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一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一 (8)

1. 蚱(音笮又音側)蟬

《本經》云:螻蛄,一名蟪蛄,本功外,其腦煮汁服,主產後胞不出。自有正傳,然蟪蛄非螻蛄,二物名字參錯耳。《字林》云:蟬,蟪蛄也;蝘,蟬屬也。《草木疏》云:蟬,一名蛁蟟。青、徐間謂之螰螇,楚人名之蟪蛄,秦、燕謂之蚗蛥。郭璞注云:俗呼之為蟬,宋、衛謂之蜩螗,楚謂之蟪蛄,關東謂之蚗蛥。

陶又注桑螵蛸云:俗呼螳螂為蛁蟟,螳螂即非蟬類,陶誤也。蜩蟟退皮研,一錢匕,井花水服,主呀病。寒螿、蜩、範,《月令》謂蜺也。寧母亦小蟬。《禮》注云:蜩,蟬也;範,蜂也。已有《本經》自蜩以上,並無別功也。聖惠方:治風頭旋。用蟬殼一兩,微炒為末。非時溫酒下一錢匕。

集驗方:治風氣客皮膚,瘙癢不已。蟬蛻、薄荷葉等分,為末。酒調一錢匕,日三服。御藥院:治頭風目眩。蟬蛻末,熟湯下。

衍義曰:蚱蟬,夏月身與聲皆大者是。始終一般聲,仍皆乘昏夜方:出土中,升高處,背殼坼蟬出。所以皆夜出者,一以畏人,二畏日炙,干其殼而不能蛻也。至時寒則墜地,小兒蓄之,雖數日亦不須食。古人以謂飲風露,信有之,蓋不糞而溺,亦可見矣。西川有蟬花,乃是蟬在殼中不出,而化為花,自頂中出。

又殼治目昏翳。又水煎殼汁,治小兒出瘡疹不快,甚良。

白話文:

《本經》說:螻蛄,又名蟪蛄,除了原本的功效之外,它的腦煮成汁服用,可以治療產後胎盤無法排出的情況。這是流傳下來的說法,但實際上蟪蛄不是螻蛄,這兩種東西的名字被混淆了。《字林》說:蟬就是蟪蛄;蝘是蟬的同類。《草木疏》說:蟬,又名蛁蟟。在青州、徐州一帶稱作螰螇,楚國人稱作蟪蛄,秦國、燕國稱作蚗蛥。郭璞註解說:俗稱它為蟬,宋國、衛國稱作蜩螗,楚國稱作蟪蛄,關東一帶稱作蚗蛥。

陶弘景在註解桑螵蛸時又說:俗稱螳螂為蛁蟟,但螳螂並非蟬類,這是陶弘景弄錯了。蜩蟟脫下的殼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匕,用井水送服,可以治療突然發生的疾病。寒螿、蜩、範,《月令》稱之為蜺。寧母也是一種小蟬。《禮記》註解說:蜩就是蟬;範是蜜蜂。從《本經》記載的蜩開始,就沒有其他特別的功效了。《聖惠方》:治療風引起的頭暈目眩,用蟬殼一兩,稍微炒過研成粉末,在非吃飯時間用溫酒送服一錢匕。

《集驗方》:治療風邪侵入皮膚,導致瘙癢不止,將蟬蛻、薄荷葉等份研成粉末,用酒調和服用一錢匕,一天服用三次。御藥院:治療頭風引起的頭暈目眩,用蟬蛻粉末,用熱開水送服。

陳衍義說:蚱蟬,是夏天身體和叫聲都比較大的那種。牠們的叫聲始終一樣,而且都是在傍晚或夜裡才從土裡爬出來,爬到高處,背上的殼裂開,蟬才出來。之所以都在夜裡出來,一是因為怕人,二是因為怕太陽曬,導致蟬殼乾燥而無法脫殼。等到天氣寒冷,牠們就會掉到地上,小孩子會把它們收集起來,即使放養幾天也不需要餵食。古人認為牠們是喝風飲露,這應該是真的,因為牠們不排泄糞便,只排尿,由此可見。西川有一種蟬花,是蟬在殼裡無法出來,而變成花,從頭頂長出來。

另外,蟬殼可以治療眼睛昏花,也能用水煎煮蟬殼的汁液,治療小孩出疹子不順暢,效果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