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六 (4)

1. 天門冬

味苦、甘,平、大寒,無毒。主諸曝風濕偏痹,強骨髓,殺三蟲,去伏屍,保定肺氣,去寒熱,養肌膚,益氣力,利小便,冷而能補,久服輕身,益氣延年,不飢。一名顛勒。生奉高山谷。二月、三月、七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(垣衣、地黃為之使,畏曾青。)

陶隱居云:奉高,泰山下縣名也。今處處有,以高地大根味甘者為好。張華《博物志》云:天門冬,逆捋有逆刺。若葉滑者,名絺休,一名顛棘。可以浣縑,素白如絨(音越紵類)。金城人名為浣草。擘其根,溫湯中挪之,以浣衣勝灰。此非門冬,相似爾。按:如此說,今人所採皆是有刺者,本名顛勒,亦粗相似,以浣垢衣則淨。

白話文:

天門冬味苦甘,性寒涼,無毒。它能治療風濕痹痛,強健骨髓,殺滅寄生蟲,驅除伏屍,保護肺氣,緩解寒熱,滋養肌膚,增強體力,促進小便,雖然性寒卻能補益身體。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,益氣延年,並且讓人不感到飢餓。天門冬又名顛勒,生長在高山谷地。二月、三月、七月、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備用。地黃和垣衣可以作為天門冬的輔藥,但忌與曾青同用。

陶隱居指出,奉高是泰山下的縣名,現在各地都有天門冬生長,其中高地生長的大根且味道甘甜的品質最好。張華在《博物志》中提到,天門冬逆著莖的方向捋時,會有逆刺。葉子光滑的天門冬,叫做絺休,又名顛棘,可以用來洗滌絲綢,使之潔白如絨。金城人稱之為浣草。將天門冬的根切開,在溫水中搓揉,可以用来洗滌衣物,效果胜過草木灰。這種絺休雖然不是天門冬,但外形相似。如今人們採集的天門冬,大多是有刺的,也就是我們所说的顛勒,和絺休粗略相似,可以用来洗涤污垢的衣物。

《桐君藥錄》又云:葉有刺,蔓生,五月花白,十月實黑,根連數十枚。如此殊相亂,而不復更有門冬,恐門冬自一種,不即是浣草耶?又有百部,根亦相類,但苗異爾。門冬蒸,剝去皮,食之甚甘美,止飢。雖曝乾,猶脂潤難搗,必須薄切,曝於日中,或火烘之也。俗人呼苗為棘刺,煮作飲乃宜人,而終非真棘刺爾。

服天門冬,禁食鯉魚。唐本注云:此有二種,苗有刺而澀者,無刺而滑者,俱是門冬。俗云顛刺、浣草者,形詺(音瞑)之。雖作數名,終是一物。二根浣垢俱淨,門冬、浣草,互名之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天門冬,陶云百部根亦相類,苗異爾。按天門冬根有十餘莖,百部多者五、六十莖,根長尖,內虛,味苦。

白話文:

《桐君藥錄》裡也說:門冬的葉子帶刺,蔓生,五月開花白色,十月結果黑色,一根連著好幾十個。這樣看來,門冬和浣草很像,難道門冬就只是一種植物,而浣草其實就是它嗎?另外,還有百部,它的根也很像門冬,只是苗不一樣。門冬可以蒸熟,剝去皮食用,非常香甜,可以止飢。即使曬乾了,仍然油潤難以搗碎,必須切成薄片,放在太陽下曬,或用火烘烤。民間把門冬的苗叫做棘刺,煮來喝對人體有益,但它終究不是真正的棘刺。

服用天門冬時,不能吃鯉魚。唐本注釋說:門冬有兩種,一種葉子有刺而且澀,一種沒有刺而且光滑,兩種都是門冬。民間說的顛刺、浣草,其實是同一種植物。雖然叫了幾個名字,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。門冬和浣草的根都可以用来洗滌,所以相互借用彼此的名字。現在參考陳藏器本草書,裡面的記載說:天門冬的根有十幾根莖,而百部的根則有五六十根莖,根部又長又尖,裡面是空的,味道苦。

