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一 (10)

1. 蠐螬

至春羽化為天牛,兩角狀如水牛,色黑背有白點,上下緣木,飛騰不遙。二蟲出處既殊,形質又別,蘇乃混其狀,總名蠐螬,異乎蔡謨彭蜞,幾為所誤。蘇敬此注,乃千慮一失矣。《爾雅》云:蟦,蠐蝤,蠐蠍。郭注云:蠐螬在糞土中,蠍在木中,桑蠹是也。飾通名蠍,所在異也。

又云:齧桑,注云:似蠍牛,長角,有白點,喜齧桑樹作孔也。雷公云:凡使,桑樹、柏樹中者妙。凡收得後陰乾,干後與糯米同炒,待米焦黑為度,然後去米,取之,去口畔並身上肉毛並黑塵了,作三、四截,碾成粉用之。外臺秘要:《刪繁》丹走皮中浸淫,名火丹。方:取蠐螬末敷之。

千金方:治稻、麥芒入眼。取蠐螬,以新布覆目上,持蠐螬從布上摩之,其芒出著布上,良也。百一方:諸竹木刺在肉中不出,蠐螬碎之敷刺上,立出。子母秘錄:治癰疽,痔漏,惡瘡及小兒丹。末蠐螬敷上。治口瘡截頭箸,翻過拭瘡,效。

衍義曰:蠐螬,此蟲諸腐木根下有之。構木津甘,故根下多有此蟲,其木身未有完者。亦有生於糞土中者,雖肥大,但腹中黑,不若木中者,雖瘦而稍白。生研,水絞汁,濾清飲,下奶。

白話文:

蠐螬這種蟲,到了春天會蛻變成天牛,頭上有兩根像水牛角的觸角,身體是黑色的,背部有白色的斑點,牠們在木頭的邊緣活動,飛行距離不遠。雖然這兩種蟲(蠐螬和天牛)的生長環境不同,外形也不一樣,但是蘇頌卻把牠們的樣子搞混了,都稱之為蠐螬,這跟蔡謨把彭蜞搞錯的情形很像,幾乎讓人誤解了。蘇敬的這種註解,實在是考慮不周。

《爾雅》這本書說:「蟦、蠐蝤、蠐蠍」指的是同一種蟲,郭璞註解說,蠐螬生活在糞土中,而蠍(這裡指桑蠹)生活在木頭中,也就是吃桑樹的蟲。牠們雖然都叫做蠍,但生活的地方不同。《爾雅》又說:「齧桑」,註解說,這種蟲長得像蠍牛,有長長的觸角和白色的斑點,喜歡啃咬桑樹,在樹上鑽洞。

雷公說,凡是藥用的蠐螬,以在桑樹或柏樹中找到的最好。捕捉到後要陰乾,乾燥後跟糯米一起炒,等到米炒到焦黑時,就取出蠐螬,去掉米,再去除蠐螬口部的硬殼、身上的毛和黑色的灰塵,然後切成三、四段,磨成粉末使用。

《外臺秘要》提到,有一種像火燒般的皮膚病叫做「火丹」,可以用蠐螬粉敷在患處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治療稻芒或麥芒刺入眼睛,可以用新的布蓋住眼睛,然後拿蠐螬在布上摩擦,芒刺就會出來附著在布上,效果很好。《百一方》說,如果竹子或木頭的刺扎進肉裡取不出來,可以把蠐螬搗碎敷在刺上面,刺就會自己跑出來。《子母秘錄》則說,蠐螬粉可以用來治療癰疽、痔瘡、惡瘡和小兒丹毒。另外,治療口腔潰瘍,可以把截斷的筷子倒過來,用尾端沾蠐螬粉擦拭患處,效果很好。

《衍義》這本書說,蠐螬這種蟲,生長在腐爛的樹根底下。因為樹的汁液甘甜,所以樹根下有很多這種蟲,樹身很少有完整的。也有蠐螬是生長在糞土中的,雖然肥大,但是腹部是黑色的,不如生長在木頭中的蠐螬,雖然瘦小,但是比較白。如果將新鮮的蠐螬搗爛,擠出汁液,過濾清澈後飲用,可以幫助產婦下奶。

2. 烏賊魚骨

味鹹,微溫。無毒。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,血閉,陰蝕腫痛,寒熱,癥瘕,無子,驚氣入腹,腹痛環臍,陰中寒腫,令人有子。又止瘡多膿汁不燥。

,味酸,平,主益氣強志。生東海池澤。取無時。(惡白蘞、白芨、附子。)

