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三 (22)
卷第二十三 (22)
1. 烏芋
味苦,甘,微寒,無毒。主消渴,痹熱,溫中益氣。一名藉姑,一名水萍。二月生葉如芋,三月三日採根,曝乾。
陶隱居云:今藉姑生水田中,葉有丫(烏牙切),狀如澤瀉,不正似芋。其根黃似芋子而小,煮之亦可啖。疑其有烏者,根極相似,細而美,葉乖異,狀如莧草,呼為𦽏茨,恐此也。唐本注云:此草一名槎牙,一名茨茹(音孤)。主百毒。產後血悶攻心欲死,產難,衣不出,搗汁服一升。
生水中,葉似錍(普兮切)箭鏃,澤瀉之類也。《千金方》云:下石淋。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茨茹不可多食。吳人常食之,令人患腳。又,髮腳氣,癱緩風。損齒,令人失顏色,皮肉乾燥。卒食之,令人嘔水。又云𦽏茨,冷。下丹石,消風毒,除胸中實熱氣。可作粉食。明耳目,止渴,消疸黃。
若先有冷氣,不可食。令人腹脹氣滿。小兒秋食,臍下當痛。日華子云:𦽏茨,無毒。消風毒,除胸胃熱,治黃疸,開胃下食。服金石藥人食之,良。又云:茨茹,冷,有毒。葉研敷蛇蟲咬。多食發虛熱及腸風痔瘻,崩中帶下,瘡癤。煮以生薑御之佳。懷孕人不可食。又名燕尾草及烏芋矣。
圖經曰:烏芋,今鳧茨也。舊不著所出州土。苗似龍鬚而細,正青色,根黑,如指大,皮厚有毛。又有一種,皮薄無毛者亦同。田中人並食之,亦以作粉,食之厚人腸胃,不飢。服丹石人尤宜,蓋其能解毒耳。《爾雅》謂之芍。
衍義曰:烏芋,今人謂之葧臍。皮厚,色黑,肉硬白者,謂之豬葧臍;皮薄澤,色淡紫,肉軟者,謂之羊葧臍。正、二月人採食之。此二等,藥罕用。荒歲,人多采以充糧。
白話文:
味道苦、甘甜,性質微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消渴症(糖尿病)、身體麻痺發熱、溫補中氣。它又叫做藉姑,也叫水萍。二月時長出像芋頭般的葉子,三月三日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
陶弘景說:現在的藉姑生長在水田中,葉子有分叉,形狀像澤瀉,但不像芋頭。它的根部黃色,像小芋頭,但比較小,煮熟後可以吃。懷疑有另一種叫「烏」的植物,根部極為相似,細小而好吃,但葉子不同,形狀像莧菜,被稱為「𦽏茨」,可能就是這個。唐代的註解說:這種草又叫槎牙,又叫茨茹(讀音同孤)。主要治療各種毒素。產婦產後血氣鬱結、攻心欲死,或是難產、胎盤無法娩出時,將其搗汁服用一升,可以緩解。
它生長在水中,葉子像箭頭,屬於澤瀉一類。《千金方》說它可以治療尿道結石。臣禹錫等人仔細研究了孟詵的說法,認為茨茹不宜多食。吳國人常吃,會導致腳部疾病,又會引發腳氣病、癱瘓風,損壞牙齒,使人面色枯槁、皮膚乾燥。突然食用,會讓人嘔吐出水。另外,𦽏茨性質寒涼,可以排泄丹石,消除風毒,去除胸中的實熱之氣,可以做成粉食用。能使人耳聰目明,止渴,消除黃疸。
如果體內原本就有寒氣,不宜食用,會導致腹脹氣滿。小孩秋天食用,會引起肚臍下方疼痛。日華子說:𦽏茨沒有毒性,能消除風毒,去除胸胃熱,治療黃疸,開胃幫助消化。服用金石類藥物的人食用,效果很好。他又說:茨茹性質寒涼,有毒,葉子搗爛後敷在被蛇蟲咬傷的地方。多吃會導致虛熱、腸風痔瘻、崩漏帶下、瘡癤。煮的時候加入生薑可以減輕其副作用。孕婦不可食用。它又叫燕尾草和烏芋。
《圖經》說:烏芋,就是現在的鳧茨。以前沒有記載它產於哪些州郡。它的苗像龍鬚般細長,呈青色,根部黑色,像手指大小,表皮厚且有毛。還有一種表皮薄且無毛的,也是一樣。農民都吃這種植物,也用它做成粉食用,可以增強腸胃功能,不容易感到飢餓。服用丹石藥物的人尤其適合食用,因為它可以解毒。《爾雅》稱它為芍。
陳衍義說:烏芋,現在人們稱之為葧臍。表皮厚、顏色黑、肉質硬且白的,叫做豬葧臍;表皮薄、顏色淡紫、肉質軟的,叫做羊葧臍。正月、二月人們採摘食用。這兩種在藥用上很少使用。荒年時,人們會大量採摘來充當糧食。
2. 枇杷葉
味苦,平,無毒。主卒啘不止,下氣。
陶隱居云:其葉不暇煮,但嚼食亦瘥。人以作飲,則小冷。唐本注云:用葉須火炙,布拭去毛,不爾射人肺,令咳不已。又主咳逆,不下食。今注實,味甘,寒,無毒。多食發痰熱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樹高丈餘,葉大如驢耳,背有黃毛。子梂生如小李,黃色,味甘、酸。
核大如小慄,皮肉薄。冬花春實,四月、五月熟,凌冬不凋。生江南、山南,今處處有。孟詵云:枇杷,溫。利五臟,久食亦發熱黃。子,食之潤肺,熱上焦。若和熱炙肉及熱麵食之,令人患熱毒黃病。藥性論云:枇杷葉,使,味甘。能主胃氣冷,嘔噦不止。日華子云:枇杷子,平,無毒。
