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二 (9)

1. 地膽

味辛,寒,有毒。主鬼疰,寒熱,鼠瘻,惡瘡,死肌,破癥瘕,墮胎,蝕瘡中惡肉,鼻中息肉,散結氣石淋,去子,服一刀圭即下。一名蚖青,一名青蛙(烏媧切)。生汶山川穀,八月取。(惡甘草。)

陶隱居云:真者出梁州,狀如大馬蟻,有翼;偽者即斑蝥所化,狀如大豆,大都療體略同,必不能得真爾,此亦可用,故有蚖青之名。蚖字乃異,恐是相承誤矣。唐本注云:形如大馬蟻者,今見出邠州者是也。狀如大豆者,未見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,草菜上取之,形倍黑色,芫青所化也。藥性論云:地膽,能宣出瘰癧根,從小便出,上亦吐之。

治鼻齆。

圖經文具芫青條下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寒,有毒。主要治療鬼疰病(一種精神疾病,伴隨寒熱),寒熱病,鼠瘻(淋巴結核),惡性瘡瘍,壞死的肌肉,破除腹中腫塊,墮胎,腐蝕瘡口中的壞肉,鼻中的息肉,消散體內結塊的氣和結石導致的淋巴結腫大,去除子宮內的異物,服用一刀圭(古代的計量單位,約為少量)的量就會有明顯效果。

它的別名叫做蚖青,又叫做青蛙(發音為烏媧切)。生長在汶山的河谷中,在八月採摘。(不能與甘草一起服用。)

陶弘景說:真正的地膽產自梁州,形狀像大螞蟻,有翅膀;假的則是斑蝥所變,形狀像大豆,兩者治療的疾病大致相同,但一定得不到真正的地膽,這種假的也可以使用,所以才會有蚖青這個別名。蚖這個字可能寫錯了,可能是傳承過程中產生的錯誤。唐代的注釋說:形狀像大螞蟻的,現在在邠州看到的就是這種。形狀像大豆的,還沒有見過。我(禹錫等)仔細查閱蜀地的本草圖經,上面說:在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,在草菜上採摘,形狀比較黑,是芫青所變成的。藥性論說:地膽,能夠使瘰癧的根部排出,從小便中排出,也可能從上方吐出來。

可以治療鼻塞不通。

相關的圖經文字記載在芫青那一條下面。

2.

味鹹,平,無毒。主目中翳,斷血,生肌。貝類也,大如鰒,皮黃黑而骨白,以為馬飾。生南海,採無時。(唐本先附)

海藥:謹按《名醫別錄》云:生南海,白如蚌。主消翳膜及筋弩肉,並刮點之。此外無諸要用也。雷公云:要冬採得色白膩者,並有白旋水紋。勿令見火,立無用處。夫用,以銅刀刮作末子,細研,用重絹羅篩過後,研千餘下用。此物不入婦人藥中用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平,沒有毒性。主要能治療眼睛裡的翳障,止血,促進肌肉生長。它是貝類的一種,大小像鰒魚,外皮是黃黑色的,骨頭是白色的,可以用來裝飾馬匹。生長在南海,隨時都可以採集。(唐本草記載附註)

海藥:根據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這種藥材生長在南海,顏色像蚌一樣潔白。主要能消除眼翳、眼膜以及筋脈僵硬的病症,通常用刮取、點敷的方式使用。除此之外,沒有其他重要的用途。雷公說:要冬天採集,挑選顏色潔白且有光澤的,並有白色旋渦狀水紋的。不能讓它碰到火,一旦碰到火就失去藥效。使用時,要用銅刀刮成粉末,仔細研磨,用細絹網篩過後,再研磨上千次才能使用。這種藥材不能用在婦女的藥方中。

3. 蜻(音青)蛉(音零)

微寒。強陰,止精。

陶隱居云:此有五、六種,今用青色大眼者,一名諸乘,俗呼胡蜊,道家用以止精。眼可化為青珠。共余黃細及黑者,不入藥用,一名蜻蜓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蜻蜓六足四翼,好飛溪渠側。日華子云:蜻蜓,涼,無毒。壯陽,暖水臟。入藥去翼足,炒用良。

圖經曰:蜻蛉,舊不載所出州郡,今所在水際多有之。此有數種,當用青色大眼者為良。其餘黃赤及黑色者不入用。俗間正名蜻蜓,而不甚須也。道家則多用之。

衍義曰:蜻蛉,其中一種最大,京師名為馬大頭者是,身綠色,雌者,腰間一遭碧色。用則當用雄者。陶隱居以謂青色大眼。一類之中,元無青者,眼一類皆大。此物生化於水中,故多飛水上。唐·杜甫云:點水蜻蜓款款飛。

白話文:

蜻蜓,性味微寒,有強壯陰氣、制止精液流失的功效。

陶弘景說,蜻蜓有五、六種,現在藥用的是青色大眼睛的,又名諸乘,俗稱胡蜊,道家會用它來制止精液流失。它的眼睛可以變成青色的珠子。其他黃色、細小及黑色的蜻蜓,不入藥用,它們的名字叫做蜻蜓。

