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2)
卷第六 (2)
1. 菖蒲
味辛,溫,臣禹錫等謹按久風濕痹通用藥云:菖蒲,平。無毒。主風寒濕痹,咳逆上氣,開心孔,補五臟,通九竅,明耳目,出音聲,主耳聾,癰瘡,溫腸胃,止小便利,四肢濕痹,不得屈伸,小兒溫瘧,身積熱不解,可作浴湯。久服輕身,聰耳目,不忘,不迷惑,延年,益心智,高志不老。
一名昌陽。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。一寸九節者良,露根不可用。五月、十二月採根,陰乾。(秦皮、秦艽為之使,惡地膽、麻黃。)
陶隱居云:上洛郡屬梁州,嚴道縣在蜀郡。今乃處處有,生石磧上,穊節為好。在下濕地大根者,名昌陽,只主風濕,不堪服食。此藥甚去蟲並蚤蝨,而今都不言之。真菖蒲葉有脊,一如劍刃,四月、五月亦作小釐華也。東間溪側又有名溪蓀者,根形氣色極似石上菖蒲,而葉正如蒲,無脊。
白話文:
菖蒲味辛性溫,具有祛風寒濕痹、止咳化痰、開竅醒神、補益五臟、通利九竅、明目聰耳、化解耳聾、消腫止痛、溫暖腸胃、止瀉止痢、舒筋活絡、治療小兒溫瘧等功效。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健體、耳聰目明、記憶力強、神志清醒、延年益壽、增強心智、志向遠大、精神矍鑠。
菖蒲又名昌陽,生長在洛水池澤和蜀郡嚴道,一寸九節的品質最佳,露根不可使用。五月和十二月採收根部,陰乾保存。
秦皮和秦艽是菖蒲的輔佐藥材,忌與地膽、麻黃同用。
陶隱居說:上洛郡屬梁州,嚴道縣屬蜀郡。如今各地都有菖蒲生長,生長在石磧上,節間緊密為優。生長在潮濕地帶的根部較粗者,名為昌陽,只具有祛風濕功效,不可服用。菖蒲還具有驅蟲除蚤蝨的功效,但現在很少人提及。真正的菖蒲葉有脊,如同劍刃,四月五月會開出小花。東部溪流旁邊還生長一種名為溪蓀的植物,根部形狀和氣色極似石上菖蒲,但葉子如同蒲草,沒有脊。
俗人多呼此為石上菖蒲者,謬矣。此只主咳逆,亦斷蚤蝨爾,不入服御用。《詩》詠:多雲蘭蓀,正謂此也。臣禹錫等謹按吳氏云:菖蒲,一名堯韭。羅浮山記云:山中菖蒲,一寸二十節,藥性論云:菖蒲,君,味苦、辛,無毒。治風濕𤸷痹,耳鳴,頭風,淚下,鬼氣,殺諸蟲,治惡瘡疥瘙。
石澗所生堅小,一寸九節者上,此菖蒲亦名昌陽。日華子云:除風下氣,丈夫水臟、女人血海冷敗,多忘長智,除煩悶,止心腹痛,霍亂轉筋,治客風瘡疥,澀小便,殺腹臟蟲及蚤蝨。耳痛作末炒,承熱裹罯甚驗。忌飴糖、羊肉。石菖蒲出宣州,二月、八月採取。
白話文:
一般人常把這草藥叫做石上菖蒲,這是錯誤的。它主要用來治咳嗽逆氣,也能驅除跳蚤和蝨子,但不能內服或作為御用藥品。《詩經》裡所詠的「多雲蘭蓀」,正是指這種植物。
臣禹錫等人謹慎查閱典籍,吳氏所說:菖蒲,又名堯韭。羅浮山記記載:山中生長的菖蒲,一寸有二十節。藥性論記載:菖蒲,屬於君藥,味苦辛,無毒。主治風濕痺症、耳鳴、頭痛、流淚、鬼氣,能殺蟲,治惡瘡、疥癬。
生長在石澗的菖蒲,體積較小,一寸九節的為上品,此種菖蒲又名昌陽。日華子記載:它能祛風降氣,治療男子腎臟、女子血海虛寒、健忘痴呆、煩悶、心腹痛、霍亂抽筋、客風瘡疥、小便失禁、殺腹內寄生蟲及跳蚤蝨子。耳痛時研末炒熱,用布包住熱敷,療效甚佳。忌食飴糖和羊肉。石菖蒲產自宣州,二月和八月採集。
