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五 (10)
卷第五 (10)
1. 自然銅
味辛,平,無毒。療折傷,散血止痛,破積聚。生邕州山岩中出銅處,於坑中及石間採得,方圓不定,其色青黃如銅,不從礦煉,故號自然銅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自然銅,涼。排膿消瘀血,續筋骨,治產後血邪,安心,止驚悸,以酒摩服。
圖經曰:自然銅,生邕州山岩中出銅處,今信州、火山軍皆有之,於銅坑中及石間採之,方圓不定,其色青黃如銅,不從礦煉,故號自然銅。今信州出一種,如亂銅絲狀,云在銅礦中,山氣熏蒸,自然流出,亦若生銀,如老翁須之類,入藥最好。火山軍者,顆塊如銅,而堅重如石,醫家謂之銗石,用之力薄。
採無時。今南方醫者說,自然銅有兩、三體:一體大如麻黍,或多方解,累累相綴,至如斗大者,色煌煌明爛如黃金、䃋石,最上;一體成塊,大小不定,亦光明而赤;一體如薑、鐵矢之類。又有如不冶而成者,形大小不定,皆出銅坑中,擊之易碎,有黃赤,有青黑者,煉之乃成銅也。據如此說,雖分析頗精,而未見似亂絲者耳。
又云:今市人多以銗石為自然銅,燒之皆成青焰如硫黃者是也。此亦有二、三種:一種有殼如禹餘糧,擊破其中光明如鑑,色黃類硫石也;一種青黃而有牆壁,或紋如束針;一種碎理如團砂者,皆光明如銅,色多青白而赤少者,燒之皆成煙焰,頃刻都盡。今藥家多誤以此為自然銅,市中所貨往往是此。
自然銅用多須煅,此乃畏火,不必形色,只此可辨也。
雷公云:石髓鉛即自然銅也。凡使,勿用方金牙,其方金牙真似石髓鉛,若誤餌,吐煞人。其石髓鉛,色似干銀泥,味微甘。如採得,先捶碎,同甘草湯煮一伏時,至明漉出,攤令乾。入臼中搗了,重篩過,以醋浸一宿,至明,用六一泥泥瓷合子,約盛得二升以來,於文武火中養三日夜,才幹便用蓋蓋了,泥用火煅兩伏時,去土抉蓋,研如粉用。若修事五兩,以醋兩鎰為度。
丹房鏡源云:可食之自然銅,出信州鉛山縣銀場銅坑中,深處有銅礦,多年礦氣結成,似馬屌勃,色紫重,食之苦澀,是真自然銅。今人只以大碗石為自然銅,誤也。別說云:謹按今辰州川澤中出一種形圓似蛇含,大者如胡桃,小者如慄,外青皮黑色光潤,破之與銗石無別,但比銗石不作臭氣爾,入藥用殊驗。
衍義曰:自然銅,有人飼折翅雁,後遂飛去。今人打撲損,研極細,水飛過,同當歸、沒藥各半錢,以酒調,頻服,仍以手摩痛處。
白話文:
自然銅味辛,性平,無毒。可以治療骨折,散瘀止痛,消除積聚。它生長在邕州山岩中出產銅的地方,在礦坑和石頭之間採集,形狀大小不一,顏色青黃似銅,並非人工冶煉而成,故稱自然銅。
據《日華子》記載:自然銅性涼,具有排膿、消瘀血、接骨續筋的功效,能治療產後血瘀,安神定驚。服用方法是用酒磨碎後服用。
《圖經》記載:自然銅產於邕州山岩中出銅的地方,如今信州、火山軍也有出產,採集於銅礦坑和石頭之間,形狀大小不一,顏色青黃如銅,非人工冶煉而成,故稱自然銅。信州出產的一種自然銅,狀如散亂的銅絲,據說是銅礦中受山氣熏蒸,自然流淌出來的,也像生銀,如同老翁的鬍鬚,入藥效果最好。火山軍出產的自然銅,呈塊狀,似銅卻堅重如石,醫家稱之為銗石,藥效較弱。
