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六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六 (7)

1. 熊脂

味甘,微寒、微溫,無毒。主風痹不仁筋急,五臟腹中積聚,寒熱羸瘦,頭瘍白禿,面皯皰,食飲吐嘔。久服強志,不飢,輕身,長年。生雍州山谷。十一月取。

陶隱居云:此脂即是熊白,是背上膏,寒月則有,夏月則無。其腹中肪及身中膏,煎取可作藥,而不中啖。今東西諸山縣皆有之,自是非易得物爾。痼疾不可食熊肉,令終身不除愈。唐本注云:熊膽,味苦,寒,無毒。療時氣熱盛變為黃疸,暑月久痢,疳䘌,心痛,疰忤。腦,療諸聾。

血,療小兒客忤。脂,長髮令黑,悅澤人面;酒煉服之,瘥風痹。凡言肓者,皆脂消以後之名,背上不得言膏。《左傳義》云:膏肓者,乃是鬲肓,文誤有此名。陶言背膏,同於舊說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熊膽,臣,惡防己、地黃。主小兒五疳,殺蟲,治惡疥。又云熊脂,君。

能治面上䵟𪒟及治瘡。日華子云:熊白,涼,無毒。治風,補虛損,殺勞蟲。脂,強心。腦髓,去白禿風屑,療頭旋併發落。掌,食可御風寒,此是八珍之數。膽,治疳瘡,耳鼻瘡及諸疳疾。

圖經曰:熊脂並膽,出雍州山谷,今雍、洛、河東及懷、衛山中皆有之。熊形類犬豕,而性輕捷,好攀緣,上高木,見人則顛倒自投地而下。冬多入穴而藏蟄,始春而出。脂謂之熊白,十一月取之,須其背上者。寒月則有,夏月則無。其腹中肪及它處脂,煎煉亦可作藥而不中啖。

膽,陰乾用。然亦多偽,欲試之,取粟顆許,滴水中,一道若線不散者為真。其足蹯,為食珍之貴,古人最重之,然臑之難熟,多食之令人耐寒。腦髓作油摩頭,可去白屑。有痼疾者不可食熊,令人終身不愈。熊惡鹽,食之則死。

雷公云:凡收得後,煉過,就器中安生椒,每一斤熊脂入生椒十四個,煉了,去脂革並椒,入瓶中收,任用。食療熊脂,微寒,甘滑。冬中凝白時取之,作生,無以偕也。脂入拔白髮膏中用,極良。脂與豬脂相和燃燈,煙入人目中,令失光明。緣熊脂煙損人眼光。肉,平,味甘,無毒。

主風痹筋骨不仁。若腹中有積聚寒熱者,食熊肉永不除瘥。其骨煮湯浴之,主歷節風,亦主小兒客忤。膽,寒。主時氣盛熱,疳䘌,小兒驚癇。十月勿食,傷神。小兒驚癇瘛瘲,熊膽兩大豆許,和乳汁及竹瀝服並得,去心中涎,良。聖惠方:治小兒疳瘡,蟲蝕鼻。用熊膽半分,湯化調塗於鼻中。

熊掌得酒、醋、水三件煮,熟即嗔大如皮球,食之耐風寒。外臺秘要療蛔心痛。熊膽如大豆,和水服,大效。又方:五十年痔不瘥。塗熊膽取瘥乃止,神效,一切方:不及。千金翼療發黃。熊脂塗發,梳之散頭,入床底,伏地一食頃,即出,便盡黑,不過一升脂驗。食醫心鏡療腳氣,風痹不仁,五緩,筋急。

白話文:

熊脂味甘,性微寒或微溫,無毒。能治療風濕痹痛、肢體麻木、筋攣急痛、五臟積聚、寒熱消瘦、頭癬禿髮、面部紅腫瘡疹、飲食嘔吐等症。長期服用,可以增強意志力,不飢餓,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熊脂產於雍州山谷,十一月採集。