圖經曰:菖蒲,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,今處處有之,而池州、戎州者佳。春生青葉,長一、二尺許,其葉中心有脊,狀如劍,無花實。五月、十二月採根,陰乾。今以五月五日收之。其根盤屈有節,狀如馬鞭大,一根傍引三、四根,傍根節尤密,一寸九節者佳,亦有一寸十二節者。採之初虛軟,曝乾方堅實,折之中心色微赤,嚼之辛香少滓。
人多植於乾燥沙石土中。臘月移之尤易活。古方亦有單服者,採得緊小似魚鱗者,治擇一斤許,以水及米泔浸各一宿,又刮去皮,切,曝乾搗篩,以糯米粥和勻,更入熟蜜,搜丸梧子大,絺葛袋盛,置當風處令乾。每旦酒飲任下三十丸,臨臥更服二十丸,久久得效,如《本經》所說。
白話文:
菖蒲生長在洛陽池澤和蜀郡嚴道,現在各地都有,但池州和戎州的品質最好。春天長出青葉,高約一、二尺,葉子中間有脊,形狀像劍,沒有花果。五月和十二月採收根部,陰乾。現在通常在五月五日採收。根部盤旋有節,形狀像馬鞭那麼粗,一根旁邊會長出三、四根,側根的節更密集,一寸九節的最好,也有一寸十二節的。剛採收時根部柔軟,曬乾後才會堅硬,折斷後中心顏色微紅,嚼起來辛香,渣滓很少。
許多人會將菖蒲種在乾燥的沙石土壤中,臘月移植更容易存活。古代方劑也有單獨服用菖蒲的,採集緊密像魚鱗一樣的,挑選約一斤,用清水和米泔水浸泡一夜,再刮去皮,切碎,曬乾搗碎過篩,用糯米粥和勻,再加入熟蜜,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用細布袋盛裝,放在通風處晾乾。每天早上用酒送服三十丸,睡前再服用二十丸,長期服用就會見效,如同《本經》所說。
又蜀人用治心腹冷氣搊痛者,取一、二寸捶碎,同吳茱萸煎湯飲之,良。黔、蜀蠻人亦常將隨行,卒患心痛,嚼一、二寸,熱湯或酒送亦效。其生蠻谷中者尤佳,人家移種者亦堪用,但干后辛香堅實不及蠻人持來者,此即醫方所用石菖蒲也。又有水菖蒲,生溪潤水澤中甚多。
葉亦相似,但中心無脊,採之干後輕虛多滓,殊不及石菖蒲,不堪入藥用,但可搗末,油調塗疥瘙。今藥肆所貨,多以兩種相雜,尤難辨也。
雷公云:凡使,勿用泥昌、夏昌,其二件相似,如竹根鞭,形黑、氣穢、味腥,不堪用。凡使,採石上生者,根條嫩黃緊硬節稠,長一寸有九節者是真也。採得後,用銅刀刮上黃黑硬節皮一重了,用嫩桑條條相拌蒸,出曝乾,去桑條,銼用。千金方:日月未足而欲產者。搗菖蒲根汁一、二升,灌喉中。
白話文:
古代蜀地的人們用石菖蒲來治療心腹冷氣脹痛,將一、二寸長的石菖蒲搗碎,加進吳茱萸湯一起服用,效果很好。黔蜀一帶的蠻人也常常隨身攜帶石菖蒲,一旦遇到心痛,就嚼一、二寸,用熱湯或酒送服,也很有效。生長在蠻荒山谷中的石菖蒲品質最好,人工種植的也能用,但乾燥後辛香堅實的程度不如蠻人帶來的。這就是醫方中所用的石菖蒲。
另外,還有水菖蒲,生長在溪流和濕潤的澤地中,數量很多。它的葉子也和石菖蒲相似,但中心沒有脊,採收後乾燥變得輕浮,而且有很多雜質,遠不如石菖蒲,不能入藥使用,只能搗碎成粉末,用油調和塗抹疥瘡。現在藥店出售的石菖蒲,大多是兩種摻雜在一起的,很難辨別。