天門冬根圓短實潤,味甘不同,苗蔓亦別。如陶所說,乃是同類。今人或以門冬當百部者,說不明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薔蘼,門冬。注云:門冬,一名滿冬。虋(音門)。抱朴子云:或名地門冬,或名莚門冬,或名巔棘,或名淫羊食,或名管松。其生高地,根短味甜氣香者上。

其上水側下地者,葉細似蘊而黃,根長而味多苦氣臭者下。亦可服食,然善令人下氣,為益又遲也。服之百日,皆丁壯兼倍,快於朮及黃精也。入山便可蒸,若煮啖之,取足以斷谷;若有力,可餌之。亦作散並搗絞其汁作液以服,散尤益。藥性論云:天門冬,君。主肺氣咳逆,喘息促急,除熱,通腎氣。

白話文:

天門冬的根圓短且飽滿潤澤,味道甘甜,但種類不同,枝葉也各有差異。就像陶弘景所說,這些都是同一類植物。現在有些人把天門冬當成百部,實在是說不通。臣禹錫等人謹慎查閱《爾雅》記載:薔蘼就是天門冬。注釋說:天門冬,又名滿冬,讀音同“門”。《抱朴子》記載:天門冬又名地門冬、莚門冬、巔棘、淫羊食、管松。天門冬生長在高處,根短、味甜、氣香的品質較佳。

生長在水邊低窪處的,葉細小呈黃色,像蘊草,根長且苦澀帶有臭味,品質較差。雖然也能食用,但容易讓人腹瀉,療效也較慢。服用天門冬一百天,都能強壯身體,效果比術和黃精還要好。進山後可以直接蒸食,或者煮熟食用,可以充饑;如果體力充沛,可以直接食用。也可以將天門冬研磨成粉末服用,或者搗碎榨汁飲用,粉末效果更佳。《藥性論》記載:天門冬屬於君藥,主要治療肺氣咳嗽、氣喘、呼吸急促,清熱,通腎氣。

療肺瘻,生癰吐膿,治濕疥,止消渴,去熱中風,宜久服。煮食之,令人肌體滑澤,除身中一切惡氣,不潔之疾,令人白淨。蜀人使浣衣如玉,和地黃為使,服之耐老,頭不白,能冷補,患人體虛而熱,加而用之。楊損之云:服天門冬,誤食鯉魚中毒,浮萍解之。日華子云:貝母為使。

鎮心,潤五臟,益皮膚,悅顏色,補五勞七傷,治肺氣並嗽,消痰,風痹,熱毒遊風,煩悶吐血,去心用。

圖經曰:天門冬,生奉高山谷,今處處有之。春生藤蔓,大如釵股,高至丈餘,葉如茴香,極尖細而疏滑,有逆刺,亦有澀而無刺者。其葉如絲杉而細散,皆名天門冬。夏生白花,亦有黃色者。秋結黑子,在其根枝旁。入伏後無花,暗結子。其根白或黃紫色,大如手指,長二、三寸,大者為勝,頗與百部根相類,然圓實而長,一、二十枚同撮。二月、三月、七月、八月採根,四破之,去心,先蒸半炊間,曝乾,停留久仍濕潤。

白話文:

天門冬可以治療肺瘻、生瘡吐膿、濕疹疥癬,止渴,治療熱中風,適合長期服用。煮著吃可以使肌膚光滑,消除體內一切邪氣和不潔的疾病,讓人容光煥發。四川人用它來洗衣服,使衣服潔白如玉,配合地黃一起服用,可以延緩衰老,頭髮不白,具有涼補的效果,適合體虛而有熱症的人使用。楊損之說,服用天門冬誤食鯉魚中毒,可以用浮萍解毒。日華子說,貝母是天門冬的輔藥。

天門冬可以鎮心,滋潤五臟,改善皮膚,使人容光煥發,補五勞七傷,治療肺氣咳嗽,化痰,治療風痺、熱毒遊風、煩悶吐血,但心臟病患者忌用。

天門冬生長在山谷中,現在各地都有。春天長出藤蔓,粗如髮簪,長可達一丈,葉子像茴香一樣,尖細而光滑,有倒刺,也有光滑無刺的。它的葉子像絲杉一樣細而散開,都叫天門冬。夏天開白色花,也有黃色的。秋天結黑色果實,長在根莖旁邊。入伏後不再開花,暗中結子。它的根白色或黃紫色,粗如手指,長二三寸,大的比較好,很像百部根,但圓實而長,一二十枚在一起。二月、三月、七月、八月採挖根部,切成四瓣,去掉中心,先蒸半熟,然後曬乾,保存時間長了會變潮濕。