自然銅全年皆可採集。南方醫者認為,自然銅分為兩三種:一種大小如麻黍,或多瓣,累累相連,大的可達斗量,顏色金黃閃亮,如同黃金、䃋石,藥效最佳;一種成塊狀,大小不一,也光亮而呈赤色;一種形狀如薑、鐵箭等。還有一種好像未經冶煉的,形狀大小不一,皆產於銅礦坑中,容易敲碎,有黃赤色,也有青黑色,冶煉後才能成為銅。雖然這種說法分析得很精細,但卻沒有提及像亂絲狀的那種。
書中還提到:現在很多人用銗石冒充自然銅,燃燒後都會產生青色的火焰,如同硫磺。銗石也有兩三種:一種有殼,如同禹餘糧,擊碎後裡面光亮如鏡,顏色黃色,類似硫磺石;一種青黃色,有層次,或紋理如捆紮的針;一種碎理如團砂狀,都光亮如銅,顏色多為青白而少赤色,燃燒後都會產生煙焰,很快就會燃盡。現在許多藥家用此冒充自然銅,市面上出售的往往是這種東西。
使用自然銅通常需要煅燒,這是因為它畏火,不必在意形狀和顏色,以此即可辨別。
雷公云:石髓鉛就是自然銅。使用時,不要用方金牙,因為方金牙很像石髓鉛,誤服會中毒。石髓鉛顏色像乾燥的銀泥,味微甘。採集後,先將其捶碎,用甘草湯煮一小時,待其冷卻後濾出,攤開晾乾。再研磨成粉,過篩,用醋浸泡一夜,第二天用六一泥封在瓷器中,大約裝兩升,用文武火慢慢烘烤三天三夜,乾燥後蓋上蓋子,再用泥封好,用火煅燒兩小時,去除泥土,揭開蓋子,研磨成粉末使用。若處理五兩,則用兩鎰(約合24克)的醋即可。
《丹房鏡源》記載:可食用的自然銅,產於信州鉛山縣銀場銅礦深處,多年礦氣凝聚而成,形似馬勃,顏色紫黑,質地沉重,吃起來苦澀,才是真正的自然銅。現在人們只把大碗石當作自然銅,這是錯誤的。另有記載:辰州川澤中產出一種形狀圓滾似蛇含,大的如胡桃,小的如栗子,外皮青黑色,光滑潤澤,剖開後與銗石無異,只是沒有銗石那樣的臭味,入藥療效殊勝。
據說有人用自然銅治療折翅的雁,之後雁便飛走了。現在人們治療跌打損傷,將自然銅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水飛後,與當歸、沒藥各半錢,用酒調服,並用手按摩患處。
2. 金牙
味鹹,無毒。主鬼疰,毒蠱,諸疰。生蜀郡,如金色者良。
陶隱居云:今出蜀漢,似粗金,大如棋子而方。又有銅牙亦相似,但外色黑,內色小淺,不入藥用。金牙唯合酒、散及五疰丸,余方不甚須此。唐本注云:金牙,離本處入土水中,久皆色黑,不可謂之銅牙也。此出漢中,金牙湍湍兩岸入石間,打出者,內即金色,岸摧入水,久者皆黑。
近南山溪谷、茂州、雍州亦有,勝於漢中者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金牙石,君。治一切風,筋骨攣急,腰腳不遂。燒浸服之良。日華子云:金牙石,味甘,平。治一切冷風氣,暖腰膝,補水臟,驚悸,小兒驚癇。入藥並燒淬去粗汁乃用。
圖經曰:金牙,生蜀郡,今雍州亦有之。《本經》以如金色者良,而此物出於溪谷,在蜀漢江岸石間打出者,內即金色,岸摧入水,年久者多黑。葛洪治風毒厥,有大小金牙酒,但浸其汁而飲之。古方亦有燒淬去毒入藥者。孫思邈治風毒及鬼疰,南方瘴氣,傳屍等,各有大小金牙散之類是也。