治肺氣,潤五臟,下氣,止吐逆並渴疾。又云:葉療婦人產後口乾。
圖經曰:枇杷葉,舊不著所出州郡,今襄、漢、吳、蜀、閩嶺皆有之。木高丈餘,葉作驢耳形,皆有毛。其木陰密婆娑可愛,四時不凋。盛冬開白花,至三、四月而成實。故謝瞻《枇杷賦》云:稟金秋之青條,抱東陽之和氣,肇寒葩之結霜,成炎果乎纖露,是也。其實作梂如黃梅,皮肉甚薄,味甘,中核如小慄。
四月採葉曝乾,治肺氣,主渴疾。用時須火炙,布拭去上黃毛。去之難盡,當用粟杆作刷刷之乃盡。人以作飲,則小冷。其木白皮,止吐逆,不下食。
雷公云:凡使,採得後秤,濕者一葉重一兩,乾者三葉重一兩者是,氣足堪用。使粗布拭上毛令盡,用甘草湯洗一遍,卻用綿再拭,令乾。每一兩以酥一分炙之,酥盡為度。食療卒嘔啘不止,不欲食。又,煮汁飲之,止渴。偏理肺及肺風瘡、胸面上瘡。孫真人咳嗽,以葉去毛煎湯服之。
衍義曰:枇杷葉,江東、西,湖南、北,二川皆有之。以其形如枇杷,故名之。治肺熱嗽有功。花白,最先春也。子大如彈丸,四、五月熟,色若黃杏,微有毛,肉薄,性亦平,與葉不同。有婦人患肺熱,久嗽,身如炙,肌瘦將成肺癆。以枇杷葉、木通、款冬花、紫菀、杏仁、桑白皮各等分,大黃減半,各如常制。
治訖,同為末,蜜丸如櫻桃大。食後、夜臥,各含化一丸,未終一劑而愈。
白話文:
枇杷葉的味道是苦的,性平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突然呃逆不止,能使氣往下走。
陶弘景說,枇杷葉來不及煮的時候,只要嚼食也能治好病。人們用它來做飲料,則會稍微偏寒涼。唐代的註解說,使用枇杷葉必須先用火烤過,再用布擦去上面的毛,不然這些毛會刺激人的肺,導致咳嗽不止。又說它能治療咳嗽和進食困難。現在的註解說,枇杷葉的味道是甘的,性寒,沒有毒性。吃多了會產生痰熱。
臣禹錫等人仔細考察《蜀本圖經》後說,枇杷樹高約十幾丈,葉子大得像驢耳朵,背面有黃色的毛。果實像小李子,黃色,味道甘甜、酸。果核像小栗子一樣大,皮肉很薄。冬天開花,春天結果,四、五月成熟,能耐寒不凋謝。生長在江南、山南一帶,現在各地都有。
孟詵說,枇杷性溫,對五臟有益,但吃久了也會發熱上火。枇杷子,吃了可以潤肺,使熱氣往上走。如果和熱的烤肉或熱麵食一起吃,會讓人患上熱毒黃病。
《藥性論》說,枇杷葉,作為藥物,味道是甘的。能治療胃氣虛寒,嘔吐不止。
日華子說,枇杷子,性平,沒有毒性。能治療肺氣不足,滋潤五臟,使氣往下走,止嘔吐和口渴。又說,枇杷葉能治療婦女產後口乾。
《圖經》說,枇杷葉,以前沒有記載產於哪個州郡,現在襄陽、漢中、吳地、四川、福建嶺南一帶都有。樹木高十幾丈,葉子像驢耳朵,都有毛。樹木枝葉茂密,非常可愛,四季不凋謝。盛冬開白色的花,到三、四月結果。所以謝瞻的《枇杷賦》說:「它稟承了秋天的青枝,孕育了春天的和氣,在寒冷中結出花朵,在炎熱中結出果實」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果實像黃梅,皮肉很薄,味道甘甜,裡面的核像小栗子。
四月採摘枇杷葉曬乾,能治療肺氣虛弱,主要治療口渴。使用時必須先用火烤過,再用布擦去上面的黃毛。如果不容易擦乾淨,應該用粟桿做成的刷子刷才能徹底清除。人們用它來做飲料,則會稍微偏寒涼。枇杷樹的白皮,能止嘔吐,治療進食困難。
雷公說,凡是使用枇杷葉,採摘後要稱重,濕的葉子一片重一兩,乾的葉子三片重一兩,這樣的枇杷葉才有效。要用粗布擦乾淨上面的毛,再用甘草湯洗一遍,然後用棉布擦乾,讓它乾燥。每一兩枇杷葉用一分的酥油炙烤,酥油用完為度。能治療突然嘔吐不止,不想吃飯。又說,煎汁飲用,可以止渴。尤其能治療肺及肺風瘡、胸面上的瘡。孫思邈治療咳嗽,是用去毛的枇杷葉煎湯服用。
陳衍義說,枇杷葉,江東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都有。因為葉子的形狀像枇杷,所以得名。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嗽有療效。枇杷花是白色的,是春天最早開放的花朵。枇杷子像彈丸一樣大,四、五月成熟,顏色像黃杏,有細毛,肉薄,性質也平和,和枇杷葉不同。
有一個婦女患了肺熱,久咳不止,身體發燙,消瘦得快要得肺癆了。醫生用枇杷葉、木通、款冬花、紫菀、杏仁、桑白皮各等分,大黃減半,按照常規方法處理。一起研成末,用蜂蜜做成櫻桃大小的丸子。飯後、睡前各含化一丸,還沒用完一劑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