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二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二 (10)

1. 螢火

味辛,微溫,無毒。主明目,小兒火瘡,傷熱氣,蠱毒,鬼疰,通神精。一名夜光,一名放光,一名熠(以入切)燿(以灼切),一名即炤(音照)。生階地池澤。七月七日取,陰乾。

陶隱居云:此是腐草及爛竹根所化,初猶未如蟲,腹下已有光,數日便變而能飛。方:術家捕取納酒中,令死乃干之,俗藥用之亦稀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《爾雅》云,螢火,即炤。《注》曰,夜飛,腹下有火,按此蟲是朽草所化也。《呂氏春秋》云:腐草化為螢是也。藥性論云:螢火,亦可單用,治青盲。

衍義曰:螢,常在大暑前後飛出,是得大火之氣而化,故如此明照也,今人用者少。《月令》雖曰腐草所化,然非陰濕處終無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藥性微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使眼睛明亮,治療小兒火瘡(皮膚發炎潰爛),消除暑熱引起的疾病,解蠱毒,治療鬼疰(一種疑難雜症,類似中邪),使精神清明。它又叫夜光、放光、熠燿、即炤。生長在台階、土地、池塘和沼澤邊。在農曆七月七日採集,陰乾。

陶弘景說:這種蟲是腐爛的草和竹根變成的,剛開始像蟲子,肚子下面就有光亮,過幾天就能飛。方法:道士會抓來放到酒中,讓它死掉後再曬乾,民間用來當藥的很少。我們禹錫等人謹慎地查閱《蜀本草注》發現,《爾雅》說,螢火蟲又叫即炤。《注》解釋說,這種蟲子晚上會飛,肚子下面有火,根據這點來看,這種蟲子是腐爛的草變成的。《呂氏春秋》也說:腐爛的草會變成螢火蟲。藥性論說:螢火蟲也可以單獨使用,治療青盲症(白內障)。

陳衍義說:螢火蟲通常在大暑前後飛出來,是得到大火的氣而變化成的,所以才會發光,現在很少人把它當藥用。《月令》雖然說它是腐爛的草變成的,但不是陰暗潮濕的地方就沒有。

2. 甲香

味鹹,平,無毒。主心腹滿痛,氣急,止痢,下淋。生南海。

唐本注云:蠡大如小拳,青黃色,長四、五寸,取黶燒灰用之。南人亦煮其肉啖,亦無損益也。(唐本先附)

圖經曰:甲香,生南海,今嶺外、閩中近海州郡及明州皆有之。海蠡(音螺)之掩也。《南州異物志》曰:甲香,大者如甌面,前一邊直攙長數寸,圍殼岨峿有刺。其掩雜眾香燒之使益芳,獨燒則臭。一名流螺。諸螺之中,流最厚味是也。其蠡大如小拳,青黃色,長四、五寸。

人亦啖其肉。今醫方:稀用,但合香家所須。用時先以酒煮去腥及涎,云可聚香,使不散也。《傳信方》載其法云:每甲香一斤,以泔一斗半,於鐺中,以微煻火煮經一復時,即換新泔。

經三換即漉出,眾手刮去香上惡物訖,用白蜜三合,水一斗,又煻火煮一復時,水乾,又以蜜三合,水一斗,再煮都三複時,以香爛止,炭火熱燒地,灑清酒,令潤,鋪香於其上,以新瓷瓶蓋合密,埿一復時,待香冷硬,即臼中,用木杵搗,令爛,以沉香三兩,麝香一分和合,略搗,令相亂,入即香成,以瓷瓶貯之,更能埋之,經久方:燒,尤佳。

凡燒此香,須用大火爐,多著熱灰及剛炭,至合翻時,又須換火,猛燒令盡訖,去之,爐旁著火,暖水即香不散。甲香須用台州小者佳。此法出於劉兗奉禮也。凡蠡之類亦多,絕有大者。珠蠡瑩潔如珠,鸚鵡蠡形似鸚鵡頭,並堪酒杯者。梭尾蠡如梭狀,釋輩所吹者,皆不入藥,故不悉錄。

