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5)
卷第六 (5)
1. 甘草(國老)
味甘,平,無毒。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,堅筋骨,長肌肉,倍力,金瘡尰(時勇切)解毒,溫中下氣,煩悶短氣,傷臟咳嗽,止渴,通經脈,利血氣,解百藥毒。為九土之精,安和七十二種石,一千二百種草。久服輕身延年。一名蜜甘,一名美草,一名蜜草,一名蕗草。生河西川穀積沙山及上郡。
二月、八月除日採根,曝乾十日成。(朮、乾漆、苦參為之使,惡遠志、反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海藻四物。)
白話文:
甘草的功效與特性:
甘草味甘,性平,無毒。
主要功效:
- 調理五臟六腑寒熱邪氣。
- 堅固筋骨,增強肌肉,提升體力。
- 治疗金疮(刀伤)解毒。
- 温和脾胃,降逆止咳。
- 缓解烦闷短气,缓解伤脏咳嗽。
- 止渴解渴。
- 通畅经脉,促进血液循环。
- 解除百药毒性。
其他特性:
- 甘草為九土之精,能安和七十二种石头和一千二百种草药。
- 长期服用可轻身延年。
別名:
- 蜜甘
- 美草
- 蜜草
- 蕗草
產地:
- 河西
- 川穀
- 積沙山
- 上郡
採收時間:
- 二月、八月除日採根,曝曬十日即可。
配伍禁忌:
- 甘草的配伍藥物為朮、乾漆、苦參。
- 甘草忌與遠志、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海藻四物同用。
陶隱居云:河西、上郡不復通市,今出蜀漢中,悉從汶山諸夷中來。赤皮斷理,看之堅實者,是抱罕草,最佳。抱罕,羌地名。亦有火炙乾者,理多虛疏。又有如鯉魚腸者,被刀破,不復好。青州間亦有,不如。又有紫甘草,細而實,乏時可用。此草最為眾藥之主,經方少不用者,猶如香中有沉香也。
國老,即帝師之稱,雖非君,為君所宗,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蘦,大苦。注:今甘草也,蔓延生。葉似荷,青黃,莖赤有節,節有枝相當。疏引《詩·唐風》云:采苓采苓,首陽之巔是也。藥性論云:甘草,君,忌豬肉,諸藥眾中為君。治七十二種乳石毒,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,調和使諸藥有功,故號國老之名矣。
白話文:
陶隱居說:河西、上郡現在已經不通商路,現在從蜀漢中出來的甘草,都是從汶山諸夷地帶來的。赤色的外皮,斷面紋理緊密的,是抱罕草,品質最好。抱罕,是羌族的一個地名。也有一些是經過火烤乾燥的,紋理就比較稀疏。還有一些像鯉魚腸一樣的,被刀子劃破,就不好了。青州地區也有,但不如這裡的好。還有一些紫色的甘草,細小而實,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時候可以用。甘草是所有藥材中最主要的,經方中很少不用它,就好比香料中缺少沉香一樣。
國老,就是皇帝老師的意思,雖然不是君主,但被君主尊崇,因此能夠調和草藥和礦石,解百毒。臣禹錫等謹慎地根據《爾雅》記載:蘦,味道極苦。注釋說:現在的甘草就是蘦,蔓生。葉子像荷葉,顏色青黃,莖是紅色的,有節,節上又有分枝。引述《詩經·唐風》中的詩句:“采苓采苓,首陽之巔”,這裡說的也是甘草。藥性論說:甘草是藥材中的君主,忌諱與豬肉一起服用,在所有藥材中它是最主要的。可以治療七十二種乳石毒,可以解一千二百種草木毒,可以調和所有藥材使其發揮作用,因此被稱為國老。
