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三 (6)
卷第三 (6)
1. 玉屑
味甘,平,無毒。主除胃中熱、喘息、煩懣,止渴。屑如麻豆服之,久服輕身,長年。生藍田。採無時。(惡鹿角。)
陶隱居云:此云玉屑,亦是以玉為屑,非應別一種物也。《仙經》:服㲄玉,有搗如米粒,乃以苦酒輩,消令如泥,亦有合為漿者。凡服玉,皆不得用已成器物,及塚中玉璞也。好玉出藍田及南陽徐善亭部界中,日南、盧容水中,外國於闐、疏勒諸處皆善,《仙方》名玉為玄真,潔白如豬膏,叩之鳴者,是真也。其比類甚多相似,宜精別之。
所以燕石入笥,卞氏長號也。唐本注云:餌玉,當以消作水者為佳。屑如麻豆服之,取其精潤臟腑,滓穢當完出也。又為粉服之者,使人淋壅。屑如麻豆,其義殊深。臣禹錫等謹按抱朴子云:玉屑,服之與水餌之,懼令人不死。所以不及金者,令人數數發熱,似寒食散狀也。
若服玉屑者,宜十日輒一服,雄黃、丹砂各一刀圭,散發洗沐寒水,迎風而行,則不發熱也。日華子云:玉,潤心肺、明目,滋毛髮,助聲喉。
圖經曰,玉,按《本經》玉泉生藍田山谷,玉屑生藍田。陶隱居注云:好玉出藍田及南陽徐善亭部界中,日南、盧容水中,外國於闐、疏勒諸處皆善;今藍田、南陽、日南不聞有玉,禮器及乘輿服御多是于闐國玉。晉·金州防禦判官平居誨,天福中為鴻臚卿張鄴(本二名上一字犯太祖廟諱上字)使于闐,判官回作《行程記》,載其國採玉之地云:玉河,在於闐城外。其源出崑山,西流一千三百里,至於闐界牛頭山,乃疏為三河。
一曰白玉河,在城東三十里;二曰綠玉河,在城西二十里;三曰烏玉河,在綠玉河西七里。其源雖一,而其玉隨地而變,故其色不同。每歲五、六月大水暴漲,則玉隨流而至。玉之多寡,由水之大小。七、八月水退,乃可取,彼之謂之撈玉。其國之法,官未採玉,禁人輒至河濱者,故其國中器用服飾,往往用玉。
今中國所有,多自彼來耳。陶隱居云:玉泉是玉之精華,白者質色明澈,可消之為水,故名玉泉。世人無復的識者,唯通呼為玉爾。玉屑是以玉為屑,非應別是一物。《仙經》服㲄玉,有搗如米粒,乃以苦酒輩消令如泥,亦有合為漿者。蘇恭云:玉泉者,玉之泉液也,以仙室池中者為上。
其以法化為玉漿者,功劣於自然泉液也。餌玉當以消作水者為佳。又屑如麻豆服之,取其精潤臟腑,滓穢當完出。若為粉服之,即使人淋壅。《周禮》玉府王齊,則供食玉。鄭康成注云:玉是陽精之純者,食之以御水氣,王齊當食玉屑。《正義》云:玉屑研之乃可食,然則玉泉今固無有。
玉屑,醫方亦稀用。祥符中先帝嘗令工人碎玉如米豆粒,製作皆如陶、蘇之說,然亦不聞以供膳餌。其云研之乃食,如此恐非益人,誠不可輕服也。方書中面膏,有用玉屑者,此恐是研粉之乃可用,既非服餌用之,亦不害也。書傳載玉之色曰:赤如雞冠,黃如蒸慄,白如截肪,黑如純漆,謂之玉符,而青玉獨無說焉。又其質溫潤而澤,其聲清越以長,所以為貴也。
白話文:
玉屑,味道甘甜,性平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消除胃中的熱氣、平息喘息、解除煩悶,並能止渴。將玉屑磨成像麻豆大小的顆粒服用,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產於藍田。採集沒有時間限制。(忌與鹿角一起服用。)
