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二 (18)
卷第二十二 (18)
1. 水蛭(音質)
味鹹,苦,平,微寒,有毒。主逐惡血,瘀血,月閉,破血瘕,積聚,無子,利水道,又墮胎。一名蚑,一名至掌。生雷澤池澤。五月、六月採,曝乾。
陶隱居云蚑(音蜞),今復有數種,此用馬蜞,得齧人腹中有血者,仍干為佳。山蚑及諸小者皆不用。楚王食寒菹,所得而吞之,果能去結積,雖曰陰祐,亦是物性兼然。唐本注云:此物有草蛭、水蛭。大者長尺,名馬蛭,一名馬蜞。並能咂牛、馬、人血。今俗多取水中小者,用之大效,不必要須食人血滿腹者。
其草蛭,在深山草上,人行即敷著脛股,不覺,遂於肉中產育,亦大為害,山人自有療法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採得之,當用䈽竹筒盛,待乾,又米泔浸一宿後,曝乾。以冬豬脂煎令焦黃,然後用之。勿誤採石蛭、泥蛭用。石、泥二蛭,頭尖,腰粗,色赤,不入藥,誤食之,則令人眼中如生煙,漸致枯損。
今用水中小者耳。陳藏器云:水蛭,本功外,人患赤白遊疹及癰腫毒腫,取十餘枚,令啖(一作䐗)病處,取皮皺肉白,無不瘥也。冬月無蛭蟲,地中掘取,暖水中養之,令動,先洗去人皮咸,以竹筒盛蛭綴之,須臾便咬血滿自脫,更用飢者。崔知悌令兩京無處預養之,以防緩急,收干蛭,當展其身,令長腹中有子者去之。
此物難死,雖加火炙,亦如魚子,煙燻三年,得水猶活,以為楚王之病也。藥性論云:水蛭,使。主破女子月候不通,欲成血癆症塊。能治血積聚。日華子云:畏石灰。破癥結。然極難修制,須細銼後,用微火炒,令色黃乃熟,不爾,入腹生子為害。
圖經曰水蛭,生雷澤池澤,今近處河池中多有之。一名蜞。此有數種:生水中者名水蛭,亦名螞蟥;生山中者名石蛭;生草中者名草蛭;生泥中者名泥蛭。並皆著人及牛、馬股脛間,齧咂其血,甚者入肉中,產育為害亦大。水蛭有長尺者,用之當以小者為佳。六月採,曝乾。
一云採得當以䈽竹筒盛之,待乾,又用米泔浸經宿,然後出之,曝已。又用冬月豬脂煎令黃,乃堪用。干蛭,當展令長,腹中有子者去之。古法有用水蛭啖瘡者,緩急所須,亦不可得。崔知悌令預收養之,以備用。此物極難死,加火炙,經年,得水猶可活也。石蛭等並頭尖腹粗,不堪入藥,誤用之,則令人目中生煙不已。
漸致枯損,不可不辨也。
經驗方治折傷。用水蛭,新瓦上焙乾,為細末,熱酒調下一錢。食頃痛,可更一服,痛止;便將折骨藥封,以物夾定,直候至效。初虞世治從高墜下及打擊內傷,神效。麝香、水蛭各一兩,銼碎,炒令煙出,二件研為末。酒調一錢,當下畜血。未止再服,其效如神。
衍義曰水蛭,陳藏器、日華子所說備矣。大者京師又謂之馬鱉,腹黃者謂之螞蟥;畏鹽,然治傷折有功。《經》與《注》皆不言修制,宜仔細不可忽也。今人用者皆炒。
白話文:
水蛭(音質)
水蛭味鹹苦,性平微寒,有毒。主要功效是驅除惡血、瘀血,治療月經閉止、血塊、腹部腫塊、積聚、不孕,利尿,並能引起流產。水蛭又名蚑、至掌,生長在雷澤等池澤中。五月、六月採集,曬乾。