主腹中冷痛,治驚癇,除腹脹滿,補益五臟,制諸藥毒,養腎氣內傷,令人陰痿。主婦人血瀝,腰痛,虛而多熱,加而用之。日華子云:安魂定魄,補五勞七傷,一切虛損,驚悸,煩悶,健忘,通九竅,利百脈,益精養氣,壯筋骨,解冷熱,入藥炙用。
圖經曰:甘草,生河西川穀積沙山及上郡,今陝西河東州郡皆有之。春生青苗,高一、二尺,葉如槐葉,七月開紫花似柰,冬結實作角子如畢豆。根長者三、四尺,粗細不定,皮赤,上有橫梁,梁下皆細根也。二月、八月除日採根,曝乾十日成,去蘆頭及赤皮,今云陰乾用。
白話文:
甘草主治腹部寒冷疼痛,治療驚癇,消除腹脹滿,補益五臟,解毒,滋養腎氣內傷,改善陽痿。對於婦女血崩、腰痛、虛熱等症狀,也可用甘草來治療。日華子記載,甘草能安神定魄,補五勞七傷,治療一切虛損、驚悸、煩悶、健忘,通九竅,利百脈,益精養氣,壯筋骨,解冷熱。入藥時需炙用。
圖經記載,甘草生長在河西、川穀積沙山和上郡等地,現今陝西河東一帶皆有。春天長出青苗,高一到兩尺,葉子像槐葉,七月開紫色花,像柰花,冬天結出果實,像畢豆。根部可長達三到四尺,粗細不一,皮色赤紅,有橫梁,梁下皆是細根。二月和八月除日採收根部,晒乾十日而成,去掉蘆頭和赤皮,現在則以陰乾方式使用。
今甘草有數種,以堅實斷理者為佳,其輕虛縱理及細韌者不堪,唯貨湯家用之。謹按《爾雅》云:蘦,大苦。釋曰:蘦,一名大苦。郭璞云:甘草也,蔓延生,葉似荷,青黃,莖赤有節,節有枝相當。或云:蘦似地黃。《詩·唐風》云:采苓采苓,首陽之巔是也。蘦與苓通用。
首陽之山,在河東蒲阪縣,乃今甘草所生處相近,而先儒所說苗、葉與今全別,豈種類有不同者乎?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有一物甘草湯、甘草附子、甘草乾薑、甘草瀉心等湯,諸方用之最多,又能解百毒,為眾藥之要。孫思邈論云:有人中烏頭、巴豆毒,甘草入腹即定。方稱大豆解百藥毒,嘗試之不效,乃加甘草為甘豆湯,其驗更速。
白話文:
現在市面上有許多種甘草,堅實、斷面整齊的最好,輕飄、空心、纖維細長的則品質不好,只能用來煮湯。根據《爾雅》記載,「蘦」是一種苦味植物,也叫「大苦」,郭璞認為就是甘草,它蔓延生長,葉子像荷葉,青黃色,莖紅色有節,節上有枝葉對稱生長。也有人說「蘦」像地黃。 《詩經·唐風》中提到「采苓采苓,首陽之巔」,「蘦」和「苓」是同一种植物。
首陽山位於河東蒲阪縣,正是現在甘草生長的地方,但古籍中描述的甘草苗葉與現在的完全不同,難道是因為種類不同嗎?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有多個方劑使用甘草,例如甘草湯、甘草附子湯、甘草乾薑湯、甘草瀉心湯等等,甘草在藥方中使用頻率最高,並且可以解百毒,是各種藥物的重要輔助。孫思邈也說,有人誤食烏頭、巴豆中毒,只要服用甘草就能解毒。古方認為大豆可以解百毒,但實際效果不佳,後來加了甘草製作成甘豆湯,解毒速度更快。
又《備急方》云:席辯刺史嘗言:嶺南俚人解毒藥,並是嘗用物,畏人得其法,乃言三百頭牛藥,或言三百兩銀藥。辯久住彼,與之親狎,乃得其實。凡欲食,先取甘草一寸炙熟,嚼咽汁,若中毒,隨即吐出。乃用都惏藤、黃藤二物,酒煎令溫常服,毒隨大小溲出。都惏藤者,出嶺南,高三尺余,甚細長。
所謂三百兩銀藥也。又常帶甘草十數寸隨身,以備緩急。若經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,非毒也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:治發背秘法,李北海云此方神授,極奇秘。以甘草三大兩,生搗,別篩末,大麥面九兩,於一大盤中相和攪令勻。取上好酥少許,別捻入藥,令勻,百沸水搜如餅劑,方圓大於瘡一分,熱敷腫上,以油片及故紙隔令通風,冷則換之。已成膿水自出,未成腫便內消。
