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7)
卷第六 (7)
1. 術
味苦、甘,溫,無毒。主風寒濕痹,死肌痙(巨井切)疸,止汗除熱,消食。主大風在身面,風眩頭痛,目淚出,消痰水,逐皮間風水結腫,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,利腰臍間血,益津液,暖胃,消穀,嗜食。作煎餌,久服輕身、延年、不飢。一名山薊,一名山姜,一名山連。
生鄭山山谷、漢中、南鄭。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採根,曝乾。(防風、地榆為之使。)
陶隱居云:鄭山即南鄭也,今處處有,以蔣山、白山、茅山者為勝。十一月、十二月、正月、二月採好,多脂膏而甘。《仙經》云:亦能除惡氣,弭災疹。丸散煎餌並有法。其苗又可作飲,甚香美,去水。術乃有兩種:白朮,葉大有毛而作椏,根甜而少膏,可作丸散用。赤朮,葉細無椏,根小苦而多膏,可作煎用。
白話文:
白朮功效與服用方法
白朮,味苦甘,性溫,無毒。主要功效如下:
- 治療風寒濕痺、肢體麻木、肌肉痙攣、黃疸病: 白朮可驅散風寒濕氣,緩解肢體麻木、痙攣,並治療黃疸。
- 止汗除熱、消食: 白朮能止汗、降熱,並有助於消化。
- 治療大風病、眩暈頭痛、眼淚流出、痰水積聚、皮間水腫: 白朮可治療風邪侵襲頭面,導致的眩暈、頭痛、眼淚流出等症狀,並可消痰水,去除皮下水腫。
- 治療心下急滿、霍亂嘔吐不止、腰臍間血瘀: 白朮可緩解胸悶、腹脹,治療霍亂嘔吐,並活血化瘀,改善腰部及臍周圍的血液循環。
- 益津液、暖胃、消穀、增進食慾: 白朮能滋養津液,溫暖脾胃,促進消化,增加食慾。
- 製作煎餌、久服輕身延年、不飢: 白朮可製成煎餅等食物,長期服用有助於減輕體重,延年益壽,並減少飢餓感。
白朮又名山薊、山姜、山連,主要產於鄭山山谷、漢中、南鄭等地。最佳採收時間為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,取根部晒乾。白朮與防風、地榆同用,可增強療效。
陶隱居指出,鄭山即南鄭,現今各地都有白朮,以蔣山、白山、茅山產的白朮品質最佳。最佳採收時間為十一月、十二月、正月、二月,此時白朮脂膏豐富,味道甘甜。
《仙經》記載,白朮亦能驅除惡氣,預防疾病。白朮可製成丸劑、散劑、煎劑等,用法多樣。白朮的莖葉也可製成飲品,香氣濃郁,具利水功效。
白朮分為兩種:
- 白朮: 葉子寬大,有毛,分叉,根部甜味較重,脂膏較少,可製成丸劑、散劑。
- 赤朮: 葉子細小,無分叉,根部小而苦,脂膏較多,可製成煎劑。
昔劉涓子挪取其精而丸之,名守中金丸,可以長生。東境術大而無氣烈,不任用。今市人賣者,皆以米粉塗令白,非自然,用時宜刮去之。臣禹錫等謹按吳氏本草云:術,一名山芥,一名天蘇。爾雅云:術,山薊。注:今術似薊而生山中。疏云:生平地者即名薊,生山中者名術。
抱朴子云:術,一名山精,故神農藥經曰:必欲長生,常服山精。藥性論云:白朮,君,忌桃、李、雀肉、菘菜、青魚。味甘、辛,無毒。能主大風𤸷痹,多年氣痢,心腹脹痛,破消宿食,開胃,去痰涎,除寒熱,止下泄,主面光悅,駐顏去䵟,治水腫脹滿,止嘔逆,腹內冷痛,吐瀉不住及胃氣虛,冷痢。
白話文:
古代醫家劉涓子將白朮的精華製成丸藥,叫做“守中金丸”,據說能延年益壽。市面上販售的白朮,多半用米粉塗抹使其表面看起來潔白,並不天然,使用時應該刮除塗層。白朮別名山芥、天蘇,生長於山地,與生長於平地的薊草外形相似。白朮具有滋補脾胃、祛風濕、除寒熱等功效,但需忌食桃、李、雀肉、菘菜、青魚。
