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一 (7)

1.

兩螯無毛,所在異於蟹。其力至強,能與虎鬥,往往虎不能勝。主小兒閃癖,煮與食之良。一螯大,一螯小者,名擁劍,又名桀步。常以大螯鬥,小螯食物。一名執火,以其螯赤故也。其最小者名彭螖(音滑),吳人語訛為彭越。《爾雅》云:螖蠌(音澤),小者蟧(力刀切)。

郭璞云:即彭螖也,似蟹而小,其膏可以塗癬,食之令人吐下至困。彭蜞亦其類也,蔡謨渡江誤食者,是此也。

食療云:蟹,足斑、目赤不可食,殺人。又,堪治胃氣,消食。又,八月前,每個蟹腹內有稻穀一顆,用輸海神。待輸芒後,過八月方:食即好。經霜更美,未經霜時有毒。又,鹽淹之作⿱艹⿰𤴔瓜,有氣味。和酢食之,利肢節,去五臟中煩悶氣。其物雖惡形容,食之甚益人。

爪,能安胎。百一方:疥瘡,杵蟹敷之亦效。又方:金瘡方,續筋多取蟹黃及腦並足中肉熬末,納瘡中。孫真人十二月勿食蟹,傷神。簡要濟眾小兒解顱不合。生蟹足骨半兩,焙乾,白蘞半兩,為末。用乳汁和,貼骨縫上,以瘥為度。楊氏產乳:妊娠人不得食螃蟹,令兒橫生也。

荀卿雲蟹,六跪而二螯,非蛇、鱔之穴,無所寄託。凡食鱔毒,可食蟹解之,鱔畏蟹。蟹,鱔類也。類聚相解其效速於他耳。沈存中筆談關中無螃蟹,土人惡其形狀,以為怪物。秦州人家,收得一干蟹,有病瘧者,則借去懸門上,往往遂瘥。不但人不識,鬼亦不識。

衍義曰:蟹,伊、洛絕少,今多自京師來,京師亦自河北置之。今河北沿邊滄、瀛州等處所出甚多,徐州亦有,但不及河北者。小兒解顱,以螯並白芨爛搗,塗囟上,顱合。此物極動風,體有風疾人,不可食,屢見其事。河北人取之,當八、九月蟹浪之時,直於塘濼岸上,伺其出水而拾之。

又夜則以燈火照捕,始得之。時黃與白滿殼,凡收藏十數日,不死亦不食。此物每至夏末秋初,則如蟬蛻解。當日名蟹之意,必取此義。

白話文:

螃蟹的兩隻螯沒有毛,牠們的棲息地與一般螃蟹不同。牠們的力量非常強大,可以和老虎搏鬥,往往老虎都無法戰勝牠們。這種螃蟹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閃癖(小兒抽筋),煮熟給小孩吃效果很好。螃蟹有一隻螯大、一隻螯小的,叫做「擁劍」,又名「桀步」。牠們通常用大螯戰鬥,用小螯進食。還有一種螃蟹叫做「執火」,因為牠的螯是紅色的緣故。最小的螃蟹叫做「彭螖」,吳語訛傳為「彭越」。《爾雅》說:「螖蠌」,小的叫做「蟧」。

郭璞說:「螖蠌」就是「彭螖」,外形像螃蟹但體型較小,牠的膏可以塗抹治療癬,但吃下會讓人吐瀉到虛脫。彭蜞也是牠們的同類,蔡謨渡江時誤食的就是這種螃蟹。

《食療》記載:螃蟹如果腳上有斑點、眼睛是紅色的,就不能吃,吃了會死人。又說,螃蟹可以調理胃氣、幫助消化。還有,農曆八月以前,每隻螃蟹的腹內都有一顆稻穀,要用來祭祀海神。等到稻穀收割完後,過了八月再吃螃蟹才好。經過霜降後的螃蟹更好吃,沒經過霜降的螃蟹則有毒。另外,用鹽醃漬螃蟹做成「鱠(螃蟹醃製品)」,會有特殊的氣味。和醋一起吃,可以疏通關節、去除五臟內的煩悶之氣。螃蟹雖然外形醜陋,但吃下去對人很有益處。

