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二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二 (20)

1. 田中螺汁

大寒。主目熱赤痛,止渴。

陶隱居云:生水田中及湖瀆岸側,形圓大如梨、桔者,人亦煮食之。煮汁,亦療熱,醒酒,止渴。患眼痛,取珍珠並黃連納其中,良久汁出,取以注目中,多瘥。唐本注云:《別錄》云,殼,療屍疰,心腹痛;又主失精。水漬飲汁,止渴。今按:陳藏器本草云:田中螺,煮食之,利大小便,去腹中結熱,目下黃,腳氣衝上,小腹急硬,小便赤澀,腳手浮腫。生浸取汁飲之,止消渴,碎其肉,敷熱瘡。

爛殼燒為灰末服,主反胃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生水田中,大如桃、李,狀類蝸牛而尖長,青黃色,夏秋採之。藥性論云:田螺汁,亦可單用。主治肝熱,目赤腫痛。取大者七枚,洗淨,新汲水養去穢泥,重換水一升浸洗,仍旋取於乾淨器中,著少鹽花於口上,承取自出者,用點目。逐個如此用了,卻放之。

日華子云:田螺,冷,無毒。治手足腫及熱瘡,生研汁敷之。

陳藏器云在水田中,圓大者是。小小泥有稜名⿱予心螺,亦止渴,不能下水。食之當先米泔浸去泥,此物至難死,有誤泥在壁中,三十年猶活,能伏氣飲露唯生,穿散而出即死。爛殼燒為灰末服,主反胃,胃冷,去卒心痛。食療云大寒。汁飲療熱、醒酒、壓丹石。不可常食。

聖惠方治連月飲酒咽喉爛,舌上生瘡。水中螺、蚌肉、蔥、豉、椒、姜煮,飲汁三、兩盞,瘥。食醫心鏡主消渴,飲水日夜不止,口乾,小便數。田中螺五升,水一斗,浸經宿,渴即飲之。每日一度易水換生螺為妙。又方云:以水三升煮,取汁,渴即飲之,螺即任吃。

白話文:

田中螺汁

大寒,能治療眼睛紅腫疼痛,並止渴。

古人記載,田螺生長在水田中和湖泊岸邊,形狀圓潤,大小如梨或橘子,人們會煮食它。田螺煮出來的汁液,也能治療發熱,醒酒,止渴。如果眼睛疼痛,可以將珍珠和黃連放入田螺殼中,等待許久,待汁液滲出後,用汁液點在眼睛裡,多能痊癒。 古籍記載,田螺殼可以治療屍毒、心腹疼痛,還能治療遺精。 田螺水漬取汁飲用,能止渴。 另有記載,田螺煮食能通利大小便,去除腹中積熱,治療目黃、腳氣上衝、小腹硬痛、小便赤澀、手腳浮腫等症狀。生田螺浸泡取汁飲用,能治療消渴症;將田螺肉搗碎,敷在熱瘡上。爛田螺殼燒成灰末服用,能治療反胃。

也有記載田螺生長在水田中,大小如桃李,形狀像蝸牛但更尖長,青黃色,夏秋採收。田螺汁單獨使用,能治療肝熱、目赤腫痛。取較大的田螺七個,洗淨,用清水浸泡去除泥沙,再換清水浸泡,然後將田螺放在乾淨器皿中,在螺口處放少許鹽,承接其自行流出的汁液點眼,每隻田螺如此操作後再放回水中。

另有記載,田螺性寒,無毒,能治療手腳腫脹和熱瘡,將生田螺研磨取汁敷患處。

古籍記載,水田中圓大的田螺是良藥,而小的、帶有稜角的田螺,雖然也能止渴,但藥效不如圓大的田螺。食用田螺前,應先用米泔水浸泡去除泥沙。田螺生命力強,即使泥沙卡在殼中,也能存活數十年,它們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生存,只有破殼後才會死亡。爛田螺殼燒成灰末服用,能治療反胃、胃寒和突發性心痛。 田螺性大寒,其汁液能治療發熱、醒酒、解毒。但不可經常食用。

古方記載,治療因長期飲酒導致咽喉腫痛、舌生瘡瘍的方子,是用水中螺蚌肉、蔥、豉、椒、姜一起煮,飲用三兩盞汁液即可痊癒。 另有方子治療消渴症(糖尿病),症狀為日夜不停地飲水,口乾,小便次數頻繁,可用五升田螺加一斗水浸泡一夜,口渴時飲用,每日換水和田螺。也可用三升水煮田螺,取汁飲用,田螺肉也可食用。

