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二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二 (19)

1. 斑蝥

味辛,寒,有毒。主寒熱,鬼疰,蠱毒,鼠瘻,疥癬,惡瘡,疽蝕,死肌,破石癃,血積,傷人肌,墮胎。一名龍尾。生河東川穀。八月取,陰乾。(馬刀為之使,畏巴豆、丹參、空青,惡膚青。)

陶隱居云:豆花時取之,甲上黃黑斑色如巴豆大者是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七月、八月,大豆葉上甲蟲,長五、六分,黃斑紋烏腹者,今所在有之。吳氏云:斑蝥,一名斑蠔(音刺),一名龍蠔,一名斑菌,一名腃發,一名盤蛩,一名晏青。神農:辛。歧伯:咸。桐君:有毒。

扁鵲:甘,有大毒。生河內川穀或生水石。藥性論云:斑蝥,使,一名龍苗,有大毒。能治瘰癧,通利水道。日華子云:惡豆花。療淋疾,敷惡瘡,瘻爛。入藥除翼、足,熟炒用。生即吐瀉人。

圖經曰斑蝥,生河東川穀,今處處有之。七月、八月大豆盛時,此蟲多在葉上,長五、六分,甲上黃黑斑紋,烏腹尖喙,如巴豆大,就葉上採之,陰乾。古方:書多有用此,其字或作斑蠡,亦作斑蠔,入藥不可令生,生即吐瀉人。

外臺秘要救急治疔腫方:斑蝥一枚捻破,以針劃瘡上,作米字封之,即根乃出。又方治乾癬積年生痂,搔之黃水出,每逢陰雨即癢。用斑蝥半兩,微炒為末,蜜調敷之。經驗方大治大人、小兒瘰癧內消方:斑蝥一兩,去翅、足,用粟米一升,同斑蝥炒,令米焦黃,去米不用,細研,入干薄荷末四兩同研,令勻,以烏雞子清丸如綠豆大。空心臘茶下一丸,加至五丸,卻每日減一也,減至一丸後,每日服五丸。

肘後方治沙蝨毒。斑蝥二枚:一枚末服之;一枚燒令煙絕,研末,以敷瘡中。立瘥。廣利方治瘰癧經久不瘥。斑蝥一枚,去翅、足,微炙,以漿水一盞,空腹吞之,用蜜水下,重者不過七枚瘥。又方妊娠或已不活,欲下胎。燒斑蝥末,服一枚,即下。

衍義曰斑蝥,須糯米中炒米黃為度,妊身人不可服。為能潰人肉,治淋藥多用,極苦,人尤宜斟酌。下條芫青,其用與此不相遠,故附於此。

白話文:

斑蝥是一種辛味、性寒、有毒的藥材。主治寒熱、鬼疰(一種邪氣)、蠱毒、鼠瘻(鼠疫引起的潰瘍)、疥癬、惡瘡、疽蝕(潰爛)、死肌(壞死組織)、膀胱結石、血瘀、外傷導致的肌肉損傷、墮胎等。它也叫龍尾,生長在河東的川穀地區,農曆八月採收,陰乾保存。它與馬刀同用,忌與巴豆、丹參、空青同用,也相克於膚青。

陶弘景說:在農曆五月豆花盛開時採摘,甲殼上黃黑斑點像巴豆一樣大的才是正品。 據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農曆七月、八月,在大豆葉子上,可以找到這種長約五、六分(約1.5-1.8釐米)、黃色斑紋、黑色腹部、尖嘴的甲蟲,各地都有分佈。吳氏則稱之為斑蠔、龍蠔、斑菌、腃發、盤蛩、晏青等。神農氏認為它辛味,歧伯認為它咸味,桐君認為它有毒,扁鵲認為它甘味且有大毒,生長在河內川穀或水邊石上。《藥性論》記載,斑蝥又名龍苗,有大毒,能治療瘰癧(淋巴結核),並能利尿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,它忌與豆花同用,能治療淋病,敷治惡瘡、瘻爛,入藥需去除翅膀和腳,炒熟後使用,生用則會引起嘔吐腹瀉。

古籍記載,斑蝥生長在河東川穀,現今各地都有分佈。農曆七月、八月大豆成熟時,這種蟲子多在豆葉上,長約五、六分,甲殼上有黃黑斑紋,黑色腹部,尖嘴,大小如巴豆,直接從豆葉上採摘,陰乾。古代的方劑中經常使用斑蝥,其名稱有時寫作斑蠡或斑蠔,入藥時必須炒熟,生用會引起嘔吐腹瀉。
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治療疔腫的急救方:取一枚斑蝥捻碎,用針在瘡口劃出米字形,將斑蝥敷在上面,封好,膿腫就會消退。另有方劑治療多年乾癬,搔抓後會流出黃水,陰雨天加劇瘙癢:取斑蝥半兩,微炒研末,用蜂蜜調和後敷患處。《經驗方》記載治療大人小孩瘰癧的方劑:取斑蝥一兩,去除翅膀和腳,與一升小米一起炒,炒至米呈焦黃色,去掉小米,將斑蝥研成細末,再加入四兩幹薄荷末,混合均勻,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,空腹用熱茶送服,第一天服五丸,以後每天減一丸,直到每天服一丸,再繼續服五丸。

《肘後方》記載治療沙蝨毒的方劑:取斑蝥二枚,一枚研末內服,另一枚燒成灰,研末敷在瘡口,即可痊癒。另有方劑治療久治不愈的瘰癧:取斑蝥一枚,去除翅膀和腳,微炙,用一盞漿水送服,用蜜水送服,病情嚴重者最多服用七枚即可痊癒。另有方劑治療妊娠或胎死腹中的情況,欲使胎兒排出:將斑蝥燒成灰研末,服用一枚即可排出胎兒。

《衍義》記載,斑蝥需用糯米同炒至米呈黃色為度,孕婦忌服,因其能腐蝕人體組織。很多治療淋病的藥方中都使用斑蝥,其味極苦,服用需謹慎。芫青的功效與斑蝥相近,故此放在一起記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