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三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三 (16)

1. 中品

2. 梅實

味酸,平,無毒。主下氣,除熱煩滿,安心,肢體痛,偏枯不仁,死肌,去青黑痣,惡疾,止下痢,好唾,口乾。生漢中川穀。五月採,火干。

陶隱居云:此亦是今烏梅也,用當去核,微熬之。傷寒煩熱,水漬飲汁。生梅子及白梅亦應相似,今人多用白梅和藥,以點痣,蝕惡肉也。服黃精人,云禁食梅實。唐本注云:《別錄》云,梅根,療風痹,出土者殺人。梅實,利筋脈,去痹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梅核仁亦可單用,味酸,無毒。

能除煩熱。蕭炳云:今人多用煙燻為烏梅。孟詵云:烏梅,多食損齒。又,刺在肉中,嚼白梅封之,刺即出。又,大便不通,氣奔欲死。以烏梅十顆置湯中,須臾挪去核,杵為丸如棗大,納下部,少時即通。謹按擘破水漬,以少蜜相和,止渴,霍亂心腹不安及痢赤。治瘧方:多用之。

陳藏器云:梅實本功外,止渴。令人膈上熱。烏梅去痰,主瘧瘴,止渴調中,除冷熱痢,止吐逆。梅葉搗碎湯洗,衣易脫也。嵩陽子云:清水揉梅葉,洗蕉葛衣,經夏不脆。余試之驗。日華子云:梅子,暖。止渴。多啖傷骨,蝕脾胃,令人發熱。根、葉煎濃湯,治休息痢並霍亂。

又云白梅,暖,無毒。治刀箭,止血,研敷之。又云烏梅,暖,無毒。除勞,治骨蒸,去煩悶。澀腸止痢,消酒毒。治偏枯、皮膚麻痹。去黑點。令人得睡。又入建茶、乾薑為丸,止休息痢,大驗也。

圖經曰:梅實,生漢中川穀,今襄漢、川蜀、江湖、淮嶺皆有之。其生實酢而損齒,傷骨,發虛熱,不宜多食之,服黃精人尤不相宜。其葉煮濃汁服之,已休息痢。根,主風痹。出土者不可用。五月採其黃實,火熏干作烏梅。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渴。虛勞瘦羸,產婦氣痢等方:中多用之。

南方:療勞瘧劣弱者,用烏梅十四枚,豆豉二合,桃、柳枝各一虎口握,甘草三寸長,生薑一塊,以童子小便二升,煎七合,溫服。其餘藥使用之尤多。又以鹽殺為白梅,亦入除痰藥中用。又,下有楊梅條,亦生江南、嶺南。其木若荔枝,而葉細陰厚,其實生青熟紅,肉在覈上,無皮殼。

南人淹藏以為果,寄至北方:甚多,今醫方:鮮用,故附於此。

聖惠方:主傷寒,下部生䘌瘡。用烏梅肉三兩,炒令燥,杵為末,煉蜜丸如梧桐子大。以石榴根皮煎湯,食前下十丸。又方:治痰厥頭痛。以十個取肉,鹽二錢,酒一中盞,合煎至七分,去滓,非時溫服,吐即佳。又方:治痢下積久不瘥,腸垢已出。以二十個,水一盞,煎取六分,去滓,食前分為二服。

《肘後方》同。又方:治瘡中新努肉出。杵肉以蜜和,捻作餅子如錢許大厚,以貼瘡,瘥為度。外臺秘要:治下部蟲齧。杵梅、桃葉一斛,蒸之,令極熱,納小器中,大布上坐,蟲死。肘後方:治心腹俱脹痛,短氣欲死或已絕。烏梅二七枚,水五升,煮一沸,納大錢二七枚,煮取二升半,強人可頓服,羸人可分之再服。又方:治傷寒。

白話文:

梅子,味道酸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能使氣下行,消除發熱、煩躁、脹滿的感覺,使心神安定,緩解肢體疼痛、半身不遂、麻木不仁、肌肉壞死,去除青黑色痣、惡性腫瘤,止瀉、止流口水、改善口乾。主要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河谷中,五月採摘,用火烘乾。