2. 貝子

味鹹,平,有毒。主目翳,鬼疰,蠱毒,腹痛下血,五癃,利水道,除寒熱溫疰,解肌,散結熱。燒用之良。一名貝齒。生東海池澤。

陶隱居云:此是今小小貝子,人以飾軍容服物者,乃出南海。燒作細屑末,以吹眼中,療翳良。又真馬珂搗末,亦療盲翳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蝸類也,形若魚,齒潔者良。藥性論云:貝子,使。能破五淋,利小便,治傷寒狂熱。日華子云:貝齒,涼。治翳障並鬼毒,鬼氣,下血。又名白貝。

圖經曰:貝子,生東海池澤,今南海亦有之。貝類之最小者,又若蝸狀。而《交州記》曰:大貝出日南,如酒杯;小貝,貝齒也。善治毒,俱有紫色是也。潔白如魚齒,故一名貝齒。古人用以飾軍容服物,今稀用,但穿之與小兒戲髰頭家以飾鑑帶,畫家亦或使砑物。採無時。珂亦似此而大,黃黑色,其骨白,可以飾馬。

海藥云:雲南極多,用為錢貨易。主水氣浮腫及孩子疳蝕,吐乳。並燒過入藥中用。雷公云凡使,勿用花蟲殼,其二味相似,只是用之無效。凡使,先用苦酒與蜜相對秤,二味相和了,將貝齒於酒、蜜中蒸,取出,卻於清酒中淘令淨,研用。聖惠方治射罔在諸肉中有毒及漏脯毒。

用貝子末,水調半錢服,效。或食麵臛毒,亦同用。千金方點小兒黑花眼翳,澀痛。用貝齒一兩燒作灰,研如面,入少龍腦,點之妙。又方:去目翳。貝子十枚,燒灰細篩,取一胡豆大,著翳上,臥如炊一石米久乃滅。息肉者加珍珠與貝子等分。孫真人治食物中毒。取貝子一枚,含,自吐。

衍義曰貝子,今謂之貝齒,亦如紫貝,但長寸余,故曰貝子。色微白,有深紫黑者,治目中翳,燒用。北人用之氈帽上為飾及綴衣,或作蹀躞下垂。

白話文:

貝子味鹹性平,有毒。主治眼翳、鬼病、蠱毒、腹痛下血、五種小便不利(五癃)、促進排尿、消除寒熱溫病、解肌散熱。燒成灰後藥效更佳。貝子也叫貝齒,生長在東海和池澤中。

陶弘景說:現在常見的小貝子,人們用它來裝飾軍服和器物,產自南海。燒成細末吹入眼中,能有效治療眼翳。真馬珂(一種貝類)研磨成粉,也能治療眼盲和眼翳。據《蜀本圖經》記載,貝子屬於蝸牛類,形狀像魚,牙齒潔白者藥效最佳。《藥性論》記載:貝子能破除五種小便不利,利尿,治療傷寒引起的狂熱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貝齒性涼,治療眼翳、鬼病、鬼氣和下血,又名白貝。

據圖經記載:貝子生長在東海和池澤,現在南海也有。貝類中最小的,形狀像蝸牛。《交州記》記載:大的貝殼產於日南,像酒杯那麼大;小的貝殼就是貝齒。能治療毒症的貝殼都帶紫色,潔白如魚齒,因此也叫貝齒。古人用它裝飾軍服和器物,現在很少用了,只用於兒童髮飾、裝飾腰帶和畫家在製作物品時使用。採集貝子沒有時間限制。馬珂也類似貝子,但體型較大,呈黃黑色,骨骼為白色,可用來裝飾馬匹。

《海藥本草》記載:雲南貝子很多,被用作貨幣。主治水腫和兒童疳積、吐奶。需燒過後再入藥。雷敩說:使用貝子時,不要混用花蟲殼,兩種藥材很相似,但療效不同。使用貝子時,需先用等量的苦酒和蜂蜜混合,將貝齒在酒蜜中蒸熟,取出後用清水淘洗乾淨再研磨使用。《聖惠方》記載治療因食用射罔(一種食物)或漏脯(一種食物)中毒的方法:用貝子末用水調和,服用半錢,療效顯著。食用麵臛中毒也可同樣使用。《千金方》記載治療小兒黑花眼翳,眼澀疼痛的方法:用貝子一兩燒成灰,研磨成粉,加入少量龍腦,點於患處,效果很好。另有一個方劑:治療眼翳,用十枚貝子燒成灰,細篩,取一粒黃豆大小的份量,敷於眼翳上,臥床休息,直到藥物失效。若為息肉,則需加入與貝子等量的珍珠。《孫真人食忌》記載治療食物中毒的方法:取一枚貝子含口中,自行催吐。

《本草衍義》記載:貝子現在稱為貝齒,類似紫貝,但長約一寸多,因此稱作貝子。顏色略白,也有深紫黑色者,治療眼翳需燒用。北方人用它裝飾氈帽和衣物,或作蹀躞(一種腰帶)下垂飾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