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三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三 (10)

1. 仲思棗

味甘,溫,無毒。主補虛益氣,潤五臟,去痰嗽,冷氣。久服令人肥健,好顏色,神仙不飢。形如大棗,長一、二寸,正紫色,細紋,小核。味甘重。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此棗,因以為名。隋大業中,信都郡獻數顆。又有千年棗,生波斯國,亦稍溫補,非此之儔也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棗,壺棗;邊,要棗;櫅,白棗;樲,酸棗;楊徹,齊棗;遵,羊棗;洗,大棗;煮,填棗;蹶泄,苦棗;皙,無實棗;還味,稔棗。釋曰:壺棗者,棗形似壺也。郭云: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。壺猶瓠也。邊大而腰細者,名邊要棗。郭云:子細腰,今謂之鹿盧棗。

棗子白熟者名櫅。實小而味酢者名樲棗。遵,一名羊棗。郭云:實小而圓,紫黑色,今俗呼之為羊矢棗。洗,最大之棗名也。郭云:今河東猗氏縣出大棗,子如雞卵。蹶泄者,味苦之棗名也。皙者,無實之棗名也。還味者,短味也。徹、煮,並未詳。陳士良云:苦棗,大寒,無毒。

棗中苦者是也。人多不食,主傷寒熱伏在臟腑,狂蕩煩滿,大小便秘澀,取肉煮研為蜜丸藥佳。今處處有。

白話文:

仲思棗,味道甘甜,性質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補養虛弱、增強氣力,滋潤五臟,去除痰和咳嗽,以及寒氣。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身體肥胖健壯,氣色好,甚至像神仙一樣不會感到飢餓。外形像大棗,長約一到兩寸,呈現正紫色,表面有細紋,果核小。味道甘甜濃郁。北齊時期,有位名叫仲思的仙人得到這種棗子,因此就用他的名字命名。隋朝大業年間,信都郡曾進貢數顆這種棗子。另外還有一種千年棗,產於波斯國,也稍有溫補的功效,但不能與仲思棗相提並論。(以下為附錄)

臣禹錫等人仔細查閱《爾雅》這本書,書中說:棗子,形狀像壺的叫做「壺棗」;側邊寬大、腰部細小的叫做「邊要棗」;成熟時呈現白色的叫做「櫅棗」;果實小且味道酸的叫做「樲棗」;「楊徹」又名「齊棗」;「遵」又名「羊棗」;「洗」指大棗;「煮」指「填棗」;「蹶泄」指苦棗;「皙」指沒有果實的棗子;「還味」指「稔棗」。解釋說:壺棗,是棗子形狀像壺的意思。郭璞說:現在江東一帶稱棗子大而頂端尖的為「壺」。壺,就像葫蘆一樣。「邊要棗」,是棗子側邊寬大、腰部細小的意思。郭璞說:棗子腰部細,現在稱為「鹿盧棗」。

棗子成熟時呈現白色的叫做「櫅棗」。果實小且味道酸的叫做「樲棗」。遵,又名「羊棗」。郭璞說:果實小而圓,呈紫黑色,現在俗稱「羊矢棗」。洗,是指最大的一種棗子。郭璞說:現在河東猗氏縣出產一種大棗,果實像雞蛋一樣大。「蹶泄」,是味道苦的棗子。「皙」,是指沒有果實的棗子。「還味」,是指味道短的棗子。「徹」、「煮」這兩種棗子,具體情況還不清楚。陳士良說:苦棗,性質大寒,沒有毒性。

棗子中苦的品種就是苦棗。大多數人不吃苦棗,它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熱邪伏在臟腑,導致精神狂亂、煩躁、腹脹、大小便不通暢等症狀。取其果肉煮熟後搗碎,做成蜜丸藥效果最好。現在各地都有苦棗。

2. 葡萄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筋骨濕痹,益氣倍力,強志,令人肥健,耐飢,忍風寒。久食輕身不老延年。可作酒。逐水,利小便。生隴西五原、敦煌山谷。

陶隱居云:魏國使人多齎來,狀如五味子而甘美,可作酒,云用其藤汁殊美好。北國人多肥健耐寒,蓋食斯乎?不植淮南,亦如桔之變於河北矣。人說即此間蘡(於庚切)薁(於六切),恐如彼之枳類桔耶。唐本注云:蘡薁與葡萄相似,然蘡薁是千歲虆。葡萄作酒法,總收取子汁釀之自成酒。

蘡薁、山葡萄,並堪為酒。陶云:用藤汁為酒,謬矣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蔓生,苗葉似蘡薁而大。子有紫、白二色,又有似馬乳者,又有圓者,皆以其形為名。又有無核者。七月、八月熟。子釀為酒及漿,別有法。謹按蘡薁,是山葡萄,亦堪為酒。孟詵云:葡萄,不問土地,但收之釀酒,皆得美好。

或云子不堪多食,令人猝煩悶,眼暗。根濃煮汁,細細飲之,止嘔噦及霍亂後噁心。妊孕人,子上衝心,飲之即下,其胎安。藥性論云:葡萄,君,味甘、酸。除腸間水氣,調中,治淋,通小便。段成式酉陽雜俎云:葡萄,有黃、白、黑三種,成熟之時,子實通側也。