陶弘景說:熊脂就是熊白,是熊背上的膏脂,冬天寒冷時才有,夏天則沒有。熊腹部的脂肪和身上的其他膏脂,煎煉後可以入藥,但不能食用。現在東西各地的山區都有熊,並不是稀罕之物。患有久病的人不宜食用熊肉,否則疾病終身難癒。唐代本草注記載:熊膽味苦,性寒,無毒。能治療因時令暑熱導致的黃疸,夏季久瀉,疳疾,心痛,以及驚癇等症。熊腦可以治療各種耳聾。熊血可以治療小兒驚癇。熊脂可以使頭髮烏黑亮澤,美容養顏;用酒煉製後服用,可以治療風濕痹痛。古書中所說的「膏肓」,指的都是脂肪消耗殆盡之後的部位,熊背上的脂肪不能稱為膏。左傳義注中說:「膏肓」指的是鬲肓,古書記載有誤。陶弘景所說的背膏,與舊說一致。臣禹錫等據《藥性論》記載:熊膽為臣藥,與防己、地黃相惡。主治小兒五種疳疾,殺蟲,治療頑固性疥瘡。又說熊脂為君藥,能治療面部瘡疹和各種瘡瘍。日華子說:熊白性涼,無毒,能治療風疾,補虛損,殺蟲。熊脂可以強心。熊腦髓可以治療白禿、頭皮屑和頭暈目眩、脫髮。熊掌可以御寒,是八珍之一。熊膽可以治療疳瘡、耳鼻瘡和各種疳疾。

圖經記載:熊脂和熊膽產於雍州山谷,現在雍州、洛州、河東以及懷州、衛州的山區都有。熊的形狀像犬和豬的混合體,但性情輕捷,喜歡攀緣,能上高樹,見到人就翻滾著自己摔倒在地。冬天多躲進洞穴冬眠,春天出來活動。熊脂稱為熊白,十一月採集,必須取自熊背上的。冬天寒冷時才有,夏天則沒有。熊腹部的脂肪和其他部位的脂肪,煎煉後也可以入藥,但不能食用。熊膽陰乾後使用。但熊膽也常有偽品,要驗證真偽,取少量滴入水中,能像線一樣沉下去而不散開的是真品。熊掌是珍貴的食品,古人非常重視,但它很難煮熟,多吃會使人耐寒。熊腦髓製成油脂塗抹頭部,可以去除頭皮屑。患有久病的人不宜食用熊肉,否則疾病終身難癒。熊怕鹽,吃了鹽就會死。

雷公說:採集熊脂後,要煉製,然後在容器中放入花椒,每斤熊脂放十四粒花椒,煉製完成後,除去殘渣和花椒,放入瓶中保存,隨時使用。食用的熊脂,性微寒,味甘,滑潤。冬天凝結成白色時採集,新鮮的最好。熊脂加入去白髮膏中使用,效果極佳。熊脂和豬脂混合燃燈,煙氣進入眼中,會使人失明,因為熊脂的煙氣損害人的視力。熊肉性平,味甘,無毒,能治療風濕痹痛,筋骨麻木。但如果腹中有積聚寒熱,食用熊肉則會使疾病長期不愈。用熊骨煮湯沐浴,可以治療風濕性關節痛,也可以治療小兒驚癇。熊膽性寒,能治療時令暑熱,疳疾,小兒驚癇。十月不宜食用熊肉,會傷神。治療小兒驚癇抽搐,可以用熊膽兩粒黃豆大小,和人乳汁及竹瀝一起服用,可以去除心中痰涎,效果很好。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小兒疳瘡,蟲蝕鼻孔,用熊膽半錢,用湯化開後塗抹於鼻孔中。

熊掌用酒、醋、水同煮,煮熟後會脹大如皮球,食用後可以耐風寒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治療蛔蟲引起的腹痛,用熊膽如黃豆大小,用水送服,效果很好。又一方:治療五十年不癒的痔瘡,塗抹熊膽可以痊癒,效果神奇,其他方法都比不上它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:治療黃疸,用熊脂塗抹頭髮,梳理後臥床,伏地一會兒再起來,頭髮就會變黑,只需一升熊脂即可見效。《食醫心鏡》記載:治療腳氣,風濕痹痛,五緩(指五臟虛弱),筋攣急痛。用熊肉半斤,用豆豉汁與薑、椒、蔥白、鹽、醬一起醃製,空腹食用。又一方:治療中風,心肺風熱,手足不遂以及風濕痹痛,筋脈虛弱,神志恍惚,煩躁不安。用熊肉一斤,切好,按常法醃製,空腹食用。《斗門方》記載:治療水弩射傷,用熊膽塗抹傷口,再用雄黃與酒磨成糊狀服用,即可痊癒。楊氏產乳方記載:治療白禿瘡和頭髮上長癬,用熊白敷貼。

《抱朴子》記載:熊壽命五百歲,可以變化成狐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