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1)

1. 卷第三

己酉新增衍義

白話文:

己酉年新增的醫案闡釋。

2. 丹砂

味甘,微寒,無毒。主身體五臟百病,養精神,安魂魄,益氣明目,通血脈,止煩滿,消渴,益精神,悅澤人面,殺精魅邪惡鬼,除中惡、腹痛、毒氣、疥瘻、諸瘡。久服通神明不老,輕身神仙,能化為汞。作末名真朱,光色如雲母,可析者良。生符陵山谷。採無時。(惡磁石,畏鹹水。)

陶隱居云:按:此化為汞及名真朱者,即是今硃砂也。俗醫皆別取武都、仇池雄黃夾雌黃者,名為丹砂。方家亦往往俱用,此為謬矣。符陵是涪州,接巴郡南,今無復採者。乃出武陵、西川諸蠻夷中,皆通屬巴地,故謂之巴砂。《仙經》亦用。越砂,即出廣州、臨漳者,此二處並好,唯須光明瑩澈為佳。

如雲母片者,謂雲母砂。如樗蒲子,紫石英形者,謂馬齒砂,亦好。如大小豆及大塊圓滑者,謂豆砂。細末碎者,謂末砂。此二種粗,不入藥用,但可畫用爾。採砂,皆鑿坎入數丈許。雖同出一郡縣,亦有好惡。地有水井勝火井也。煉餌之法,備載《仙方》,最為長生之寶。

唐本注云:丹砂,大略二種,有土砂、石砂。其土砂,復有塊砂、末砂,體並重而色黃黑,不任畫用。療瘡疥亦好,但不入心腹之藥爾,然可燒之,出水銀乃多。其石砂便有十數種,最上者光明砂,云一顆別生一石龕內,大者如雞卵,小者如棗慄,形似芙蓉,破之如雲母,光明照澈,在龕中石臺上生,得此者,帶之辟惡為上。

其次,或出石中或出水內,形塊大者如拇指,小者如杏仁,光明無雜,名馬牙砂,一名無重砂。入藥及畫俱善,俗間亦少有之。其有磨嵯、新井、別井、水井、火井、芙蓉、石末、石堆、豆末等砂,形類頗相似。入藥及畫,當擇去其雜土石,便可用矣。南有越砂,大者如拳,小者如雞鵝卵,形雖大,其雜土石,不如細明淨者。

《經》言末之名真朱,謬矣,豈有一物而以全末為殊名者也。今注今出辰州、錦州者,藥用最良,余皆次焉。陶云出西川,非也。蠻夷中或當有之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丹砂,君,有大毒。鎮心,主屍疰,抽風。日華子云:涼,微毒。潤心肺,治瘡疥痂,息肉。服並塗用。

圖經曰:丹砂,生符陵山谷,今出辰州、宜州、階州,而辰州者最勝,謂之辰砂。生深山石崖間,土人採之,穴地數十尺,始見其苗乃白石耳,謂之硃砂床。砂生石上,其塊大者如雞子,小者如石榴子,狀若芙蓉頭,箭鏃。連床者紫黯若鐵色,而光明瑩澈,碎之嶄岩作牆壁,又似雲母片可析者,真辰砂也。

無石者彌佳。過此,皆淘土石中得之,非生於石床者。陶隱居注:謂出武陵西川諸蠻中。今辰州乃武陵故地,雖號辰砂,而本州境所出殊少,往往在蠻界中溪漵、錦州得之,此地蓋陶所謂武陵西川者是也。而後注謂出西川為非,是不曉武陵之西川耳。宜砂絕有大塊者,碎之亦作牆壁,但罕有類物狀,而色亦深赤,為不及辰砂,蓋出土石間,非白石床所生也。

白話文:

丹砂,味道甘甜,帶有微寒的屬性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身體五臟的各種疾病,滋養精神,安定魂魄,增強氣力,使眼睛明亮,疏通血脈,止住煩躁和胸悶,消除消渴症,增進精神,使面色紅潤有光澤,可以殺滅精怪、邪惡鬼魅,去除中惡、腹痛、毒氣、疥瘡癩病和各種瘡腫。長期服用可以使人通達神明,保持不老,身輕如神仙,而且可以轉化成水銀。將丹砂研磨成粉末,稱為真朱,光澤像雲母一樣,可以剝開成片的品質較好。產於符陵山谷,採集沒有時間限制。(忌與磁石同用,害怕鹹水。)