白話文:
據《備急方》記載,席辯刺史曾說,嶺南的當地人懂得解毒藥,這些藥都是他們自己嘗試過的,不願意輕易透露給外人。他們會以「三百頭牛的藥」或「三百兩銀的藥」來形容這些解毒藥。席辯在嶺南居住時間長,與當地人很熟悉,所以才得知這些解毒藥的真面目。凡是要吃東西時,先取一段一寸長的甘草,炙烤後嚼碎咽下汁液,如果真的中毒了,馬上吐出來。然後用都惏藤和黃藤這兩種植物,用酒煎煮成溫熱的藥液,持續服用,毒素就會隨著大小便排出。都惏藤產自嶺南,高度約三尺多,非常細長。這就是所謂的「三百兩銀的藥」。此外,嶺南人還會隨身攜帶十幾寸長的甘草,以備不時之需。如果含了甘草後,食物仍然沒有吐出來,那就不是中毒了。崔元亮在《海上方》中記載了一個治療發背的秘方,李北海說這個方子是神授的,非常奇特。方法是用三兩甘草,生搗碎,篩成粉末,再加入九兩大麥面,在一隻大盤子裡攪拌均勻,然後取少量上等酥油揉入藥粉中,攪拌均勻,再用滾水揉成餅狀,餅的大小比瘡口大一寸,熱敷在腫塊上,用油紙和舊紙隔開,保持通風,冷了就換新的。膿水會自然排出,如果還沒形成膿腫,就會直接消退。
當患腫著藥時,常須吃黃耆粥,甚妙。又一法:甘草一大兩微炙,搗碎,水一大升浸之,器上橫一小刀子,置露中經宿,平明以物攪令沫出,吹沫服之。但是瘡腫發背,皆可服,甚效。
雷公云:凡使,須去頭尾尖處,其頭尾吐人。每用切長三寸,銼劈破作六、七片,使瓷器中盛,用酒浸蒸,從巳至午,出曝乾細銼。使一斤,用酥七兩塗上,炙酥盡為度。又,先炮令內外赤黃用,良。外臺秘要:救急瘦疾。甘草三兩炙,每旦以小便煮三、四沸,頓服之,良。
百一方:小兒初生,未可與朱、蜜,取甘草一指節長炙碎,以水二合,煮取一合,以纏綿點兒口中,可得一蜆殼止,兒當快吐胸中惡汁,此後待兒飢渴,更與之。若兩服並不吐,盡一合止,得吐惡汁,兒智惠無病。又方:中蠱者,煮甘草服之,當痰出,若平生預服防蠱者,宜熟炙甘草煮服之。
白話文:
在治療腫塊時,常會使用「黃耆粥」,效果極佳。另一個方法是:取甘草一大兩(約20克),微火炙烤後,搗碎,用一大碗水浸泡,器蓋上放一把小刀,放置一夜,到天亮時用物攪拌出泡沫,吹起泡沫服用。對於各種腫塊和背部的瘡傷,都可以服用這種方法,效果顯著。
雷公曾說:使用甘草時,必須去除頭尾尖端部分,因為頭尾會使人生病。每次使用時,將甘草切成長3寸(約9公分)的小段,切成六到七片,放入瓷器中,用酒浸泡蒸煮,從巳時(約上午9點)到午時(約中午12點),取出晾乾,再細切。每次使用甘草一斤(約500克),需要酥油七兩(約280克)塗抹,直到酥油燒盡為止。另外,外臺祕要中提到,這可以急時救人。使用炙烤過的甘草,每天早上以小便煮三到四次,一次服用即可。
百一方中提到,對剛出生的嬰兒,不適合給他服用硃砂或蜂蜜,取一段長一指節(約1.5公分)的甘草炙烤後,研磨成粉,用水兩合(約40毫升)煮成一合(約20毫升),用纏綿沾取點在嬰兒口中,可以幫助他停止流鼻血,讓他快速吐出胸中的惡液。從此之後,等到嬰兒餓了或渴了,再給他喝。如果兩次服用都沒有吐出惡液,全部一合(約20毫升)服用後,他就能吐出惡液,這樣他就會變得聰明健康。
另一個方法是,如果被蟲咬中毒,可以煮甘草服用,會有痰液排出。如果平時就有預防蟲咬的習慣,則應使用炙烤過的甘草煮服。
凡中蠱毒即內消,不令吐痰,神驗。又方:食牛、羊肉中毒者,煮甘草汁服之一、二升,當愈。經驗方:崔宣州衍傳赤白痢方:甘草一尺,炙擘破,以淡漿水蘸三、二度,又以慢火炙之,後用生薑去皮半兩,二味以漿水一升半,煎取八合,服之立效。梅師方:治初得痢,冷熱赤白芨霍亂。
