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六 (5)

1. 麝香

唐天寶初,虞人常獲一水麝,詔養於囿中,每取以針刺其臍,捻以真雄黃,則其創復合,其香氣倍於肉麝,近歲不復聞有之。《爾雅》謂:麝為麝父。

雷公云:凡使,多有偽者,不如不用。其香有三等:一者名遺香,是麝子臍閉滿,其麝自於石上,用蹄尖彈臍,落處一里草木不生並焦黃。人若收得此香,價與明珠同也。二名月𣍿香,採得甚堪用。三名心結香,被大獸驚心破了,因茲狂走,雜諸群中,遂亂投水。被人收得,擘破見心,流在脾上,結作一大幹血塊,可隔山澗早聞之香,是香中之次也。

凡使麝香,並用子日開之,不用苦細研篩用之也。食療作末服之,闢諸毒熱,殺蛇毒,除驚怖恍惚。蠻人常食,似獐肉而腥氣。蠻人云:食之不畏蛇毒故也。臍中有香,除百病,治一切惡氣疰病。研了以水服之。經驗後方:治瘧。又方:治鼠咬人。麝香封上,用帛子系之。廣利方:治中惡客忤垂死。

麝香一錢,重研,和醋二合服之,即瘥。又方:治小兒客忤,項強欲死。麝香少許,細研,乳汁調,塗口中。又方:治蠶咬人。麝香細研,蜜調塗之,瘥。又方:治小兒驚啼,發歇不定。用真好麝香研細。每服清水調下一字,日三服。量兒大小服。續十全方:令易產。麝香一錢研,水調之服,立瘥。

楊氏產乳療中水氣,已服藥未平。除宜單服麝香如大豆三枚,細研,奶汁調,分為四、五服。楊文公談苑公常言:商汝山多群麝,所遺糞常就一處,雖遠逐食,必還走之,不敢遺蹟他所,慮為人獲,人反以是求得,必掩群而取之。麝絕愛其臍,每為人所逐,勢急即投岩,舉爪剔裂其香,就縶而死,猶拱四足保其臍。

李商隱詩云:投岩麝退香。許渾云:尋麝採生香。狐剛子粉圖云將麝香一臍,安於枕閤中,枕之,亦能除邪辟惡。

衍義曰:麝,每糞時,須聚於一所。人見其所聚糞,及有遺麝氣,遂為人獲,亦物之一病爾,此獵人云。余如《經》。

白話文:

唐朝天寶年間初期,有個負責管理山林的人抓到一隻水麝,皇帝下令將牠養在皇家園林中。每次要取麝香時,就用針刺牠的肚臍,然後塗上真正的雄黃,這樣傷口就會癒合,而且散發的香氣比直接取肉麝還濃郁,但近幾年就再也沒聽說有這種事了。《爾雅》中說:「麝」的別名是「麝父」。

雷公說:凡是使用麝香,常常會有假的混雜其中,不如不用。麝香的香氣有三種等級:第一種叫做「遺香」,是麝的幼崽肚臍閉合後,麝自己會在石頭上,用蹄尖彈擊肚臍,掉落之處一里範圍內的草木都會枯萎焦黃。如果有人能得到這種麝香,它的價值和明珠一樣珍貴。第二種叫做「月𣍿香」,是採集到的,也很好用。第三種叫做「心結香」,是麝被大型野獸驚嚇到心臟破裂,因此發狂奔跑,混入其他麝群中,然後亂投水而死。被人撈起來後,剖開會看到心臟,血流到脾臟上結成一大塊血塊,香氣遠在山澗之外都能聞到,是麝香中品質較差的。

凡是要使用麝香,都要在子日打開,不要磨成細粉末使用。用來做食療,磨成粉末服用,可以解除各種毒熱,殺蛇毒,去除驚嚇恐懼和精神恍惚。少數民族常吃麝肉,味道像獐肉,但帶有腥味。他們說:吃麝肉可以不怕蛇毒。麝的肚臍中有香,可以治百病,治療各種惡氣引起的疾病。磨成粉末用水服下。經驗方:治療瘧疾。還有一個方子:治療被老鼠咬傷。用麝香敷在傷口上,用布帶綁好。廣利方:治療中邪、客忤垂死的人。

用一錢麝香,仔細研磨,和兩合醋調和服用,很快就會好。還有一個方子:治療小兒客忤,脖子僵硬快要死亡。用少量麝香,仔細研磨,用乳汁調和,塗在口中。還有一個方子:治療被蠶咬傷。用麝香仔細研磨,用蜂蜜調和塗在傷口上,就會痊癒。還有一個方子:治療小兒驚嚇啼哭,發作不定。用真正好的麝香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清水調和一字,一天服用三次。根據小兒的大小調整用量。續十全方:幫助順產。用一錢麝香研磨,用水調和服用,立刻見效。

