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一 (20)
卷第二十一 (20)
1. 木虻(音萌)
味苦,平,有毒。主目赤痛,眥傷淚出,瘀血,血閉,寒熱酸𢠹(音西),無子。一名魂常。生漢中川澤,五月取。
陶隱居云:此虻不啖血,狀似虻而小,近道草中不見有,市人亦少有賣者,方:家所用,惟是蜚虻也。唐本注云:虻有數種,並能啖血,商、淅(音昔)以南,江嶺間大有。木虻長大綠色,殆如次蟬,咂牛馬,或至頓僕。蜚虻狀如蜜蜂,黃黑色,今俗用多以此也。又一種小虻,名鹿虻,大如蠅,齧牛馬亦猛,市人採賣之。
三種體,以療血為本,余療雖小有異同,用之不為嫌。何有木虻而不啖血。木虻倍大蜚虻。陶云似虻而小者,未識之矣。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木虻,陶云此虻不啖血,似虻而小,蘇云:江、嶺以南有木虻,長大綠(一作䩾)色者,何有虻而不啖血,陶誤耳。按:木虻從木葉中出,卷葉如子,形圓著葉上,破中初出如白蛆,漸大羽化,坼破便飛,即能齧物。塞北亦有,嶺南極多,如古度花成蟻耳。
《本經》既出木虻,又出蜚虻,明知木虻是葉內之虻,飛虻是已飛之蟲,飛是羽化,亦猶在蛹,如蠶之與蛾爾,既是一物,不合二出,應功用不同,後人異注爾。
圖經曰:木虻,生漢中川澤。蜚虻生江夏川穀,今並處處有之,而襄、漢近地尤多。虻有數種,皆能啖牛馬血,木虻最大而綠色,幾若蜩蟬。蜚虻狀如蜜蜂,黃色。醫方:所用虻蟲,即此也。又有一種小虻,名鹿虻大如蠅,咂牛馬亦猛。三種大抵同體,俱能治血,而方:家相承,只用蜚虻,它不復用,並五月採,腹有血者良。
人伺其啖齧牛馬時腹紅者,掩取干之用,入藥須去翅足也。《淮南子》曰:虻散積血,斫木愈齲(丘主切),此以類推之者也。然今本草不著斫木之治病,亦漏脫耳。
肘後方葛氏云:蛇螫人九竅皆血出方,取虻蟲初食牛馬血腹滿者三七枚,燒服之。楊氏產乳:療母困篤恐不濟,去胎方:虻蟲十枚,上搗為末,酒服之,即下。
衍義曰:木虻,大小有三種。蜚虻,今人多用之,大如蜜蜂,腹凹褊,微黃綠色,雄、霸州、順安軍、沿塘濼界河甚多。以其唯食牛馬等血,故治瘀血,血閉。
白話文:
木虻味苦、性平,有毒。主治眼紅疼痛、眼角受傷流淚、瘀血、血閉、寒熱、腹痛、不孕。也稱為魂常。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河流澤地,五月採集。
陶弘景說:這種木虻不吸食血液,形狀雖然像虻,但體型較小,在路邊草叢中很少見到,市面上也很少有人販賣。醫方中使用的,實際上都是蜚虻。唐代的注釋說:虻有很多種類,都能吸食血液,商地以南、江嶺之間數量很多。木虻體型較大,呈綠色,差不多像蟬,會叮咬牛馬,甚至能導致牠們倒地。蜚虻形狀像蜜蜂,黃黑色,現在民間使用的大多是這種。還有一種較小的虻,叫做鹿虻,大小像蒼蠅,叮咬牛馬也很厲害,市面上有人採集販賣。
這三種虻蟲,其療效的根本都在於治療血症,其他方面的療效雖略有差異,但使用它們並無妨礙。何況,木虻並非不吸食血液。木虻的體型比蜚虻大。陶弘景說它形狀像虻但體型較小,那是因為他沒見過。臣禹錫等人謹按陳藏器所言:木虻,陶弘景說它不吸食血液,形狀像虻但體型較小,蘇頌說:江嶺以南有木虻,體型較大呈綠色,何況虻蟲怎會不吸食血液呢?陶弘景的說法是錯誤的。按:木虻從樹葉中長出,卷曲樹葉如同果實,形狀圓圓地附著在葉子上,剛破葉而出時像白色蛆蟲,漸漸長大後羽化,破殼而出就能叮咬東西。塞北地區也有,嶺南地區最多,如同古時杜仲樹開花後產生的螞蟻一樣多。
《本經》既記載了木虻,又記載了蜚虻,顯然知道木虻是葉子裡面的虻,蜚虻是已經飛行的蟲子。飛行表示已經羽化,而木虻還在蛹的階段,就像蠶和蛾的關係一樣。既然是同一種東西,不應該分別記載,只是因為功用略有不同,後人加註的說明罷了。
圖經上說:木虻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河流澤地。蜚虻生長在江夏地區的山谷,現在各地都有,而襄陽、漢中附近地區尤其多。虻有很多種類,都能吸食牛馬的血液,木虻體型最大,呈綠色,幾乎像知了。蜚虻形狀像蜜蜂,黃色。醫方中使用的虻蟲,就是指這些。還有一種較小的虻,叫做鹿虻,大小像蒼蠅,叮咬牛馬也很厲害。三種虻蟲大致相同,都能治療血症,但是醫方一直以來都只使用蜚虻,而不使用其他種類。都在五月採集,腹部有血的藥效最好。
人們觀察到虻蟲叮咬牛馬後腹部變紅的,就抓取曬乾使用。入藥時必須去掉翅膀和腳。《淮南子》說:虻蟲可以散去積血,蛀木可以治療齲齒,這是根據相似性推斷的。但是現在的本草書沒有記載蛀木治療疾病的方法,這也是遺漏了。
《肘後方》葛洪說:蛇咬傷人,九竅都流血的治療方法,取初次吸食牛馬血液腹部飽滿的虻蟲三七枚,燒成灰服用。楊氏產乳方:治療產婦體弱虛脫,有生命危險的,以及治療難產的方法:用虻蟲十枚,搗碎成末,用酒服用,就能下胎。
衍義說:木虻大小有三種。蜚虻,現在人們多用這種,大小像蜜蜂,腹部凹陷狹窄,略帶黃綠色,雄州、霸州、順安軍、沿塘濼界河地區很多。因為它只吸食牛馬等的血液,所以能治療瘀血、血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