪氣。可以治療五臟和十二經脈中的一百二十種疾病,對於突發的寒病、腹中發熱有療效,能止住煩躁不安、口渴的症狀,並能利尿以及治療瘻管和侵蝕性瘡瘍。將硝石煉製成膏狀,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。硝石是天地間非常神奇的物質,可以轉化成十二種不同的石頭。它又名芒硝。生長在益州的山谷以及武都、隴西、西羌等地。採集時間沒有限制。(火可以催化它的作用,它與苦參、苦菜相剋,害怕女苑。)

陶弘景說:硝石治療疾病的功效與朴硝相似。《仙經》中多用它來消化各種石頭,現在沒有人能正確分辨硝石。最近我到處尋訪,聽說它與朴硝產自同山,所以朴硝又名硝石樸,但這樣看來,它們應該不是同一種物質。以前有人得到一種物質,其顏色和紋理與朴硝略有不同,看上去像手中握著不結冰的鹽雪,用火強燒,會冒出紫青色的煙,然後變成灰,並且像朴硝一樣不斷沸騰,據說這才是真正的硝石。這裡又說硝石一名芒硝,而現在的芒硝是用朴硝煉製而成的。

這與皇甫謐的說法相同,但都沒有經過仔細的驗證,必須經過試驗才能進一步考證和記錄。硝石的煉製方法在《三十六水方》中記載。隴西、蜀地、秦州以及長安西羌等地都有出產。現在宕昌以北的各座山中有鹹土的地方都有硝石。唐本注說:這裡的硝石就是芒硝。朴硝又名硝石樸,現在將粗劣的朴硝淋上汁液煎煮,煉製成芒硝,也就是硝石。《本經》中記載它一名芒硝,後人又單獨列出芒硝條目,是錯誤的。

現在的注釋說,硝石其實就是地霜。在山澤地區,冬天地上會有霜,掃取這些霜,用水淋溶後煎煮煉製而成,大概是因為它能消化各種石頭,所以被稱為硝石。它並非與朴硝、芒硝同類,而是因為有硝的名字才被這樣稱呼。它之所以又名芒硝,是因為剛開始煎煮煉製時,會出現細小的芒狀物,形狀像硝,所以才有了芒硝這個名稱,與後文所提到的芒硝完全不同。舊的經典和陶弘景的注釋中有很多引證,大概是因為他們沒有正確認識硝石的緣故,所以現在不採用他們的說法。

臣禹錫等人謹按《蜀本草》記載:大黃是硝石的使藥。按現在的硝石是用朴硝或地霜煉製而成的,形狀像髮釵腳,品質好的長度在五分左右,能將七十二種石頭化為水,所以被稱為硝石。吳氏說:硝石,神農認為它味苦,扁鵲認為它味甘。《藥性論》說:硝石,屬君藥,與曾青相剋,害怕粥。味鹹,有小毒。主治頸下的瘰癧,腹瀉,能引出病根並破血。又名芒硝。燒過之後就變成硝石了。

主要功效是破除積滯,散開堅硬的腫塊。有的地方也叫苦硝。非常善於治療腹脹。硝石、芒硝大多是川原地區的人製作的,可以向他們詳細詢問其中的原理。日華子說:硝石害怕杏仁和竹葉。含在嘴裡可以治療喉嚨閉塞,真正的硝石可以用火來制伏,用柳枝湯煎煮三次,當湯液減少時加入熱硝石,硝石就會被制伏。

關於硝石的圖文記載在朴硝條下。

雷公說:凡是使用硝石,要先研磨成粉末,放入磁瓶中,用五斤火煅燒至通紅,再用雞腸菜、柏子仁混合在一起,搓成小帝珠大小的藥丸,等瓶子燒紅時,將硝石投入瓶子內,硝石自然會被制伏。每四兩硝石,用雞腸菜、柏子仁共十五個帝珠大小的藥丸,以這樣的方式來製伏。

《聖惠方》:治療眼睛紅腫疼痛。將硝石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每晚睡前,用銅箸取像黍米大小的硝石粉,點在眼角,到早晨,再用鹽水清洗。《外臺秘要》:治療惡寒,身體感覺寒冷顫抖,像是要發背瘡,或者已經長了瘡腫。治療隱疹的方子:用硝石三兩,用溫水一升溶解,待冷卻後,取舊青布疊成三層,大小要與發紅的部位相當,用濕布覆蓋在患處,感覺熱了就更換,頻繁更換,很快就會痊癒。《靈苑方》:治療五種淋病,包括勞淋、血淋、熱淋、氣淋、石淋以及小便不通等嚴重情況。《透格散》:用硝石一兩,選擇沒有泥土的雪白色硝石,生研成細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