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八 (11)
卷第十八 (11)
1. 端(音湍)肉、胞、膏
味甘,平,無毒。主上氣乏氣,咳逆。酒和三合服之,日二。又主馬肺病,蟲顙等病。
肉,主久水脹不瘥、垂死者,作羹臛食之,下水大效。
胞,干之。湯摩如雞卵許,空腹服。吐諸蠱毒。
今按陳藏器今草云:䂶脂,主傳屍鬼氣疰忤。銷於酒中服之。亦殺馬漏脊蟲瘡,服丹石人食之良。一名獾豚,極肥也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䂶,主服丹石,勞熱,患赤白痢多時不瘥者,可煮肉,經宿露中,明日空腹和醬食之,一頓即瘥。又,瘦人可和五味煮食,令人長脂肉肥白。曾服丹石,可時時服之,丹石惡發熱,服之妙。
食療肉,平,味酸。骨,主上氣咳嗽,炙末,酒和三合服之。日二,其嗽必瘥。聖惠方:治十種水不瘥垂死。用䂶肉半斤,切,粳米三合,水三升,蔥、椒、薑、豉作粥食之。食醫心鏡主肺痿,上氣氣急。煎成䂶豬膏,一合暖酒和服。
衍義曰:䂶,肥矮,毛微灰色,頭連脊毛一道黑,嘴尖黑,尾短闊,蒸食之極美。貉形如小狐,毛黃褐色,野獸中䂶肉最甘美,仍益瘦人。
白話文:
端肉、胞、膏味甘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上氣不足、氣虛咳嗽。用酒調和,每次服用三合,每日兩次。也能治療馬的肺病和蟲病。
端肉能治療久治不癒的水腫,甚至瀕死之人,做成羹湯食用,利尿效果显著。
端胞,曬乾後研磨成雞蛋大小的粉末,空腹服用,可以排出體內的蠱毒。
根據陳藏器《本草》記載:端脂可以治療因屍鬼之氣引起的邪祟。將其溶於酒中服用。也能治療馬的脊椎病和瘡瘍,服用丹石藥物的人食用更有益處。端也叫獾豚,非常肥壯。 孟詵記載:端肉能治療服用丹石藥物後導致的勞熱,以及久治不癒的赤白痢,可將肉煮熟後,放置露水中一夜,隔天空腹與醬料一起食用,一次即可痊癒。瘦弱的人食用能增強體質,使人肥胖。曾服用丹石藥物的人,可以經常食用,因為它能緩解丹石藥物引起的發熱症狀。
端肉性平,味酸。端骨能治療上氣咳嗽,烘烤成粉末,用酒調和,每次服用三合,每日兩次,咳嗽就能痊癒。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各種水腫導致的瀕死狀態,可用端肉半斤切片,與粳米三合、水三升、蔥、椒、薑、豉一起煮粥食用。《食醫心鏡》記載:能治療肺痿、上氣喘促,可用熬製的端豬膏一合,用溫酒調服。
端是一種肥胖矮小的動物,毛髮呈灰褐色,背脊上有一道黑色毛髮,嘴巴尖而黑,尾巴短而寬,蒸熟後非常美味。貉的外形像小狐狸,毛髮呈黃褐色,在野獸中,端肉是最美味的,而且能滋補瘦弱的人。
2. 鼴(音偃)鼠
味鹹,無毒。主癰疽,諸瘻蝕惡瘡,陰䘌爛瘡。在土中行。五月取令乾,燔之。
陶隱居云:俗中一名隱鼠,一名鼢(扶粉切)鼠。形如鼠大而無尾,黑色,長鼻甚強,常穿耕地中行,討掘即得。今諸山林中,有獸大如水牛,形似豬,灰赤色,下腳似象,胸前、尾上皆白,有力而鈍,亦名鼴鼠。人長取食之,肉亦似牛肉,多以作脯。其膏亦云主瘻,乃云此是鼠王,其精溺一滴落地,輒成一鼠,谷有鼠災年則多出。
恐非虛爾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鼴鼠肉主風,久食主瘡疥痔瘻。膏堪摩諸惡瘡。《本經》所說即是小於鼠在地中行者。陶亦云形如鼠,尾黑,常穿耕地中,討掘即得。如《經》所言,乃是今之鼢鼠小口尖者,其鼴鼠是獸,非鼠之儔。大如牛,前腳短,皮入鞦轡用。《莊子》云:飲河滿腹者。
又,隱鼠,陰穿地而行,見日月光則死,於深山林木下土中有之。主大瘻瘡。陶又云此是鼠王,其溺精一滴成一鼠。災年則多,是處皆有,又能土中行。今博訪山人,無精溺成鼠事,亦不能土中行。此是人妄說,陶聞而記爾。既小鼢鼠亦是鼴鼠,即是有二鼴鼠,物異名同爾。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行土中。又五、六月取,燔之,必是鼢鼠,非鼴鼠也。又其皮作腰帶鞓。其形既大,豈可行於土中,並得而燔也。蓋一名隱鼠。隱、鼴相近而誤之耳。陳士良云:鼴鼠,寒。
