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六 (3)

1. 菊花

味苦、甘,平,無毒。主風頭眩、腫痛,目欲脫,淚出,皮膚死肌,惡風,濕痹,療腰痛去來陶陶,除胸中煩熱,安腸胃,利五脈,調四肢。久服利血氣,輕身,耐老,延年。一名節華,一名日精,一名女節,一名女華,一名女莖,一名更生,一名周盈,一名傅延年,一名陰成。生雍州川澤及田野。

正月採根,三月採葉,五月採莖,九月採花,十一月採實,皆陰乾。(朮、枸杞根、桑根白皮為之使。)

陶隱居云:菊有兩種:一種莖紫,氣香而味甘,葉可作羹食者,為真。一種青莖而大,作蒿艾氣,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,非真。其華正相似,唯以甘、苦別之爾。南陽酈縣最多,今近道處處有,取種之便得。又有白菊,莖、葉都相似,唯花白,五月取。亦主風眩,能令頭不白。

白話文:

菊花的味道苦中帶甘,性平,沒有毒性。它可以治療頭風眩暈、腫痛、眼球突出、流淚、皮膚壞死、怕風、濕痺,以及腰痛、身體沉重、胸悶煩躁等症狀,可以安腸胃,通暢五脈,調和四肢。長期服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,減輕體重,延緩衰老,增強壽命。菊花還有其他名稱,分別是節華、日精、女節、女華、女莖、更生、周盈、傅延年、陰成。它生長在雍州的河流、沼澤和田野中。

正月採收根部,三月採收葉子,五月採收莖部,九月採收花朵,十一月採收果實,都要陰乾。朮、枸杞根、桑根白皮是菊花的輔助藥材。

陶隱居說:菊花有兩種,一種莖是紫色的,氣味芳香,味道甘甜,葉子可以做羹湯,這是真正的菊花。另一種莖是青色的,而且比較粗大,聞起來像艾蒿,味道苦澀,不能食用,叫做苦薏,不是真正的菊花。它們的花朵很相似,只能通過味道來區分。南陽酈縣的菊花最多,現在道路附近處處都有,可以方便地採集種子。還有一種白菊,莖葉都和普通菊花相似,只是花朵是白色的,在五月採收。白菊也能治療風眩,還可以防止頭髮變白。

《仙經》以菊為妙用,但難多得,宜常服之爾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鞠,治薔。注:今之秋華菊。藥性論云:甘菊花,使。能治熱頭風旋倒地,腦骨疼痛,身上諸風令消散。陳藏器云:苦薏,味苦破血。婦人腹內宿血,食之。又調中止泄。花如菊,莖似馬蘭,生澤畔,似菊,菊甘而薏苦。

語曰:苦如薏是也。又云白菊,味苦。染髭發令黑,和巨勝、茯苓蜜丸,主風眩,變白,不老,益顏色。又《靈寶方》:茯苓合為丸以成,煉松脂和,每服如雞子一丸,令人好顏色不老,主頭眩。生平澤,花紫白,五月花。《抱朴子·劉生丹法》:用白菊花汁和之。楊損之云:甘者入藥,苦者不任。

白話文:

《仙經》認為菊花用途廣泛,但難得,應該常吃。據《爾雅》記載,菊花又稱「鞠」,秋天才開花。藥性論說甘菊花性寒,能治頭風旋轉倒地、腦骨疼痛,以及全身風症。《本草拾遺》記載,苦薏味苦,能破血,婦女腹內有積血,食用苦薏可以去除。苦薏花像菊花,莖像馬蘭,生長在濕地邊緣,與菊花相似,但菊花甘甜,苦薏則苦。《本草綱目》也說,苦薏味苦,如同它的名字。另外,白菊味苦,可以染黑頭髮,與巨勝、茯苓、蜜丸一起服用,可以治療頭昏眼花、頭髮變白、延緩衰老,還能改善容顏。《靈寶方》也記載,用茯苓製成丸藥,加入松脂,每次服一丸,可以使人容光煥發,延緩衰老,治療頭昏眼花。白菊生長在濕地,花色紫白,五月開花。《抱朴子·劉生丹法》則說,用白菊花汁來製作藥物。楊損之也提到,甘菊可以用作藥材,苦菊則不適合。