陶隱居云:此是⿰暴頁(音剝)烏所化作,今其口腳具存,猶相似爾。用其骨亦炙之。其魚腹中有墨,今作好墨用之。唐本注云:此魚骨,療牛、馬目中障翳,亦療人目中翳,用之良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烏賊魚骨,主小兒痢下,細研為末,飲下之。亦主婦人血瘕,殺小蟲並水中蟲,投骨於井中,蟲死。

腹中墨,主血刺心痛,醋摩服之。海人云:昔秦王東遊,棄算袋於海,化為此魚。其形一如算袋,兩帶極長,墨猶在腹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𪇰烏所化也,今目口尚在背上,骨厚三、四分,今出越州。蘇恭引《音義》云:無𪇰字,言是鴨字,乃以《爾雅》中鵯鶋。一名雅烏,小而多群,腹下白者為之。

《圖經》又云:背上骨厚三、四分,則非水烏也。今據《爾雅》中自有鵅、烏𪇰,是水烏。似鶂,短頸,腹翅紫白,背上綠色,名字既與《圖經》相符,則𪇰烏所化明矣。藥性論云:烏賊魚骨,使,有小毒。止婦人漏血,主耳聾。孟詵云:烏賊骨,主目中一切浮翳。細研和蜜點之。

又,骨末治眼中熱淚。日華子云:烏賊魚,通月經。骨療血崩,殺蟲。心痛甚者,炒其墨,醋調服也。又名纜魚,須腳悉在眼前,風波稍急,即以須黏石為纜。

圖經曰:烏賊魚,出東海池澤,今近海州郡皆有之。云是𪇰(音剝)烏所化,今其口腳猶存,頗相似,故名烏賊,能吸波噀墨以溷水,所以自衛,使水匿不能為人所害。又云:性嗜烏,每暴水上,有飛烏過,謂其已死,便啄其腹,則卷取而食之,以此得名,言為烏之賊害也。形若革囊,口在腹下,八足聚生口旁。

只一骨,厚三、四分,似小舟輕虛而白。又有兩須如帶,可以自纜,故別名纜魚。《南越志》云:烏賊有碇,遇風便虯前一須下碇而住碇,亦纜之義也。腹中血及膽,正如墨,中以書也,世謂烏賊懷墨而知禮,故俗謂是海若白事小吏。其肉食之益人,取無時。其無骨者名柔魚。

又更有章舉、石距二物,與此相類而差大,味更珍好,食品所貴重,然不入藥用,故略焉。

食療云:骨,主小兒、大人下痢,炙令黃,去皮細研成粉,粥中調服之良。其骨能消目中一切浮翳。細研和蜜點之,妙。又,點馬眼熱淚甚良。久食之,主絕嗣無子,益精。其魚腹中有墨一片,堪用書字。雷公云:凡使,勿用沙魚骨,緣真相似,只是上紋橫,不入藥中用。

凡使,要上紋順,渾用血滷作水浸,並煮一伏時了,漉出,於屋下掘一地坑,可盛得前件烏賊魚骨多少,先燒坑子,去炭灰了,盛藥一宿,至明取出用之,其效倍多。聖惠方:治傷寒熱毒氣攻眼,生赤白翳。用烏賊魚骨一兩,不用大皮,杵末,入龍腦少許令細,日三、四度,取少許點之。

白話文:

烏賊魚骨味鹹性微溫,無毒。主治婦女白帶、經血不通、陰部潰爛腫痛、寒熱交替、婦科腫塊、不孕、驚嚇導致腹痛、肚臍周圍疼痛、陰部寒冷腫脹,並能幫助受孕。還能治療久治不愈的瘡瘍,膿水多且不易癒合。

烏賊魚肉味酸性平,能益氣增強意志。生長在東海和池澤中,四季皆可採集。忌與白蘞、白芨、附子同用。

據陶弘景記載,烏賊魚是海鳥變化而來,如今仍保有鳥的嘴和腳,外形相似。烏賊魚骨需炙烤後使用,其腹中墨汁可製成上好的墨。唐代注釋提到,烏賊魚骨可治療牛馬和人的眼疾。陳藏器《本草》記載,烏賊魚骨可治小兒腹瀉,研磨成粉末服用。還能治療婦女血瘀,殺死小蟲和水蟲,將骨頭投入井中能殺死井水中的蟲子。

烏賊魚腹中的墨汁,可治療心絞痛,用醋調和後服用。海邊人說,秦始皇東巡時,將算盤袋丟入海中,便化為了烏賊魚,其形狀如同算盤袋,兩根觸鬚很長,墨汁仍在腹中。據《蜀本圖經》記載,烏賊魚是烏鴉變成的,其眼和嘴還在背上,骨頭厚三到四分,產於越州。蘇恭引述《音義》說,沒有「𪇰」這個字,應是「鴉」字,根據《爾雅》記載,應是叫「鵯鶋」或「雅烏」的小型群居鳥類,腹部白色的鳥。