雷公說:使用石菖蒲時,不要用泥菖蒲和夏菖蒲,這兩種菖蒲形狀相似,像竹根的鞭子,顏色黑,氣味污濁,味道腥臭,不能使用。使用石菖蒲時,要選擇生長在岩石上的,根條嫩黃,緊實,節點密集,長一寸有九節的才是真的。採收後,用銅刀刮去表面的黃黑色堅硬的節皮,用嫩桑枝條拌勻蒸熟,曬乾後去掉桑枝條,再研磨使用。千金方記載:婦女懷孕不足月想要生產的,可以搗碎石菖蒲根,取汁一、二升,灌入喉嚨中。
又方:久服聰明益智。甲子日取菖蒲一寸九節者,陰乾百日為末。服方寸匕,日三服,耳目聰明,不忘。又方:治產後崩中下血不止。菖蒲一兩半銼,酒二盞,煎取一盞去滓,分三服,食前溫服。又方:治好忘,久服聰明益智。七月七日取菖蒲酒服三方寸匕,飲酒不醉,好事者服而驗之。
不可犯鐵,若犯之,令人吐逆。肘後方:扁鵲云:中惡與卒死,鬼擊亦相類,已死者為治,皆參用此方。搗菖蒲生根,絞汁灌之立瘥。屍厥之病,卒死脈猶動,聽其耳中如微語聲,股間暖,是也。亦此方治之。又人臥忽不寤,勿以火照,照之害人。但痛齧其踵及足拇指甲際,而唾其面,即活。
白話文:
古人認為菖蒲有益智、止血、醒腦等功效,並記載了許多相關的藥方。例如,將菖蒲陰乾後研磨成粉末,每天服用可以提高記憶力和智力;將菖蒲切片用酒煎服,可以治療產後出血不止;在七月七日飲用菖蒲酒,可以增強記憶力,甚至能讓人飲酒不醉。需要注意的是,菖蒲忌鐵,接觸鐵器會導致嘔吐。此外,菖蒲汁液也能治療昏迷、中暑等症狀,甚至可以救治猝死之人。對於昏迷不醒的人,不可用火照,可以用手指按壓其腳後跟和腳趾縫,並在其面部吐口水,即可使其恢復意識。
又菖蒲末吹鼻中,桂末納舌下。又方:耳聾。菖蒲根一寸,巴豆一粒去心,二物合搗,分作七丸。綿裹塞耳,日著一丸效。又方:卒胎動不安,或腰痛胎轉搶心,下血不止,菖蒲根汁三升服之。又方:若下血不止。菖蒲三兩,酒五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經驗方:治癰腫發背,生菖蒲搗貼。
若瘡干,搗末以水調塗之。《孫用和方》同。子母秘錄:治胎動勞熱不安,去血手足煩。菖蒲搗取汁服,二升分三服。產書治產後下血不止。菖蒲二兩,以酒二升煮,分作二服,止。夏禹神仙經:菖蒲薄切,令日乾者三斤,以絹囊盛之,玄水一斛清者,玄水者酒也。懸此菖蒲密封閉一百日,出視之如綠菜色,以一斗熟黍米納中,封十四日間,出飲酒。
白話文:
將菖蒲研磨成粉末,吹入鼻中,桂皮研末放於舌下。另一個方法是針對耳聾,將一寸長的菖蒲根和去心的巴豆一起搗碎,做成七顆藥丸。用棉花包裹藥丸塞入耳朵,每天服用一顆,就能見效。另外,針對突然的胎動不安、腰痛、胎兒轉動壓迫心臟、下血不止等狀況,可以服用三升菖蒲根汁。如果下血不止,也可以用三兩菖蒲和五升酒煮成二升,分三次服用。經驗方中,治療癰腫發背,可以用新鮮的菖蒲搗碎貼敷患處。如果瘡口乾燥,就將菖蒲研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塗抹。孫用和方中也記載了相同的方法。子母秘錄中記載,治療胎動不安、發熱、失血、手腳煩躁,可以用菖蒲搗碎取汁服用,分三次服用二升。產書中記載,治療產後下血不止,可以用二兩菖蒲和二升酒煮,分兩次服用,就能止血。夏禹神仙經中記載,將三斤薄切的菖蒲曬乾,裝入絹袋中,放入一斛清酒中浸泡一百天,取出後會呈現綠色,再放入一斗熟黍米,密封十四天後,即可飲用酒。