臣禹錫等人仔細查閱《蜀本草》的註解,上面說蜻蜓有六隻腳、四個翅膀,喜歡在溪流邊飛行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說,蜻蜓性涼,無毒。可以壯陽,溫暖腎臟。入藥時要去掉翅膀和腳,炒過之後效果更好。

《圖經》記載,蜻蜓以前沒有記載產地,現在各地的水邊都很多。蜻蜓有很多種類,應該用青色大眼睛的為佳。其他的黃色、紅色及黑色的蜻蜓則不入藥用。民間一般稱它為蜻蜓,但其實不常使用。道家則比較常用。

《藥性衍義》說,蜻蜓中有一種最大,京城稱它為馬大頭,身體是綠色的,雌性的腰間有一圈藍色。用藥應該用雄性的。陶弘景認為要用青色大眼睛的。但同一類蜻蜓中,其實沒有青色的,眼睛都很大。這種生物是在水中孵化的,所以常常在水上飛。唐朝詩人杜甫說:「點水蜻蜓款款飛。」

4. 鼠婦

味酸,溫、微寒,無毒。主氣癃,不得小便,婦人月閉,血瘕,癇痓,寒熱,利水道。一名負蟠(音煩),一名𧉅(音伊)蝛(音威),一名蜲𧑓。生魏郡平谷及人家地上,五月五日取。

陶隱居云:一名鼠負,言鼠多在坎中,背則負之,今作婦字,如似乖理。又一名鼠姑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《爾雅》云,蟠,鼠負是也。多在甕器底及土坎中,常惹著鼠背,故名之也。俗亦謂之鼠黏,猶如葈耳,名羊負來也。日華子云:鼠婦蟲,有毒。通小便,能墮胎。

圖經曰:鼠婦,生魏郡平谷及人家地上,今處處有之。多在下濕處甕器底及土坎中,常惹著鼠背,故名鼠負。會作婦字,謬耳。《爾雅》云:蟠,鼠負。郭璞云:甕器底蟲。又云:𧉅威,委黍。《詩·東山》云:𧉅威在室。鄭箋云:此物家無人則生。然《本經》亦有此名,是今人所謂濕生蟲者也。

五月五日取。古方:有用者,張仲景主久瘧,大鱉甲丸中使之。以其主寒熱也。

千金方:治產後小便不利。鼠婦七枚一味,熬為屑,作一服酒調下。

衍義曰:鼠婦,此濕生蟲也,多足,其色如蚓,背有橫紋蹙起,大者長三、四分,在處有之,磚甃及下濕處多,用處絕少。

白話文:

味道酸,性溫和,帶一點點寒性,沒有毒。主要治療小便不順暢、婦女月經閉止、腹部腫塊、癲癇、寒熱等症狀,可以通利小便。這種蟲子又叫做負蟠(音煩)、𧉅(音伊)蝛(音威)、蜲𧑓。它生長在魏郡平谷以及一般人家潮濕的地上,通常在農曆五月五日採集。

陶弘景說:「它又叫做鼠負,因為老鼠常常在洞穴中,牠的背上常常背著這種蟲子,現在寫成『婦』字,好像有點不合理。另外它也叫做鼠姑。」我(指禹錫等人)仔細考證蜀地的《本草》註解,上面說,《爾雅》記載的「蟠」指的就是「鼠負」。這種蟲子大多在瓦甕底部和土坑中,常常附著在老鼠背上,所以叫做「鼠負」。民間也稱它為「鼠黏」,就像葈耳會黏在羊身上,所以又叫做羊負來。日華子認為,鼠婦這種蟲子有毒,可以通利小便,還能墮胎。

圖經上說:鼠婦生長在魏郡平谷和一般人家的地上,現在到處都有。牠們大多在潮濕的地方、瓦甕底部和土坑中,常常附著在老鼠背上,所以叫做「鼠負」。現在寫成「婦」字,是錯誤的。《爾雅》說,「蟠」就是「鼠負」。郭璞解釋說,是指在瓦甕底部的蟲子。另外,還說「𧉅威」就是指「委黍(一種草)」。《詩經·東山》裡說「𧉅威在室」,鄭玄註解說:這種蟲子在家中無人居住時就會出現。但是《本經》也有這個名字,可見它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濕生蟲。

一般在農曆五月五日採集。古代的藥方:有些會用到鼠婦,張仲景在治療久病不癒的瘧疾時,使用的大鱉甲丸中就有用到它,因為它能治療寒熱症狀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:治療產後小便不順暢,用七隻鼠婦,將它們烤乾磨成粉末,用酒調和後服用。

衍義認為:鼠婦是潮濕環境中產生的蟲子,有很多腳,顏色像蚯蚓,背部有橫向隆起的紋路,大的有三、四分長。到處都有,尤其在磚頭縫隙和潮濕的地方很多,但使用的地方很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