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三 (5)
卷第二十三 (5)
1. 桔柚
味辛,溫,無毒。主胸中瘕熱逆氣,利水穀,下氣,止嘔咳,除膀胱留熱,停水,五淋,利小便,主脾不能消穀,氣衝胸中,吐逆,霍亂,止泄,去寸白。久服去臭,下氣通神,輕身長年。一名桔皮。生南山川穀,生江南。十月採。
陶隱居云:此是說其皮功爾。以東桔為好,西江亦有而不如。其皮小冷,療氣,乃言勝桔。北人亦用之,並以陳者為良。其肉,味甘、酸,食之多痰,恐非益也。今此雖用皮,既是果類,所以猶宜相從。柚子皮乃可服,而不復入藥。用此應亦下氣。唐本注云:柚皮厚,味甘,不如桔皮味辛而苦。
其肉亦如桔,有甘有酸,酸者名胡甘。今俗人或謂橙為柚,非也。按《呂氏春秋》云:果之美者,有云夢之柚。郭璞云:柚似橙,而大於桔。孔安國云:小曰桔,大曰柚,皆為甘也。今注自木部今移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桔皮,臣,味苦、辛。能治胸膈間氣,開胃,主氣痢,消痰涎,治上氣咳嗽。
陳藏器云:桔、柚本功外,中實冷。酸者聚痰,甜者潤肺。皮堪入藥,子非宜人。其類有朱柑、乳柑、黃柑、石柑、沙柑。桔類有朱桔、乳桔、塌桔、山桔、黃淡子。此輩皮皆去氣調中,實總堪食。就中以乳柑為上。《本經》合入果部,宜加實字,入木部非也。嶺南有柚,大如冬瓜。
孟詵云:桔,止泄痢。食之下食,開胸膈痰實結氣。下氣不如皮。穰不可多食,止氣。性雖溫,止渴。又,干皮一斤,搗為末,蜜為丸。每食前酒下三十丸,治下焦冷氣。又,取陳皮一斤,和杏仁五兩,去皮、尖熬,加少蜜為丸。每日食前飲下三十丸,下腹臟間虛冷氣。腳氣衝心,心下結硬,悉主之。
日華子云:桔,味甘、酸。止消渴,開胃,除胸中隔氣。又云皮,暖,消痰止嗽,破癥瘕痃癖。又云核,治腰痛,膀胱氣,腎冷,炒去殼,酒服,良。桔囊上筋膜,治渴及吐酒。炒,煎湯飲,甚驗也。又云柚子,無毒。治妊孕人吃食少並口淡,去胃中惡氣,消食,去腸胃氣。
解酒毒,治飲酒人口氣。
圖經曰:桔、柚,生南山川穀及江南,今江浙、荊襄、湖嶺皆有之。木高一、二丈,葉與枳無辨,刺出於莖間。夏初生白花,六月、七月而成實,至冬而黃熟,乃可啖。舊說小者為桔,大者為柚。又云:柚似橙而實酢,大於桔。孔安國注《尚書》:厥包桔柚。郭璞注《爾雅》柚條皆如此說。
又閩中、嶺外、江南皆有柚,比桔黃白色而大;襄、唐間柚,色青黃而實小。皆味酢,皮厚,不堪入藥。今醫方:乃用黃桔、青桔兩物,不言柚。豈青桔是柚之類乎?然黃桔味辛,青桔味苦。《本經》二物通云味辛。又云一名桔皮。又云十月採,都是今黃桔也。而今之青桔似黃桔而小,與舊說大小、苦辛不類,則別是一種耳。
白話文:
桔柚
味道辛辣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胸腔內積聚的熱氣和逆行的氣,能疏通腸道,促進水穀運行,使氣下降,止嘔咳,消除膀胱內的餘熱,停滯的水分,以及小便不利、淋漓不盡等症狀。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,氣向上衝擊胸部,引起嘔吐、霍亂,也能止瀉、去除體內的寄生蟲(寸白蟲)。長期服用可以去除體臭,使氣機順暢,精神清爽,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它又名桔皮。生長在南方的山谷和河流邊,也產於江南地區。在十月採收。
