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三 (24)
卷第二十三 (24)
1. 乳柑子
味甘,大寒。主利腸胃中熱毒,解丹石,止暴渴,利小便。多食令人脾冷,發痼癖、大腸泄。又有沙柑、青柑、山柑,體性相類,唯山柑皮療咽喉痛,效;余者皮不堪用。其樹若桔樹,其形似桔而圓大,皮色生青、熟黃赤。未經霜時尤酸,霜後甚甜,故名柑子。生嶺南及江南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:出西戎者佳。日華子云:冷,無毒。皮炙作湯,可解酒毒及酒渴,多食發陰汗。
圖經文具桔柚條下。
陳藏器:產後肌浮,柑皮為末,酒下。聖惠方:治酒毒,或醉昏悶、煩渴,要易醒方:取柑皮二兩,焙乾為末,以三錢匕,水一中盞,煎三、五沸,入鹽,如茶法服,妙。食療寒。堪食之。其皮不任藥用,食多令人肺燥、冷中、發痃癖。經驗後方:獨醒湯:柑子皮去瓤,不計多少,焙乾為末,入鹽點半錢。
衍義曰:乳柑子,今人多作桔皮,售於人,不可不擇也。柑皮不甚苦,桔皮極苦,至熟亦苦。若以皮緊慢,分別桔與柑,又緣方:宜各不同,亦互有緊慢者。脾腎冷人食其肉,多致臟寒或泄利。
白話文:
乳柑子,味道甘甜,屬性大寒。主要功效是清除腸胃中的熱毒,解丹石之毒,止突然出現的口渴,並能利尿。但如果吃太多,會使脾胃虛寒,引發舊疾,導致大腸腹瀉。
此外還有沙柑、青柑、山柑,它們的性質都差不多,只有山柑的皮能有效治療咽喉腫痛,其他的皮則沒有藥用價值。乳柑子的樹跟橘子樹相似,果實的形狀像橘子但更大更圓,果皮的顏色生長時是青色,成熟後則呈黃紅色。在霜降之前味道特別酸,霜降後則非常甜,所以叫做柑子。主要生長在嶺南和江南地區。
(現今補充)
臣禹錫等人仔細研究了蕭炳的說法,他認為產於西戎的柑子品質最佳。日華子則說柑子屬性寒涼,沒有毒。柑子皮烤過後煮成湯,可以解酒毒和酒後口渴,但吃多了會導致陰汗。
相關的圖文資料都在桔柚條的下方。
陳藏器說,產後身體虛浮時,可以將柑皮磨成粉,用酒送服。聖惠方則記載,用柑皮可以治療酒毒,或酒醉昏悶、煩躁口渴,有一個容易醒酒的方子:取柑皮二兩,烘乾磨成粉,每次取三錢,用一碗水煎煮三到五次沸騰,加入少許鹽,像喝茶一樣服用,效果很好。柑子性質寒涼,可以食用。但是它的皮不能作藥用,吃太多會導致肺燥、身體發冷、引發痃癖。經驗後方:獨醒湯,是用柑子皮去掉瓤,不限數量,烘乾磨成粉,加入半錢鹽調味。
衍義說:現在很多人把乳柑子皮當作橘子皮賣給別人,必須仔細辨別。柑皮不太苦,而橘子皮則非常苦,即使成熟了也很苦。如果以皮的鬆緊來區分橘子和柑子,則因為藥方所用而有所不同,鬆緊程度也會有變化。脾腎虛寒的人吃柑子的果肉,很容易導致內臟虛寒或腹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