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三 (23)
卷第二十三 (23)
1. 荔枝子
味甘,平,無毒。止渴,益人顏色。生嶺南及巴中。其樹高一、二丈,葉青陰,凌冬不凋。形如松子,殼朱若紅羅紋,肉青白若水精,甘美如蜜。四、五月熟,百鳥食之,皆肥矣。(今附)
圖經曰:荔枝子,生嶺南及巴中,今泉、福、漳、嘉、蜀、渝、涪州、興化軍及二廣州郡皆有之。其品閩中第一,蜀川次之,嶺南為下。《扶南記》云:此木以荔枝為名者,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,不可摘取,以刀斧劙(音利)取其枝,故以為名耳。其木高二、三丈,自徑尺至於合抱,頗類桂木、冬青之屬。
葉蓬蓬然,四時榮茂不凋。其木性至堅勁,工人取其根作阮咸槽及彈棋局。木之大者,子至百斛。其花青白,狀若冠之蕤纓。實如松花之初生者。殼若羅紋,初青漸紅,肉淡白如肪玉,味甘而多汁。五、六月盛熟時,彼方:皆燕會其下以賞之,賓主極量取啖,雖多亦不傷人。
小過度,則飲蜜漿一杯便解。荔枝始傳於漢世,初唯出嶺南,後出蜀中。《蜀都賦》所云:旁梃龍目,側生荔枝是也。蜀中之品,在唐尤盛。白居易圖序論之詳矣。今閩中四郡所出特奇,而種類僅至三十餘品,肌肉甚厚,甘香瑩白,非廣、蜀之比也。福唐歲貢白曝荔枝並蜜煎荔枝肉,俱為上方:之珍果。
白曝須佳實乃堪,其市貨者,多用雜色荔枝入鹽、梅曝之成,而皮深紅,味亦少酸,殊失本真。凡經曝皆可經歲,好者寄至都下及關、峽,河外諸處,味猶不歇。百果流布之盛,皆不及此。又有焦核荔枝,味更甜美。或云是木生背陽,結實不完就者,白曝之尤佳。又有綠色、蠟色,皆其品之奇者,本土亦自難得。
其蜀嶺荔枝,初生亦小酢,肉薄不堪曝。花及根亦入藥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治喉痹腫痛,以荔枝花並根,共十二分,以水三升煮,去滓,含,細細嚥之,瘥止。
陳藏器味酸,子如卵。《廣州記》云:荔枝精者,子如雞卵大,殼朱肉白,核如雞舌香。《廣志》曰:荔枝冬青,實如雞子,核黃黑似熟蓮子,實白如肪脂,甘而多汁,美極,益人也。海藥:云:謹按《廣州記》云:生嶺南及波斯國。樹似青木香。味甘、酸。主煩渴,頭重,心躁,背膊勞悶,並宜食之。
嘉州以下渝州並有。其實熟,甘美。荔枝熟,人未採,則百蟲不敢近。人才採之,烏鳥、蝙蝠之類,無不殘傷。故採荔枝者,日中而眾採之。荔枝子,一日色變,二日味變,三日色味俱變。古詩云:色味不逾三日變。員安宇荔枝詩云:香味三日變。今瀘、渝人食之,多則發熱瘡。
食療微溫。食之通神益智,健氣及顏色,多食則發熱。
衍義曰:荔枝,藥品中今未見用,唯崔元亮方:中收之。果實中為上品,多食,亦令人發虛熱。此物喜雙實,尤可愛。本朝有蔡君謨《荔枝譜》,其說甚詳。唐·杜牧詩云:二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。此是川蜀荔枝,亦可生置之長安也。以核熳火中,燒存性,為末,新酒調,一枚,末服,治心痛及小腸氣。
白話文:
荔枝子
荔枝子的味道是甘甜的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它可以止渴,使人容光煥發。荔枝樹生長在嶺南和巴中地區。樹高約一、二丈,樹葉青綠茂盛,即使在冬天也不會凋落。果實形狀像松子,外殼是紅色的,有像紅綾羅紋的紋路,果肉是青白色的,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,味道甘甜如同蜂蜜。在四、五月成熟,許多鳥類都會食用,吃了都變得肥壯。