日華子云:菊花,治四肢遊風,利血脈,心煩,胸膈壅悶,並癰毒,頭痛,作枕明目,葉亦明目,生熟並可食。菊有兩種:花大氣香,莖紫者為甘菊;花小氣烈,莖青小者名野菊,味苦。然雖如此,園蔬內種肥沃後同一體。花上水,益色壯陽,治一切風,並無所忌。

圖經曰:菊花,生雍州川澤及田野,今處處有之,以南陽菊潭者為佳。初春布地生細苗,夏茂、秋花、冬實。然菊之種類頗多,有紫莖而氣香,葉厚至柔嫩可食者,其花微小,味甚甘,此為真。有青莖而大,葉細作蒿艾氣味苦者,華亦大名苦薏,非真也。南陽菊亦有兩種:白菊,葉大似艾葉,莖青根細,花白蕊黃;其黃菊,葉似茼蒿,花蕊都黃。然今服餌家多用白者。

白話文:

日華子說:菊花能治療四肢的遊風,通暢血脈,緩解心煩,舒暢胸膈,並能清熱解毒,治療癰毒,減輕頭痛,甚至可以做枕頭來明目,菊花葉也能明目。不管是生著吃還是煮熟了吃都可以。菊花有兩種:花朵大且氣味芳香,莖呈紫色的是甘菊;花朵小且氣味濃烈,莖呈青色且較小的是野菊,味道苦澀。雖然兩種不同,但在園裡種植時,肥沃程度相同。

圖經記載:菊花生長在雍州的河流湖泊和田野,現在各地都有種植,其中南陽的菊花潭是最佳選擇。春天鋪開地表生出細小的苗,夏天茂盛、秋天開花、冬天結果。然而菊花的種類很多,有莖呈紫色且氣味芬芳,葉片厚且柔軟可以食用的,它的花朵微小,味道甜。這就是真正的菊花。還有一種莖呈青色且較大,葉片細小且帶有蒿艾的氣味,味道苦的,花也很大且有名為苦薏,但不是真正的菊花。南陽的菊花也有兩種:白菊花,葉片大似艾葉,莖呈青色根細,花朵白色花蕊黃色;其黃菊花,葉片似茼蒿,花蕊全黃。然而現在服用養生的人大多使用白菊花。

南京又有一種開小花,花瓣下如小珠子,謂之珠子菊,云入藥亦佳。正月採根,三月採葉,五月採莖,九月採花,十一月採實,皆陰乾用。唐《天寶單方圖》載白菊云:味辛,平,無毒。元生南陽山谷及田野中,穎川人呼為回蜂菊,汝南名荼苦蒿,上黨及建安郡、順政郡併名羊歡草,河內名地薇蒿,諸郡皆有。

其功主丈夫、婦人久患頭風眩悶,頭髮乾落,胸中痰結,每風發即頭旋,眼昏暗,不覺欲倒者,是其候也。先灸兩風池各二七壯,並服此白菊酒及丸,永瘥。其法:春末夏初收軟苗,陰乾,搗末。空腹取一方寸匕,和無灰酒服之,日再,漸加三方寸匕。若不欲飲酒者,但和羹、粥、汁服之亦得。

白話文:

南京還有一種開著小花的植物,花瓣下方像小珠子一樣,叫做珠子菊,據說入藥也很有效。正月採集根部,三月採集葉子,五月採集莖部,九月採集花朵,十一月採集果實,全部陰乾後使用。唐朝的《天寶單方圖》記載白菊的特性:味道辛辣,性平,無毒。它原本生長在南陽山谷和田野中,穎川人稱之為回蜂菊,汝南人稱之為荼苦蒿,上黨、建安郡、順政郡都稱之為羊歡草,河內則稱之為地薇蒿,各個郡縣都有分布。

這種白菊可以治療男性和女性長期患有的頭痛眩暈、頭髮乾枯脫落、胸中痰結,每逢起風就頭昏眼花、視力模糊、昏昏欲睡,快要倒下的症狀。治療方法是先在兩側風池穴各灸27壯,並服用白菊酒和丸藥,可以永久痊癒。具體做法是:春末夏初採集柔軟的嫩苗,陰乾後搗成粉末。空腹時取一小匙(約一方寸匕)粉末,用無灰酒沖服,每天服用兩次,逐漸增加到三方寸匕。如果不想喝酒,也可以用它和湯、粥、汁一起服用。

