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六 (6)
卷第十六 (6)
1. 牛黃
下水腫,取黃犍牛溺,一飲三升,不覺,更加服,老小減半亦可。牛屎燒灰敷灸瘡不瘥者。口中涎主反胃。老牛涎沫主噎。口中齝(日知切)草,絞汁,主噦。自余齒、髓、心、肝、腎食之皆有益,方書鮮用。又馬乳、驢乳、羊乳,大抵功用相近。而驢、馬乳冷利,羊乳溫補,馬乳作酪彌佳耳。
又下條敗鼓皮,主蠱毒,古方:亦單用,燒灰服之,並牛之類,用之者稀,故但附於其末。
雷公云:凡使,有四件:第一是生神黃,賺得者;次有角黃,是取之者;又有心黃,是病死後,識者剝之,擘破取心,其黃在心中,如濃黃醬汁,採得便投於水中,黃沾水復硬,如碎蒺藜子,許如豆者,硬如帝珠子:次有肝黃,其牛身上光,眼如血色,多玩弄好照水,自有夜光,恐懼人,或有人別採之,可有神妙之事。
凡用,須先單搗,細研如塵,卻絹裹,又用黃嫩牛皮裹,安於井面上,去水三、四尺以來一宿,至明方:取用之。聖惠方:初生兒至七日口噤。以牛黃少許細研,淡竹瀝調下一字,灌之。更以豬乳點口中,瘥。又方:治小兒腹痛夜啼。用牛黃如小豆大,乳汁化服。又臍下書田字,瘥。
廣利方:治孩子驚癇不知,迷悶,嚼舌,仰目。牛黃一大豆研,和蜜水服之。姚和眾治小孩初生三日,去驚邪,辟惡氣。牛黃一大豆許,細研,以赤蜜酸棗許熟研,以綿蘸之,令兒吮之,一日令盡。
衍義曰:牛黃,亦有駱駝黃,皆西戎所出也。駱駝黃極易得,醫家當審別考而用之,為其形相亂也。黃牛黃輕鬆,自然微香,以此為異。蓋又有犛(音毛)牛黃,堅而不香。
白話文:
牛黃
牛黃可以治療水腫,取用黃色健壯的牛的尿液,一次喝三升,如果沒有感覺,可以再喝,老人和小孩用量減半也可以。牛糞燒成灰可以敷在久治不癒的灸瘡上。口中的唾液可以治療反胃。老牛的唾沫可以治療噎嗝。牛反芻時口中嚼草的汁液,可以治療乾嘔。牛的其他部位如牙齒、骨髓、心臟、肝臟、腎臟等都可以食用,對身體有益,但醫書很少使用。另外,馬乳、驢乳、羊乳,功效大致相似。其中,驢乳和馬乳屬性寒涼,羊乳屬性溫補,馬乳做成乳酪更佳。
以下提到的敗鼓皮,主要用來治療蠱毒,古代醫方也有單獨使用,燒成灰服用,和牛的相關藥材類似,但使用的人很少,所以只附帶在最後提及。
雷公說:牛黃有四種:第一種是活牛體內生成的,很難得到;第二種是從牛角取出的;第三種是牛病死後,識貨的人剖開牛體,從心臟取出,其黃色如濃稠的黃醬汁,取出後立刻放入水中,黃色物質遇水會變硬,像碎裂的蒺藜子,大小像豆子,硬度像帝王用的寶珠;第四種是肝黃,這種牛身體光亮,眼睛呈血紅色,喜歡玩弄水,有夜光,會嚇人,如果有人能取到,會有神奇的功效。
使用牛黃時,必須先單獨搗碎,研磨成粉末狀,再用絹布包裹,再用黃嫩的牛皮包裹,放在井口上方,離水面三四尺處放置一晚,到第二天早上取出使用。聖惠方記載:新生兒出生七天內口噤(牙關緊閉),用少量牛黃研磨成粉末,用淡竹瀝調和一字(古代計量單位,約為0.3克)餵服,再用豬乳點在口中,就能痊癒。另一個藥方記載:治療小兒腹痛夜啼,用像小豆大小的牛黃,用乳汁化開後服用。再在肚臍下寫一個「田」字,就能痊癒。
廣利方記載:治療孩子驚嚇癲癇,昏迷,咬舌,翻白眼,用像大豆大小的牛黃研磨成粉末,用蜜水調服。姚和眾治療小孩出生三天內,去除驚邪,辟除惡氣,用像大豆大小的牛黃,研磨成粉末,用赤蜜(紅糖)和酸棗泥調和,用棉花蘸著讓嬰兒吮吸,一天用完。
衍義說:牛黃也有駱駝黃,都是從西戎地區產出的。駱駝黃很容易得到,醫生要仔細分辨使用,因為它們外形相似容易混淆。黃牛黃質地鬆軟,自然帶有微香,這是它們的不同之處。另外還有犛牛黃,堅硬而不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