則一切三十六種風,有不治者悉效。漢武帝內傳:武帝上嵩山,忽見仙人,長可二丈。問之。曰:吾九嶷山人也,聞中嶽有石上菖蒲,一寸九節,食之長生,故來採之。忽然不見。抱朴子:南中多鹿,每一雄遊牝百數,至春羸瘦,蓋遊牝多也。及夏,則唯食菖蒲一味,卻肥,當角解之時,其茸甚痛。
獵人逢之,其鹿不敢逸走,伏而不動,獵者先以繩系其茸截取之,以其血未散,然後斃鹿。又韓叢服菖蒲十三年,身上生毛,日視書萬言,皆誦之,冬袒不寒。又菖蒲須得石上,一寸九節,紫花尤善。別說云:謹按今陽羨山中生水石間者,其葉逆水而生,根鬚略無,少泥土,根、葉極緊細,一寸不啻九節,入藥極佳。
白話文:
這樣一來,所有三十六種風病,沒有治不好的都能夠痊癒。漢武帝內傳記載:武帝登上嵩山,突然看見一個仙人,身高約兩丈。武帝詢問他,仙人回答說:「我是九嶷山人,聽說中嶽有一種生長在石頭上的菖蒲,一寸有九節,吃了就能長生不老,所以來採集。」說完便突然不見了。抱朴子記載:南方有很多鹿,每隻雄鹿會與上百隻雌鹿交配,到了春天就會變得瘦弱,因為與雌鹿交配太多。到了夏天,牠們只吃一種菖蒲,就會恢復肥胖,在鹿角脫落的時候,鹿茸非常疼痛。
獵人遇到這種鹿,牠們不敢逃跑,會趴在地上不動,獵人就先用繩子綁住鹿茸,然後截取下來,因為血還沒散開,所以才能殺死鹿。此外,韓叢服食菖蒲十三年,身上長毛,每天能看萬字書,都能背誦下來,冬天赤裸上身也不覺得寒冷。菖蒲一定要長在石頭上,一寸有九節,紫花最好。別說記載:仔細查看現在陽羨山裡生長在水石之間的菖蒲,它的葉子逆著水流生長,根鬚很短,幾乎沒有泥土,根和葉都非常細小,一寸就有九節,入藥效果最好。
今二浙人家,以瓦石器種之,旦暮易水則茂,水濁及有泥滓則萎,近方多稱用石菖蒲,必此類也。其池澤所生,肥大節疏粗慢,恐不可入藥,唯可作果盤,蓋氣味不烈而和淡爾。
衍義曰:菖蒲,世又謂之蘭蓀,生水次,失水則枯,根節密者氣味足。有人患遍身生熱毒瘡,痛而不癢,手足尤甚,然至頸而止,黏著衣被,曉夕不得睡,痛不可任。有下俚教以菖蒲三斗,銼,日乾之,椿羅為末,布席上,使病瘡人恣臥其間,仍以被衣覆之。既不黏著衣被,又復得睡,不五、七日間,其瘡如失。
後自患此瘡,亦如此用,應手神驗。其石菖蒲根絡石而生者,節乃密,入藥須此等。
白話文:
現在浙江一帶的人家,用瓦器或石器種植菖蒲,每天早晚換水,菖蒲就會生長茂盛,如果水質混濁或有泥沙,菖蒲就會枯萎。當地人多用石菖蒲,這種菖蒲生長在山石縫隙中,根莖緊密,氣味濃烈,藥效最佳。而生長在池塘或沼澤中的菖蒲,肥大節疏,氣味淡薄,恐怕不適合入藥,只能用來裝水果。
有記載說,菖蒲又名蘭蓀,生長在水邊,缺水就會枯萎,根莖緊密者氣味濃厚。有人患全身熱毒瘡,疼痛但無癢感,手腳尤甚,甚至蔓延到脖子,瘡口黏著衣被,日夜難眠,痛不欲生。民間流傳一個偏方:將三斗菖蒲切碎,曬乾,研磨成粉,鋪在床上,讓患者躺在上面,再蓋上被子。這樣既不會黏著衣被,也能睡個好覺,不出五七天,瘡就會消失。
後來我自己也患了這種瘡,便依此方法治療,效果立竿見影。生長在山石縫隙中、根莖緊密、與石頭相連的石菖蒲,最適合入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