秋八月合花收曝乾,切,取三大斤,以生絹囊盛貯三大斗酒中,經七日服之,日三,常令酒氣相續為佳。今諸州亦有作菊花酒者,其法得於此乎。

食療云:甘菊,平。其葉正月採,可作羹;莖五月五日採;花九月九日採。並主頭風,目眩,淚出,去煩熱,利五臟。野生苦菊不堪用。聖惠方:治頭風頭旋。用九月九日菊花曝乾,取家糯米一斗蒸熟,用五兩菊花末,搜拌如常醞法,多用細面曲為候,酒熟即壓之去滓,每暖一小盞服。外臺秘要:治酒醉不醒。

九月九日真菊花末,飲服方寸匕。肘後方:治疔腫垂死。菊葉一握,搗絞汁一升,入口即活,此神驗。冬用其根。食醫心鏡:甘菊,主頭風目眩,胸中洶洶,目淚出,風痹骨肉痛,切作羹煮粥,並生食並得。玉函方:王子喬變白增年方:甘菊,三月上寅日採,名曰玉英;六月上寅日採,名曰容成;九月上寅日採,名曰金精;十二月上寅日採,名曰長生。長生者,根莖是也。

白話文:

秋季八月,菊花盛開時採摘,曬乾後切碎,取三斤放入生絹袋中,浸泡在三斗酒裡,七天後開始服用,每天三次,保持酒氣持續不斷最好。現在各州也有釀製菊花酒的,方法應該源於此吧。

根據食療記載,菊花味甘性平。菊葉可以在正月採摘,做成羹湯;莖可以在五月五日採摘;花則在九月九日採摘。它們都有治療頭痛、頭暈、流淚、去煩熱、利五臟的功效。野生的苦菊則不可食用。聖惠方記載,用九月九日曬乾的菊花,加入一斗蒸熟的糯米,再加入五兩菊花粉,按照釀酒的步驟,多加一些細麵曲,酒釀熟後壓去酒渣,每次溫熱喝一小杯。外臺秘要記載,用九月九日採摘的真菊花末,每次服用一小匙,可以治療酒醉不醒。肘後方記載,用一把菊葉搗碎取汁一升,喝下去就能救治疔腫垂死之人,非常神奇。冬天可以用菊花的根。食醫心鏡記載,菊花可以治療頭痛、頭暈、胸悶、流淚、風痺骨肉疼痛,可以切碎做羹湯、煮粥,生吃也有效。玉函方記載,王子喬延年益壽的方法:三月上寅日採摘的菊花叫玉英,六月上寅日採摘的菊花叫容成,九月上寅日採摘的菊花叫金精,十二月上寅日採摘的菊花叫長生,長生指的是菊花的根莖。

四味並陰乾百日,取等分,以成日合搗千杵為末,酒調下一錢匕。以蜜丸如桐子大,酒服七丸,一日三服。百日身輕潤澤;服之一年,發白變黑;服之二年,齒落再生;服之三年,八十歲老人變為童兒,神效。

衍義曰:菊花,近世有二十餘種,唯單葉花小而黃綠,葉色深小而薄,應候而開者是也。《月令》所謂菊有黃花者也。又鄧州白菊,單葉者亦入藥,余皆醫經不用。專治頭目風熱,今多收之作枕。

白話文:

將四種藥材陰乾一百天,取等量研磨成粉,每次用酒調和一錢匕服用。也可以製成蜜丸,每丸如桐子般大小,用酒服用七丸,每日三次。服用一百天後,身體會變得輕盈潤澤;服用一年,頭髮會由白變黑;服用兩年,掉落的牙齒會重新長出來;服用三年,八十歲的老人會變成小孩,效果顯著。

此外,菊花種類繁多,但只有單葉、花小而黃綠、葉子小而薄、應時而開的才是藥用菊花。也就是《月令》中提到的「菊有黃花者」。另外,鄧州的白菊,單葉的也能入藥,其他的菊花醫書上都不使用。菊花主要用於治療頭目風熱,現在多用來製作枕頭。

