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五 (1)
卷第五 (1)
1. 石蠶
味鹹,寒,有毒。主五癃,破石淋,墮胎。
肉,解結氣,利水道,除熱。一名沙蝨。生江漢池澤。
陶隱居云:李云江左無識此者,謂為草根,其實類蟲,形如老蠶,生附石。傖(助庚切)人得而食之,味鹹而微辛。李之所言有理,但江漢非傖地爾,大都應是生氣物,猶如海中蠣蛤輩,附石生不動,亦皆活物也。今俗用草根黑色多角節,亦似蠶,恐未是實。方家不用沙蝨,自是東間水中細蟲。
人入水浴,著人略不可見,痛如針刺,挑亦得之。今此名或同爾,非其所稱也。唐本注云:石蠶,形似蠶,細小有角節,青黑色。生江漢側石穴中,岐隴間亦有,北人不多用,採者遂絕爾。今隴州採送之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:李云江左無識此者,謂是草根,生附石間,其實如老蠶。
如此則合在草部矣!今既在虫部,又一名沙蝨,則是沙石間所生者一種蟲也。陶云猶如蠣蛤輩,附石而生,近之矣。蘇亦未識,而云似蠶,有節,青黑,生江漢石穴中。此則半似說蟲半似草,更云不採遂絕,妄亦甚也。按此蟲所在水石間有之,取以為鉤餌者是也。今馬湖石間出此最多。
彼人好啖之,云咸、微辛。李、蘇二說,殆不足憑也。
圖經曰石蠶,生江漢池澤,舊注或以為草根,生石上,似蠶者。或以為生氣物,猶如海中蠣蛤輩。又《本經》云:一名沙蝨。沙蝨自是水中細蟲,都無定論。《蜀本草》注云:此蟲所在水石間有之,人取以為鉤餌。馬湖石間出此最多。彼人亦好啖之,云味鹹、小辛。今此類川、廣中多有之。
草根之似蠶者,亦名石蠶,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,四時常有,其苗青,亦有節,三月採根。焙乾。主走注風,散血,止痛。其節亦堪單用,搗篩取末,酒溫服之。
衍義曰石蠶,謂之為草則繆矣。《經》言肉解結氣,《注》中更辯不定此物在處。有附生水中石上,作絲繭如釵股,長寸許,以蔽其身,色如泥,蠶在其中,此所以謂之石蠶也。今方家用者絕稀,此亦水中蟲耳,山河中多。
白話文:
石蠶味鹹性寒,有毒。主治五種小便不利(五癃)、治療石淋(尿路結石引起的疼痛)、墮胎。
石蠶的肉可以解結氣,利尿,清熱。石蠶又名沙蝨,生長在江漢地區的池澤中。
陶弘景說:李時珍說江東地區的人不認識這種東西,誤認為是草根,其實它像蟲子,形狀像老蠶,附著在石頭上生長。當地人會食用它,味道鹹中略帶辛辣。李時珍的說法有道理,但江漢地區並不是當地人的居住地。總之,它應該是附著在石頭上生長,不會移動的生物,就像海裡的牡蠣、蛤蜊一樣,都屬於活物。現在民間常用一種黑色、多節的草根,也像蠶,恐怕不是真正的石蠶。專業人士不用沙蝨,認為它是東部地區水中的細小蟲子。
人下水洗澡時,會碰到它,雖然很小幾乎看不見,但刺痛感卻像針扎一樣,用針挑也能把它挑出來。現在的石蠶名稱可能相同,但並非古籍所記載的那種。唐代的注釋說:石蠶形狀像蠶,細小,有節,青黑色,生長在江漢地區石頭的洞穴中,岐州和隴州也有,北方人很少使用,採集者也因此消失了。現在隴州地區採集並運輸它。臣禹錫等謹慎查閱蜀地本草注釋:李時珍說江東地區的人不認識這種東西,誤認為是草根,附著在石頭上生長,其實它像老蠶。
這樣看來,它應該屬於植物類!但既然列在蟲類,又名沙蝨,那就是一種生長在沙石間的蟲子。陶弘景說它像牡蠣、蛤蜊一樣附著在石頭上生長,比較接近事實。蘇頌也不認識它,卻說它像蠶,有節,青黑色,生長在江漢地區石頭的洞穴中。這樣說法既像蟲又像草,又說因為不採集而消失了,實在是過於誇張。實際上,這種蟲子存在於水石之間,人們常用它做魚餌。現在馬湖的石頭縫隙中出產最多。
當地人喜歡吃它,說味道鹹,略帶辛辣。李時珍和蘇頌的說法,恐怕不足為憑。
圖經上說,石蠶生長在江漢地區的池澤中,舊注有的認為它是草根,生長在石頭上,像蠶;有的認為它是附著生長的生物,像海裡的牡蠣、蛤蜊。 《本經》說:它又名沙蝨。沙蝨本身就是水中細小的蟲子,總之沒有定論。《蜀本草》注釋說:這種蟲子存在於水石之間,人們採集它用作魚餌。馬湖的石頭縫隙中出產最多。當地人也喜歡吃它,說味道鹹,略帶辛辣。現在這種蟲子在四川、廣東等地很多。
一種像蠶的草根,也叫石蠶,產於福州和信州的山石上,四季都有,它的莖葉青綠色,有節,三月採集它的根莖,曬乾後,可以治療中風、散瘀止痛。它的莖節也可以單獨使用,搗碎篩粉,用溫酒服用。
衍義說石蠶,如果說它是草就錯了。《本經》說它的肉可以解結氣,《注釋》中對此物的產地又說得不清不楚。有的說它附著在水中的石頭上,會吐絲結繭,像髮簪一樣粗,長約一寸,用來保護身體,顏色像泥土,蠶就在裡面,所以叫它石蠶。現在醫生很少用它,它也是一種水中的蟲子,山河中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