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五 (9)
卷第五 (9)
1. 半天河
微寒。主鬼疰,狂,邪氣,惡毒。
陶隱居云:此竹籬頭水也,及空樹中水,皆可飲,並洗諸瘡用之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半天河,在槐樹間者主諸風及惡瘡,風瘙疥癢,亦溫取洗瘡,今注《唐本》元在草部,今移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半天河,單用。此竹籬頭水及高樹穴中盛天雨,能殺鬼精,恍惚妄語,勿令知之與飲,瘥。日華子云:平,無毒。主蠱毒。
外臺秘要:治身體白駁。取樹木孔中水洗之,搗桂屑,唾和敷駁上,日再。白駁者,浸淫漸長似癬,但無瘡也。
衍義曰:半天河水,一水也。然用水之義有數種,種各有理。如半天河水,在上天澤水也,故治心病、鬼疰、狂、邪氣、惡毒。臘雪水,大寒水也,故解一切毒,治天行時氣、溫疫、熱癇、丹石發、酒後暴熱、黃疸。井華水,清冷澄澈水也,故通九竅,洗目膚翳及酒後熱痢。
後世又用東流水者,取其快順疾速,通關下膈者也。倒流水者,取其迴旋留止,上而不下者也。
白話文:
半天河性微寒,可以治療鬼魅作祟、狂躁、邪氣入侵和惡毒病症。
古代文獻記載,竹籬邊上的水,以及樹洞裡積存的雨水,都屬於半天河水,可以飲用,也能用來清洗各種瘡瘍。槐樹間的半天河水,據說能治療各種風症和惡瘡、風瘙疥癢等皮膚病,溫熱後用來洗瘡效果更好。 單獨使用半天河水,據說能治療因鬼魅作祟引起的恍惚妄言,但要偷偷地給患者飲用,才能見效。也有文獻記載半天河水性平無毒,可治療蠱毒。
治療皮膚白斑的療法是:用樹木孔洞中的水清洗患處,再將桂樹的碎屑與唾液混合敷在白斑上,每日兩次。白斑是一種浸淫性皮膚病,慢慢擴展,類似於癬,但沒有潰瘍。
半天河水是一種,但其用途因水源不同而有所差異。例如,半天河水來自高處,因此能治療心臟病、鬼魅作祟、狂躁、邪氣入侵和惡毒病症。其他種類的水,例如臘雪水、井華水,則因其特性而有不同的療效。後世又根據水流方向,例如東流水、倒流水,來區分其用途和療效。
2. 熱湯
主忤死。先以衣三重,藉忤死人腹上,乃取銅器若瓦器盛湯著衣上,湯冷者去衣,大冷者換湯,即愈。又霍亂,手足轉筋。以銅器若瓦器盛湯熨之,亦可令蹋器使腳底熱徹,亦可以湯捋之,冷則易,用醋煮湯更良,煮蓼子及吳茱萸汁亦好。以錦絮及破氈角腳,以湯淋之,貴在熱徹。
又繰絲湯,無毒,主蛔蟲。熱取一盞服之,此煮繭汁,為其殺蟲故也。又燖豬湯,無毒,主產後血刺心痛欲死,取一盞溫服之。(新補見《抱朴子》、陳藏器。)
陳藏器云:凡初覺傷寒三日內,但取熱湯飲之,候吐則止,可飲一、二升,隨吐,汗出瘥。重者亦減半。又凍瘡不瘥者,熱湯洗之效。野人閒話《朱真人靈驗篇》:有病者,患風疾數年不較。掘坑令患者解衣坐於坑內,逐以熱湯上淋之。良久,復以簟蓋之,瘥。別說云:謹按《外臺秘要》有作甘爛水法:以木盆盛水,杓揚千百下,泡起作珠子五、六千顆,撇取治霍亂及入膀胱,治奔豚,藥用殊勝。《傷寒論》第三卷,亦有此法。