2. 人參

味甘,微寒、微溫,無毒。主補五臟,安精神,定魂魄,止驚悸,除邪氣,明目,開心,益智,療腸胃中冷,心腹鼓痛,胸脅逆滿,霍亂吐逆,調中,止消渴,通血脈,破堅積,令人不忘。久服輕身延年。一名人銜,一名鬼蓋,一名神草,一名人微,一名土精,一名血參。如人形者有神。

生上黨山谷及遼東。二月、四月、八月上旬採根,竹刀刮,曝乾,無令見風。(茯苓為之使,惡溲疏,反藜蘆。)

白話文:

茯苓

性味: 味甘,性微寒或微溫,無毒。

功效: 主治補益五臟、安神定魂、止驚悸、驅邪氣、明目、開心、益智、治療腸胃寒涼、心腹脹痛、胸脅滿悶、霍亂嘔吐、調和脾胃、止消渴、通暢血脈、消解堅積、增強記憶力。長期服用可輕身延年。

別名: 人銜、鬼蓋、神草、人微、土精、血參。形狀似人形者最為靈驗。

產地: 生於上黨山谷及遼東地區。

採收: 二月、四月、八月上旬採挖根部,用竹刀刮去外皮,曬乾,不可見風。

配伍: 茯苓宜配伍茯苓使用,忌與溲疏同用,反忌藜蘆。

陶隱居云:上黨郡在冀州西南。今魏國所獻即是,形長而黃,狀如防風,多潤實而甘。俗用不入服乃重百濟者,形細而堅白,氣味薄於上黨。次用高麗,高麗即是遼東。形大而虛軟,不及百濟。百濟今臣屬高麗,高麗所獻,兼有兩種,只應擇取之爾。實用並不及上黨者,其為藥切要,亦與甘草同功而易蛀蚛(音注仲)。

唯納器中密封頭,可經年不壞。人參生一莖直上,四、五葉相對生,花紫色。高麗人作人參贊曰:三椏五葉,背陽向陰。欲來求我,椴(單賈)樹相尋。椴樹葉似桐甚大,陰廣則多生陰地,採作甚有法。今近山亦有,但作之不好。唐本注云:陶說人參,苗乃是薺苨、桔梗,不悟高麗贊也。

白話文:

陶隱居說:上黨郡位於冀州西南。現在魏國所進貢的人參,形狀長而黃,外觀像防風,多汁飽滿且甘甜。民間使用的百濟人參,形狀細小且堅硬白皙,氣味較上黨人參淡薄。其次是高麗人參,高麗就是遼東。高麗人參形狀大且鬆軟,不如百濟人參。百濟現在臣服於高麗,高麗進貢的人參,包含兩種品質,應該要仔細挑選。實際上,所有的人參品質都比不上上黨人參,它作為藥材的關鍵,與甘草功效相同,但更容易被蟲蛀。

只要將人參放在容器中密封保存,就能夠存放多年而不壞。人參從地里生長出一根直立的莖,莖上長有四五片相對生長的葉子,花朵呈紫色。高麗人描述人參的特性說:「三椏五葉,背陽向陰。想要找到我,就在椴樹附近尋找。」椴樹葉子像桐樹葉一樣很大,陰影廣闊的地方,就容易生長人參,採集人參有其方法。如今山區附近也有生長人參,但品質不如高麗人參。唐代本草注說:陶隱居所說的人參苗,指的是薺苨和桔梗,沒有理解高麗人對人參的描述。

今潞州、平州、澤州、易州、檀州、箕州、幽州、媯州並出。蓋以其山連亙相接,故皆有之也。今注人參,見用多高麗、百濟者。潞州太行山所出,謂之紫團參,亦用焉。陶云俗用不入服,非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人參,惡滷咸。生上黨郡,人形者上,次出海東新羅國,又出渤海。

主五臟氣不足,五勞七傷虛損痿弱,吐逆不下食,止霍亂煩悶、嘔噦,補五臟六腑,保中守神。又云馬藺為之使,消胸中痰,主肺萎吐膿及癇疾,冷氣逆上,傷寒不下食,患人虛而多夢紛紜,加而用之。蕭炳云:人參和細辛密封,經年不壞。日華子云:殺金石藥毒,調中治氣,消食開胃,食之無忌。

白話文:

現在潞州、平州、澤州、易州、檀州、箕州、幽州、媯州都產人参。這是因為這些地方山脈相連,所以都出產人参。現在市面上使用的人参,大多是高麗、百濟產的。潞州太行山出產的人参,稱為紫團參,也被人使用。陶弘景說民間不拿它入藥,這是不對的。臣禹錫等謹慎參考《藥性論》記載:人参,忌食滷、咸。人参產於上黨郡,人形者最佳,其次是海東新羅國,也出產于渤海。

人参主治五臟氣虛不足,五勞七傷虛損痿弱,吐逆不下食,止霍亂煩悶、嘔吐,補五臟六腑,保益中氣,安定精神。還有記載說馬藺是人参的使藥,可以消胸中痰,主治肺萎吐膿及癇疾,冷氣逆上,傷寒不下食,患病之人虛弱多夢紛紜,可加上馬藺一起服用。蕭炳說:人参和細辛密封在一起,可以保存多年不壞。日華子說:人参可以解金石藥毒,調和脾胃,治氣虛,消食開胃,食用無忌。

圖經曰:人參,生上黨山谷及遼東,今河東諸州及泰山皆有之。又有河北榷場及閩中來者,名新羅人參,然俱不及上黨者佳。其根形狀如防風而潤實,春生苗,多於深山中背陰近椴(音賈)漆下濕潤處,初生小者三、四寸許,一椏五葉;四、五年後生兩椏五葉,末有花莖;至十年後生三椏;年深者生四椏各五葉,中心生一莖,俗名百尺杆。

三月、四月有花,細小如粟,蕊如絲,紫白色,秋後結子,或七、八枚,如大豆,生青熟紅,自落。根如人形者神。二月、四月、八月上旬採根,竹刮去土曝乾,無令見風。泰山出者,葉稈青,根白,殊別。江淮出一種土人參,葉如匙而小,與桔梗相似,苗長一、二尺,葉相對生,生五、七節,根亦如桔梗而柔,味極甘美,秋生紫花,又帶青色,春秋採根,不入藥,本處人或用之。

白話文:

根據圖經記載,人參生長在山谷以及遼東地區的上黨山,現在河東各州和泰山也都有出產。另外,河北榷場和閩中也有進口人參,叫做新羅人參,但品質都不如上黨山產的人參好。人參的根形狀像防風,但比防風更潤澤堅實。春天長出幼苗,多生長在深山背陰處,靠近椴樹、漆樹下濕潤的地方。剛長出來的小苗只有三、四寸長,一根枝條長五片葉子;四、五年後長出兩根枝條,每根枝條五片葉子,頂端長出花莖;到了十年後長出三根枝條;年數更久的人參會長出四根枝條,每根枝條五片葉子,中間還會長出一根莖,俗稱「百尺杆」。

三月、四月開花,花朵細小如小米粒,花蕊像絲線一樣,顏色是紫白色,秋天結成果實,通常有七、八個,大小像大豆,生時是青色的,成熟後變成紅色,果實成熟後會自動掉落。根部形狀像人的人參最珍貴。二月、四月和八月上旬是採挖人參的最佳時機,用竹片刮去泥土後曬乾,不能讓它吹風。泰山產的人參,葉子和莖都是青色的,根部是白色的,與其他地方的人參有明顯的區別。江淮地區也有一種植物叫做土人參,它的葉子像湯匙,但比較小,很像桔梗,植株高一、二尺,葉子相對生長,長出五、七個節,根部也像桔梗,但比較柔軟,味道非常甘甜,秋天會開出紫色的花,帶點青色。春秋兩季採挖土人參的根部,但土人參不入藥,當地人會食用它。

相傳欲試上黨人參者,當使二人同走,一與人參含之,一不與,度走三、五里許,其不含人參者必大喘,含者氣息自如者,其人參乃真也。李絳《兵部手集方》:療反胃嘔吐無常,粥飲入口即吐,困弱無力垂死者,以上黨人參二大兩拍破,水一大升,煮取四合,熱頓服,日再。兼以人參汁煮粥與啖。

李直方:司勳徐郎中於漢南患反胃兩月餘,諸方不瘥,遂與此方,當時便定。瘥後十餘日發入京,絳每與名醫持論此藥,難可為儔也。又雜他藥而其效最著者,張仲景治胸痹,心中痞堅,留氣結胸,胸滿脅下,逆氣搶心,治中湯主之:人參、朮、乾薑、甘草各三兩,四味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每服一升,日三。