陶弘景說:「這就是現在的烏梅,使用時要去掉核,稍微烤一下。傷寒引起煩躁發熱,可以用水泡梅子汁飲用。新鮮梅子和白梅也應該有類似的功效,現在很多人用白梅來配藥,用來點痣、腐蝕惡肉。服用黃精的人,據說要禁食梅子。」唐朝的注釋說,《別錄》記載梅根可以治療風濕痹痛,但從土裡挖出來的梅根會導致人死亡。梅子可以疏通筋脈,去除痹症。臣禹錫等人仔細研究《藥性論》後認為:梅核仁也可以單獨使用,味道酸,沒有毒性,能消除煩熱。蕭炳說:「現在人多用煙燻製成烏梅。」孟詵說:「烏梅,多吃會損害牙齒。」又說,如果刺扎在肉裡,嚼碎白梅敷在傷口上,刺就會出來。還有,大便不通,氣往上衝快要死時,用十顆烏梅放在熱水中,稍後取出核,搗成如棗子大的丸狀,塞入肛門,不久就會通便。謹慎說明,將梅子擘開用水浸泡,加入少許蜂蜜調和,可以止渴,治療霍亂引起的心腹不適和赤痢。治療瘧疾的方子,多用到梅子。

陳藏器說,梅子除了原本的功效外,還可以止渴,但會讓人胸膈發熱。烏梅可以化痰,治療瘧疾引起的瘴氣,止渴,調理腸胃,去除冷熱痢疾,止吐逆。將梅葉搗碎用熱水洗澡,可以使衣服更容易脫下。嵩陽子說:「用清水揉搓梅葉,清洗蕉葛衣,夏天就不會脆化。」我試過確實有效。日華子說:「梅子,性溫,可以止渴,但吃多會傷害骨頭,腐蝕脾胃,使人發熱。梅根、梅葉煎成濃湯,可以治療久痢和霍亂。」

日華子又說:「白梅,性溫,沒有毒性。可以治療刀箭傷,止血,磨成粉敷在傷口上。」又說:「烏梅,性溫,沒有毒性。可以消除勞累,治療骨蒸,去除煩悶。收澀腸道止瀉,解酒毒,治療半身不遂、皮膚麻痹,去除黑斑,使人容易入睡。又可以加入建茶、乾薑製成藥丸,治療久痢,效果很好。」

《圖經》記載:「梅子,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河谷中,現在襄漢、川蜀、江湖、淮嶺等地都有。新鮮梅子酸而損害牙齒,傷害骨頭,引起虛熱,不宜多吃,服用黃精的人尤其不適合。將梅葉煮成濃汁服用,可以治癒久痢。梅根,可以治療風濕痹痛,但從土裡挖出來的不能用。五月採摘成熟的黃色梅子,用火燻乾製成烏梅。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煩躁發熱以及霍亂引起的躁渴。虛勞瘦弱,產婦氣痢等方子中,大多會用到烏梅。」

南方人治療勞累、瘧疾、體弱的人,會用烏梅十四枚,豆豉二合,桃、柳枝各一手握,甘草三寸長,生薑一塊,用童子小便二升,煎煮至七合,溫服。其他藥方使用梅子的也很多。又將梅子用鹽醃製成白梅,也加入化痰的藥方中使用。另外,下文還有楊梅的記載,也生長在江南、嶺南一帶。它的樹木像荔枝樹,但葉子細密陰暗,果實從青色變成熟紅色,果肉長在核上,沒有外殼。

南方人醃漬楊梅當水果,寄到北方,數量很多,但現在醫方很少使用,所以附在這裡說明。

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傷寒,下部生瘡。用烏梅肉三兩,炒乾,搗成末,用煉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用石榴根皮煎湯送服,飯前服用十丸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痰厥頭痛,用十個烏梅取肉,加鹽二錢,酒一中盞,一起煎煮至七成,去渣,在非用餐時間溫服,吐出來就好。又一個方子:治療痢疾久治不癒,腸道污垢已排出。用二十個烏梅,加水一盞,煎取六分,去渣,飯前分兩次服用。《肘後方》記載的方子相同。又一個方子:治療瘡口新長出肉芽。將梅肉搗爛加蜂蜜調和,捏成如錢幣大小厚度的餅狀,貼在瘡口,痊癒為止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治療下部蟲咬。將梅葉、桃葉一斛搗爛,蒸熱,放入小容器中,坐在大布上,蟲子就會死。《肘後方》記載:治療心腹脹痛,氣短將要死亡或已經昏迷。用烏梅十四枚,加水五升,煮開後,放入大錢十四枚,煮至二升半,身體強壯的人可以一次喝完,體弱的人可以分兩次喝完。又一個方子:治療傷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