海藥云:和氣清神,主腸風瘻痔。陳氏云:主甲疽,瘻瘡,蛇、蠍、蜂螫,疥癬,頭瘡,饞瘡。甲煎,口脂用也。《廣州記》云:南人常食,若龜鱉之類。又有小甲香,若螺子狀。取其蒂而修成也。雷公云:凡使,須用生茅香、皂角二味煮半日,卻,漉出,於石臼中搗,用馬尾篩篩過用之。

經驗方:甲香修製法:不限多少,先用黃土泥水煮一日,以溫水浴過;次用米泔或灰汁煮一日,依前浴過;後用蜜、酒煮一日,又浴過;曝乾任用。

衍義曰:甲香,善能管香菸,與沉、檀、龍、麝用之,甚佳。

白話文:

甲香味道鹹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胸腹脹滿疼痛、呼吸急促、痢疾、小便淋瀝不暢等症狀。產於南海一帶。

唐朝時的註解說:這種蠡像小拳頭般大小,青黃色,長約四、五寸。取其殼蓋燒成灰入藥。南方人也煮它的肉吃,對身體沒有特別的損益。(這是唐朝本草的補充說明)

《圖經》說:甲香產於南海,現在嶺南以外、閩中沿海的州郡以及明州一帶都有。是海螺的蓋子。《南州異物志》說:甲香大的像碗面,前面有一邊直直地突出數寸長,殼邊緣崎嶇不平,有刺。它的蓋子和其他香料一起燒可以使香味更濃郁,單獨燒則有臭味。它又名流螺。在各種螺中,流螺的肉最為肥厚。這種螺的殼像小拳頭大小,青黃色,長約四、五寸。

人們也吃它的肉。現在醫方中很少使用甲香,只是做香料的人需要它。使用時,要先用酒煮過以去除腥味和黏液,據說這樣可以聚集香味,使其不易散發。《傳信方》記載了它的炮製方法:每用甲香一斤,用淘米水一斗半,在鍋中用微火煮一個時辰,然後換新的淘米水。

換過三次淘米水後,撈出,多人一起刮去香上的雜質。然後用白蜜三合,水一斗,再用微火煮一個時辰,待水乾,再加入蜜三合,水一斗,再煮三次,煮到甲香爛熟為止。然後用炭火燒熱地面,灑上清酒使其濕潤,把甲香鋪在上面,用新的瓷瓶蓋上密封,用泥封好一個時辰,等甲香冷卻變硬後,放入臼中,用木杵搗爛,加入沉香三兩,麝香一分,一起混合搗勻,香料就製作完成了。將其放入瓷瓶中儲存,埋在地下,存放一段時間後再燒,效果更好。

凡是燒這種香,必須用大火爐,多放熱灰和剛燒紅的炭,到燒到快要翻轉時,又要換火,猛燒使其燃燒殆盡。燒完後,在爐旁放上火盆,加熱水,這樣香氣就不會散失。甲香以台州產的小個頭的為佳。這個方法出自劉兗奉禮。各種蠡類有很多,還有很大的。珠蠡像珠子般晶瑩潔白,鸚鵡蠡形狀像鸚鵡頭,都可以做酒杯。梭尾蠡形狀像梭子,是僧人吹奏的樂器,這些都不入藥,所以不一一記載。

《海藥》說:甲香可以調和氣息、清神,主要治療腸風痔瘻。陳氏說:可以治療甲疽、瘻瘡、蛇蠍蜂螫傷、疥癬、頭瘡、嘴角潰爛。甲煎可以用來做口脂。《廣州記》說:南方人經常吃甲香,就像吃龜鱉一樣。還有一種小甲香,形狀像螺螄。是取其蒂部修製而成的。雷公說:凡是使用甲香,必須用生茅香、皂角這兩種藥材煮半天,然後撈出,在石臼中搗碎,用馬尾篩篩過後使用。

經驗方中記載的甲香修製方法:不論多少,先用黃土泥水煮一天,用溫水洗淨;再用米泔水或灰汁煮一天,像之前一樣洗淨;最後用蜜和酒煮一天,再洗淨;然後曬乾就可以使用了。

《衍義》說:甲香很擅長聚攏香煙,和沉香、檀香、龍涎香、麝香一起使用,效果非常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