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 (1)
卷第二十 (1)
1. 石蜜
乳糖也。味甘,寒,無毒。主心腹熱脹,口乾渴,性冷利。出益州及西戎。煎煉沙糖為之,可作餅塊,黃白色。
唐本注云:用水牛乳、米粉和煎,乃得成塊。西戎來者佳。江左亦有,殆勝蜀者。云用牛乳汁和沙糖煎之,並作餅,堅重。今注此石蜜,其實乳糖也。前卷已有石蜜之名,故注此條為乳糖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石蜜,治目中熱膜,明目。蜀中、波斯者良。東吳亦有,並不如兩處者。
此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,則易細白耳。和棗肉及巨勝末丸,每食後含一、兩丸,潤肺氣,助五臟津。
圖經文具甘蔗條下。
衍義曰:石蜜,川、浙最佳,其味厚,其他次之。煎煉成,以鉶象物,達京都。至夏月及久陰雨,多自消化。土人先以竹葉及紙裹,外用石灰埋之,仍不得見風,遂免。今人謂乳糖,其作餅黃白色者,今人又謂之捻糖,易消化,入藥至少。
白話文:
石蜜其實就是乳糖。味道甘甜,性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心腹熱脹、口乾舌燥,性質寒涼且能通利腸道。產地在益州和西戎一帶。它是用砂糖熬煉製成的,可以做成餅狀,顏色黃白色。
唐朝的註解說:用水牛奶和米粉一起煎煮,才能凝結成塊。西戎來的品質最好。江左一帶也有出產,品質甚至比蜀地更好。據說是用牛奶汁和砂糖一起煎煮,做成餅狀,質地堅硬且重。現在註解的這種石蜜,其實就是乳糖。因為前面已經有石蜜這個名稱了,所以這個條目註解它為乳糖。(這是唐朝版本事先附加的。)
臣禹錫等人謹慎地考證孟詵的說法:石蜜,可以治療眼睛裡的熱性翳膜,有明目的功效。蜀地和波斯出產的品質最好。東吳也有出產,但比不上這兩個地方的。
這些石蜜都是用甘蔗汁或牛奶汁煎煮製成的,因此顏色容易變得細白。如果和棗肉及芝麻粉一起做成丸子,每次飯後含服一、兩丸,可以滋潤肺氣,幫助五臟產生津液。
關於甘蔗的詳細記載在《圖經》中甘蔗條目下。
《衍義》說:石蜜,四川和浙江產的品質最好,味道濃郁,其他地方的次之。它是煎煮提煉製成的,用模型做成各種形狀,運送到京都。到了夏天或者長時間陰雨天氣,容易自行融化。當地人先用竹葉或紙張包起來,外面用石灰埋起來,並避免吹風,這樣才能防止融化。現在人們稱它為乳糖,做成黃白色餅狀的,現在又稱它為捻糖,容易消化,入藥時用量很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