日華子云:術,治一切風疾,五勞七冷,冷氣腹脹,補腰膝,消痰,治水氣,利小便,止反胃嘔逆及筋骨弱軟,痃癖氣塊,婦人冷,癥瘕,溫疾,山嵐瘴氣,除煩,長肌。用米泔浸一宿,入藥如常用,又名吃力伽。蒼者去皮。
圖經曰:術,生鄭山山谷、漢中、南鄭,今處處有之,以嵩山、茅山者為佳。春生苗,青色無椏。一名山薊,以其葉似薊也。莖作蒿干狀,青赤色,長三、二尺以來。夏開花,紫碧色,亦似刺薊花,或有黃白花者。入伏後結子,至秋而苗枯。根似姜而旁有細根,皮黑,心黃白色,中有膏液紫色。
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採,曝乾。乾溼並通用,今八月採之。服食家多單餌之,或合白茯苓,或合石菖蒲,並搗末,旦日水調服,晚再進。久久彌佳又斸取生術,去土,水浸再三,煎如飴糖,酒調飲之更善,今茅山所制術煎,是此法也。陶隱居云:昔者劉涓子挪取其精而丸之,名守中金丸。
白話文:
《日華子》記載,山藥可以治療各種風寒病症、勞損寒症、腹部冷氣脹痛、補益腰膝、化痰、消水腫、利尿、止嘔逆、改善筋骨軟弱、消除痃癖氣塊、溫暖婦女體寒、治療癥瘕、溫病、山嵐瘴氣、緩解煩躁、促進肌肉生長。將山藥浸泡在米泔水中一夜後再入藥,就像平常一樣使用,又名吃力伽。黑色的山藥需要去皮。
《圖經》記載,山藥生長在鄭山山谷、漢中、南鄭等地,現在各地都有,以嵩山、茅山產的品質最佳。春天發芽,呈青色無分枝。因葉子形狀像薊,所以又稱山薊。莖稈呈蒿干狀,青赤色,長約三、二尺。夏天開花,紫碧色,也像刺薊花,也有黃白花的品種。入伏後結果,秋天枯萎。根部像薑,但周圍有細根,皮黑色,內部黃白色,中間有紫色膏液。
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採收,曬乾。乾濕都能使用,現在多在八月採收。食療家多單獨食用山藥,或與白茯苓、石菖蒲一同研磨成粉末,早晨用水調服,晚上再服用一次。時間越久越好。也可以挖取新鮮的山藥,去土,浸泡三次,煎成飴糖,用酒調服效果更好。現在茅山所產的術煎,就是用這種方法製作的。陶隱居說,古代劉涓子曾經提取山藥精華製成丸藥,名為守中金丸。
今傳其法乃是膏煎,恐非真爾。謹按:術有二種,《爾雅》云:術,山薊、楊抱(音孚)薊。釋曰:此辨薊生山中及平地者名也,生平地者名薊,生山中名術。陶注本草云:白朮葉大而有毛,甜而少膏,赤朮細苦而多膏是也。其生平地而肥大於眾者,名楊抱薊,今呼之馬薊,然則楊抱即白朮也。
今白朮生杭、越、舒、宣州高山崗上,葉葉相對,上有毛,方莖,莖端生花,淡紫碧紅數色,根作椏生。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採根,曝乾。以大塊紫花者為勝,又名乞力伽。凡古方云術者,乃白朮也。非謂今之術矣。
唐本云:利小便,及用苦酒漬之。用拭面䵟𪒟,極效。聖惠方:治雀目,不計時月。和蒼朮二兩,搗羅為散,每服一錢,不計時候。以好羊子肝一個,用竹刀子批破,摻藥在內,麻繩纏定。以粟米泔一大盞,煮熟為度,患人先熏眼藥,氣絕即吃之。《簡要濟眾》亦治小兒雀目。
白話文:
現在流傳的用膏煎的方法,恐怕不是真的。仔細研究,術有兩種,《爾雅》說:術,就是山薊、楊抱薊。解釋說:這是區分生長在山上的和生長在平地的薊的稱呼,生長在平地的叫薊,生長在山上的叫術。陶弘景在《本草經集注》中說:白朮葉子大而有毛,甜味較多,膏少,赤朮則細小而苦味多,膏多。生長在平地肥大於其他種類的,叫楊抱薊,現在叫做馬薊,所以楊抱就是白朮。