楊氏產婦在產後乳汁不通,體內有水氣,已經服藥但沒有改善。應該單獨服用麝香,像黃豆三顆那麼大,仔細研磨,用奶汁調和,分成四、五次服用。楊文公談苑公常說:商汝山有很多麝,牠們排泄的糞便常常集中在一個地方,雖然牠們會到遠處覓食,但一定會回到這個地方排泄,不敢在其他地方留下痕跡,害怕被人抓到,但人們反而因此找到牠們,並將麝群圍捕起來。麝非常愛惜自己的肚臍,每次被人追趕,情急之下就會跳下懸崖,用爪子撕裂自己的香囊,即使被捕獲而死,仍然會四肢拱起保護自己的肚臍。

李商隱的詩說:「投岩麝退香」。許渾說:「尋麝採生香」。狐剛子粉圖記載,將一個麝香香囊放在枕頭旁邊,枕著它睡覺,也能夠驅除邪氣。

衍義說:麝,每次排糞時,都會集中在一個地方。人們看到牠們集中排泄的糞便,以及遺留的麝香氣味,就會因此抓到牠們,這也是麝的弱點之一,這是獵人說的。其他內容與《經》中所述相同。

2. 牛黃

味苦,平,有小毒。主驚癇寒熱,熱盛狂痓,除邪逐鬼,療小兒百病,諸癇熱,口不開,大人狂癲,又墮胎。久服輕身增年,令人不忘。生晉地平澤,於牛得之,即陰乾百日,使時燥,無令見日月光。(人參為之使,得牡丹、菖蒲利耳目,惡龍骨、地黃、龍膽、蜚蠊,畏牛膝。)

陶隱居云:舊云神牛出入鳴吼者有之,伺其出角上,以盆水承而吐之,即墮落水中。今人多皆就膽中得之。多出梁、益。一子如雞子黃大,相重迭。藥中之貴,莫復過此。一子及三、二分,好者值五、六千至一萬。唐本注云:牛黃,今出萊州、密州、淄州、青州、嶲州、戎州。

牛有黃者,必多吼喚,喝迫而得之,謂之生黃,最佳。黃有三種:散黃粒如麻豆;慢黃若雞卵中黃糊,在肝膽;圓黃為塊,形有大小,並在肝膽中。多生於𤚩(音秦)特牛,其吳牛未聞有黃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牛黃,君,惡常山,畏乾漆,味甘。能辟邪魅,安魂定魄,小兒夜啼,主卒中惡。

吳氏云:牛黃,無毒。牛出入呻者有之,夜光走角中,牛死入膽中,如雞子黃。日華子云:牛黃,涼。療中風失音,口噤,婦人血噤,驚悸,天行時疾,健忘,虛乏。

圖經曰:牛黃,出晉地平澤,今出登、萊州,它處或有,不甚佳。凡牛有黃者,毛皮光澤,眼如血色,時復鳴吼。又好照水,人以盆水承之,伺其吐出,乃喝迫,即墮水中,既得之,陰乾百日。一子如雞子黃大,其重迭可揭折,輕虛而氛香者佳。然此物多偽,今人試之,皆揩摩手甲上,以透甲黃者為真。

又云此有四種:喝迫而得者名生黃;其殺死而在角中得者,名角中黃;心中剝得者,名心黃,初在心中如漿汁,取得便投水中,沾水乃硬,如碎蒺藜或皂莢子是也;肝膽中得之者,名肝黃。大抵皆不及喝迫得者最勝。凡牛之入藥者,水牛、𤚩牛、黃牛取乳及造酥、酪、醍醐等,然性亦不同,水牛乳涼,𤚩牛乳溫,其肉皆寒也。其自死者皆不可食。

其酥以合諸膏,摩風腫,踠跌血瘀,則牛酥為強,醍醐尤佳。又有底野迦,是西戎人用諸膽和合作之,狀似久壞丸藥,赤黑色,今南海或有之。又中品有牛角䚡,用水牛、黃牛久在糞土中爛白者,主赤白下,燒灰末服之。沙牛角䚡,主下閉血瘀,女子帶下,並燒灰酒服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治喉痹腫塞欲死者。

取沙牛角,燒刮取灰,細篩,和酒服棗許大,水調亦得。又小兒飲乳不快,覺似喉痹者,亦取此灰塗乳上,嚥下即瘥。黃牛膽以丸藥,今方:臘日取其汁和天南星末,卻內皮中,置當風處,逾月,取以合涼風丸,殊有奇效。黃犍牛、烏牯牛溺,並主水腫,利小便。楊炎《南行方》療腳氣,小腹脹,小便澀,取烏特牛溺一升,一日分服,腹消乃止。