又有銅牙,亦相似而外黑色,方書少見用者。小金牙酒,主風疰百病,虛勞,濕冷緩不仁,不能行步,近人用之多效,故著其法云:金牙、細辛、地膚子、莽草、乾地黃、蒴藋根、防風、附子、茵芋、續斷、蜀椒各四兩,獨活一斤,十二物,金牙搗末,別盛練囊,余皆薄切,並金牙共內大絹囊,以清酒四斗漬之,密泥器口,四宿酒成,溫服二合,日三,漸增之。
衍義曰:金牙,今方家絕不用。以此故,商客無利不販賣,醫者由是委而不用,兼所唯蜀郡有之,蓋亦不廣也。余如《經》。
白話文:
金牙味鹹,無毒,能治療鬼魅作祟、中毒、各種邪氣。蜀郡出產的金牙,顏色像黃金一樣的最好。
古代文獻記載,金牙產於蜀漢地區,外觀像粗糙的金子,大小如棋子般方正。也有一種銅牙,外觀相似,但外層顏色發黑,內層顏色較淺,不能入藥。金牙主要用於配製酒劑、散劑和治療五種邪氣的丸劑,其他方劑很少用到它。唐代注釋提到,金牙離開原產地後,埋入土中或水中,時間久了都會變黑,不能誤認為是銅牙。漢中的金牙,生長在湍急河流兩岸的石縫中,挖出來時內部是金黃色,但如果被河岸沖刷落入水中,時間久了也會變黑。
茂州、雍州等地也出產金牙,品質比漢中的更好。古籍《藥性論》記載:金牙石是主藥,能治療各種風症、筋骨拘攣、腰腿疼痛、行動不便等症狀,燒成灰後泡水服用效果最佳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金牙石味甘,性平,能治療一切寒風引起的疾病,溫暖腰膝,補益腎臟,治療心悸、小兒驚癇等症。入藥前需燒烤淬煉,去除粗渣後才能使用。
古籍圖譜記載,金牙產於蜀郡,現在雍州也有。古代藥典認為,顏色像黃金一樣的金牙最好。這種礦物生長在溪谷,以及蜀漢江岸的石縫中,挖出來時內部是金黃色,但被河岸沖刷落入水中,時間久了就會變黑。葛洪用金牙治療風毒引起的厥症,曾用大小金牙酒,只取其汁液服用。古代也有將金牙燒烤淬煉去除毒性後再入藥的方法。孫思邈用金牙治療風毒、鬼魅作祟、南方瘴氣、屍毒等疾病,也有大小金牙散等處方。
還有一種銅牙,外觀相似但外層顏色發黑,醫書上很少見到使用。小金牙酒能治療風邪百病、虛勞、寒濕痺痛、行動不便等症狀,現代人使用效果不錯,其組成如下:金牙、細辛、地膚子、莽草、乾地黃、蒴藋根、防風、附子、茵芋、續斷、蜀椒各四兩,獨活一斤,共十二味藥材。將金牙研磨成粉末,另裝入細布袋中;其餘藥材切成薄片,與金牙一起裝入大絹布袋中,用四斗清酒浸泡,密封容器,放置四天後酒液即可服用,每次溫服二合,每日三次,逐漸增加劑量。
後世的醫書記載:現代醫家幾乎不用金牙了。因為沒有利潤,商人也不販賣,醫生也就很少使用它了,加上金牙主要產於蜀郡,產量也不多。其餘性質與古代藥典記載一致。
3. 銅礦石
味酸,寒,有小毒。主丁腫惡瘡,驢馬脊瘡,臭腋,石上水磨取汁塗之。其丁腫,末之敷瘡上,良。今按別本注云:狀如姜石而有銅星,熔取銅也。(唐本先附)
白話文:
銅礦石味酸、性寒,略帶毒性。主要用於治療腫痛、惡瘡、牲畜(驢馬)的脊背瘡以及狐臭等症狀。將其用水磨研磨成汁液,塗抹患處即可。若為腫痛,則將其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,療效甚佳。據其他版本記載,銅礦石外形類似薑石,但帶有銅的顆粒,可熔煉提取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