現在白朮生長在杭州、越州、舒州、宣州的高山崗地上,葉子對生,葉面上有毛,莖方形,莖頂端開花,顏色淡紫色或碧紅色,根部呈分枝狀生長。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塊頭大、紫花的白朮品質最好,又叫乞力伽。古方中所說的術,都是指白朮,而不是現在的術。
唐代本草書說:白朮可以利尿,也可以用苦酒浸泡,用來擦臉去皺,效果很好。宋代《聖惠方》記載:白朮可以治雀目,不分時間。將白朮和蒼朮各二兩,搗碎過篩,每次服用一錢,不分時間。取一個新鮮的羊肝,用竹刀切開,把藥粉摻進去,用麻繩綁好。用小米泔一大碗,煮熟至適當程度,患者先熏眼藥,藥氣熏到眼球就立即食用。明代《簡要濟眾》也記載白朮可以治療小兒雀目。
外臺秘要:療忽頭眩暈,經久不瘥,四體漸羸,食無味,好食黃土。術三斤,曲三斤,搗篩,酒和,並丸如梧桐子大,曝乾。飲服二十丸,忌桃、李、雀、蛤,日三服。千金方:治中風口噤不知人。術四兩,酒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又方:療煩悶。白朮末,水調服方寸匕。
經驗方:烏髭鬢,駐顏色,壯筋骨,明耳目,除風氣,潤肌膚。久服令人輕健。蒼朮不計多少,用米泔水浸三、兩日,逐日換水,候滿日取出,刮去黑皮,切作片子,曝乾,用慢火炒令黃色,細搗末,每一斤末,用蒸過茯苓半斤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空心臥時溫熟水下十五丸。
白話文:
《外台秘要》記載:治療頭昏眼花,久治不愈,四肢漸漸虛弱,食慾不振,愛吃土的病症。取白朮三斤,曲三斤,搗碎過篩,用酒和勻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晒乾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忌食桃、李、雀肉、蛤蜊,每日三次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治療中風口噤不省人事。取白朮四兩,酒三升,煮至一升,一次服用。《千金方》又記載:治療煩悶。取白朮末,用水調服,每次服用方寸匕。《經驗方》記載:烏黑頭髮、駐顏美容、強健筋骨、明亮耳目、祛除風氣、潤澤肌膚。長期服用可令人輕捷。取蒼朮不計多少,用米泔水浸泡三至兩日,每天換水,泡滿一日後取出,刮去黑皮,切成片狀,晒乾,用慢火炒至黃色,研磨成粉末,每斤粉末加入蒸過的茯苓半斤,用煉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空腹睡前用溫水送服十五丸。
別用術末六兩,甘草末一兩,拌和勻,作湯點之,下術丸妙。忌桃、李、雀、蛤及三白。又方:治內外障眼。蒼朮四兩,米泔浸七日,逐日換水後,刮去黑皮細切,入青鹽一兩同炒,黃色為度,去鹽不用,木賊二兩,以童子小便浸一宿,水淘焙乾,同搗為末。每日不計時候,但飲食蔬菜內,調下一錢匕服,甚驗。
梅師方:治心下有水。白朮三兩,澤瀉五兩銼,以水三升,煎取一升半分服。集驗方:治毒氣攻疰,足脛久瘡不瘥。白朮為細末,鹽漿水洗瘡,干貼二日一換。可以負重涉險。凶年與老少代糧,人不能別之,謂之米脯。產寶:產後中風寒,遍身冷直,口噤不識人方:白朮四兩,以酒三升,煎取一升頓服。
