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一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一 (19)

1. 石龍子

味鹹,寒,有小毒。主五癃邪結氣,破石淋下血,利小便水道。一名蜥(音錫)蜴(音亦),一名山龍子,一名守宮,一名石蜴。生平陽川穀及荊山石間。五月取,著石上令乾。(惡硫黃、斑蝥、蕪荑。)

陶隱居云:其類有四種,一大形,純黃色,為蛇醫母,亦名蛇舅母,不入藥;次似蛇醫,小形長尾,見人不動,名龍子;次有小形而五色,尾青碧可愛,名蜥蜴,並不螫人;一種喜緣籬壁,名蝘(音偃)蜓(音電),形小而黑,乃言螫人必死,而未常聞中人。按:東方朔雲:是非守宮,則蜥蜴,如此蝘蜓名守宮矣。

以朱飼之,滿三斤,殺,乾末。以塗女子身,有交接事便脫,不爾如赤志,故謂守宮。今此一名守宮,猶如野葛、鬼臼之義也,殊難分別。唐本注云:此言四種者,蛇師,生山谷,頭大尾短小,青黃或白斑者是。

蝘蜓,似蛇師,不生山谷,在人家屋壁間,荊楚及江淮人名蝘蜓,河濟之間名守宮,亦名榮螈(音元),又名蠍虎,以其常在屋壁,故名守宮,亦名壁宮,未必如術飼朱點婦人也,此皆假釋爾。其名龍子及五色者,併名蜥蜴,以五色者為雄而良,色不備者為雌,劣爾,形皆細長,尾與身相類,似蛇著四足,去足便直蛇形也。蛇醫則不然。

按《爾雅》:亦互言之,並非真說。又云朱飼滿三斤,殊為謬矣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長者一尺,今出山南襄州、安州、申州。以三月、四月、八月、九月採,去腹中物,火干之。

圖經曰:石龍子,生平陽川穀及荊山山石間,今處處有之。一名蜥(音錫)蜴(音亦)。謹按《爾雅》云:蠑螈,蜥蜴。蜥蜴,蜥蜓。蝘蜓,守宮也。疏釋曰:《詩·小雅·正月》云:胡為虺蜴,蜴為此也。四者一物,形狀相類而四名也。《字林》云:蠑螈,蛇醫也。《說文》云:在草曰蜥蜴,在壁曰蝘蜓。

《方:言》云:秦、晉、西夏謂之守宮,或謂之蠦(音盧)⿱⿰步攵目(音廛),或謂之刺易,南陽人呼蝘蜓,其在澤中者,謂之易蜥,楚謂之蛇醫,或謂之螈蠑。又東方朔雲:非守宮,即蜥蜴。按此諸文,即是在草澤中者,名蠑螈、蜥蜴,在壁者,名蝘蜓、守宮也。然則入藥當用草澤者,以五色具者為雄而良,色不具者為雌,乃劣耳。

五月取,著石上令乾。

衍義曰:石龍子,蜥蜴也,今人但呼為蜴蜥,大者長七、八寸,身有金碧色。仁廟朝,有一蜥蠍在右掖門西浚溝廟中,此真是蜥蜴也。鄭狀元有詩。有樵者於澗下行,見一蜥蜴自石罅中出,飲水訖而入。良久,凡百十次,尚不已。樵者疑不免翻石視之,有冰雹一、二升。樵人訝而去,行為三、五里,大雨至,良久風雹暴作。

今之州縣依法,用此祈雨。《經》云:治五癃,破石淋,利水道,亦此義乎。

白話文:

石龍子味鹹性寒,略帶小毒。能治療五種膀胱疾病、邪氣阻塞、排石、血尿、以及利尿通便。石龍子也叫蜥蜴、山龍子、守宮、石蜴,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山谷和荊山石縫中。五月採集,放在石頭上曬乾。(忌與硫黃、斑蝥、蕪荑同用。)

古籍記載,石龍子有四種:一種體型很大,通體黃色,是蛇醫的母親,也叫蛇舅母,不用於藥物;第二種類似蛇醫,體型較小,尾巴長,見到人也不動,叫龍子;第三種體型小,有五種顏色,尾巴青碧色,很漂亮,叫蜥蜴,不咬人;第四種喜歡在牆壁上爬行,叫蝘蜓,體型小,顏色黑,據說咬人會死,但實際上很少聽說有人被咬死。東方朔說:如果不是守宮,那就是蜥蜴,由此可見蝘蜓就是守宮。

古法是用硃砂餵養石龍子,直到達到三斤,再殺死曬乾磨成粉末。塗抹在女子身上,若有性行為就能脫落,否則就像硃砂一樣,所以稱之為守宮。現在的“守宮”一詞,與野葛、鬼臼一樣,意思難以區分。唐代的註釋說:這四種中,蛇醫生長在山谷中,頭大尾短,顏色青黃或帶白色斑點的就是。

蝘蜓則類似蛇醫,但不生長在山谷,而是在人家的屋簷牆壁上,荊楚和江淮地區的人稱之為蝘蜓,河濟地區稱之為守宮,也叫榮螈、蠍虎,因為它經常在屋簷牆壁上,所以叫守宮,也叫壁宮,不一定像古法那樣用硃砂餵養再塗在女子身上。這些都是後人附會的說法。龍子及五彩的都叫蜥蜴,五彩的雄性較好,顏色不全的為雌性,藥效較差,形狀細長,尾巴與身體差不多長,像蛇長了四隻腳,去掉腳就成了蛇的樣子。蛇醫則不同。

《爾雅》中對這些說法互相矛盾,並非真實情況。書中記載用硃砂餵養到三斤,更是謬誤。蜀本圖經記載:石龍子最長可達一尺,現在山南襄州、安州、申州都有出產。三月、四月、八月、九月採集,去除腹內雜物,用火烘乾。

圖經記載:石龍子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山谷和荊山山石之間,現在各地都有。也叫蜥蜴。《爾雅》說:蠑螈就是蜥蜴,蜥蜴就是蜥蜓,蝘蜓就是守宮。《詩經·小雅·正月》中“胡為虺蜴”的“蜴”指的就是蜥蜴。這四種其實是一種動物,形狀相似,只是名稱不同。《字林》說:蠑螈就是蛇醫。《說文》說:在草地上的叫蜥蜴,在牆壁上的叫蝘蜓。

古方書說:秦、晉、西夏稱之為守宮,也叫蠦盧、刺易,南陽人叫它蝘蜓,在沼澤中的叫易蜥,楚地叫它蛇醫,也叫螈蠑。東方朔說:如果不是守宮,那就是蜥蜴。綜上所述,在草地沼澤中的叫蠑螈、蜥蜴,在牆壁上的叫蝘蜓、守宮。入藥應使用生長在草地沼澤中的,五色俱全的雄性較好,顏色不全的雌性藥效較差。

五月採集,放在石頭上曬乾。

另外記載:石龍子就是蜥蜴,現在人們都叫它蜥蜴,大的有七、八寸長,身上有金碧色的光澤。仁宗年間,在右掖門西浚溝廟中發現一條蜥蜴,這確實是蜥蜴。鄭狀元寫過一首關於蜥蜴的詩。一個樵夫在山澗行走,看見一條蜥蜴從石縫中出來喝水,喝完後又鑽進去。這樣反覆一百多次還不停,樵夫感到奇怪,翻開石頭一看,發現有冰雹一、二升。樵夫驚訝地離開,走了三五里路,就下起了大雨,不久之後還刮起了大風下了冰雹。

現在州縣都用它來祈雨。《經書》記載:治療五種膀胱疾病、排石、血尿,也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