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七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七 (5)

1. 鹿茸

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鹿頭肉,主消渴,夜夢見物。又蹄肉,主腳膝疼痛。肉,主補中益氣力。又生肉,主中風,口偏不正,以生椒同搗敷之,專看正即速除之。九月以後,正月以前,堪食之也。日華子云:肉,無毒。補益氣,助五臟。生肉貼偏風,左患右貼,右患左貼。頭肉治煩懣,多夢。

蹄治腳膝酸。又血治肺痿吐血及崩中,帶下。和酒服之,良。

圖經曰:鹿茸並角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今有山林處皆有之。四月角欲生時取其茸,陰乾。以形如小紫茄子者為上,或云茄子茸太嫩,血氣猶未具,不若分岐如馬鞍形者有力。茸不可嗅,其氣能傷人鼻。七月採角。鹿年歲久者,其角堅好,煮以為膠,入藥彌佳。今醫家多貴麋茸、麋角,力緊於鹿。

《本經》自有麋脂角條在下品。鹿髓可作酒,唐方:多有其法。近世有服鹿血酒,云得於射生者,因採捕入山,失道數日,飢渴將委頓,唯獲一生鹿,刺血數升飲之,飢渴頓除,及歸,遂覺血氣充盛異常。人有效其服餌,刺鹿頭角間血,酒和飲之更佳。其肉自九月以後,正月以前宜食之。

它月不可食。其腦入面膏。

雷公云:凡使,先以天靈蓋作末,然後鋸解鹿茸作片子,以好羊脂,拌天靈蓋末,塗之於鹿茸上,慢火炙之,令內外黃脆了,用鹿皮一片裹之,安室上一宿,其藥魂歸也。至明則以慢火焙之,令脆,方:搗作末用之。每五兩鹿茸,用羊脂三兩,炙盡為度。又製法:用黃精自然汁浸兩日夜了,漉出焙令乾,細搗用,免渴人也。

鹿角,使之勝如麋角。其角要黃色、緊重、尖好者。緣此鹿食靈草,所以異其眾鹿。其麋角頂根上有黃色毛若金線,兼旁生小尖也,色蒼白者上。注《乾寧記》云:其鹿與游龍相戲,乃生此異爾。採得角了,須全戴者,並長三寸,鋸解之。以物盛。於急水中浸之,一百日滿出,用刀削去粗皮一重了,以物拭水垢,令淨,然後用醋煮七日,旋旋添醋,勿令火歇。戌時不用著火,只從子時至戌時也。

日足,其角白色軟如粉,即細搗作粉,卻以無灰酒煮其膠陰乾。削了重研篩過用。每修事十兩,以無灰酒一鎰,煎乾為度也。食療云謹按肉,九月後,正月前食之,則補虛羸瘦弱,利五臟,調血脈。自外皆不食,發冷痛。角,主癰疽瘡腫,除惡血。若腰脊痛,折傷,多取鹿角並截取尖,錯為屑,以白蜜淹浸之,微火熬令小變色,曝乾,搗篩令細,以酒服之。輕身益力,強骨髓,補陽道。

角,燒飛為丹,服之至妙。但於瓷器中或瓦器中,寸截,用泥裹,大火燒之一日,如玉粉。亦可炙令黃,末,細羅,酒服之益人。若欲作膠者,細破寸截,以饙水浸七日,令軟方:煮也。骨,溫。主安胎,下氣,殺鬼精,可用浸酒。凡是鹿白臆者,不可食。聖惠方:治腎氣虛損,耳聾。

白話文:

鹿茸

臣禹錫等人謹慎地按照孟詵的說法:鹿頭肉,主要治療消渴症(糖尿病),以及夜間做夢看到東西。鹿蹄肉,主要治療腳和膝蓋疼痛。鹿肉,主要補養身體,增加氣力。新鮮的鹿肉,主要治療中風,導致口歪眼斜,用新鮮的生花椒一起搗爛敷在患處,看到好轉就馬上除去。鹿肉在農曆九月之後,正月之前可以食用。日華子說:鹿肉,沒有毒性。可以補益氣力,幫助五臟運作。新鮮的鹿肉敷貼在偏癱的患處,左邊患病就敷貼右邊,右邊患病就敷貼左邊。鹿頭肉可以治療心煩意亂,多夢。鹿蹄可以治療腳和膝蓋的酸痛。鹿血,可以治療肺虛引起的咳血、吐血以及婦女的崩漏、白帶。用酒調服,效果很好。