甘草一兩炙,豆蔻七個銼,以水三升,煎取一升分服。孫真人食忌:主一切傷寒。甘草如中指長,炙,細銼,取童子小便一升和煎取七合,空心服,日再服之。廣利方:治肺痿久咳嗽,涕唾多,骨節煩悶,寒熱。甘草十二分炙,搗為末,每日取小便三合,甘草末一錢匕,攪令散服。
白話文:
中蠱毒會導致內耗,不讓患者吐痰,效果很明顯。另外,吃牛肉或羊肉中毒的人,可以用甘草煮水喝,一兩升就能治好。崔宣州衍傳下的赤白痢方:將一尺長的甘草炙烤後掰開,用淡漿水浸泡兩三次,再用小火炙烤;接著用半兩去皮的生薑,與甘草和一升半漿水一起煎煮,取八合服用,效果顯著。梅師方:治療初期痢疾、寒熱赤白痢和霍亂。
將一兩甘草炙烤,七個豆蔻切碎,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,分次服用。孫真人食忌:主治一切傷寒。將一根如中指長的甘草炙烤後切碎,用一升童子小便一起煎煮,取七合,空腹服用,每天服用兩次。廣利方:治療肺痿久咳、流鼻涕吐口水多、骨節酸痛、寒熱交替。將十二分的甘草炙烤後研磨成粉,每天取三合小便,加入一錢匕甘草粉攪拌均勻服用。
御藥院治二、三日咽痛。可與甘草湯去滓,日三服。古今錄驗:治陰下濕癢。甘草一尺並切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漬洗之,日三、五度,瘥。金匱玉函:菜中有水莨菪,葉圓而光,有毒,誤食之令人狂亂,狀若中風,或吐。甘草煮汁,服之即解。又方:治誤飲饌中毒者。未審中何毒,卒急無藥可解。
只煎甘草、薺苨湯服之,入口便活。又方:治小兒撮口及發噤方:用生甘草一分細銼,以水一盞,煎至六分去滓,溫與兒服,令吐痰涎後,以乳汁點兒口中瘥。又方:治小兒中蠱欲死。甘草半兩銼,以水一盞,煎五分去滓。作二服,當吐蠱出。又方:治小兒羸瘦惏惏方:甘草二兩,炙焦,杵為末,蜜丸如綠豆大。
白話文:
古代醫書記載,甘草可用於治療各種疾病。例如,咽喉痛可以喝甘草湯;陰部濕癢可以將甘草煮水洗患處;誤食有毒植物水莨菪,可以服用甘草汁解毒;誤食其他毒物,也可以服用甘草湯解毒;小兒口噤不開,可以服用甘草湯,讓孩子吐出痰涎;小兒中蠱,可以服用甘草湯,吐出蠱毒;小兒瘦弱,可以服用甘草丸。
每溫水下五丸,日二服。傷寒類要:治傷寒三、二日咽痛者。與甘草二兩炙,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服五合,日三。又方:傷寒,脈結代者,心悸動方:甘草二兩,水三升,煮取一半,服七合,日二。姚和眾:治小兒尿血。甘草五分,以水六合,煎取二合去滓,一歲兒一日服令盡。
淮南子:甘草主生肌肉。
衍義曰:甘草,枝葉悉如槐,高五、六尺,但葉端微尖而糙澀,似有白毛。實作角生,如相思角,作一本生,子如小扁豆,齒齧不破。今出河東西界,入藥須微炙;不爾,亦微涼。生則味不佳。
白話文:
每次用溫水送服五丸藥,一天服用兩次。治療傷寒初期,發病三到兩天出現咽喉疼痛的,可以用甘草兩兩,加水三升,煮到剩下一升半,每次服用五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另外,治療傷寒,脈象沉緊而有代脈,心悸不安的,可以用甘草兩兩,加水三升,煮到剩下一半,每次服用七合,一天服用兩次。治療小兒尿血的,可以用甘草五分,加水六合,煎煮到剩兩合,去渣,一歲的兒童一天服用完。
甘草可以生肌長肉。
甘草的枝葉和槐樹很像,高約五到六尺,但葉子尖端略尖且粗糙,表面像有白色絨毛。果實像角一樣生長,像相思樹的果實,一枝上長著一個果實,種子像扁豆,咬不破。現在產於河東地區,入藥之前需要微火炙烤,否則藥性偏寒。生甘草味道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