白話文:

牛黃,味道苦,性平,帶有微毒。主要治療驚癇、寒熱病症,對於熱病嚴重引起的抽搐、發狂有療效,能驅除邪氣鬼怪,治療小兒各種疾病,如癲癇發熱、口不能張開,也能治療成人發狂癲癇,另外還有墮胎的作用。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,使人記憶力增強。牛黃產於山西平原地帶,從牛身上取得,陰乾一百天,使其乾燥,不可見到陽光。人參可以增強其藥效,與牡丹、菖蒲同用可增強耳目功能,忌與龍骨、地黃、龍膽、蜚蠊同用,畏懼牛膝。

陶隱居說:過去傳說神牛出入時會發出鳴吼聲,人們會等在牛角下,用盆盛水,牛會把牛黃吐在水中。現在大多從牛膽中取得。主要產於梁州、益州一帶。牛黃形狀像雞蛋黃那麼大,相互重疊。是藥材中的珍品,沒有其他藥材能超過它。一塊牛黃大約有雞蛋黃大小,或者二到三分,好的能賣到五六千甚至一萬。唐朝的藥書記載,牛黃現在產於萊州、密州、淄州、青州、嶲州、戎州等地。

牛身上有牛黃,通常會叫聲很大,大聲催促牛,使其吐出牛黃,這種稱為「生黃」,品質最好。牛黃有三種:散黃像麻豆大小的顆粒;慢黃像雞蛋黃裡的糊狀物,在肝膽中;圓黃是塊狀,大小不一,也在肝膽中。多產於犛牛身上,吳牛則未曾聽說有牛黃。禹錫等認為藥性論記載:牛黃性為君藥,忌與常山同用,畏懼乾漆,味甘。能辟邪,安定魂魄,治療小兒夜啼,主治突然昏厥。

吳氏說:牛黃無毒。牛出入時有時會發出呻吟聲,夜裡牛角會有光,牛死後牛黃進入膽中,像雞蛋黃。日華子說:牛黃性涼。可治療中風失音、口不能張開,婦人因血虛導致口噤、驚悸、流行性疾病、健忘、虛弱。

圖經上說:牛黃產於山西平原地帶,現在出產於登州、萊州,其他地方也有,但不算很好。凡是有牛黃的牛,毛皮有光澤,眼睛像血紅色,時常鳴叫。還喜歡照水,人們用盆盛水接住,等它吐出牛黃,然後大聲催促,牛黃就會掉入水中。取得後,陰乾一百天。牛黃一塊像雞蛋黃那麼大,重疊可揭開,質輕、帶有香氣的最好。但這種東西很多是假的,現在人們會擦在指甲上,能透出指甲發黃的才是真的。

另外,牛黃有四種:被催促而得的叫「生黃」;殺死後在牛角中取得的叫「角中黃」;在心中剝取得叫「心黃」,剛取出時像漿汁,取出來就投入水中,沾水後變硬,像蒺藜或皂莢子的碎片;在肝膽中取得的叫「肝黃」。總體來說,不如催促牛吐出的「生黃」最好。凡是入藥的牛,水牛、犛牛、黃牛都用來取奶製作酥、酪、醍醐等,但藥性也不同,水牛乳性涼,犛牛乳性溫,它們的肉都性寒。自然死去的牛都不能食用。

酥可以和各種膏藥混合,塗抹於因風邪腫脹、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,牛酥效果較好,醍醐更好。還有一種叫底野迦,是西戎人將各種動物的膽混合製作而成,形狀像放壞的藥丸,呈紅黑色,現在南海一帶可能有。另外,中品藥中還有牛角䚡,用水牛、黃牛長期浸在糞土中腐爛變白的角,主治赤白痢疾,燒成灰末服用。沙牛角䚡主治便秘、血瘀、女子帶下,也燒成灰末用酒送服。崔元亮的《海上方》用來治療喉嚨腫痛到快要死的人。

取沙牛角,燒後刮取灰末,仔細篩過,用酒送服,像棗那麼大,用水調服也可以。還有小兒喝奶不順暢,感覺像喉嚨堵塞,也可以取這種灰塗在乳頭上,讓嬰兒吞下就好了。黃牛膽可以用來製作藥丸,現在的方子是:臘月取牛膽汁和天南星末,再放回牛膽皮中,置於通風處一個月,取出來和涼風丸一起用,效果很好。黃犍牛、烏牯牛的尿,都主治水腫,利小便。楊炎《南行方》用來治療腳氣,小腹脹,小便不順暢,取烏特牛尿一升,一天分次服用,腹脹消退就停止。