衍義曰:熱湯,助陽氣,行經絡。患風冷氣痹人,多以湯渫腳至膝上,厚覆使汗出周身。然別有藥,亦終假湯氣而行也。四時暴泄利,四肢冷,臍腹疼,深湯中坐,浸至腹上,頻頻作,生陽佐藥,無速於此。虛寒人始坐湯中必戰,仍常令人伺守。
白話文:
[熱湯]
熱湯可以治療忤逆之症。先用三層布蓋在忤逆症患者的腹部,然後用銅器或瓦器盛裝熱湯放在布上。湯涼了就換布,很涼了就換湯,這樣就能治癒。此外,霍亂伴隨手腳抽筋的情況,也可以用銅器或瓦器盛裝熱湯熨燙患處。也可以讓患者踩在盛滿熱水的器皿上,讓腳底熱透,或者用熱湯擦拭患處,冷了就換熱湯。用醋煮沸的熱湯效果更好,加入蓼子或吳茱萸汁也很好。用錦緞、破舊毛氈包裹患處,再用熱湯淋洗,關鍵是要讓患處徹底熱透。
另外,煮繭液(繰絲湯)無毒,主治蛔蟲,熱的時候喝一盞即可。這是因為煮繭液可以殺蟲。還有燖豬湯,無毒,主治產後血瘀導致的心痛欲死,溫服一盞即可。(此段補充見《抱朴子》、陳藏器。)
陳藏器說:凡是初患傷寒三日之內,只要喝熱水,等到嘔吐停止即可。可以喝一到二升,根據嘔吐的情況,重症者可以減半。此外,凍瘡久治不愈者,用熱水洗也能見效。野人閒話《朱真人靈驗篇》記載:一位患者患風疾多年不見好轉,治療方法是挖個坑,讓患者脫衣坐在坑裡,然後用熱湯從上面淋下去。持續一段時間後,再用竹席蓋上,就能痊癒。另有記載:參考《外臺秘要》的甘爛水療法:用木盆盛水,用勺子攪拌上千次,直到水面上出現像珍珠一樣的小水珠(五、六千顆),撇取這些水珠可以治療霍亂和膀胱疾病,以及奔豚氣,藥效非常神奇。《傷寒論》第三卷也有記載這種方法。
衍義:熱湯可以溫補陽氣,疏通經絡。患有風寒痺症的人,常用熱水洗腳到膝蓋以上,然後蓋上厚厚的東西使全身出汗。其他藥物療效的發揮,也最終依靠熱湯的溫煦作用。如果四季出現腹瀉,四肢冰冷,肚臍和腹部疼痛,可以坐在熱水中,水位浸到腹部以上,反覆進行,配合溫補陽氣的藥物,沒有比這更快的治療方法。體虛怕冷的人初次坐在熱水中會發抖,需要有人在旁照料。
3. 白堊
(烏恪切)
味苦、辛,溫,無毒。主女子寒熱,癥瘕,月閉,積聚,陰腫痛,漏下,無子,泄痢。不可久服,傷五臟,令人羸瘦。一名白善。生邯鄲山谷。採無時。
陶隱居云:此即今畫用者,甚多而賤,俗方亦稀,《仙經》不須。臣禹錫等謹按唐本云:胡居士言,始興小桂縣晉陽鄉有白善。藥性論云:白堊,使,味甘,平。主女子血結,月候不通,能澀腸止痢,溫暖。蕭炳云:不入湯。日華子云:白善,味甘。治瀉痢,痔瘻,泄精,女子子宮冷,男子水臟冷,鼻洪,吐血。本名白堊,入藥燒用。
圖經文具代赭條下。
唐本余注云:此即今畫工用者,甚易得,方中稀用之,近代以白瓷為之。雷公云:凡使,勿用色青並底白者,先單搗令細,三度篩過了,又入缽中研之。然後將鹽湯飛過,浪干。每修事白堊二兩,用白鹽一分,投於鬥水中,用銅器物內,沸十餘沸了,然後用此沸了水飛過白堊,免結澀人腸也。
衍義文具代赭條下。
白話文:
白堊味苦辛,性溫,無毒。主要治療婦女寒熱、癥瘕(腹部腫塊)、月經閉止、腹部積聚、陰部腫痛、陰道漏下、不孕、泄瀉痢疾等。但不可長期服用,會損傷五臟,導致消瘦。白堊又名白善,產於邯鄲的山谷,全年皆可採集。