白話文:

相傳要辨別上黨人參的真假,可以讓兩個人一起走路,一個人含著人參,另一個人沒有含,走上三五里路後,沒含人參的人一定會喘不過氣,而含著人參的人依然呼吸自如,那這個人參就是真的。李絳在《兵部手集方》中記載,治療反胃嘔吐不止、喝粥就吐、虛弱無力、奄奄一息的人,可以用上黨人參兩大兩拍碎,加水一大升,煮成四合,熱熱地一口氣喝下去,一天兩次。同時可以用人參汁煮粥給病人吃。

李直方記載:司勳郎中徐某在漢南患了反胃病兩個多月,各種藥物都無效,後來用這個方子治療,當時病症就穩定了。病好後十多天,徐郎中就入京了。李絳經常和名醫們討論這個藥方,認為它的效果無與倫比。此外,人參和其他藥物搭配使用,也能發揮很好的療效,比如張仲景治療胸痹症,胸中痞塊堅硬,氣逆結於胸,胸部滿悶,脅肋疼痛,氣逆上衝心口,用[治中湯]治療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各三兩,四味藥用八升水煎煮成三升,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三次。

如臍上築者,為腎氣動,去朮加桂四兩;吐多者,去朮加生薑三兩;下多者,復其術;悸者,加茯苓二兩;渴者,加朮至四兩半;腹痛者,加人參至四兩半;寒者,加乾薑至四兩半;滿者,去朮加附子一枚。服藥後,如食頃,飲熱粥一升許,微自溫,勿發揭衣被。此方晉宋以後至唐,名醫治心腹病者,無不用之,或作湯,或蜜丸,或加減,皆奇效。

胡洽治霍亂,謂之溫中湯。陶隱居《百一方》云:霍亂余藥乃可難求,而治中丸、四順、厚朴諸湯,不可暫缺,常須預合,每至秋月常齎。自隨唐·石泉公王方慶雲:治中丸以下四方,不唯霍亂可醫,至於諸病皆療,並須預排比也。其三方者:治中湯、四順湯、厚朴湯也。四順湯,用人參、附子、炮乾薑、甘草各二兩,切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肚子上部脹滿,是因為腎氣虛弱,就應該去除術,加入桂枝四兩;如果病人經常嘔吐,就應該去除術,加入生薑三兩;如果病人經常腹瀉,就應該保留術;如果病人心悸,就應該加入茯苓二兩;如果病人口渴,就應該加入術,直到四兩半;如果病人肚子痛,就應該加入人參,直到四兩半;如果病人怕冷,就應該加入乾薑,直到四兩半;如果病人肚子脹滿,就應該去除術,加入附子一枚。服藥後,如同吃飯時間一般,喝一升左右的熱粥,讓身體微微發熱,不要隨意揭開衣服被子。

這個方子從晉宋時期開始,一直到唐朝,都被名醫用來治療心腹疾病,無論是熬成湯藥、製成蜜丸,還是根據情況加減藥物,效果都非常神奇。

胡洽醫治霍亂,稱這個方子為溫中湯。陶隱居在《百一方》中說,霍亂後的藥物非常難找,而治中丸、四順湯、厚朴湯等方子,絕對不能缺少,必須經常備好,尤其是在秋天,更要隨身攜帶。石泉公王方慶雲在唐朝時指出,治中丸以下四個方子,不僅可以治療霍亂,還可以治療各種疾病,也必須提前準備好。這三個方子分別是溫中湯、四順湯、厚朴湯。四順湯,用人參、附子、炮乾薑、甘草各兩兩,切碎備用。

以水六升,煎取二升半,分四服。若下不止,加龍骨二兩;若痛,加當歸二兩。厚朴湯見厚朴條。

海藥云:出新羅國所貢。又有手腳狀如人形,長尺余,以杉木夾定,紅線纏飾之。味甘,微溫。主腹腰,消食,補養臟腑,益氣安神,止嘔逆,平脈,下痰,止煩躁,變酸水。又有沙州參,短小不堪,採根用時,去其蘆頭,不去者吐人,慎之。雷公云:凡使,要肥大,塊如雞腿,並似人形者,採得陰乾,去四邊蘆頭並黑者,銼入藥中。夏中少使,發心痃之患也。