陶隱居說,這裡講的是桔皮的功效。以東邊的桔子為最好,西江也有但品質不如。桔皮性味略涼,能調理氣機,據說勝過一般的桔子。北方人也使用,而且以陳年久的為佳。至於桔子肉,味道甘甜、酸澀,吃多了容易生痰,恐怕對身體沒有益處。現在雖然主要使用桔皮,但桔子畢竟屬於水果類,所以還是應該放在一起說明。柚子皮也可以服用,但一般不入藥。使用柚皮應該也能起到降氣的作用。唐朝的注釋說,柚子皮厚,味道甘甜,不如桔皮味道辛辣而苦。
柚子肉也像桔子一樣,有甘甜也有酸澀的,酸的叫做胡甘。現在有俗人把橙子叫做柚子,這是錯誤的。《呂氏春秋》記載,水果中美味的,有云夢的柚子。郭璞說,柚子像橙子,但比桔子大。孔安國說,小的叫桔,大的叫柚,都是甘甜的水果。現在的注釋從木部移到這裡。我禹錫等謹慎查閱《藥性論》得知:桔皮,是輔助藥,味道苦、辛。能治療胸膈間的氣滯,開胃,治療氣痢,化痰,治療上氣咳嗽。
陳藏器說:桔子、柚子除了以上功效外,果實中心偏涼。酸的容易聚痰,甜的則滋潤肺部。果皮可以用作藥材,果核則不適合食用。桔子類有朱柑、乳柑、黃柑、石柑、沙柑。桔子類有朱桔、乳桔、塌桔、山桔、黃淡子。這些果皮都能疏通氣機、調和中焦,果實都可以食用,其中以乳柑為上品。《本經》把它歸入果部是合適的,應該加上一個「實」字,歸入木部不對。嶺南有柚子,大得像冬瓜。
孟詵說:桔子能止瀉痢。食用後可以幫助消化,疏通胸膈的痰積和氣結。降氣的作用不如桔皮。桔絡不可多食,會阻滯氣機。桔子性味雖然溫和,但能止渴。另外,把一斤桔皮曬乾搗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丸子。每次飯前用酒送服三十丸,可以治療下焦虛寒之氣。又用陳皮一斤,和杏仁五兩(去皮、尖,炒過),加少量蜂蜜做成丸子。每天飯前用酒送服三十丸,可以治療腹部內臟虛寒之氣。腳氣上衝到心臟,導致心下結硬等症狀,都可以用此治療。
日華子說:桔子,味道甘甜、酸澀。能止消渴,開胃,消除胸膈間的氣滯。又說桔皮,性溫,能化痰止咳,破除體內的癥瘕痃癖(腹部腫塊)。又說桔核,能治療腰痛、膀胱氣、腎臟虛寒,炒過後去殼,用酒送服,效果很好。桔子囊上的筋膜,可以治療口渴和飲酒後的嘔吐。炒過後煎湯飲用,效果顯著。又說柚子,沒有毒性。可以治療孕婦食慾不振、口淡,去除胃中的穢氣,幫助消化,去除腸胃脹氣。
還能解酒毒,治療飲酒後口氣難聞。
《圖經》說:桔、柚,生長在南方的山谷和河流邊,以及江南地區。現在江浙、荊襄、湖嶺一帶都有。樹木高一兩丈,葉子和枳沒有區別,刺長在莖上。初夏開白花,六、七月結果,到冬季變黃成熟,就可以食用了。舊說小的叫桔,大的叫柚。又說:柚子像橙子,但果實酸澀,比桔子大。《尚書》孔安國注釋說:「厥包桔柚」。《爾雅》郭璞的注釋關於柚子的記載也是這樣說的。
另外,福建、嶺南、江南都有柚子,它們比桔子顏色黃白而且大;襄、唐一帶的柚子,顏色青黃而果實較小,都味道酸澀,皮厚,不能入藥。現在的醫方,使用黃桔、青桔兩種,沒有提到柚子。難道青桔是柚子的一種嗎?然而黃桔味道辛辣,青桔味道苦澀。《本經》中說這兩種桔子味道都辛辣。又說一名桔皮。又說十月採收,指的都是現在的黃桔。而現在的青桔像黃桔但比較小,和舊說的大小、苦辛不同,應該是另一種桔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