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三 (1)

1. 甘蔗(音柘)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下氣和中,助脾氣,利大腸。

陶隱居云:今出江東為勝,廬陵亦有好者。廣州一種,數年生,皆如大竹,長丈餘,取汁以為沙糖,甚益人。又有荻蔗,節疏而細,亦可啖也。今按別本注云:蔗有兩種,赤色名崑崙蔗,白色名荻蔗。出蜀及嶺南為勝,並煎為沙糖。今江東甚多,而劣於蜀者,亦甚甘美,時用煎為稀沙糖也。

今會稽作乳糖,殆勝於蜀。去煩,止渴,解酒毒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似荻,高丈許,有竹、荻二蔗,竹蔗莖粗,出江南;荻蔗莖細,出江北。霜下後收莖,笮其汁為沙糖。煉沙糖和牛乳為石蜜並好。日華子云:冷。利大小腸,下氣痢,補脾,消痰,止渴,除心煩熱。

作沙糖,潤心肺,殺蟲,解酒毒。臘月窖糞坑中,患天行熱狂人,絞汁服,甚良也。

圖經曰:甘蔗,舊不著所出州土。陶隱居云:今江東者為勝,廬陵亦有好者。廣州一種,數年生,皆如大竹,長丈餘。今江、浙、閩、廣、蜀川所生大者,亦高丈許。葉有二種,一種似荻,節疏而細短,謂之荻蔗;一種似竹,粗長,榨其汁以為沙糖,皆用竹蔗。泉、福、吉、廣州多榨之。

煉沙糖和牛乳為石蜜(即乳糖也),唯蜀川作之。荻蔗但堪啖,或云亦可煎稀糖,商人販貨至都下者,荻蔗多而竹蔗少也。

食療:主補氣,兼下氣。不可共酒食,發痰。外臺秘要:主發熱口乾,小便澀。取甘蔗去皮盡,令吃之咽汁。若口痛,搗取汁服之。肘後方:主卒乾嘔不息。甘蔗汁溫令熱,服半升,日三。又以生薑汁一升服,並瘥。梅師方:主胃反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旋旋吐者。以甘蔗汁七升,生薑汁一升,二味相和,分為三服。

食醫心鏡:理正氣,止煩渴,和中補脾,利大腸,解酒毒。削甘蔗去皮,食後吃之。張協都蔗賦云:挫斯蔗而療渴,若漱醴而含蜜。

衍義曰:甘蔗,今川、廣、湖南、北、二浙、江東、西皆有,自八、九月已堪食,收至三、四月方:酸壞。石蜜、沙糖、糖霜,皆自此出,唯川、浙者為勝。

白話文:

甘蔗,味道甘甜,性平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能是使氣往下走、調和腸胃,幫助脾胃運作,使大便順暢。

陶弘景說:現在江東產的甘蔗最好,廬陵也有不錯的。廣州有一種甘蔗,生長數年,都像大竹子一樣,長達十幾尺,取它的汁液製成砂糖,對人很有益處。還有一種荻蔗,竹節稀疏而細,也可以食用。現在根據其他版本註解說:甘蔗有兩種,紅色叫做崑崙蔗,白色叫做荻蔗。四川和嶺南產的最好,都用來熬製砂糖。現在江東也有很多,但品質不如四川的,也相當甘甜美味,有時用來熬製稀砂糖。

現在會稽製作的乳糖,品質幾乎勝過四川。乳糖可以消除煩躁、止渴、解酒毒。臣禹錫等仔細考查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甘蔗的葉子像荻草,高達十幾尺,有竹蔗和荻蔗兩種。竹蔗的莖粗,產於江南;荻蔗的莖細,產於江北。霜降後採收莖部,榨取汁液製作砂糖。將砂糖和牛乳混合煉製成石蜜(乳糖),品質很好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說:甘蔗性寒,能使大、小腸通暢,使氣往下走、止瀉,補養脾胃,消除痰液,止渴,去除心中煩躁的熱感。