螃蟹的爪可以安胎。有個偏方說,用搗爛的螃蟹敷在疥瘡上也有效果。另一個偏方是治療金瘡(刀傷),可以多取蟹黃、蟹腦和腳中的肉,熬成末後塗在傷口上,能幫助筋骨癒合。孫思邈認為,農曆十二月不要吃螃蟹,會傷神。在治療小兒囟門不閉合方面,可以用生螃蟹腳骨半兩,烘乾,再加半兩白蘞,一起磨成粉末,用乳汁調和,貼在囟門上,直到囟門閉合為止。楊氏的產科醫書說,懷孕的人不能吃螃蟹,會導致胎兒橫位生產。

荀子說螃蟹是六跪而二螯,不是蛇、鱔的洞穴,沒有地方可以寄居。凡是吃鱔中毒,可以吃螃蟹來解毒,因為鱔魚害怕螃蟹。螃蟹和鱔魚是同類,所以能夠相互解毒,而且效果比其他方法快。沈括在《夢溪筆談》中提到,關中地區沒有螃蟹,當地人因為螃蟹的樣子而覺得牠們是怪物。秦州的人家,如果找到一隻乾螃蟹,家裡有生瘧疾的,就會借去掛在門上,往往病就好了。可見不僅人不認識螃蟹,連鬼也不認識。

《衍義》說:螃蟹在伊、洛一帶非常少見,現在大多從京師運來,京師的螃蟹也是從河北運來的。現在河北沿海的滄州、瀛州等地螃蟹產量很多,徐州也有,但不如河北的。對於小兒囟門不合,可以將螃蟹的螯和白芨一起搗爛,塗在囟門上,可以幫助囟門閉合。螃蟹這種東西非常容易引發風邪,有風疾的人不能吃螃蟹,這情況屢見不鮮。河北人在農曆八九月螃蟹大量出現的時候,直接在池塘岸邊等待螃蟹出水來撿拾。

另外,晚上可以用燈光照射來捕捉螃蟹。螃蟹在殼內充滿黃色和白色的膏時,就可以捕撈了。將螃蟹收藏十幾天,牠們既不會死,也不會進食。這種螃蟹每到夏末秋初就會像蟬一樣蛻殼,因此螃蟹的名稱,可能就是從這個意思來的。

2. 蚱(音笮又音側)蟬

味鹹、甘,寒,無毒。主小兒驚癇,夜啼,癲病,寒熱,驚悸,婦人乳難,胞衣不出,又墮胎。生楊柳上。五月採,蒸乾之,勿令蠧。

陶隱居云:蚱字音作笮,即是啞(烏下切)蟬。啞蟬,雌蟬也,不能鳴者。蟬類甚多。《莊子》云:蟪蛄不知春秋,則是今四月、五月小紫青色者。而《離騷》云:蟪蛄鳴兮啾啾,歲暮兮不自聊,此乃寒螿爾,九月、十月中,鳴甚淒急;又二月中便鳴者名䗿(音寧)母,似寒螿而小;七月、八月鳴者名蛁(音雕)蟟(音遼),色青。今此云生楊柳樹上是。

《詩》云:鳴蜩嚖嚖者,形大而黑,傴僂丈夫,止是掇此,昔人啖之。故《禮》有雀、鷃(音晏)、蜩、範,範有冠,蟬有緌,亦謂此蜩。此蜩復五月便鳴。俗云五月不鳴,嬰兒多災,今其療亦專主小兒也。唐本注云:《別錄》云,殼名枯蟬,一名伏蜟(音育)。主小兒癇,女人生子不出。

灰服之,主久痢。又云蚱者,鳴蟬也,主小兒癇,絕不能言。今云啞蟬,啞蟬則雌蟬也,極乖體用,按諸蟲獸,以雄者為良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此鳴蟬也,六月、七月收,蒸乾之。陶云是啞蟬,不能鳴者,雌蟬也。二說既相矛盾。今據《玉篇》云:蚱者,蟬聲也。

