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一 (18)
卷第二十一 (18)
1. 蛞(音闊)蝓(音俞)
衍義曰:蛞蝓、蝸牛,二物矣。蛞蝓,其身肉只一段。蝸牛,背上別有肉,以負殼行,顯然異矣。若為一物,《經》中焉得分為二條也。其治療亦大同小異,故知別類。又謂蛞蝓是蝸牛之老者,甚無謂。蛞蝓有二角,蠍牛四角,兼背有附殼肉,豈得為一物也。
白話文:
蛞蝓和蝸牛是兩種不同的生物。蛞蝓的身體只有一段肉,而蝸牛的背上則有另一塊肉,用來背負殼行動,兩者明顯不同。如果它們是同一種生物,《本草經》裡又怎麼會將它們分為兩條記載呢?雖然它們的治療用途大致相同,但也因此可知它們是不同的種類。另外,說蛞蝓是蝸牛老了之後變成的,這種說法很沒有道理。蛞蝓有兩根觸角,蝸牛有四根觸角,而且背上還附著殼肉,怎麼能說是同一種生物呢?
2. 蝸牛
味鹹,寒。主賊風喎僻,踠跌,大腸下脫肛,筋急及驚癇。
陶隱居云:蝸牛,字是力戈反,而俗呼為瓜牛。生山中及人家,頭形如蛞蝓,但揹負殼爾。前以注說之。海邊又一種,正相似,火炙殼便走出,食之益顏色,名為寄居。方:家既不復用,人無取者,未詳何者的是也。今注:蝸牛條,《唐本》編在田中螺之後。今詳陶隱居云:形似蛞蝓而揹負殼。
唐本注云:蛞蝓乃無殼,蝸蠡即二種,當近似一物,主療頗同,今移附蛞蝓之下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蝸牛亦可單用,一名蠡牛,有小毒,能治大腸脫肛,生研取服,止消渴。日華子云:冷,有毒。治驚癇等。入藥炒用,此即負殼蜒蛐也。
圖經文具蛞蝓條下。
聖惠方:治齒䘌並有蟲。用蝸牛殼二十枚,燒灰細研,每用揩齒,良。又方:治蜈蚣咬方。用蝸牛挎取汁,滴入咬處。又方:治大腸久積虛冷,每因大便脫肛收不得。用蝸牛一兩燒灰,豬脂和敷之,立縮。集驗方:治發背。以蝸牛一百個,活者,以一升淨瓶入蝸牛,用新汲水一盞,浸瓶中封系,自晚至明,取出蝸牛放之,其水如涎,將真蛤粉不以多少,旋調敷,以雞翎掃之瘡上。日可十餘度,其熱痛止,瘡便愈。
小兒宮氣方:治小兒一切疳疾。取蝸牛殼七個,淨洗不得有塵土,令乾,向酥蜜中,瓷合盛卻用紙糊,於飯甑內蒸之。下饙即安之,至飯熟取出,細研,漸漸吃,一日食盡之。
衍義文具蛞蝓條下。
白話文:
蝸牛味鹹性寒,主治治療中風偏癱、跌打損傷、大腸下垂脫肛、筋攣急痛及驚癇等症。
古籍記載,蝸牛又稱瓜牛,形狀像蛞蝓,但背負著殼。海邊也有一種相似的蝸牛,加熱炙烤其殼後,蝸牛會爬出來,食用能使面色紅潤,稱為寄居。古方中記載蝸牛的用法不一,有些方劑已失傳,其確切種類難以考證。
另有記載,蝸牛又名蠡牛,性微寒有小毒,單獨使用也能治療大腸脫肛,生用研磨服用,還能治療消渴症。也有人認為蝸牛性寒有毒,可用於治療驚癇等症,入藥需炒用。
圖經中將蝸牛的相關記載放在蛞蝓條目下。
古代醫方記載,蝸牛殼燒成灰研細,可以治療牙齒疾病及蟲牙;蝸牛汁液可以治療蜈蚣咬傷;蝸牛殼燒灰和豬油混合敷用,可以治療大腸久積虛冷導致的脫肛;活蝸牛浸泡後的水,加入蛤粉調敷,可以治療發背。
另有一方,用蝸牛殼與酥蜜一起蒸制,研磨後服用,可以治療小兒疳疾。
古籍中部分關於蝸牛的記載與蛞蝓的記載混雜在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