(附註)圖經上記載:荔枝子生長在嶺南和巴中地區,現在泉州、福州、漳州、嘉州、蜀地、渝州、涪州、興化軍和廣州、二廣等地區都有。其中,福建的荔枝品質最好,四川的次之,嶺南的則較差。《扶南記》記載:「這種樹之所以被稱為荔枝,是因為它結果時枝條脆弱而果蒂牢固,難以摘取,必須用刀斧砍斷枝條才能取到果實,因此得名。」荔枝樹高約二、三丈,樹幹從直徑一尺到一人合抱那麼粗,樹木的樣子很像桂樹或冬青樹。
樹葉茂盛,四季常青。木質非常堅硬,工匠會用它的根來製作阮咸琴槽和彈棋棋盤。大的樹木,結的果實可達百斛。荔枝花是青白色的,形狀像古代帽子上的裝飾纓穗。果實像剛長出來的松花。外殼有羅紋,開始是青色的,逐漸變成紅色,果肉是淡白色的,像脂肪和玉石一樣,味道甘甜而且多汁。五、六月成熟時,當地人都會在樹下舉行宴會來欣賞荔枝,賓主盡情地享用,即使吃很多也不會對身體有害。
如果稍微吃過量,喝一杯蜂蜜水就可以緩解。荔枝最初在漢朝傳入,最初只產於嶺南,後來四川也有種植。《蜀都賦》所說的「旁邊有龍眼,旁邊生長著荔枝」就是指的這件事。四川的荔枝在唐朝尤其盛產。白居易在圖序中詳細論述了這點。現在福建四郡出產的荔枝尤其特別,品種多達三十多種,果肉厚實,甘甜香濃,晶瑩潔白,不是廣州、四川的荔枝可以比擬的。福唐每年進貢白曝荔枝和蜜煎荔枝肉,都是進獻給皇帝的珍貴水果。
白曝荔枝必須用上好的荔枝才能製作,市面上賣的很多是用雜色的荔枝,用鹽和梅子醃製曬乾而成,這種荔枝皮是深紅色的,味道也略帶酸味,失去了原本的風味。凡是經過曝曬的荔枝都可以保存一年,好的荔枝寄到京都、關峽和黃河以外的地方,味道仍然不會消失。其他水果的盛行程度,都比不上荔枝。還有一種焦核荔枝,味道更甜美。有人說是因為這種樹生長在背陰的地方,結的果實沒有完全成熟,所以這種白曝荔枝更為上品。還有綠色和蠟色的荔枝,都是荔枝中的珍品,在當地也很難得到。
四川和嶺南的荔枝,剛生長出來的時候略帶酸味,果肉薄,不適合做成曝荔枝。荔枝花和荔枝根也可以入藥。崔元亮的《海上方》中記載,用荔枝花和荔枝根各十二份,用水三升煮開,去除殘渣,用藥湯含漱,慢慢吞嚥,可以治療咽喉腫痛。
陳藏器認為荔枝味酸,荔枝子像雞蛋。《廣州記》記載:優良的荔枝,子像雞蛋那麼大,外殼是紅色的,果肉是白色的,果核像雞舌香。《廣志》說:荔枝像冬青樹一樣,果實像雞蛋,果核是黃黑色的,像成熟的蓮子,果肉是白色的,像脂肪一樣,甘甜多汁,味道非常美好,對人有益。海藥記載,按照《廣州記》的說法,荔枝生長在嶺南和波斯國,樹像青木香,味道甘甜、酸澀。可以治療煩渴、頭重、心煩、背部勞累,都適合食用。
嘉州以下包括渝州都有荔枝。它的果實成熟後,甘甜可口。荔枝成熟後,如果人們不採摘,蟲子都不敢靠近;一旦人們開始採摘,烏鴉、蝙蝠等鳥類就會來啃食。因此,人們通常在中午的時候集體採摘荔枝。荔枝子,一天顏色會改變,兩天味道會改變,三天顏色和味道都會改變。古詩說:「荔枝顏色和味道不會超過三天就變質。」員安宇的荔枝詩說:「香味三天就變質。」現在瀘州、渝州的人吃荔枝,如果吃多了就會發熱長瘡。
荔枝性微溫。食用可以使人精神好、增加智慧、增強體力、使容顏姣好,但多食容易發熱。
《衍義》中說:荔枝在藥品中現在沒有被使用,只有崔元亮的藥方中收錄了。荔枝在水果中屬於上品,但多吃也容易使人產生虛熱。荔枝這種水果喜歡結成雙胞胎,非常可愛。本朝有蔡君謨寫的《荔枝譜》,其中描述的非常詳細。唐朝杜牧詩說:「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。」說的是四川的荔枝,也可以新鮮地運送到長安。把荔枝核用慢火燒成灰,研成末,用新酒調和,每次服用一枚荔枝核的粉末,可以治療心痛和小腸疝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