入藥時,重炕焙令燥。洛中出者,葉大幹粗,殊不相類。嶺南者無花,余無它異。謹按天門冬別名,《爾雅》謂之蘼(亡彼切),一名虋(與門同)冬。《山海經》云:條谷之山,其草多芍藥,虋冬是也。《抱朴子》及《神仙服食方》云:天門冬,一名顛棘。在東嶽名淫羊食;在中嶽名天門冬;在西嶽名管松;在北嶽名無不愈;在南嶽名百部;在京陸山阜名顛棘。雖處處皆有,其名各異,其實一也,在北嶽地陰者尤佳。

欲服之,細切,陰乾,搗下篩,酒調三錢匕,日五、六進之,二百日知,可以強筋髓,駐顏色,與煉成松脂同蜜丸益善。服者不可食鯉魚,此方以顛棘為別名,而張茂先以為異類。《博物志》云:天門冬莖間有刺,而葉滑者曰絺休,一名顛棗,根以浣縑素令白。越人名為浣草,似天門冬而非也。

白話文:

天門冬入藥時,要經過烘烤,使其乾燥。洛陽地區產的天門冬,葉子大而粗糙,與其他地方的種類很不一樣。嶺南地區的天門冬沒有花,其他方面則沒有差異。

根據古籍記載,天門冬還有其他別名。《爾雅》稱之為「蘼」,《山海經》則稱之為「虋冬」。《抱朴子》和《神仙服食方》都記載,天門冬又叫「顛棘」。在東嶽山區,它被稱為「淫羊食」;在中嶽山區,則被稱為「天門冬」;在西嶽山區,稱為「管松」;在北嶽山區,稱為「無不愈」;在南嶽山區,稱為「百部」;而在京師和山阜地區,則稱為「顛棘」。儘管名稱不同,但都是同一种植物,其中生長在北嶽陰地者品質最佳。

想要服用天門冬,要先將其切碎,然後陰乾,再搗碎過篩。每次服用三錢匕,用酒調服,每日五、六次,連續服用二百天,就能強健筋骨、延緩衰老,並使容顏駐留。如果能將天門冬和煉製好的松脂一起做成蜜丸服用,效果更佳。服用期間不可食用鯉魚。

這個方子中,將「顛棘」作為天門冬的別名,但張茂先認為它們是不同的植物。《博物志》中記載,天門冬莖上有刺,葉子光滑的稱為「絺休」,也叫「顛棗」,它的根部可以用来洗滌絲綢,使之變白。越人將其稱為「浣草」,虽然外表像天門冬,但其實是不同的植物。

凡服此,先試浣衣如法者,便非天門冬。若如所說,則有刺而葉滑,便不中服。然今所有,往往是此類,用者須詳之。

雷公云:採得了,去上皮一重,便劈破,去心,用柳木甑,燒柳木柴,蒸一伏時,灑酒令遍,更添火蒸,出曝,去地二尺以來,作小架,上鋪天門葉,將蒸了天門冬,攤令乾用。食療補虛勞,治肺癆,止渴,去熱風。可去皮、心,入蜜煮之,食後服之。若曝乾,入蜜丸尤佳。

亦用洗面,甚佳。外臺秘要:治風癲引脅牽痛,發作則吐,耳如蟬鳴。天門冬去心、皮,曝乾搗篩,酒服方寸匕。若人久服,亦能長生。經驗後方:服天門冬法:不計多少,去心、皮為末,每服方寸匕,日三、四服不絕,甚益人,以酒飲之。又,治癥瘕積聚,去三尸,輕身益氣,延年耐老,百病不侵。

白話文:

服用天門冬之前,要先試用它來洗衣服,如果洗衣服的效果跟一般天門冬一樣,就說明它不是真正的天門冬。真正的天門冬應該是有刺且葉子光滑,不能服用。現在市面上很多天門冬都是假的,使用時要仔細辨認。