白話文:

用六升水煎煮藥材,煎至二升半,分四次服用。如果出血不止,加龍骨二兩;如果疼痛,加當歸二兩。厚朴湯的製法請參考厚朴條。

海藥產自新羅國進貢的物品。還有一種形狀像人手人腳的海藥,長度超過一尺,用杉木夾住固定,用紅線裝飾。味道甘甜,性微溫。主治腹腰疼痛,消食積,補養臟腑,益氣安神,止嘔逆,平脈,下痰,止煩躁,化解酸水。還有一種沙州參,個頭小,不適合使用,採集根部時,要去除蘆頭,否則會讓人嘔吐,需謹慎。雷公說:使用海藥時,要選取肥大、形狀像雞腿、並且像人形的海藥,採集後陰乾,去除四邊的蘆頭和黑色的部分,再切碎入藥。夏天少用,容易引發心臟疾病。

外臺秘要:治蜂、蠍螫人方:人參嚼以封之。千金方:開心,肥健人。人參一分,豬肪十分,酒拌和,服一百日。百日滿,體髓溢,日誦千言,肌膚潤澤,去熱風痰。肘後方:治卒上氣,喘急鳴息便欲絕。人參末服方寸匕,日五、六服。經驗後方:治大人、小兒不進乳食,和氣去痰。

人參四兩,半夏一兩,生薑汁熬一宿,曝乾為末,麵糊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十丸,食後生薑湯吞下。又方:治狗咬破傷風。以人參不計多少,桑柴火上燒令煙絕,用盞子合研為末,摻在瘡上,立效。勝金方:治吐血。以人參一味為末,雞子清投新汲水調下一錢服之。靈苑方:治咳嗽上氣,喘急,嗽血吐血。

白話文:

外臺秘要:治蜂、蠍螫人方:

人參嚼碎,敷在傷口上。

千金方:

開心,強健體魄:

人參一分,豬油十分,用酒拌勻,每天服用,連續服用一百天。一百天後,精髓充盈,每天能朗讀千字,肌膚光潤,祛除熱風痰。

肘後方:

治突發上氣,呼吸急促,喘息欲絕:

將人參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小勺,一天服用五到六次。

經驗後方:

治大人、小孩不喝奶、不吃飯,調理脾胃,祛痰:

人參四兩,半夏一兩,用生薑汁浸泡一夜,晒乾研磨成粉,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十丸,飯後用生薑湯送服。

又方:治狗咬傷破傷風:

取適量人參,用桑柴火燒至煙消,用研磨器研成粉末,撒在傷口上,效果顯著。

勝金方:

治吐血:

將人參研磨成粉,用雞蛋清和新鮮井水調勻,每次服用一錢。

灵苑方:

治咳嗽上氣,呼吸急促,咳血吐血:

將人參研磨成粉,用雞蛋清和新鮮井水調勻,每次服用一錢。

人參好者搗為末,每服三錢匕,雞子清調之。五更初服便睡,去枕仰臥,只一服愈,年深者再服。忌腥、咸、鮓、醬、面等,並勿過醉飽,將息佳。

衍義曰:人參,今之用者,河光榷場博易到,盡是高麗所出,率虛軟味薄,不若潞州上黨者味厚體實,用之有據。土人得一窠,則置於版上。以色茸纏系,根頗纖長,不與榷場者相類。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,或十歧者。其價與銀等,稍為難得。

白話文:

人參服用方法與品質辨別

服用方法:

好的人參要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(約10克),用雞蛋清調和。在五更時服用後就睡覺,不要枕枕頭,仰躺著睡,一般服用一次就能痊癒,如果病程較長,可以服用兩次。忌食腥味、鹹味、醃製食物、醬料、麵食等,也不要過度飲酒或暴飲暴食,注意休息,調養身體。

品質辨別:

現在市面上的人參,多半是從河光榷場(古代政府控制的市場)買來的,都是高麗產的,大多質地虛軟,味道淡薄,不如潞州上黨地區的人參味道濃郁,質地實在。

當地人找到一棵人參,會把它放在木板上,用紅色的毛線捆綁,根部纖細且長,與榷場的貨色不同。根部向下垂,長度可達一尺以上,有些甚至有十個分支。這種人參的價格等同於白銀,難得一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