如此則非啞蟬明矣。且蟬類甚多,有蟪蛄、寒螿之名。又《爾雅》云:蝒,馬蜩。蜺,寒蜩。皆蟬也。按《禮記》云:仲夏之月,蟬始鳴。《本經》云:五月採,即是此也,其餘不入藥用。藥性論云:蚱蟬,使,味酸。主治小兒驚哭不止,殺疳蟲,去壯熱,治腸中幽幽作聲。

又云:蟬蛻,使,主治小兒渾身壯熱,驚癇,兼能止渴。

圖經曰:蚱(音笮又音側)蟬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但云生楊柳上,今在處有之。陶隱居以為啞蟬。蘇恭以為鳴蟬。二說不同。按:字書解蚱字云:蟬聲也。《月令》:仲夏之月,蟬始鳴,言五月始有此蟬鳴也。而《本經》亦云五月採,正與《月令》所記始鳴者同時。如此蘇說得之矣。

蟬類甚多,《爾雅》云:蝒,馬蜩。郭璞注云:蜩中最大者為馬蟬。今夏中所鳴者,比眾蟬最大。陶又引《詩》鳴蜩嘒嘒。云是形大而黑,昔人所啖者。又禮冠之飾附蟬者,亦黑而大,皆此類也。然則《爾雅》所謂馬蜩,詩人所謂鳴蜩,《月令》禮家所謂蟬,本草所謂蚱蟬。

其實一種。蟬類雖眾,而為時用者,獨此一種耳。又醫方:多用蟬殼,亦此蟬所蛻殼也,又名枯蟬。本生於土中,云是蜣螂所轉丸,久而化成此蟲,至復便登木而蛻。採得當蒸熟,令勿蠹。今蜀中有一種蟬,其蛻殼頭上有一角如花冠狀,謂之蟬花,西人有齎至都下者,醫工云入藥最奇。

陳藏器:蟪蛄、寒螿、蛁蟟、寧母、蜩、範並蟬,注:陶云蟪蛄,四月、五月鳴,小小紫色者。而《離騷》云:蟪蛄鳴兮啾啾,此乃寒螿耳。二月鳴者名寧母,似寒螿而小。七月鳴者名嚖嚖,色青。《詩》曰:鳴蜩嚖嚖,形大而黑,古人食之。《古禮》云:雀、鷃、蜩、範,範有冠,蟬有緌,按蜩以上五蟲,並蟬屬也。

白話文:

蚱蟬,味道鹹、甘甜,性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小兒驚風、癲癇、夜間啼哭、寒熱病、心悸、婦女產後乳汁不下、胎盤滯留不出,以及墮胎。牠生長在楊柳樹上。在五月採集,蒸乾後保存,注意不要讓蟲蛀蝕。

陶弘景說:「蚱字的讀音同『笮』,也就是啞蟬。啞蟬是雌蟬,不會鳴叫。蟬的種類很多。《莊子》說:『蟪蛄不知道有春秋兩季』,指的是現在四、五月間那種小小的、紫青色的蟬。《離騷》說:『蟪蛄鳴叫著,聲音啾啾,到了歲末卻感到無聊』,這說的是寒蟬,在九、十月中鳴叫,聲音非常淒涼急促;還有在二月就開始鳴叫的,叫做寧母,形狀像寒蟬但比較小;七、八月鳴叫的,叫做蛁蟟,顏色青色。這裡說蚱蟬生長在楊柳樹上,就是指這種。」

《詩經》說:「鳴蜩嘒嘒」,指的是形體大而黑的蟬,彎腰駝背的男子會去撿拾牠們,古人曾經食用這種蟬。《禮記》中有記載雀、鷃、蜩、範,範有冠狀物,蟬有帽帶,這裡所指的蜩也是這種蟬。這種蜩在五月就開始鳴叫。民間傳說五月不鳴叫的蟬,會給嬰兒帶來災禍,而用這種蟬來治療的疾病也主要針對嬰兒。唐代的藥典注釋說,《別錄》記載,蟬殼的名字叫枯蟬,又叫伏蜟。主要治療小兒癲癇和婦女難產。