陶弘景認為,白堊就是現在畫家常用的那種,數量很多且價格便宜,民間方劑也很少使用,道家經典中也不需要它。據唐代本草書記載,胡居士說,始興小桂縣晉陽鄉也有白善。另有記載說白堊味甘,性平,能治療婦女血瘀、月經不通,並能收斂腸道、止瀉,具有溫暖的功效。蕭炳認為白堊不入湯劑。日華子則說白善味甘,能治療瀉痢、痔瘡、遺精,以及婦女子宮寒冷、男子腎臟寒冷、鼻出血、吐血等症。白堊入藥需燒制後使用。
圖經中關於白堊的記載與代赭石放在一起。
唐代本草書的註解說,白堊就是現在畫家常用的,很容易取得,但在藥方中很少使用,近代則常用白瓷代替。雷公則說,使用白堊時,不要用顏色發青或底部發白的,需先單獨搗碎研磨至細膩,過篩三次,再研磨,然後用鹽水漂洗,晾乾。每次用藥,取白堊二兩,白鹽一分,放入斗量的水中,用銅器加熱,煮沸十幾沸,再用煮沸的水漂洗白堊,以免刺激腸道。
4. 冬灰
味辛,微溫。主黑子,去疣(音尤)息肉,疽蝕疥瘙。一名藜灰。生方谷川澤。
陶隱居云:此即今浣衣黃灰爾,燒諸蒿、藜,積聚煉作之,性亦烈,又荻灰尤烈。欲銷黑志、疣贅,取此三種灰和水蒸以點之即去,不可廣用,爛人皮肉。唐本注云:桑薪灰,最入藥用,療黑子、疣贅,功勝冬灰。用煮小豆,大下水腫。然冬灰本是藜灰,余草不真。又有青蒿灰,燒蒿作之。
柃灰,燒木葉作。併入染用,亦堪蝕惡肉。柃灰一作苓字。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桑灰,本功外,去風血症瘕塊。又主水陰淋,取釅汁作食,服三、五升。又取鱉一頭,治如食法,以桑灰汁煎如泥,和諸癥瘕藥重煎,堪丸,眾手捻成。日服十五丸,癥瘕痃癖無不瘥者。其方文多,不具載。
圖經文具石灰條下。
衍義曰:冬灰,諸家只解灰而不解冬,亦其缺也。諸灰一烘而成,唯冬灰,則經三、四月方徹爐。灰既曉夕曉灼,其力得不全燥烈乎?而又體益重。今一爇而成者體輕,蓋火力劣,故不及冬灰耳。若古緊面少容方中,用九燒益母灰,蓋取此義。如或諸方中用桑灰,自合依本法。
既用冬灰,則須爾。《唐本》注云:冬灰本是藜灰,未知別有何說。又湯火灼,以餅爐中灰細羅,脂麻油調,羽掃,不得著水,仍避風。
白話文:
冬灰味辛、微溫,能治療黑痣,去除疣、息肉、疽、蝕、疥癬等症。冬灰又名藜灰,生長在溪流、沼澤等地。
陶弘景說:冬灰就是現在洗衣服用的黃灰,用蒿、藜等植物燒成,性質較烈,荻灰則更烈。如果要去除黑痣、疣贅,可以將這三種灰混合加水蒸後點在患處,就能去除,但不可大面積使用,以免腐蝕皮膚和肌肉。唐代的注釋說:桑樹灰是最好的藥用灰,治療黑痣、疣贅的功效比冬灰更好,用它煮小豆還能治療水腫。但冬灰本就是藜灰,其他植物灰並非真正的冬灰。此外,還有用青蒿燒成的青蒿灰。
用樹葉燒成的柃灰(或苓灰),也用於染色,也能腐蝕壞死組織。
陳藏器說:桑灰除了上述功效外,還能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症瘕積塊,以及水腫、尿頻等症。治療方法是用桑灰熬汁做成食物,服用三到五升。或者用一隻鱉,按照食物的做法烹製,再用桑灰汁煎成泥狀,和治療症瘕的藥物一起煎煮,製成藥丸服用,每日服用十五丸,能治療各種症瘕、積聚等疾病。詳細的方劑很多,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。
圖經記載在石灰條目下。
