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 (9)
卷第二十 (9)
1. 珍珠
寒,無毒。主手足皮膚逆臚,鎮心。綿裹塞耳,主聾。敷面令人潤澤好顏色。粉點目中,主膚翳障膜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珍珠,君。治眼中翳障白膜,七寶散用磨翳障,亦能墜痰。日華子云:珍珠子,安心,明目,駐顏色也。
圖經曰:珍珠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今出廉州,北海亦有之。生珠牡(俗謂之珠母)。珠牡,蚌類也。按《嶺表錄異》:廉州邊海中有洲島,島上有大池,謂之珠池。每歲刺史親監珠戶入池採老蚌,割取珠以充貢。池雖在海上,而人疑其底與海通,池水乃淡,此不可測也。
土人採小蚌肉作脯食之,往往得細珠如米者。乃知此池之蚌,隨大小皆有珠矣。而今取珠牡,云得之海旁,不必是珠池中也。其北海珠蚌,種類小別。人取其肉,或有得珠者,但不常有,其珠亦不甚光瑩,藥中不堪用。又:蚌屬中有一種似江珧者,其腹亦有珠,皆不及南海者奇而且多。
入藥須用新完未經鑽綴者為佳。
海藥云謹按《正經》云:生南海,石決明產出也。主明目,除面䵟,止泄,合知母療煩熱,消渴。以左纏根,治兒子麩豆瘡入眼。蜀中西路女瓜亦出珍珠,是蚌蛤產,光白甚好,不及舶上彩耀。欲穿須得金剛鑽也。為藥須久研如粉面,方:堪服餌。研之不細,傷人腑腑。雷公云:須取新淨者,以絹袋盛之。
然後用地榆、五花皮、五方:草三味各四兩,細銼了,又以牡蠣約重四、五斤以來,先置於平底鐺中,以物四向搘令穩,然後著珍珠於上了,方:下銼了三件藥,籠之,以漿水煮三日夜。勿令火歇,日滿出之,用甘草湯淘之,令淨後,於臼中搗令細,以絹羅重重篩過,卻更研二丸下了,用。凡使,要不傷破及鑽透者,方可用也。
外臺秘要:療子死腹中方,珍珠二兩,為末,酒調服盡,立出。千金方:治兒胞衣不出,苦酒服珍珠末一兩。又方:難產。取珍珠末一兩,和酒服之,立出。肘後方:卒忤停屍不能言。珍珠末以雞冠血和丸小豆大,以三、四粒納口中。又方:主鎮安魂魄,珠蜜方:煉珍珠如大豆,以蜜一蜆殼,和一服與一豆許,日三。
大宜小兒矣。抱朴子:珍珠徑寸以上可服,服之可以長久。酪漿漬之,皆化如水銀,亦可以浮石、水蜂窠、鱟化包彤、蛇黃合之,可以引長三、四尺,丸服之,絕谷得長生。
衍義曰:珍珠,小兒驚熱藥中多用。河北壙濼中,亦有圍及寸者,色多微紅,珠母與廉州珠母不相類。但清水急流處,其色光白;水濁及不流處,其色暗。余如《經》。
白話文:
珍珠性寒,無毒。可以治療手足皮膚病,鎮靜心神。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,可以治療耳聾。敷在臉上可以使皮膚滋潤,容光煥發。研成粉末點入眼中,可以治療眼部翳障和白膜。
古代典籍《藥性論》記載:珍珠是君藥,可以治療眼中的翳障和白膜;七寶散中使用珍珠粉末,可以治療翳障,也能夠降痰。另有記載珍珠可以安心、明目、養顏。