將蟬殼燒成灰服用,可以治療久痢。另外一種說法認為蚱蟬就是鳴蟬,主要治療小兒癲癇,並且會導致失語。但現在說啞蟬,啞蟬指的是雌蟬,這與藥理應用大相逕庭,按照一般常理來說,蟲獸類藥材應該以雄性為佳。臣禹錫等人謹慎查閱蜀地的本草圖經,記載說:這是一種鳴蟬,在六、七月收集,蒸乾後使用。陶弘景認為是啞蟬,也就是不會鳴叫的雌蟬。這兩種說法互相矛盾。現在根據《玉篇》的記載,蚱是指蟬發出的聲音。

這樣看來,蚱蟬就不是啞蟬了。而且蟬的種類繁多,有蟪蛄、寒螿等名稱。《爾雅》記載,蝒是馬蜩,蜺是寒蜩,這些都是蟬。根據《禮記》的記載,仲夏五月蟬開始鳴叫,《本草經》記載五月採集,說的就是這種蟬,其他的蟬都不入藥。藥性論說:蚱蟬,作為藥引,味道酸,主要治療小兒驚哭不止、殺滅疳蟲、去除壯熱,以及治療腸鳴。

藥性論又說:蟬蛻,作為藥引,主要治療小兒全身發熱、驚癇,同時可以止渴。

圖經說:蚱蟬,《本經》沒有記載產地,只說生長在楊柳樹上,現在各地都有。陶弘景認為是啞蟬,蘇恭認為是鳴蟬,兩種說法不同。根據字書對蚱字的解釋,指的是蟬的聲音。《月令》記載,仲夏五月,蟬開始鳴叫,說明五月才有這種蟬的鳴叫。而《本經》也記載五月採集,正好與《月令》所記載的蟬開始鳴叫的時間一致。這樣看來,蘇恭的說法是正確的。

蟬的種類很多,《爾雅》記載,蝒是馬蜩。郭璞注釋說:馬蜩是蜩中最大的一種,現在夏天鳴叫的蟬,是眾多蟬中體型最大的。陶弘景又引用《詩經》中「鳴蜩嘒嘒」的說法,認為這指的是體型大而黑的蟬,古人曾經食用牠們。而且古代禮帽上裝飾的蟬,也是黑而大的,都屬於這一類。這樣看來,《爾雅》中提到的馬蜩,《詩經》中提到的鳴蜩,《月令》和禮家提到的蟬,《本草》中提到的蚱蟬。

其實都是同一種。蟬的種類雖然很多,但只有這一種可以入藥。而且醫方中,大多使用蟬殼,也是這種蟬蛻變後的殼,又名枯蟬。牠們本來生長在土中,據說是蜣螂將土丸滾動,經過長時間轉化成這種蟲,長大後就爬到樹上蛻殼。採集到後要蒸熟,防止蟲蛀。現在四川有一種蟬,蛻下的殼頭上有一角,形狀像花冠,被稱為蟬花,有西邊的人帶到京城,醫生認為入藥效果極佳。

陳藏器說:蟪蛄、寒螿、蛁蟟、寧母、蜩、範都是蟬。他注釋說:陶弘景認為蟪蛄是四、五月鳴叫,小小紫色的蟬。《離騷》說:「蟪蛄鳴叫著,聲音啾啾」,說的是寒螿。二月鳴叫的叫做寧母,形狀像寒螿但比較小。七月鳴叫的叫做嚖嚖,顏色青色。《詩經》說:「鳴蜩嘒嘒」,指的是形體大而黑的蟬,古人曾經食用牠們。《古禮》說:雀、鷃、蜩、範,範有冠,蟬有帽帶,按照記載,蜩以上五種蟲,都屬於蟬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