《圖經》說:鹿茸和鹿角,《本經》沒有記載產地,現在有山林的地方都有。農曆四月鹿角快要長出來的時候,取下鹿茸,陰乾。形狀像小紫色茄子的最好,有人說像茄子的鹿茸太嫩,血氣還沒長足,不如分叉像馬鞍形的更有力。鹿茸不能聞,它的氣味會傷到人的鼻子。農曆七月採鹿角。鹿的年齡越大,鹿角就越堅硬,用來煮成鹿角膠,入藥效果更好。現在的醫生大多認為麋鹿的鹿茸、鹿角比鹿的更好,藥力更強。

《本經》中有麋鹿脂肪和鹿角的條目,歸在下品類。鹿髓可以釀酒,唐代有很多相關的藥方。近代有人服用鹿血酒,據說是從獵人射殺的鹿身上取得的。有人因為進山採捕,迷路數日,飢渴交加,快要倒下時,剛好遇到一隻活鹿,刺破鹿取血幾升喝下,飢渴立刻解除,等回到家,覺得血氣特別充盛。有人也仿效這種方法,刺破鹿頭和鹿角之間的血,和酒一起喝,效果更好。鹿肉在農曆九月之後,正月之前適合食用。其他月份不宜食用。鹿腦可以加入面膏中。

雷公說:凡是要使用鹿茸,先用天靈蓋磨成粉末,然後鋸開鹿茸,切成薄片,用好的羊脂,拌上天靈蓋粉末,塗抹在鹿茸上,用小火慢慢烤,讓鹿茸內外都變得黃色酥脆,然後用一塊鹿皮包起來,放在屋裡過夜,讓藥的精氣歸附。到了第二天早上,再用小火烘烤,讓鹿茸變脆,然後搗成粉末使用。每五兩鹿茸,用三兩羊脂,烤盡為度。另一種炮製方法:用黃精的天然汁液浸泡兩天兩夜,撈出來烘乾,搗成細末使用,可以避免口渴。

鹿角,要使它的功效勝過麋鹿角。鹿角要選黃色、堅硬、沉重、尖頭完好的。因為這種鹿吃了靈草,所以與其他的鹿不同。麋鹿的角頂端根部有黃色像金絲一樣的絨毛,並且旁邊有小尖角,顏色蒼白的最好。《乾寧記》註解說:這種鹿會與游龍嬉戲,所以才長出這種奇特的鹿角。採到鹿角後,必須是完整的,並且長度有三寸,鋸開。用器物盛裝。放入急流中浸泡一百天,取出,用刀削去粗皮,用東西擦拭水垢,弄乾淨,然後用醋煮七天,慢慢加醋,不要讓火熄滅。晚上戌時不要用火,只從子時到戌時用火。

煮夠時間,鹿角會變成白色,軟得像粉,這時就可以細細搗成粉,再用沒有灰燼的酒煮成膠,陰乾。削皮後重新研磨過篩使用。每次炮製十兩鹿角,用一鎰無灰酒,煎乾為度。《食療》說:謹慎地按照書上說的,鹿肉在農曆九月後、正月前食用,可以補養身體的虛弱和瘦弱,有利於五臟,調和血脈。其他時間都不要食用,會引起發冷和疼痛。鹿角,主要治療癰疽、瘡腫,去除惡血。如果腰背疼痛、跌打損傷,可以多取鹿角並截取尖端,研磨成碎末,用白蜜浸泡,用小火熬到稍微變色,曬乾,搗成細末,用酒送服。可以使身體輕便,增加力氣,強健骨髓,補養陽氣。

鹿角,燒成灰後可以製成丹藥,服用效果非常好。但要在瓷器或瓦器中,將鹿角截成小段,用泥包裹,用大火燒一天,就會變成像玉粉一樣的物質。也可以烤黃,磨成細末,用酒送服,對人有益。如果想要做成鹿角膠,把鹿角切成小段,用米漿水浸泡七天,讓它變軟,然後再煮。《食療》說:鹿骨,性溫。主要用於安胎、降氣、殺鬼精,可以用來泡酒。凡是胸前是白色的鹿,都不能食用。《聖惠方》:治療腎氣虛損,耳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