據圖經記載,古代典籍《本經》未記載珍珠的產地,現今主要產自廉州,北海也有出產。珍珠產於珠母(俗稱珠母貝)之中。珠母貝是一種蚌類。據《嶺表錄異》記載,廉州沿海有一個島嶼,島上有一個大池塘,叫做珠池。每年刺史都會親自監督官員進入珠池採集老蚌,取出珍珠以充當貢品。珠池雖然位於海邊,但人們懷疑池底與大海相通,池水卻是淡水,這是一個難以解釋的現象。
當地人會將小蚌的肉製成肉乾食用,常常會在其中發現像米粒一樣小的珍珠。這說明珠池中的蚌,無論大小都可能含珍珠。現在人們採集珠母貝,一般是在海邊,不一定都是從珠池中採集的。北海的珠蚌種類略有不同,人們取其肉食用,有時也能發現珍珠,但並不常見,而且珍珠的光澤也不太好,藥用價值不高。還有一種蚌類類似江珧,其腹中也有珍珠,但都不如南海產的珍珠奇特且數量多。
入藥的珍珠,必須是新鮮完整的,沒有被鑽孔穿綴過的才最好。
《海藥本草》記載:珍珠產於南海,與石決明同出一地。珍珠可以明目,消除臉部黑斑,止瀉,與知母一起服用可以治療煩熱、消渴。用珍珠與左纏根一起服用,可以治療因麩豆瘡引起的兒童眼疾。四川西部也有出產珍珠,產自蚌類,顏色潔白漂亮,但不如海外的珍珠光彩耀眼。想要穿孔必須使用金剛鑽。入藥的珍珠必須研磨成細膩如粉末狀才能服用,研磨不細則會傷及內臟。雷公說:必須選擇新鮮乾淨的珍珠,用絹袋盛裝。
然後用地榆、五花皮、五方草三種藥材,各取四兩,切碎;再準備約四五斤牡蠣,先放在平底鍋中,用東西支撐使其穩固,然後將珍珠放在上面,再放上切碎的三種藥材,蓋好,用漿水煮三日夜,不要讓火熄滅。時間到了取出,用甘草湯清洗乾淨,然後放在臼中搗碎,用絹布反覆過篩,再研磨成細粉,然後才能使用。使用珍珠時,必須是沒有破損或鑽孔的才能使用。
《外台秘要》記載:治療胎兒死於腹中的方劑,使用二兩珍珠研成粉末,用酒送服,胎兒即可排出。
《千金方》記載:治療產後胎盤不下,用苦酒送服一兩珍珠粉。另一個方劑是治療難產,用一兩珍珠粉和酒服下,即可順利分娩。
《肘後方》記載:治療突然昏厥,身體僵硬不能說話,用珍珠粉末與雞冠血混合,製成小豆大小的丸藥,服用三到四粒。另一個方劑是治療鎮靜安神,用蜂蜜與煉製過的珍珠混合,每次服用一粒,每日三次,尤其適合小兒。
《抱朴子》記載:直徑一寸以上的珍珠可以服用,服用珍珠可以延年益壽。將珍珠浸泡在酪漿中,會溶解成像水銀一樣的液體。也可以將珍珠與浮石、蜂巢、鱟殼、蛇黃等藥材混合,可以製成長三到四尺的丸藥服用,可以辟穀而長生不老。
《珍珠衍義》記載:珍珠在治療小兒驚風熱症的藥方中常用。河北的礦區也出產珍珠,有些直徑達一寸,顏色多為微紅色,珠母貝與廉州的珠母貝並不相同。在水流湍急、水質清澈的地方產出的珍珠顏色光潔;在水流緩慢、水質渾濁的地方產出的珍珠顏色暗淡。其他方面與前面記載相同。
2. 玳瑁
寒,無毒。主解嶺南百藥毒。俚人刺其血飲,以解諸藥毒。大如帽,似龜,甲中有紋。生嶺南海畔山水間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云:玳瑁,身似龜,首觜如鸚鵡。肉,平。主諸風毒,行氣血,去胸膈中風痰,鎮心脾,逐邪熱,利大小腸,通婦人經脈。甲殼亦似肉,同療心風邪,解煩熱。日華子云:破癥結,消癰毒,止驚癇等疾。