雷公說:採集到天門冬之後,先去除表皮,再劈開去心,用柳木蒸籠,燒柳木柴蒸煮一個伏時(約三十天),然後灑酒浸潤,繼續加熱蒸煮,取出曬乾。然後在地上離地面兩尺處搭建小架,鋪上天門冬葉,把蒸好的天門冬放在上面攤開曬乾備用。天門冬具有滋補虛勞、治療肺癆、止渴、祛熱風的功效。可以去皮去心,加入蜂蜜煮食,飯後服用。如果曬乾後,再加入蜂蜜製成丸藥效果更佳。

天門冬還可以用来洗脸,效果很好。外台秘要中记载,天门冬可以治疗风癫引胁牵痛,发作时会呕吐,耳鸣如蝉鸣。方法是将天门冬去心去皮,曬乾捣碎,用酒服用一寸匕。如果长期服用,還可以延年益寿。经验後方中記載:服用天门冬的方法,不限用量,去心去皮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寸匕,每天服用三到四次,可以强身健体,用酒服用效果更佳。此外,天门冬还可以治疗癥瘕积聚,去三尸,轻身益气,延年耐老,百病不侵。

孫真人枕中記:天門冬,末,服方寸匕,日三。無問山中、人間,恆勿廢,久服益。若釀酒服之,去癥瘕積聚,風痰癲狂,三蟲伏屍,除瘟痹,輕身益氣,令人不飢,百日還年耐老。修真秘旨神仙:服天門冬三十斤,細切,陰乾,搗末。每服三錢,酒調下,日五、六服。二百日後怡泰,拘急者緩,羸劣者強;三百日身輕;三年走及奔馬。

道馬八帝聖化經:欲不畏寒,取天門冬、茯苓等分為末。服方寸匕,日再服。大寒時,單衣汗出。抱朴子云:杜紫微服天門冬,御八十妾,有男一百四十人,日行三百里。列仙傳:赤頂子食天門冬,齒落更生,細發覆出。神仙傳:甘始者,太原人,服天門冬,在人間三百餘年。

白話文:

孫真人記載,天門冬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茶匙,每日三次,不論是在山中或人間,都要持續服用,長期服用有助於強身健體。若將天門冬浸酒服用,能治療癥瘕積聚、風痰癲狂、三蟲伏屍、瘟痹等疾病,還能輕身益氣,讓人不飢,百日內恢復年輕,延年益壽。

修真秘籍中記載,服用三十斤天門冬,切碎陰乾後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酒調服,每日五到六次。二百天后身體健康,急躁的人變得平和,虛弱的人變得強壯;三百天後身體輕盈;三年後能像馬一樣奔跑。

道馬八帝聖化經記載,想要不怕寒冷,可以將天門冬和茯苓等量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茶匙,每日服用兩次。嚴寒時,只穿單衣也會出汗。抱朴子記載,杜紫微服用天門冬,娶了八十位妾室,生了一百四十個兒子,每天能行走三百里。列仙傳記載,赤頂子食用天門冬,牙齒脫落後重新長出,頭髮也變得濃密。神仙傳記載,甘始是太原人,服用天門冬後,在人間生活了三百多年。

衍義曰:天門冬,麥門冬之類。雖曰去心,但以水漬漉使,周潤,滲入肌,俟軟,緩緩擘取,不可浸出脂液。其不知者,乃以湯浸一、二時,柔即柔矣,然氣味都盡。用之不效,乃曰藥不神,其可得乎?治肺熱之功為多。其味苦,但專泄而不專收,寒多人禁服。余如二經。

白話文:

天門冬和麥門冬是同類藥材,雖然要挖掉心,但應該用清水浸泡,讓它充分潤濕,滲透到內部,等到軟化後再慢慢掰開,不能浸泡到失去油脂。有些人不懂,用熱水浸泡一兩個時辰,雖然變軟了,但藥效都已經消失了。用這種藥材治病當然沒效果,還說藥不靈驗,真是太可笑了!天門冬主要功效是治療肺熱,性寒味苦,偏向於瀉而不收,體寒的人不能服用。這跟前面兩段經文中的道理是一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