冬灰的解釋,歷代醫書只講灰,而不講「冬」字的含義,這是個缺憾。「冬灰」的製作過程和其他灰不同,需要經過三到四個月的時間才能出爐。因為灰在白天和晚上都要燒灼,所以其藥性不會完全乾燥,反而更重。而現代快速燒成的灰,體輕,藥力不足,所以不及冬灰。古方中緊緻面部、減少皺紋的藥方中,常用九次燒製的益母草灰,就是取這個道理。如果方劑中使用桑灰,也應該按照同樣的方法燒製。
使用冬灰時,必須注意以下事項:唐代注釋說:冬灰本就是藜灰,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說法。此外,用湯火燒灼後,要將灰用細篩過篩,再用麻油調和,用羽毛掃在患處,不可沾水,也要避風。
5. 青琅玕
味辛,平,無毒。主身癢,火瘡,癰傷,白禿,疥瘙,死肌,侵淫在皮膚中。煮煉服之,起陰氣,可化為丹。一名石珠,一名青珠。生蜀郡平澤。採無時。(殺錫毒,得水銀良,畏雞骨。)
陶隱居云:此《蜀都賦》所稱青珠黃環也。黃環乃是草,苟取名類而種族為乖。琅玕亦是崑山上樹名,又《九真經》中大丹名也。此石今亦無用,唯以療手足逆臚(音閭)。化丹之事,未的見其術。唐本注云:琅玕乃有數種色,是琉璃之類,火齊寶也。且琅玕五色,其以青者,入藥為勝。
今出嶲(音髓)州以西烏白蠻中及於闐國也。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琉璃,主身熱目赤,以水浸令冷熨之。《韻集》曰:火齊珠也。《南州異物志》云:琉璃本是石,以自然灰理之可為器,車渠、瑪瑙並玉石類,是西國重寶。《佛經》云:七寶者,謂金、銀、琉璃、車渠、瑪瑙、玻璃、真珠是也。
或云珊瑚、琥珀。今瑪瑙碗上刻鏤為奇工者,皆以自然灰又昆吾刀治之,自然灰,今時以牛皮膠作假者,非也。日華子云:玻璃,冷,無毒。安心,止驚悸,明目,摩翳障。
圖經曰:青琅玕,生蜀郡平澤。蘇恭注云:琅玕乃有數種,是琉璃之類,火齊寶也。琅玕五色,其以青者入藥,為勝,出嶲(音隨)州以西烏白蠻中及於闐國也。今秘書中有《異魚圖》載,琅玕青色,生海中,雲海人於海底以網掛得之,初出水紅色,久而青黑,枝柯似珊瑚而上有孔竅如蟲蛀,擊之有金石之聲,乃與珊瑚相類。其說不同,人莫能的識。
謹按《尚書·禹貢》:雍州厥貢球琳琅玕。《爾雅》云:西北之美者,有崑崙墟之球琳琅玕焉。孔安國、郭璞皆以為石之似珠者。而《山海經》云:崑崙山有琅玕,若然是石之美者,明瑩若珠之色,而其狀森植耳。大抵古人謂石之美者多謂之珠。《廣雅》謂琉璃、珊瑚,皆為珠是也。
故《本經》一名青珠。而左太衝《蜀都賦》云:青珠黃環。黃環是木,然引以相併者,亦謂其美如珠,而其類實木也。又如上所說,皆出西北山中,而今圖乃雲海底得之。蓋珍瑰之物,山海谷俱產焉。今醫方家亦以難得而稀用也。
唐本余:味甘。
衍義曰:青琅玕,《書》曰:三危既宅。三危,西裔之山也,厥貢唯球琳琅玕。孔穎達以謂琅玕石似玉。《新書》亦謂三苗、西戎。《西域記》云:天竺國正出此物。陶隱居謂為木,名大丹名。既是大丹名,則《本經》豈可更言煮煉服之。又曰:可化為丹。陶不合遠引,非此琅玕也。
《唐本》注云:是琉璃之類。且琉璃火成之物,琅玕又非火成。《經》曰:生蜀郡平澤,安得同類言之,其說愈遠。且《佛經》所謂琉璃者,正如鬼谷珠之類,乃火成之物也,今人絕不見用。
白話文:
青琅玕是一種辛味、性平、無毒的藥材。它主要用於治療皮膚搔癢、火傷、癰疽、白禿、疥瘡、死肌以及其他皮膚病。將其煮煉後服用,可以滋補陰氣,甚至可以煉製成丹藥。它也稱為石珠或青珠,生長在蜀郡平澤地區,採集沒有特定時間限制。它能解錫毒,配伍水銀效果更好,但忌與雞骨同用。
古籍記載有所出入,有人認為它是《蜀都賦》中提到的青珠黃環,但黃環是一種植物,與青琅玕的屬性並不一致。也有人認為琅玕是崑崙山上的一種樹木,或是道家煉丹術中所說的“大丹”。目前,青琅玕在醫藥上的應用已不多見,僅用於治療手足麻木。至於煉丹的說法,目前並無可靠的文獻記載。
唐代的注釋中提到,琅玕有多種顏色,屬於琉璃一類,是一種珍貴的寶石。其中青色的琅玕藥用價值最高。它主要產自嶲州以西的烏白蠻地區和于闐國。一些古籍記載,琉璃可以治療身體發熱和眼睛紅腫,方法是將其用水浸泡至冰冷後敷貼患處。也有記載將其稱為火齊珠。其他文獻則描述琉璃是一種天然的礦石,經過加工可以製作成器皿,與車渠、瑪瑙等玉石一樣,是西域的珍貴寶物,也是佛教七寶(金、銀、琉璃、車渠、瑪瑙、玻璃、珍珠)之一,有些說法則將珊瑚、琥珀也列入其中。現在一些精美的瑪瑙器皿,都是用天然礦石和昆吾刀加工而成。市面上用牛皮膠仿製的“天然灰”並非真正的天然礦石。另有記載,玻璃性寒無毒,可以安定心神,治療驚悸,明目,治療眼翳。
關於青琅玕的產地,古籍記載也有出入。《圖經》記載其產於蜀郡平澤。蘇恭的注釋則與唐代注釋一致,認為琅玕有多種顏色,屬於琉璃一類,是珍貴的火齊寶石,青色的琅玕藥用價值最高,產自嶲州以西的烏白蠻地區和于闐國。但另有文獻記載,青色的琅玕產於海中,由海人用網捕撈,剛出水時是紅色,時間久了會變成青黑色,枝幹像珊瑚,表面有孔洞,敲擊時會發出金石般的聲音,與珊瑚很相似。這些不同的記載,讓人難以辨別其真偽。
《尚書·禹貢》記載雍州進貢球琳琅玕,《爾雅》則記載西北地區盛產崑崙墟的球琳琅玕。孔安國、郭璞都認為這是像珠寶一樣美麗的石頭。《山海經》也記載崑崙山有琅玕,形容其晶瑩剔透,像珠子一樣美麗,但外形卻像樹木一樣叢生。總而言之,古代文獻中,多將美麗的石頭稱為“珠”。《廣雅》將琉璃、珊瑚都稱為珠。
因此,《本經》將其稱為青珠。左太衝的《蜀都賦》中提到的青珠黃環,黃環是一種木本植物,將其與青珠並列,也是因為其美麗如同珠寶。上述記載的青琅玕多產自西北山區,而後世的記載卻稱其產於海底,珍貴的寶物,山區和海中皆有產出。目前醫方家也因其稀少而較少使用。
唐代的版本中記載其味道是甘的。
一些後世的解說認為,《尚書》中記載的三危山(西域山脈)所貢之物為球琳琅玕,孔穎達認為琅玕是一種類似玉石的石頭。《新書》也提到三苗、西戎地區有琅玕,《西域記》則記載天竺國盛產這種物品。陶隱居認為琅玕是一種樹木,也是道家煉丹術中所說的“大丹”。如果它是“大丹”,那麼《本經》中記載的煮煉服用就顯得矛盾了。陶隱居的說法與其他記載出入較大,可能指的並非同一種琅玕。
唐代的注釋中提到,琅玕屬於琉璃一類。但琉璃是火煉而成,而琅玕並非火煉而成。《本經》記載其產於蜀郡平澤,這與琉璃的產地及製作方法並不相符,這些說法相互矛盾。而且,佛經中提到的琉璃,與鬼谷珠類似,也是火煉而成,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