陶弘景說,蚑(音蜞)現在有很多種類,藥用的是馬蛭,能吸食人腹中血液的,曬乾後效果最佳。山蛭和其他小的水蛭都不用。楚王曾吃下冰冷的醃菜後,服用水蛭治癒了積聚的病症,雖然說是陰德庇佑,但也是水蛭藥性使然。唐代的注釋說:水蛭有草蛭、水蛭兩種。大的長達一尺,稱為馬蛭,也叫馬蜞,都能吸食牛、馬、人的血液。現在民間多用水中小的水蛭,療效很好,不必一定要用吸食人血至腹滿的水蛭。
草蛭生長在深山草叢中,人行走時會沾染在小腿和大腿上,不易察覺,在肉中繁殖,危害很大,山區人民自有治療方法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記載:採集水蛭後,應用細竹筒盛裝,待其乾燥後,再用淘米水浸泡一夜,然後曬乾。再用冬季豬油煎至焦黃,然後才能使用。不要誤採石蛭、泥蛭。石蛭、泥蛭頭尖腰粗,顏色赤紅,不能入藥,誤食會使人眼中如同生煙,逐漸導致眼睛乾枯損壞。
現在藥用的是水中小的水蛭。陳藏器說:除了上述功效外,如果患有赤白遊疹或癰腫毒腫,取十幾條水蛭讓其吸附在患處,直到皮膚皺縮、肉色變白,沒有不痊癒的。冬天沒有水蛭,可以在地下挖掘,放入溫水中使其活動,先洗去其身上的污垢,用竹筒盛裝,很快就會吸飽血自行脫落,再用飢餓的水蛭。崔知悌命令兩京地區各地都預先飼養水蛭,以備急需,曬乾的水蛭,應將其身體展平,並去除腹中卵囊。
水蛭很難殺死,即使用火炙,就像魚卵一樣,即使煙燻三年,遇水還能活,這也是楚王治病的原因。 《藥性論》說:水蛭能破除女子經血不通,治療將要發展成血癆的症塊,能治療血積聚。 《日華子本草》說:水蛭畏懼石灰,能破除癥結。但水蛭極難炮製,須先細切,用微火炒至黃色才算熟透,否則,服下後會在腹中繁殖而危害身體。
圖經上說水蛭生長在雷澤等池澤,現在近處的河池中有很多。又名蜞。水蛭有好幾種:生在水中的叫水蛭,也叫螞蟥;生在山中的叫石蛭;生在草中的叫草蛭;生在泥中的叫泥蛭。它們都會附著在人或牛、馬的腿上,吸食血液,嚴重者會鑽入肉中,繁殖生長,危害很大。水蛭有的長達一尺,藥用最好選擇小的。六月採集,曬乾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:採集後應用細竹筒盛裝,待其乾燥後,再用淘米水浸泡一夜,然後取出曬乾。再用冬季豬油煎至金黃色,才能使用。曬乾的水蛭,應將其身體展平,去除腹中卵囊。古代方法是用水蛭吸附瘡瘍,但因急需時往往難以取得,崔知悌命令預先飼養,以備不時之需。水蛭極難殺死,即使用火炙,多年以後,遇水還能活。石蛭等頭尖腹粗,不能入藥,誤用會使人眼中如同生煙不止,逐漸導致眼睛乾枯損壞,不可不辨。
經驗方治折傷:用水蛭,在新瓦上焙乾,研成細末,用熱酒調服一錢。過一會兒疼痛,可再服用一次,疼痛停止後,再用接骨藥敷貼固定,直到痊癒。虞世南曾用此方治療從高處墜落或被打傷的內傷,效果神奇。麝香、水蛭各一兩,研碎,炒至冒煙,研成細末,用酒調服一錢,可立即排出淤血。若未止血,可再次服用,療效如神。
衍義說:水蛭,陳藏器、日華子所說已很詳細了。大的,京師稱為馬鱉,腹部黃色的稱為螞蟥;水蛭畏懼鹽,但治療傷折有效。《經方》和《注釋》都沒有提及炮製方法,應該仔細,不可疏忽。現在人們使用水蛭都先炒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