陶弘景說:這裡說的玉屑,就是把玉磨成屑,並不是指另外一種東西。《仙經》記載,服用玉的方法,有將玉搗碎成米粒大小,用苦酒等物,將其融化成泥狀,也有將其調成漿狀服用。凡是服用玉,都不能用已經做好的器物,以及墳墓中的未加工的玉石。好的玉產於藍田和南陽徐善亭一帶,以及日南、盧容的水中,外國如于闐、疏勒等地也產好玉。《仙方》稱玉為玄真,潔白像豬油,敲擊時聲音清脆的,就是真玉。與玉相似的東西很多,應該仔細區分。
所以,把燕石當作玉放入箱子,會讓卞和長久嘆息。唐朝的注釋說:服用玉,應該以融化成水的為佳。將玉磨成像麻豆大小的顆粒服用,是為了使其精華潤澤臟腑,雜質會完全排出體外。如果將玉磨成粉末服用,反而會使人小便不暢。將玉磨成像麻豆大小的顆粒服用,這裡面的道理是很深的。臣子禹錫等人仔細研究《抱朴子》的記載,書中說:玉屑,服用或用水調服,恐怕會讓人長生不死。之所以不如金子,是因為會讓人反覆發熱,症狀類似服用寒食散。
如果服用玉屑,應該每十天服用一次,同時服用雄黃、丹砂各一刀圭,散開頭髮、用冷水洗澡,迎著風行走,這樣就不會發熱了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說:玉,能滋潤心肺、使眼睛明亮,滋養毛髮,幫助發聲。
《圖經》記載,玉,《本經》中說玉泉產於藍田山谷,玉屑產於藍田。陶弘景注釋說:好的玉產於藍田和南陽徐善亭一帶,以及日南、盧容的水中,外國如于闐、疏勒等地也產好玉;現在藍田、南陽、日南等地聽說都沒有玉了,禮器和皇室用的玉大多是于闐國的玉。晉朝金州防禦判官平居誨,在天福年間擔任鴻臚卿張鄴(原名第二字與太祖廟號犯諱)出使于闐,判官回來寫了《行程記》,記載了于闐國採玉的地方,說:玉河,在于闐城外。源頭出自崑崙山,向西流淌一千三百里,到于闐境內的牛頭山,分流成三條河。
一條叫白玉河,在城東三十里;一條叫綠玉河,在城西二十里;一條叫烏玉河,在綠玉河西七里。雖然源頭相同,但玉石會隨著地點的不同而顏色各異。每年五六月大水暴漲時,玉石會隨著水流沖來。玉石的多少,由水勢大小決定。七八月水退後,才能取玉,當地人稱之為撈玉。當地規定,官府沒有採玉之前,禁止百姓到河邊,所以當地人使用的器物和服飾,常常會用到玉。
現在中國所用的玉,大多是從于闐運來的。陶弘景說:玉泉是玉的精華,白色的玉質地清澈,可以融化成水,所以叫玉泉。現在人們大多都不認識了,只是統稱為玉而已。玉屑是把玉磨成屑,並不是指另外一種東西。《仙經》記載,服用玉的方法,有將玉搗碎成米粒大小,用苦酒等物,將其融化成泥狀,也有將其調成漿狀服用。蘇恭說:玉泉是玉的泉液,以仙室池中的為上品。
用人工方法製成的玉漿,功效比不上天然的玉泉。服用玉應該以融化成水的為佳。將玉磨成像麻豆大小的顆粒服用,是為了使其精華潤澤臟腑,雜質會完全排出體外。如果將玉磨成粉末服用,反而會使人小便不暢。《周禮》記載,玉府負責為王供應食物,其中就有食用的玉。鄭康成注釋說:玉是陽氣精華的純粹之物,食用可以抵禦水氣,王所用的食物中應該有玉屑。《正義》說:玉屑是研磨之後才能食用的,這樣看來現在已經沒有玉泉了。
玉屑,在醫方中也很少使用。祥符年間,先帝曾命令工匠將玉搗成米豆大小的顆粒,製作方法都按照陶弘景、蘇恭所說的,但是也沒有聽說用來做膳食。書中說研磨後才能食用,這樣恐怕對人無益,實在不應該輕易服用。方書中有面膏會用到玉屑,這恐怕是研磨成粉末後才能使用,既然不是用來服用的,應該沒有害處。古書記載玉的顏色:赤色像雞冠,黃色像蒸熟的栗子,白色像剛切下的脂肪,黑色像純漆,稱為玉符,唯獨沒有說到青玉。又說玉的質地溫潤而有光澤,聲音清脆而悠長,所以才珍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