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 (10)
卷第二十 (10)
1. 桑螵蛸
味鹹、甘,平,無毒。主傷中,疝瘕,陰痿,益精生子,女子血閉腰痛,通五淋,利小便水道。又療男子虛損,五臟氣微,夢寐失精,遺溺。久服益氣養神。一名蝕肬(音尤)生桑枝上,螳螂子也。二月、三月採蒸之,當火炙。不爾,令人泄。(得龍骨,療泄精。畏旋覆花。)
陶隱居云:俗呼螳螂為䖨(音石)螂,逢樹便產,以桑上者為好,是兼得桑皮之津氣。市人恐非真,皆令合枝斷取之爾,偽者亦以膠著桑枝之上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此物多在小桑樹上,叢荊棘間,並螳螂卵也,三月、四月中,一枝出小螳螂數百枚。以熱漿水浸之一伏時,焙乾,於柳木灰中炮令黃色用之。
藥性論云:桑螵蛸,臣,畏戴椹。主男子腎衰,漏精,精自出。患虛冷者能止之,止小便利。火炮令熱,空心食之。虛而小便利,加而用之。
圖經云桑螵蛸,螳螂子也。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今在處有之。螳螂逢木便產,一枚出子百數,多在小木荊棘間,桑上者兼得桑皮之津氣,故以為佳。而市之貨者,多非真。須連枝折之為驗。然偽者亦能以膠著桑枝上,入藥不宜也。三月、四月採。蒸過收之,亦火炙,不爾則令人泄。
一法:採得便以熱漿水浸一伏時,焙乾,更於柳木灰中,炮令黃用之。《爾雅》云:莫貉(戶各切),螳螂蛑。郭璞云:螗螂,有斧蟲,江東呼為石螂。又云:不過,蟷(丁郎切)蠰(息詳切)。蟷蠰螳螂別名也。其子蜱(音裨)蛸(音蕭),一名䗚(普莫切)蟭(音焦),蟷蠰卵也。
古今方:漏精及主風藥中,多用之。
雷公云:凡使,勿用諸雜樹上生者,螺螺不入藥中用。凡採覓須桑樹東畔枝上者,採得去核子,用沸漿水浸淘七遍,令水遍沸,於瓷鍋中熬令乾用。勿亂別修事,卻無效也。經驗方:治底耳方:用桑螵蛸一個,慢火炙,及八分熟存性細研,入麝香一字為末。摻在耳內,每用半字,如神效。
如有膿,先用綿包子拈去,次後摻藥末入在耳內。產書治妊娠小便數不禁。桑螵蛸十二枚,搗為散,分作兩服,米飲下。《楊氏產乳》同。又方:療小便不通及胞轉。桑螵蛸搗末,米飲服方寸匕,日三。
衍義曰:桑螵蛸,自採者真,市中所售者,恐不得盡皆桑上者。《蜀本·圖經》浸炮之法,不若略蒸過為佳。鄰家有一男子,小便日數十次,如稠米泔色,亦白,心神恍惚,瘦瘁食減,以女勞得之。今服此桑螵蛸散,未終一劑而愈。安神魂,定心忐,治健忘,小便數,補心氣。
桑螵蛸、遠志、菖蒲、龍骨、人參、茯神、當歸、龜甲醋炙,以上各一兩,為末。夜臥,人參湯調下二錢,如無桑上者,即用余者,仍須以炙桑白皮佐之,量多少,可也。蓋桑白皮行水,意以接螵蛸就腎經。用桑螵蛸之意如此,然治男女虛損,益精,陰痿,夢失精,遺溺,疝瘕,小便白濁,腎衰不可闕也。
白話文:
桑螵蛸味鹹甘,性平,無毒。主治內傷、疝氣、陽痿,能滋補精氣、助孕,治療女性血瘀導致的腰痛、各種尿路感染、以及小便不利。還能治療男性虛損、五臟氣虛、夢遺、尿失禁等症。長期服用可益氣養神。桑螵蛸又名蝕肬,是長在桑樹枝上的螳螂卵,二月、三月採收後需蒸或炙,否則會導致腹瀉(若與龍骨同用,則可治療遺精。但忌與旋覆花同用)。
古代文獻記載,民間俗稱螳螂為䖨螂,牠們在樹上產卵,桑樹上的螳螂卵品質最佳,因為能吸收桑樹的津液精華。但市面上販售的桑螵蛸,真假難辨,需確認是連枝採摘的才可靠,假貨則是用膠黏在桑枝上。 據《蜀本圖經》記載,桑螵蛸多生長在小桑樹或荊棘叢中,三月四月間,一隻螳螂卵鞘可孵出數百隻小螳螂。採收後可用熱漿水浸泡一伏時(約半天),再烘乾,最後在柳木灰中炮製至黃色後使用。
另有文獻記載,桑螵蛸畏戴椹(桑葚)。主治男性腎虛、遺精、滑精等症,對於陽虛、小便不利者也有療效。炮製後加熱食用,空腹服用效果最佳。虛弱且小便不利者,可酌量增加用量。
古籍記載桑螵蛸是螳螂卵。《本經》未記載其產地,但各地皆有分佈。螳螂產卵於樹木上,一個卵鞘可孵出數百隻小螳螂,多見於小樹或荊棘叢中,生長在桑樹上的品質較佳,因為能吸收桑樹的津液精華。市面上的桑螵蛸,多數為偽品,必須連枝採摘才能確保真偽。偽品是用膠黏附於桑枝上,不可入藥。三月、四月採收,採收後需蒸或炙,否則會導致腹瀉。
另一種炮製方法:採收後立即用熱漿水浸泡一伏時,烘乾,再在柳木灰中炮製至黃色後使用。《爾雅》中稱螳螂為莫貉,郭璞注釋為螳螂,江東地區稱之為石螂;另有別名蟷蠰,其卵則稱蜱蛸,也稱為䗚蟭。
古今醫方中,治療遺精及風證的藥方,多使用桑螵蛸。
古代醫家雷公提示,使用桑螵蛸時,不可使用其他樹木上的,也不可使用螺紋狀的。採摘時應選擇桑樹東側枝條上的,採摘後去除核子,用沸騰的漿水清洗七遍,直至水不再沸騰,再用瓷器熬乾備用。不可隨意炮製,否則會影響療效。經驗方:治療耳聾,用桑螵蛸一個,慢火炙至八分熟,研成細末,加入麝香少許混合,摻入耳內,每次使用少許,療效神奇。若有膿液,需先清除乾淨,再摻入藥粉。治療妊娠期頻尿,可用桑螵蛸十二枚搗成粉末,分兩次服用,米湯送服。治療小便不通或胎位不正,可用桑螵蛸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方寸匕(約一錢),每日三次,米湯送服。
後世醫家認為,自己採摘的桑螵蛸較為可靠,市面上販售的未必全是桑樹上的。相較於浸泡炮製的方法,《蜀本圖經》中提到的蒸製法更佳。 曾有一名男子,每日小便數十次,尿液如同稀米湯,顏色發白,精神恍惚,消瘦乏力,食慾減退,乃因房事過度所致。服用桑螵蛸散後,未服用完一劑藥物就痊癒了。桑螵蛸能安神定志,治療健忘、頻尿,補益心氣。
方劑:桑螵蛸、遠志、菖蒲、龍骨、人參、茯神、當歸、醋炙龜甲,各一兩,研磨成粉。夜間臥床時,用人參湯調服二錢。若無桑樹上的桑螵蛸,可用其他來源的,但需佐以炙過的桑白皮,用量可依情況調整。桑白皮利水,可引導桑螵蛸作用於腎經。使用桑螵蛸的用意在此,其治療男女虛損、益精、陽痿、夢遺、尿失禁、疝氣、小便白濁、腎虛等症,不可或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