圖經曰:鼴(音偃)鼠,舊不著所出州土,云在土中行者,今處處田壠間多有之。一名鼢(扶粉切)鼠。《爾雅》:鼠屬,鼢鼠是其一。郭璞云:地中行者,化為鴽者,皆為此也。其形類鼠而肥,多膏,色黑,口鼻尖大,常穿地行。旱歲則為田害。肉,性寒。主風熱久積,血脈不行,結成瘡疽,食之,可消去。
小兒食之,亦殺蛔蟲。獸類中亦有一種名鼴鼠,似牛而鼠首,足黑色,大者千斤。多伏於水,又能堰水放沫。出滄州及胡中。彼人取其肉食之。皮可作鞦轡用,是二物一名也。又,蟲魚部載牡鼠云:微溫。療踒折。而近世醫方:用其肉,主骨蒸勞極,四肢羸瘦,殺蟲。亦主小兒疳瘦,去其骨,以酒熬入藥。
脂,主湯火瘡,臘日取活鼠,以油煎為膏,療湯火瘡,滅瘢疵,極良。糞,主傷寒勞復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及古今名方:多用之。陶隱居云:其屎兩頭尖尖耳。
衍義曰:鼴鼠,鼢鼠也。其毛色如鼠,今京畿田中甚多。腳絕短,但能行,尾長寸許,目極小,項尤短。兼易掘取,或安竹弓射之,用以飼鷹。陶不合更引:今諸山林中,大如水牛,形似豬,灰赤色者也。設使是鼠,則孰能見其溺精成鼠也。陶如此輕信,但真醇之士,不以無稽之言為妄矣。今《經》云:在土中行。則鼢鼠無疑。
白話文:
鼴鼠是一種鹹味、無毒的動物。主要用於治療癰疽、各種瘻管、惡瘡和陰部潰爛的傷口。它生活在地下,五月採集曬乾後焚燒使用。
古代文獻記載,鼴鼠也叫隱鼠或鼢鼠,形狀像老鼠但較大且無尾巴,體色黑色,鼻子長而有力,常在地下活動,很容易挖掘捕捉。還有一種大型鼴鼠,體型像水牛般巨大,外形似豬,毛色灰赤,腳像象腳,胸前和尾巴都呈白色,力大但笨拙,也被稱為鼴鼠。人們會捕食這種大型鼴鼠,其肉質類似牛肉,常製成肉乾。其油脂也有治療瘻管的功效。傳說這種大型鼴鼠是鼠王,其精液或尿液一滴落地就能變成一隻老鼠,鼠災多發的年份,這種大型鼴鼠也會大量出現。但這些說法可能並不可靠。
一些古籍記載,鼴鼠肉可以治療風疾,長期食用能治療瘡疥、痔瘡和瘻管;其油脂可以塗抹各種惡瘡。《本經》中所指的鼴鼠應是指體型較小,生活在地下的鼠類。而陶隱居所描述的形似老鼠、黑色、常在地下活動的鼴鼠,應指的就是現在所說的鼢鼠,是一種小巧、嘴巴尖銳的動物。而大型的、像水牛一樣的鼴鼠則是一種獸類,並非鼠類。其皮革可用於製作馬具。
另有記載,隱鼠(一種鼴鼠)在地下活動,見光即死,生活在深山樹林下的土壤中,可以治療大的瘻管。但關於其精液或尿液能生老鼠的說法,經考證並不可信。因此,鼴鼠可能包含兩種不同的動物,因名稱相近而混淆。
一些地方文獻記載,生活在地下、五月六月採集焚燒使用的鼴鼠,指的是鼢鼠,而非大型的鼴鼠。鼢鼠的皮革可用於製作腰帶。而大型鼴鼠體型巨大,不可能生活在地下,也不可能被焚燒使用。這可能是因為「隱鼠」和「鼴鼠」名稱相近而造成的誤解。
還有文獻記載,鼴鼠性寒,能治療久積的風熱、血脈不通導致的瘡疽。兒童食用可以殺死蛔蟲。此外,還存在另一種被稱為鼴鼠的獸類,形似牛而鼠首,腳黑色,體重可達千斤,多棲息於水中,能築壩並產生泡沫,產於滄州及北方地區。其肉可食用,皮革可用於製作馬具。這兩種動物都被稱為鼴鼠。另有文獻記載,雄性鼴鼠微溫,可以治療骨折。近世醫方常用鼴鼠肉治療骨蒸勞損、四肢消瘦、蟲疾,以及小兒疳積(需去骨,用酒熬制後入藥)。鼴鼠的油脂可以治療燙傷火傷,臘月取活鼠煎油製膏效果最佳。鼴鼠的糞便可以治療傷寒。許多古代醫方都使用鼴鼠糞便入藥。
總而言之,鼴鼠的稱謂涵蓋了幾種不同的動物,其藥用價值也因種類而異,古籍記載中存在一些混淆和誇張的成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