圖經曰:玳瑁,生嶺南山水間,今亦出廣南。蓋龜類也。唯腹、背甲皆有紅點斑紋,其大者有如盤。入藥須生者乃靈,帶之亦可以闢蠱毒。凡遇飲食有毒,則必自搖動,死者則不能,神矣。昔唐嗣薛王之鎮南海,海人有獻生玳瑁者,王令揭取上甲二小片,繫於左臂,欲以闢毒。
玳瑁甚被楚毒,復養於使宅後池,伺其揭處復生,還遣送舊處,並無傷矣。今人多用雜龜筒作器皿,皆殺取之。又經煮拍,生者殊不易得。頃有自嶺表罷官,得生玳瑁畜養且久,攜以北歸,北人多有識者。又有一種𪓟鼊,亦玳瑁之類也。其形如笠,四足縵胡無指,其甲有黑珠,紋彩亦好,但薄而色淺,不任作器,唯堪貼飾耳。
今人謂之鼊皮,不入藥用。
陳藏器云:大如扇,似龜,甲有紋,余並同。楊氏產乳:療中蠱毒。生玳瑁以水磨如濃飲,服一盞即解。
衍義曰:玳瑁,治心經風熱,生者入藥,蓋性味全也。既入湯火中,即不堪用,為器物者矣,與生熟犀其義同。
白話文:
玳瑁
玳瑁性寒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解嶺南地區各種藥物的毒性。當地人會刺破玳瑁的血來飲用,以解毒。玳瑁體型如同帽子般大小,外形像龜,甲殼上有紋路,生活在嶺南海邊的山水中。
據陳士良記載:玳瑁的身體像龜,頭部嘴巴像鸚鵡。玳瑁的肉性平,可以治療各種風毒,促進氣血運行,去除胸膈中的風痰,鎮定心脾,驅除邪熱,通利大小腸,疏通婦女的經脈。玳瑁的甲殼與肉功效相似,都能治療心臟的風邪,消除煩熱。日華子記載:玳瑁可以破除癥結,消除癰疽毒腫,治療驚癇等疾病。
圖經記載:玳瑁產於嶺南的山水中,現在也出產於廣南。它屬於龜類,腹背的甲殼上都有紅色的斑點紋路,大的玳瑁甲殼像盤子一樣大。入藥必須使用活的玳瑁,其藥效才最佳,佩戴活玳瑁也能辟除蠱毒。如果遇到食物中毒,活的玳瑁會自動搖動,而死的玳瑁則不會,這很神奇。唐朝嗣薛王鎮守南海時,有人進貢活玳瑁,薛王命人取下甲殼上兩小片,繫在左臂上以辟毒。
玳瑁曾被毒藥所傷,後來在使者的宅邸後池中飼養,等到受傷的地方長好後,再把它送回原處,玳瑁沒有因此而受傷。現在很多人用其他龜的甲殼製作器皿,都是殺死龜後取的。經過煮沸和加工後,活的玳瑁就更難得了。曾經有一位從嶺南地區卸任的官員,得到一隻活玳瑁飼養很久,帶回北方,北方很多人認識它。還有一種叫做「𪓟鼊」的生物,與玳瑁類似。它的形狀像斗笠,四肢細長沒有指頭,甲殼上有黑色的珠點,紋彩也很好看,但甲殼較薄顏色淺,不能用來製作器皿,只能用於裝飾。
現在人們稱之為鼊皮,不用於藥用。
陳藏器記載:玳瑁體型如扇子般大小,外形像龜,甲殼上有紋路,其他記載與前述一致。楊氏產乳方記載:玳瑁可以治療中蠱。將活的玳瑁用清水研磨成濃稠的汁液,服用一盞即可解毒。
衍義記載:玳瑁可以治療心經風熱,活的玳瑁入藥,因為它的藥性完整。一旦經過烹煮火烤,就不能再入藥了,只能用來製作器皿,這與生熟犀牛角的道理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