陶弘景說:這裡說的丹砂能轉化成水銀,並且稱為真朱,指的就是現在的硃砂。庸俗的醫生把武都、仇池產的雄黃夾雜雌黃,也稱為丹砂。方劑師也常常混用,這是不對的。符陵是涪州,連接巴郡南部,現在已經沒有人去採集了。現在的丹砂產於武陵、西川等蠻夷地區,都屬於巴地,所以也稱為巴砂。《仙經》也會用到。越砂,也就是廣州、臨漳出產的,這兩個地方的品質都很好,以光明瑩澈的為佳。

像雲母片一樣的,稱為雲母砂;像樗蒲的棋子,或呈紫石英形狀的,稱為馬齒砂,也很好;像大小豆子,或大塊圓滑的,稱為豆砂;細碎成末的,稱為末砂。後兩種品質較粗糙,不適合入藥,只能用來畫畫。採集砂石,要鑿開深達數丈的坑道。即使是同一個郡縣出產的,品質也有好壞。產在有水井的地方比產在火井的地方要好。煉製服食的方法,詳細記載在《仙方》中,是長生不老的珍寶。

唐朝本草的註解說:丹砂大致分為兩種,土砂和石砂。土砂又分為塊砂和末砂,質地重而顏色黃黑,不適合用來作畫。治療瘡疥效果不錯,但不適合內服。但是可以燒煉,能產出很多水銀。石砂則有十幾種,品質最好的是光明砂,據說單獨生長在一個石龕內,大的像雞蛋,小的像棗栗,形狀像芙蓉花,破開後像雲母,光明透澈,生長在石龕中的石台上,得到這種砂,隨身攜帶可以辟邪。

其次,有的產在石頭中,有的產在水中,形狀塊狀大的像拇指,小的像杏仁,光明沒有雜質,稱為馬牙砂,也叫無重砂。入藥和作畫都很好,民間也很少見。還有磨嵯、新井、別井、水井、火井、芙蓉、石末、石堆、豆末等砂,形狀很相似。入藥和作畫時,應挑選去除雜土石,就可以使用。南方產的越砂,大的像拳頭,小的像雞鵝蛋,雖然形狀大,但雜土石較多,不如細小而明淨的。

《經》中說末砂稱為真朱,是錯誤的,哪有同一種東西,只是因為研磨成粉末就改了名字呢?現在的註解說辰州、錦州出產的,藥用價值最好,其他地方的次之。陶弘景說產於西川是不對的,蠻夷地區或許有。臣禹錫等人根據《藥性論》記載:丹砂,為君藥,有大毒。可以鎮定心神,治療屍疰病、抽搐。日華子說:丹砂,性涼,有微毒。可以潤澤心肺,治療瘡疥痂,息肉。內服外敷都可以。

《圖經》記載:丹砂,產於符陵山谷,現在產於辰州、宜州、階州,其中辰州產的最好,稱為辰砂。生長在深山石崖間,當地的採砂人挖掘數十尺深的坑道,才能看到丹砂的苗,其實就是白色的石頭,被稱為硃砂床。丹砂生長在石頭上,塊狀大的像雞蛋,小的像石榴子,形狀像芙蓉花頭或箭鏃。與硃砂床相連的,顏色紫黑如鐵,但光明透澈,敲碎後,斷面參差不平像牆壁,又像雲母片可以剝開的,才是真正的辰砂。

沒有石頭雜質的最好。其他產的,都是從泥土石頭中淘洗出來的,不是生長在硃砂床上。陶弘景註解說:產於武陵、西川等蠻夷地區。現在的辰州是以前武陵的地方,雖然稱為辰砂,但本州境內出產的很少,往往在蠻夷地區的溪水中、錦州等地才能得到,這些地方大概就是陶弘景說的武陵西川。後來的註解說產於西川是錯誤的,是因為不了解武陵的西川。宜州產的硃砂有大塊的,敲碎後斷面也像牆壁,但很少有像芙蓉、箭鏃等形狀的,而且顏色也深紅,不如辰砂,大概是產在土石間,不是生長在白色硃砂床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