圖經曰:葡萄,生隴西五原,敦煌山谷,今河東及近京州郡皆有之。苗作藤蔓而極長大,盛者,一、二本綿被山谷間。花極細而黃白色。其實有紫、白二色,而形之圓銳亦二種。又有無核者。皆七月、八月熟。取其汁,可以釀酒。謹按《史記》云:大宛以葡萄為酒,富人藏酒萬餘石,久者十數歲不敗。

張騫使西域,得其種而還,種之,中國始有。蓋北果之最珍者。魏文帝詔群臣說葡萄云:醉酒宿醒,掩露而食,甘而不飴,酸而不酢,冷而不寒,味長汁多,除煩解悁,他方:之果寧有匹之者?今大原尚作此酒,或寄至都下,猶作葡萄香。根、苗中空相通,圃人將貨之,欲得厚利,暮溉其根,而晨朝水浸子中矣。

故俗呼其苗為木通,逐水利小腸尤佳。今醫家多暴收其實,以洽時氣。發瘡疹不出者,研酒飲之甚效。江東出一種,實細而味酸,謂之蘡薁子。

衍義曰:葡萄,先朝,西夏持師子來獻,使人兼齎葡萄遺州郡,比中國者皆相似。最難乾,不幹不可收,仍酸澌不可食。李白所謂胡人歲獻葡萄酒者是此。瘡疱不出,食之盡出。多食皆昏人眼。波斯國所出,大者如雞卵。

白話文:

葡萄,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筋骨濕痺,增強氣力,使人意志堅強,身體肥壯健康,能耐飢餓,抵禦風寒。長期食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可以用來釀酒。有逐水、利小便的功效。生長在隴西、五原、敦煌的山谷中。

陶弘景說,魏國的使者常常帶來這種水果,外形像五味子但味道甘甜,可以釀酒,據說用它的藤汁釀酒特別美味。北方人大多肥壯健康耐寒,大概就是因為吃了這種水果吧?這種水果在淮南無法種植,就像橘子在河北會變種一樣。有人說這就是本地的蘡薁,恐怕就像枳和橘的關係一樣。唐代的註解說,蘡薁和葡萄相似,但蘡薁是千年的老藤。葡萄的釀酒方法是,將果實的汁液取出,自然發酵成酒。

蘡薁和山葡萄都可以用來釀酒。陶弘景說用藤汁釀酒是錯誤的。臣禹錫等人仔細查閱蜀地的本草圖經,上面說葡萄是蔓生的,藤蔓和葉子像蘡薁但更大。果實有紫色和白色兩種,也有像馬乳形狀的,也有圓形的,都以其形狀命名。也有沒有核的。七八月成熟。可以用果實釀酒或製成漿,另外有專門的方法。仔細查閱,蘡薁就是山葡萄,也可以用來釀酒。孟詵說,葡萄不挑土地,只要採收來釀酒,都能釀出美味的酒。

有人說葡萄子不能多吃,會讓人突然感到煩悶,眼睛昏花。葡萄根熬成濃汁,慢慢飲用,可以止住嘔吐和霍亂後的噁心。孕婦如果感到胎兒上衝心臟,喝了這種汁液就能使胎兒下沉,使胎兒安定。藥性論說,葡萄是君藥,味道甘甜酸澀。可以去除腸道內的水氣,調和脾胃,治療淋病,通利小便。段成式的《酉陽雜俎》說,葡萄有黃色、白色、黑色三種,成熟的時候,果實會整個側過來。

圖經上說,葡萄生長在隴西、五原、敦煌的山谷中,現在河東以及靠近京城的州郡也都有。藤蔓很長,茂盛的時候,一兩株就能覆蓋整個山谷。花朵很小,呈黃白色。果實有紫色和白色兩種,形狀也有圓形和尖形兩種。也有沒有核的。都在七八月成熟。可以取它的汁液來釀酒。《史記》記載,大宛用葡萄釀酒,富人家藏酒上萬石,存放十幾年也不會壞。

張騫出使西域,帶回了葡萄的種子,種植後中國才開始有葡萄。可以說是北方最珍貴的水果。魏文帝曾詔告群臣稱讚葡萄說,喝醉後醒來,帶著露水食用,甘甜而不膩,酸而不澀,涼而不寒,味道悠長,汁液豐盈,可以消除煩躁憂悶,其他地方的水果哪有能比得上的呢?現在太原還釀造這種酒,有時會寄到京城,還保留著葡萄的香味。葡萄的根和藤蔓內部是中空的,園丁想要賣個好價錢,就在傍晚澆灌葡萄根,第二天早上,水就會浸透到葡萄果實裡面。

所以民間稱葡萄藤為木通,有很好的逐水、利小腸的功效。現在醫生大多把葡萄果實曬乾,用來治療時疫。如果疹子發不出來,用葡萄研磨後泡酒喝,效果很好。江東有一種葡萄,果實很小味道很酸,叫做蘡薁。

衍義說,先朝時,西夏進貢獅子,順便送來葡萄給各州郡,與中國的葡萄都相似。葡萄最難曬乾,不曬乾就不能收藏,曬乾後又會酸澀難以下嚥。李白所說的胡人每年進貢葡萄酒,就是指這種葡萄。瘡疱發不出來,吃了葡萄就會全部發出來。多吃會讓人眼睛昏花。波斯國出產的葡萄,大的像雞蛋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