《圖經》又說,背上的骨頭厚三到四分,不像水鳥。但《爾雅》中確實記載有鵅、烏𪇰,是水鳥,外形像鶂,頸短,腹部和翅膀紫白,背部綠色,名稱與《圖經》相符,所以烏賊魚是烏鴉變成的確鑿無疑。 《藥性論》記載:烏賊魚骨有小毒,能止婦女漏血,治耳聾。孟詵說:烏賊魚骨能治各種眼部浮翳,研磨後與蜂蜜調和點眼。

烏賊魚骨粉末也能治療眼睛紅腫流淚。寇宗奭說:烏賊魚能通經,其骨能治療崩漏,殺蟲。嚴重心痛者,可用炒過的墨汁加醋服用。烏賊魚也叫纜魚,觸鬚都在眼前,風浪稍大,就用觸鬚黏住石頭當纜繩。

《圖經》說:烏賊魚產於東海和池澤,如今近海州郡都有。據說是烏鴉變成的,如今仍保有嘴和腳,外形相似,故名烏賊,牠會噴墨混淆水色,用來保護自己,使水下看不清牠,免受傷害。又說,烏賊魚很愛吃烏鴉,經常浮在水面上,有烏鴉飛過,以為牠死了,便啄食牠的肚子,結果被烏賊魚捲入水中吃掉,因此得名烏賊,意思是烏鴉的小偷。形狀像革囊,嘴在腹部下方,八個觸角聚集在嘴邊。

骨頭只有一塊,厚三到四分,像小船一樣輕薄而白。還有兩根像帶子一樣的觸鬚,可以用來當纜繩,所以又叫纜魚。《南越志》說:烏賊魚有碇,遇到風浪就用前面的觸鬚當碇,停泊住,也是纜繩的意思。腹中的血和膽汁像墨一樣,可以寫字,世人說烏賊魚懷墨知禮,所以民間認為牠是海神白澤的小官吏。烏賊魚肉有益於人體,四季皆可食用。沒有骨頭的烏賊魚叫柔魚。

章舉、石距兩種生物與烏賊魚相似,但體型較大,味道更鮮美,是珍貴的食物,但不入藥,故略而不提。

《食療本草》記載:烏賊魚骨能治療大人小孩的痢疾,炙烤至黃色,去皮研磨成粉末,調入粥中服用療效很好。烏賊魚骨能消退眼部各種浮翳,研磨後與蜂蜜調和點眼效果極佳,點眼治療馬匹眼部紅腫流淚也很好。長期食用會導致不孕,但能補精。烏賊魚腹中有一片墨汁,可用來寫字。雷敩說:使用烏賊魚骨時,不要用沙魚骨代替,因為兩者很像,只是沙魚骨紋理橫向,不能入藥。

使用烏賊魚骨時,必須紋理順向,用血滷水浸泡並煮沸一小時,過濾後,在地上挖個坑,大小能容納烏賊魚骨,先燒熱坑子,去除炭灰,將藥材放入坑中一夜,第二天取出使用,療效更好。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傷寒熱毒攻眼,生長紅白翳障。用烏賊魚骨一兩,不用大皮,搗碎成末,加入少許龍腦,研細,每日三到四次,取少量點眼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:治療久治不愈的瘡瘍和三年不癒的癰疽。用醋磨烏賊魚骨,先將患處磨破皮膚見血,再敷上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治療婦女陰道狹窄導致的性交疼痛。將烏賊魚骨燒成灰末,用酒送服,每次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另一方劑:治療男性陰莖癰腫,其他方法都治不好,用烏賊魚骨粉末敷在患處,效果很好。《經驗方》記載:治療疳眼。用烏賊魚骨和牡蠣等量,研磨成末製成皂子大的丸藥,每次服用時,用一具豬肝,加一丸藥,用清米泔水煮,煮至豬肝熟透,和著豬肝一起吃,用煮豬肝的米泔水送服,服用三到兩次。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治療小兒舌繫帶過短。將烏賊魚骨燒成灰,與雞蛋黃調和,敷在喉嚨和舌頭上。《南越記》記載:烏賊魚浮在水面上,烏鴉以為牠死了,去啄牠,結果被烏賊魚捲入水中,因此叫烏賊魚,說是烏鴉變成的。《素問》記載:烏賊魚能治療婦女血枯。《丹房鏡源》記載:烏賊魚骨味鹹淡。《衍義》記載:烏賊魚曬乾保存。各地方都炙烤後食用,或者取骨頭雕刻成細末,研磨後用水飛法提純,沉澱後去水曬乾,再和蜂蜜調和,點治眼部翳障,療效緩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