用甘蔗製作砂糖,可以滋潤心肺,殺滅寄生蟲,解除酒毒。在臘月時,將甘蔗汁放入糞坑中,讓患有流行性熱病、發狂的人飲用,效果很好。

《圖經》記載:甘蔗,以前沒有記載產於哪些州郡。陶弘景說:現在江東產的最好,廬陵也有不錯的。廣州有一種甘蔗,生長數年,都像大竹子一樣,長達十幾尺。現在江、浙、閩、廣、四川等地所產的大甘蔗,也高達十幾尺。葉子有兩種,一種像荻草,竹節稀疏而細短,叫做荻蔗;一種像竹子,粗長,榨取汁液製作砂糖,都使用竹蔗。泉州、福州、吉州、廣州等地多榨汁製糖。

將砂糖和牛乳混合煉製成石蜜(就是乳糖),只有四川製作。荻蔗只能食用,有人說也可以熬製稀糖,商人販賣到京城的,荻蔗多而竹蔗少。

食療方面:甘蔗主要能補氣,同時也能使氣往下走。不可與酒一起食用,會產生痰液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可以治療發熱口乾、小便不暢。取甘蔗去皮,讓病人吃並吞咽汁液。如果口舌疼痛,將甘蔗搗爛取汁服用。《肘後方》記載:可以治療突然乾嘔不止。將甘蔗汁溫熱後服用半升,一天三次。再用生薑汁一升一起服用,就能痊癒。《梅師方》記載:可以治療胃反、早上吃完晚上吐、晚上吃完早上吐、持續嘔吐的症狀。用甘蔗汁七升,生薑汁一升,將兩者混合,分三次服用。

《食醫心鏡》記載:甘蔗可以調理正氣,止煩渴,調和腸胃、補益脾胃,使大便順暢,解除酒毒。削去甘蔗皮,飯後食用。張協《都蔗賦》說:啃食甘蔗可以解渴,就像漱口喝甜酒、口含蜂蜜一樣。

《衍義》記載:甘蔗現在四川、廣東、湖南、湖北、浙江、江東、江西等地都有,從八、九月就可以食用,採收到三、四月才壞掉。石蜜、砂糖、糖霜,都是從甘蔗製成,只有四川和浙江產的品質最好。

2. 沙糖

味甘,寒,無毒。功、體與石蜜同,而冷利過之。笮(音詐)甘蔗汁,煎作。蜀地、西戎、江東並有之。(唐本先附)

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沙糖,多食令人心痛。不與鯽魚同食,成疳蟲。又,不與葵同食,生流澼。又,不與筍同食,使筍不消,成症,身重不能行履耳。

圖經文具甘蔗條下。

食療云:主心熱,口乾。多食生長蟲,消肌肉,損齒,發疳䘌。不可長食之。子母秘錄:治腹緊。白糖以酒二升煮服,不過再瘥。

衍義曰:沙糖,又次石蜜,蔗汁清,故費煎煉,致紫黑色,治心肺大腸熱,兼啖駝馬。今醫家治暴熱,多以此物為先導,小兒多食則損齒,土製水也,及生蟯蟲。裸蟲屬土,故因甘遂生。

白話文:

沙糖,味道甘甜,性寒涼,沒有毒性。它的功效和作用與石蜜(蜂蜜)相似,但寒涼和瀉下的作用更強。它是將甘蔗汁榨出來,再熬煮製成的。在四川、西戎、以及長江以東地區都有生產。

臣子禹錫等人謹慎查考後發現,孟詵說:沙糖吃多了會使人心痛。不能和鯽魚一起吃,會產生疳蟲。也不能和葵菜一起吃,會導致腹瀉。還不能和竹筍一起吃,會使竹筍難以消化,形成腫塊,身體沉重到無法行走。

關於甘蔗的詳細記載在《圖經》的甘蔗條目下。

《食療》中記載:沙糖能治療心熱和口乾。但吃多了會生蟲,消耗肌肉,損壞牙齒,引發疳病。不能長期食用。《子母秘錄》中記載:能治療腹部脹痛。用二升酒煮白糖服用,最多服用兩次就能痊癒。

《衍義》中說:沙糖的品質次於石蜜,因為甘蔗汁比較清淡,所以需要多次熬煮提煉,才會呈現紫黑色。能治療心、肺、大腸的熱症,還能用來餵養駱駝和馬。現在醫生治療急性熱病,多半會先用沙糖來引導藥力。小孩子吃多了會損害牙齒,沙糖是屬土性的,土能生水,也容易滋生蟯蟲。裸蟲屬土,所以會因為吃過多的甘味食物而滋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