白話文:
將別用末六兩,甘草末一兩,混合均勻,製成湯服用,然後服用術丸效果最佳。忌食桃、李、雀肉、蛤蜊以及白蘿蔔、白藕、白茯苓。
另一個方子:治療內外障眼。蒼朮四兩,浸泡在米泔水中七天,每天換水,然後刮去黑皮切碎,加入青鹽一兩一起炒至黃色,去除鹽不用,木賊二兩,用童子尿浸泡一晚,淘洗後烘乾,與蒼朮一起搗碎成粉末。每日不限時間,在飲食或蔬菜中調入一錢匕服用,效果顯著。
梅師方子:治療心下有水。白朮三兩,澤瀉五兩切片,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半,服用。
集驗方子:治療毒氣侵襲導致身體虛弱,足脛長期潰爛不癒合。白朮研磨成細粉,用鹽水洗淨瘡口,晾乾後敷貼,兩天換一次。可以負重跋涉。
在糧食歉收的年份,可以用白朮代替糧食,老少皆宜,分辨不出,稱為米脯。
產寶方子:產後中風寒,全身冰冷僵硬,口不能說話不認識人,方子:白朮四兩,用酒三升煎煮至一升,一次服用。
荀子注《列仙傳》:劉涓子齊人,隱於岩山,餌術,能致風雨。《抱朴子·內篇》曰:南陽文氏,值亂逃壺山中,飢困欲死,有一人教之食術,遂不飢,數十年乃還鄉里,顏色更少,氣力轉勝,故術一名山精。神農藥經曰:必欲長生,常服山精。異術術草者,山之精也,結陰陽之精氣。
服之令人長生,絕谷致神仙。梁·庚肩吾答陶隱居齎術啟曰:味重金漿,芳逾玉液,足使坐致延生,伏深銘感。
衍義曰:蒼朮,其長如大小指,肥實,皮色褐,氣味辛烈,須米泔浸洗,再換泔,浸二日,去上粗皮。白朮粗促,色微褐,氣味亦微辛、苦而不烈。古方及《本經》只言術,未見分其蒼、白二種也。只緣陶隱居言術有兩種,自此人多貴白者。今人但貴其難得,唯用白者,往往將蒼朮置而不用。
白話文:
荀子注《列仙傳》:劉涓子,齊國人,隱居於山岩之中,精通服食之道,能呼風喚雨。
《抱朴子·內篇》記載:南陽文氏,遇上亂世逃到壺山之中,飢寒交迫,快要餓死。這時有一人教他食用的方法,之後便不再飢餓,數十年後才回到家鄉,容貌更加年輕,體力更加強健,因此這種方法被稱為「山精術」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若想要長生不老,就要常服山精。山精是由各種草藥精華凝聚而成,融合了陰陽之精氣,服食之後可以長生不老,斷絕飲食,達到神仙境界。
梁代庚肩吾在回覆陶隱居的書信中說:這味藥如同金漿般濃郁,香氣勝過玉液,足以讓人坐享長生,我深深地銘記在心。
解釋:蒼朮,形狀如手指粗細,肥厚,皮色褐色,氣味辛辣,需要先用米泔水浸泡,再換一次米泔水浸泡兩天,去除表面的粗皮。白朮則較粗短,顏色微褐,氣味也微辛苦,但沒有蒼朮那麼強烈。古方和《本草經》中只提到「術」,並沒有區分蒼朮和白朮。後來因為陶隱居提到術有兩種,所以人們才開始重視白朮。如今人們只看重稀有的白朮,而將蒼朮棄置不用,這是不正確的。
如古方平胃散之類,蒼朮為最要藥,功尤速。殊不詳本草元無白朮之名,近世多用,亦宜兩審。嵇康曰:聞道人遺言,餌朮、黃精,令人久壽,亦無白字。
白話文:
對於像古方「平胃散」這樣的藥方,蒼朮被認為是最關鍵的藥物,其療效特別迅速。然而,不應忽略的是,原本的本草書中並無「白朮」這一名字,但近世卻常用到它,因此在使用時也應該仔細考慮。嵇康曾說,聽聞道家人士留下的話語,食用蒼朮和「黃精」可以讓人延年益壽,並且這裡也沒有提到「白」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